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率兵西征汉中张鲁时,在连续攻克陈仓、散关、河池等地后,遂即便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阳平关。对于汉中盆地西面之门户的阳平关,张鲁自然知晓其军事地位之重要性,所以在大将杨任所部原有的防守基础上,又增派其弟张卫率领重兵督守,并耗费时日横山筑城长达十余里。对于这样一处固若金汤的关隘,曹军在屡攻不破的情况下,遂假装撤退以麻痹守关之敌,然后乘守将张卫等放松戒备时,秘密派遣两员战将率部潜伏到关城险要隐蔽之地,并于夜间发起突然袭击,一举攻破了阳平关。阳平关守将杨任被斩杀后,曹军接着又向张卫所部展开猛烈进攻,致使张卫所部不得不乘着夜色仓皇逃跑。随后,经营汉中多年的张鲁也全线溃败,只好逃往巴中暂避去了。自此,曹操不仅率兵进占南郑(今陕西汉中市),缴获了张鲁的全部仓库和珍宝,还顺利地接收了巴、汉等地守将的降顺。
不过,曹操占据汉中仅仅三年后,同样因为阳平关之故,又将汉中等地拱手让给了刘备。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遵照诸葛亮三分天下之国策,率领大军开始进兵汉中,遂与曹军大将夏侯渊、张郃所部相持于阳平关一带。自阳平关南渡沔水的刘备大军,并没有直接与曹军争夺阳平关,而是驻扎在今陕西勉县城南约五公里处的定军山,这是一处兵家用兵之妙地,因为定军山西侧山顶上有一名叫仰天窝的锅底形大洼,其周围约有两公里地界可供军队回旋,这是刘备大军屯兵的最佳之地。所以,当曹军大将夏侯渊率领精兵前来争夺时,刘备军中的老将黄忠仅一战便大败曹军,不仅夺占了阳平关,还用计斩杀了夏侯渊及曹军益州刺史赵甬,取得了定军山一战的全胜。
然而,到了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与曹魏在阳平关一地的再次交战,又是因为阳平关之故,致使蜀汉政权的彻底覆灭。这一年,魏军兵分两路向蜀汉展开进攻,一路是由大将钟会统率的十余万军队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而入,另一路则由大将邓艾率领精兵走捷径入沓中(甘肃盘曲以西)以直取成都。对于魏军的这一军事行动,当时屯兵于沓中的蜀汉军事统帅姜维曾上表后主刘禅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寥化督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不料,对于姜维的这一上表,当时受宠专权的宦官黄皓竟置之不理,直到魏军已经大举入境时才向后主刘禅奏报,而当后主刘禅派兵前去援助姜维和阳平关时,已经是为时太晚了。这时,魏军大将钟会先是派出两支精兵,将蜀监军王含驻守的乐城(陕西成固)和由护军蒋斌驻守的汉城(陕西勉县东)包围起来,而他则亲自统率大军直扑阳平关,并以重兵一举攻破阳平关,随后魏军开始长驱猛进。自沓中前来救援的蜀军统帅姜维,当率部赶到阴平时便得知阳平关已经失守,只好退守剑阁以撑残局,最终因姜维独木难支兼后主刘禅等昏庸而使蜀汉政权彻底覆灭。
饶凤关位于陕西石泉县以西二十五公里处饶凤岭上,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关口之一。这里人烟稀少,山路崎岖,地势险要,是汉中东方之屏障,更是历经战争洗礼的军事要塞。
金天会十一年(南宋绍兴三年即公元1133年)九月,金将撒离喝率领大军攻破金州(今陕西安康)后,长驱直入,兵锋直指陕西的洋县和汉中等腹地。为了有效地阻击金兵的进攻,宋利州路经略使刘子羽急忙派遣部将田晟率部把守饶凤关,并急书当时驻守在河池(甘肃徽县北)的吴玠求援。对于金兵犯境,时任镇西军节度使兼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的吴玠早有准备,但惧怕吴玠的金兵却特意避开其防守地区,而是选择宋军防守兵力较为薄弱之地展开进攻。所以当吴玠接到刘子羽求援战报后,立即统率所部兵马以一昼夜行程三百里的神速赶到饶风关,随即又命人给金将撒离喝送去一封信,并附带一些黄桔戏虐地说:“大军远来,聊以止渴。”撒离喝见信后大惊失色,用手杖敲打地面说:“他怎么来得这样快啊!”即便如此,金将撒离喝不甘心远师徒功而来,而是亲自督领身穿重甲的金兵向饶凤关展开猛烈进攻。居高临下的宋军在吴玠指挥下,凭借险要地势以强弓劲弩和滚木雷石,向骄悍金兵发起了顽强阻击,这一战竟然连续了六个昼夜,虽然饶凤岭下金兵尸首堆积如山,但是金将撒离喝不仅没有撤退,反而用重金悬赏募集了五千名敢死队员准备夹攻饶凤关。就在双方即将展开又一场殊死拚杀时,吴玠所部一名小校因畏罪而投降了金兵,并引导金兵从自蝉溪岭间一条小路绕至饶凤关背后,以夜袭的方式攻占了宋军郭仲荀所部防守的制高点,致使宋军处于腹背受敌之不利境地。对于战场上的这一意外变故,吴玠自知饶凤关已经难以坚守,遂率部退守汉中府的西乡县(今陕西勉县西),后来又与退守三泉县(今陕西宁强西北)的刘子羽会合。在撤离饶凤关的退守途中,宋军实施了坚壁清野之策,使付出惨重伤亡代价占据饶凤关后的金兵,在随后的进军途中因为没有粮草接济,再加上金兵水土不服致使瘟疫流行,而不得不考虑退军北还。就在撒离喝引兵北撤至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时,瞄准战机的吴玠则果断地派兵袭击了金军后队,使毫无防备的金兵被斩杀及坠入山涧摔死者达数千人之众,随即宋军乘势收复了金州等失地。
这就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饶凤关大捷。
五丁关位于陕西省宁强县南,是川陕古栈道上的雄关险隘之一。这里群山巍峨,断壁峭立,地势险峻,岩石累累,给人一种颓崖凌空摇摇欲坠之感。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道(始自两千两百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川陕古栈道在古代有金牛道、石牛道、五丁峡、铁牛峡或南栈道等多个名称,今天则称之为“川陕公路”或“108国道”。这条自陕西沔县向西南穿行,越过七盘岭进入四川境内,再经朝天镇和广元城,一直向南延伸至剑阁境内的古栈道,是古代中国联系汉中和巴蜀的交通要道,而位于这条古栈道中段偏北的五丁关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虽然扼守在险要山巅之上的五丁关已不复存在,金牛古道也经岁月风雨洗刷变得斑驳沧桑,但是自秦汉以降由汉入蜀者必取道于此,以致数百里间的金牛古道都成了兵家施展才能的战场。
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想攻伐蜀国,因入川之路险峻难行,于是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命令能工巧匠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石牛的尾部藏了一些金豆,声称这五头石牛能屙金子,然后将石牛放置今称金牛峡的地方。得知这一信息后,贪图这五头能屙金石牛的蜀王负力便派遣大批军士劈山开岭修筑了一条栈道,并选拔五丁力士前往偷运石牛入蜀,从此便有了这著名的金牛古道。对此,伟大诗人李白曾有“秦开蜀道置金牛”的诗句予以记述。虽然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是据《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当年秦国派遣张仪与司马错领兵伐蜀时,便是由此金牛古道伐蜀成功的,而五丁关之名也由此而生。
与以上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这样一则传说:秦惠王为了与蜀国交好,许诺把自己五个美若天仙的女儿下嫁给蜀王。为了迎娶这五位美女,贪恋美色的蜀王就高兴地派遣五名力士前往迎娶。不料,在返回途中遇见一条大蛇钻入山洞之中,五力士见状便一起上前拉住蛇尾,想把那条大蛇拉出来,结果却把大山拉塌了,致使五名力士及五位美女都被压死。再后来,人们为了打通这一山路,不仅开凿了著名的金牛古栈道,而且为了纪念这五名力士,还在五名力士殉难的地方修筑了五丁关。对此,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诗中也有“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且不说这两则传说为五丁关增添了神奇色彩,也不说在古代历史上对于沟通中国西南与西北和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所起的重要作用,单就蜀国灭亡而言,金牛古道和五丁关在其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芦子关
位于陕西省安塞县城以西约七十公里处芦关岭上的土门山谷之中,它北依长城以控河套,西藩灵武,东连横山、榆林,南卫延鄜,距离唐都长安城只有三百五十余公里,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再加上关城两边的崖壁悬立如门,形势险峻,所以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在此屯兵防守,芦子关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名关。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由于各诸侯国征战频繁而激烈,燕、赵两国北部边疆的防守力量开始有所减弱,致使匈奴贵族乘机占据了阴山及河套一带的广大地区,而芦子关也因此成为一处边防要塞。对此,审时度势的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统兵三十万屯驻在这一带,实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的战略计划,此后又大肆修筑长城以为防御,并在此镇守了长达十余年。其实,对于芦子关的重视,秦始皇早在吞并六国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0年开始以京城咸阳为中心在全国修筑驰道时,便将其中一条从陕西淳化西北云阳甘泉起直达九原全长九百公里的驰道,在开始修筑过程中先是向北延伸后,经陕甘两省交界的子午岭至定边县南,再转向东北时便是从芦子关附近北上逾越长城的。作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一项伟大工程,驰道对于加强大秦帝国边塞与内地特别是与朝廷的联系,便于传递军情、调兵遣将、转运军需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点缀在宽约五十步、东连燕齐、南接吴楚这著名驰道上的诸多雄关,对于顺利实现秦始皇这一伟大构想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比如芦子关。
作为军事要塞,芦子关在隋唐时期也曾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例如,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鹰扬郎将梁师都在朔方(陕西靖边县白城子)一带起兵反隋,接着攻占雕阴、弘化和延安等郡,随后自称永隆皇帝,建立梁国。不过,梁师都自知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大隋王朝分庭抗礼,于是他将献媚的目光投向塞外突厥贵族,并欣然接受突厥授予自己“解事天下”的名号。由于梁师都依附强大的突厥势力,而大隋王朝也因暴政导致自身统治的岌岌可危,所以直到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时,梁师都都表现得极为嚣张,多次引领突厥兵侵入隋唐内地。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大唐王朝派遣右卫大将军柴绍率军向梁师都及突厥部展开进攻,同时另派夏州都督长史刘珉等占据厥方东城以逼之,而当梁师都引领突厥兵来到城下时,夏州司马刘兰城故意偃旗息鼓不出城迎战。到了晚上,当梁师都得知刘兰城的用兵真意后,慌忙率部准备逃走,而这时刘兰城则果断地率部出城追击,使梁师都所部损失惨重。同时,就在突厥调发大军前往援救梁师都时,却在芦子关附近遭遇柴绍部的阻击,突厥兵大败而逃,遂即朔方城被唐军包围。伪梁国都朔方城被唐军围困后,惊惧不定的突厥兵并不敢前来救援,而当城中粮尽后梁师都也被其堂弟洛仁所杀,随即举城投降。
到了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大唐王朝爆发了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特别是这年正月,当叛军主将史思明和高秀岩等合兵十万围攻太原时,当时正驻扎在彭原(今甘肃宁县)、凤翔(今陕西凤翔县)一带的唐肃宗深为惊恐,时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杜甫建议迅速派军扼守芦子关,以防止叛军西犯。对于这一旧事,杜甫在《塞芦子》诗中这样写道:“延州(今延安)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由此可见,杜甫对于芦子关军事地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