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前想后的,安逸觉得这事儿还是得当着闵岚笙的面才能提。
正月十五在家里煮了一锅元宵吃了,苏夏至和闵青兰过了个没滋没味的上元节。
而娇娇也把苏夏至给她买的那几个小纸灯笼烧了个精光,抱着哭的抽抽噎噎的小丫头苏夏至告诉她:“这个咱不能再买了,要等明年过节的时候才有卖的呢……”
十五一过,年也彻底过去,人们都要为新的一年的活计发愁了。
苏夏至倒是不愁一年没活干,而是感慨现在忙得居然没了呆着的时间。
秀才一走,她就开始张罗着收拾自己新买的那个小院。因为大家都在农闲的时候,又看她怀着身子还为村里的孩子们忙东忙西,山下村的村民便自发的过来帮忙。
在小院的厨房里又盘了一口新灶,已经安了锅,让六婶子试了火,就等着正月十六作坊一开工,就在这边起火煮饭了。
小院里原来的家具已经被高婶子的二儿子鼓捣走了,现在是一连三大间空空的房子,人站在屋子中间一说话,四处都是回音!
求了高仲武找了几个壮劳力,把闵岚笙原来睡得那张架子床抬到了这个院子的东屋,苏夏至又从家里把那个过节祭祖才用的上的香案搬了过来,杂七杂八的又有人给搬了两把椅子来,看着也能住上人了。
“秀才家的,你家的新房多好,你在还在这院里放张床呢?”高婶子看着她一个劲的折腾,有点不明所以。
“这间屋子是给教书先生和……他兄弟预备的。”一张嘴差点把‘他媳妇’几个字说出来,苏夏至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十六,先生就该过来啦,你们谁家的孩子准备上学的,都赶紧回去准备准备吧!”
新买的院子房契还没有过完就已经被苏夏至起了咔嚓收拾了个利落,并且向来帮忙的街坊邻居们宣布:“正月十六,教书的先生就来了,家里有孩子到了开蒙年纪的就都送来吧,反正收的束脩又不多。今儿就回去准备准备吧!”
谁也没想到秀才家的竟在新年过后先办了学堂!
这件在山下村的村民眼中根本就办不成的大事儿居然在她不言不语的时候就办完了。
几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户人里鲜有识文断字的,不是他们不知道识字的好,是穷的让孩子们读不起书!
如今小小的山下村也有了学堂,确实是件让全村子人都高兴的大好事!
几个准备送孩子过来读书的街坊听了苏夏至的话都有些踟蹰的立在院子里,不说走也不说不走的。
“还有事儿?”正屋是三间房里最大的一间,如今还空着。苏夏至准备吃了午饭之后就去镇子里买几套桌椅回来,以后这间屋子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
“那个,秀才家的,孩子来学堂里都要准备个啥啊?”高婶子的大儿媳妇赵媛不好意思的问道。
“是啊,我和他爹都是连书都没摸过的,也不知道该给孩子准备什么。”另一个女子也接了口,说的是同样的问题。
“准备什么……笔墨纸砚总是要的。”苏夏至也说不清到底该让孩子们准备什么,被几个人追着一问她才想起来:读书读书,书也没有呢……
“这个,要看先生如何说吧。”想到此,苏夏至对着大伙说道:“笔墨纸砚是一定要的,至于读什么书要等先生到了再说。”
“哦。”这回总算是听明白了的众人开始纷纷散去。
“婶子。”苏夏至一声婶子让两个女人扭了头看她。高婶子和六婶子互相看了一眼,也不知道她到底要和谁说话。
“高婶子,咱作坊里不是还有些剩下的米面粮油么,等下都给搬这院子的里西屋存着,您和六婶子过下手,明儿作坊一开工就到这边来用饭了。”
“好,我们这就去……”高婶子点头应了,和六婶子说着话离去。
院子里没了人,院门四敞大开着,一眼望去就能看见闵家新盖的一排房子。
苏夏至仰头瞅着自家的屋顶发了呆,秀才走了没几天,她觉得哪里都是空落落的,家显得分外的大,夜也显得分外的长。
“儿子,娘想你爹了……”摸着瘪瘪的肚子,她轻声说道。
吃了午饭,苏夏至洗了碗,和抱着孩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闵青兰打了个招呼便带着高婶子的大儿媳赵媛急匆匆的去了镇子上。
两个人在路上就掰着指头把有意到学堂上学的孩子算了个遍,估摸着好买多少桌椅。
“八张桌子就够了,一张桌子可以坐两个娃娃,也就十来个孩子。”赵媛家的大儿子明儿也要到学堂去读书,如今跟着东家来给孩子们采买桌椅,她心里是分外的高兴。
“最少十二张桌子。”苏夏至不疾不徐地说道:“还有好几个小丫头呢,你没给算上。”
“丫头片子读什么书?”赵媛脱口而出地问道。
苏夏至停了步,脸上带着笑意地看着她:“我就是丫头片子长起来的,你也是。”
“嗨,东家,我不是那个意思!”赵媛赶紧陪了笑,心里知道自己是说错了话,可能有几个女子能做到东家这样?
“小丫头也会长大,长大了就会成亲生子,一个大字不识的母亲对儿女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小丫头更应该读书。”苏夏至说完继续朝前走去。
赵媛愣在原地,脑子里细细地品着东家才说的话,她就是个大字不识的母亲,但身为女子,小时候她也羡慕过弟弟可以进学堂的。也曾偷偷地跟着弟弟到过学堂的外面,只是在外面远远的偷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