希特勒派戈林赴意大利访问。他想让戈林问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是否下决心打大战。
1939年4月15日、16日,戈林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两次拜见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大谈意大利目前遇到的困难,说意大利现在经济不景气、国内兵力缺乏,军队装备落后,若打一场大的战争,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戈林得知意大利没有做好近期打大的战争的准备,没敢透露德军将要攻打波兰的计划。戈林劝道:“德意两国目前的战略地位已经非常有利,哪怕战争来得早点,两国也完全有能力打败任何大国。”
当时,意大利外相齐亚诺已经在4月中旬就估计德国可能要进攻波兰了。因此,齐亚诺指示意大利驻德国大使随时上报德国下一步军事行动的情报。
4月20日,意大利驻德大使向外相齐亚诺发电报说:“德国人快忍不住了,就要对波兰动武了。”
5月6日,应意大利外相齐亚诺的邀请,里宾特洛甫来到米兰会谈。会议室的气氛过于严肃,齐亚诺郑重地向里宾特洛甫宣读墨索里尼的意思,说意大利不想现在参加大战,急需三年的时间备战。
齐亚诺还以为里宾特洛甫会生气,哪想到他竟平静地说:“德国也想再等三年呀。”会谈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两人互换了对欧洲局势的看法,双方同意改进轴心国与苏联的关系,然后共进晚宴。
晚宴过后,墨索里尼打来电话,齐亚诺向他汇报了会谈情况。齐亚诺说会谈进行得非常顺利。墨索里尼认为希特勒很给他面子,忽然心血来潮,命令齐亚诺向报界宣布:意大利决心与德国缔结军事同盟。
不久,齐亚诺把墨索里尼的原话通知了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感到震惊,立即打电话给希特勒。希特勒欣喜若狂,认为这是外交上的巨大胜利,立即指示齐亚诺表示他同意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
后来,经过两国代表多次讨论,德意两国元首缔结了“钢铁盟约”,德意军事同盟条约于5月22日在柏林总理府签字。条约签字仪式盛大,德国的军政要员全部出席了仪式。
意大利的礼仪
意大利人主要由意大利民族组成,90%以上的人信仰天主教。
若有人打个喷嚏,身边的人立即会说:“萨路德!(祝你健康)”。当着别人打喷嚏或者咳嗽,是不礼貌的事,本人应立即对身边人表示“对不起”。
由于欧洲大陆曾经有因重感冒流行而使大量人口死亡的例子,感冒在意大利人眼里如洪水猛兽般可怕,所以有人打个喷嚏,身边的人立即会说:“萨路德!”
意大利人非常好客,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穿着非常讲究。见面礼为握手或者招手示意;对长者、有地位或不熟悉的人,称呼他的姓,加上“先生”、“太太”、“小姐”或者荣誉职称;在吃饭、坐车、乘电梯时,一般女士优先。意大利人谈话十分注意分寸,一般谈论工作、新闻和足球;绝不谈论政治和美国橄榄球。意大利人忌讳“17”。
在意大利自由散漫惯了,守时和集体观念非常差,宴会迟到20分钟是很正常的事。意大利人早晨喜欢喝咖啡、喝酸牛奶。葡萄酒是意大利人离不开的饮料,男女老幼几乎每餐都喝酒,在喝咖啡时,也要掺上酒。
意大利人讨厌菊花。意大利的婚丧嫁娶习俗与欧洲各国类似,多是宗教仪式。意大利人的嫁娶经过订婚、结婚两道仪式,3月和4月是意大利青年结婚高峰期。意大利人的埋葬方式为土葬,葬在大型公墓里。意大利人以家庭为中心,忽视国家和集体。祖母受意大利人尊重,每年都有一个“最酷奶奶”的评选。
8月23日晚,斯大林接见了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两人秘密商定了协议的文本,里宾特洛甫在文本中加上了有关德苏两国形成友好关系的重要文字。斯大林以农民式的精明说,苏联政府在被德国劈头盖脸地骂了6年以后,不能一夜之间把一项德苏友好宣言拿到人民面前。惟一能够援助波兰的苏联表示在德国攻打波兰时将宣布中立,作为回报,德国将送给苏联一块波兰的领土,作为苏联遭到入侵时的缓冲地带。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几乎答应了斯大林的所有条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使苏联成功地推迟了战争,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苏联和德国都很清楚,目前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两国为自保而不得不签的条约。希特勒想从地图上消灭波兰,苏联也反对波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而存在,苏联的这一政策一直维持到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时才不得不放弃。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英法苏谈判无望,希特勒侵略波兰决心已下,苏联出于自身安全而采取的非常措施。这个条约使苏联摆脱了德日两面夹攻的危险,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扩军备战时间。但条约的签定在各国中间引起了混乱,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开展。多年来苏联在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反法西斯斗士的形象受到了损害。
德苏条约发表后,意大利和西班牙公开表示反对。日本更是反对,因为日本正在中蒙边境与苏军作战。
希特勒下令于8月26日凌晨4时30分发起对波兰的总攻。但是,到了25日夜间,攻击令却被希特勒突然取消了,一些提前开动的部队被召了回来。原来,英波两国于8月25日正式结盟,意大利拒绝站在德国一边参战。
当时,墨索里尼对希特勒即将发动的侵波战争既有失望,又有愤怒,他和齐亚诺商量后,决定坦言意大利尚未做好准备,不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对德国的支援也只限于政治、经济方面。
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样,意大利和德国虽然结盟,但并未投入最初的战争。这对墨索里尼来说,是一种明智的抉择。墨索里尼知道意大利准备不足,自然不敢冒险。于是,墨索里尼一面进行战争准备,一面继续等待观望。只要出现有利于意大利的时机,墨索里尼就会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加入战争或者永远不出兵,这样既安全又实惠。
对于希特勒来说,意大利不出兵,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意大利军事实力很弱,未必是个好伙伴,很可能他们只会帮倒忙。
这句话在后来的战争中得到了验证,如果意大利一直不参战,倒是德国的好伙伴,巴尔干和地中海都会相安无事,德国也能专心作战。但意大利恰恰选择了加入战斗,而且是加入德国一方战斗。
侵波之前,尽管没有墨索里尼的支持,希特勒还是决心破釜沉舟。
希特勒把这次战争限制在波兰境内进行。这种局面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出现,因为法国内部危机加剧,同时我们认为英国将会采取克制态度。苏联的干预对波兰毫无益处,只意味着波兰被苏联吞并。德国必须尽一切可能影响周边国家的态度,尤其是苏联。意大利的态度是在柏林一罗马轴心中已经确定的,是德国的战略伙伴。
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将对德宣战。正午时分,法国也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期限为下午5时。但是,希特勒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理。
英法两国被迫相继对德宣战,同一天,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向德国宣战。就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中立的国家中,英法最不放心的是意大利。如果意大利在德国发动的战争中站在德国一方参战的话,对英法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如果意大利能限制战争范围的话,它是个不错的调解人。要让意大利认为与英法保持友好关系对它有利,意大利就会保持中立。
在二战的前几个月中,法国对意大利百般拉拢法国人认为,如果对意大利施加压力,能使意大利作出让步。苏联通过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使得1935年5月的法苏互助条约失效了。法国比以前任何时候更需要意大利保持中立。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将有效地封锁德国进入巴尔干地区。如果英法在巴尔干地区投入兵力,甚至有可能扼断德国的石油供应。
怎样向意大利施加压力呢,法国人认为,不需要向意大利发出最后通牒,而是要求它保持中立。法国人认为在经济上拉拢意大利最有效,1939年9月中旬,法意两国签署一项秘密协定,结果意大利供给法国大量炸药、反坦克地雷、飞机等。作为交换,英法海军的封锁尽量减少意大利海运遭到的损失。
这时,波兰战役已经结束,德国人占领了波兰。
10月26日,意大利政府发表声明,德国如果入侵比利时,意大利会感到遗憾。
1940年,德军占领了丹麦、挪威,希特勒的目光又瞄向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
5月10日,史无前例的闪击战开始了。德军大举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卢森堡当天就投降了。德军铁甲绕过马奇诺防线,冲过阿登森林,迅速向法国腹地杀去。5月12日,攻下法国著名要塞城市色当。5月16日,德军先头部队渡过马斯河,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敞开了。
6月10日,法国政府撤出巴黎。
这时候,墨索里尼忍耐不住了。眼看德军势如破竹,胜利就在眼前,法国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了,墨索里尼感到再不参战的话,恐怕就没有分享胜利果实的机会了。尽管法国表示可以让出一些殖民地给意大利,但是墨索里尼拒绝了法国政府的“好意”。
就在法国摇摇欲坠之际,意大利在法国背后又插上了一刀。
同一天,墨索里尼匆忙宣布对法宣战,便急忙诉诸军事行动。法海军航空兵部队与意空军展开了激战。
墨索里尼说:“我只要付出几千条生命作代价,即可成为战争参加者坐到和会的桌旁。”
6月11日,意大利集中乌姆贝托指挥的“西方”集团军群对法开战。“西方”集团军群共有22个师,32.5万人,约3000门火炮和3000余门迫击炮。
而这时的法军已经撤走了一部分,投入到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对德作战,法意边界上的法军只有6个师,总共17.5万人,远不如意军人多。但法军并不怕意大利的军队。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法英两国一开始并不打算武力干涉。哪料到,貌似强大的意大利军队竟陷入战争的泥沼,无力阻止德国合并奥地利。二十几万意军入侵埃塞俄比亚,飞机大炮对阵埃塞俄比亚的十几万大刀长矛,竟然打得胜负难分,最后靠毒气取胜。意大利军队素质极低,在对法宣战的10天后,才慢吞吞地向法国边界发动真正的攻击,三十多万装备精良的意军偷袭法军,结果被处于亡国边缘的十多万法军很轻松地击退,而且差点全军覆没。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一战中的一件事,奥匈帝国一支被俄军杀得伤亡惨重的部队竟然把装备精良而且是突然袭击的意大利军队打得一败涂地!这时候,德法之间已经签订了休战协定,所以意大利的惨败很快就不了了之了。
墨索里尼没有料到意军的战斗力那么弱,意军竟然屡战屡败。墨索里尼把责任都推给意军,责怪军队辜负了他的信任。意军的不堪一击使墨索里尼感到震惊和受辱。
尽管意大利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远不如德国,但墨索里尼的野心却不亚于希特勒。
墨索里尼对将领们说:“别怕,这场战争到9月份就结束了。”
当时,法军占据着有利地形,加上意军的无能,意军在战场上没有取得什么显赫的战果,但这给法国增加了压力。
雷诺痛心地说:“意大利人是多么杰出的、高贵的、令人敬佩的民族,这个时候在我们背上插了一刀。”
丘吉尔建议法国打游击战,但法国不愿意,例如,法国南方的一些地方政府因为害怕轴心国军队报复,抗议英国飞机自那里起飞去轰炸意大利。当地居民把马车和货车放在机场上,不准英军使用。
法国空军司令维耶曼亲自要求推迟对德国和意大利的轰炸计划,因为这样做会引起轴心国对法国进行报复。
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6月21日,法国维希政府向德国投降。
按照与德国签订的停战协定,法国被划分为占领区和非占领区,法军被解除武装并解散,占领区的一切武器、军火、设施、机器和军需品交给德军。法国政府必须保证不让民众继续对德作战。法国支付德军的费用。德国战俘被释放。法国同意大利也签订了停战协定,除在细节上有些改动外,基本上是一致的。
惟一的一次胜利
1937年9月,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德国首都柏林签订了反共同盟协定。
从德国回来的墨索里尼突然失去了信心。原来,在墨索里尼出访德国的几天中,希特勒向他炫耀了德国的装甲部队和武器装备。墨索里尼发现意大利军队的装备太简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多次派人给墨索里尼送来战争纪录片的拷贝:德军在波兰、在挪威、在丹麦、在荷兰、在法国的战争。希特勒要求墨索里尼能够尽快表态,意大利何时加入轴心国。
德国的巨大胜利使墨索里尼信心再次倍增,他妄想在非洲建立新的罗马帝国。
意大利向法国和英国宣战,墨索里尼以为能够分脏,他甚至以为英国和法国从此消失了,英国和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也会瓦解,这样意大利就能大捞一把。
墨索里尼想把利比亚作为吞并北非的跳板。在北非大陆上,分布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北非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利比亚是北非的战略重地。1911年以来,意大利占领了利比亚,利比亚成为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亚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海上距离为483公里。利比亚东邻埃及、西邻法国殖民地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
北非扼守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咽喉直布罗陀海峡,东邻欧洲通往中东的必经之路苏伊士运河,北邻地中海,与欧洲大陆的3大半岛隔海相望。
非洲法属殖民地
1881年,突尼斯沦为法国保护国,即法属突尼斯。突尼斯地处非洲北端。西与埃塞俄比亚接攘,东南与利比亚相邻,北、东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为1300公里。
阿尔及利亚地处东非。北临地中海,东与突尼斯、利比亚接攘,南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相邻,西邻摩洛哥、西撒哈拉。海岸线为1200公里。与西班牙、法国隔海相望。1830年法国开始侵略,阿尔及利亚逐渐成为法国殖民地。
摩洛哥位于北非,东、东南与阿尔及利亚交界,南邻西撒哈拉,西临大西洋,与西班牙隔直布罗陀海峡相望,扼守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门户。摩洛哥海岸线 1700多公里。
1912 年 3 月30 日,成为法国殖民地。同年,法国与西班牙签署《马德里条约》,摩北部和南部伊夫尼等地让给西班牙。
法国投降以后,维希政府在法属北非拥有20万军队,500架飞机。在法国土伦和法属北非各港口拥有4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20余艘潜艇和其他舰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