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让自己也走进了《阅读父亲》。很庆幸我能用两种眼光来《阅读父亲》。我带着外人的眼光,带着一个外人走进这个特殊家庭时的所有好奇、追究和探寻。我也带着家人的眼光,带着做为这个家庭成员的全部情感和独特感受,带着这个家庭内心深处那永远的伤痛和永远的骄傲。
《阅读父亲》出版之后,我迟疑了很久才把书拿给婆婆。尽管其中大部分内容婆婆早已经看过了,但我还是担心婆婆会不满意。果然不出所料,那几日婆婆每天都会来电话质问我。一会儿是因为把她的入党时间写错了,应该是一九四二年写成了一九四三年;一会儿说她不会做饭的那些事是发生在丹东而不是延吉;一会儿说老战友们给小东(注:我的丈夫蔡小东。)讲述父亲那天小东不是坐在中间而是坐在旁边;一会儿又说小东出生时并没有嚎啕大哭,只哭了两声。我辩解说,妈妈这是你亲口讲给我的。婆婆断然否认,坚定地说,两声,一共就两声!我几乎不敢接电话了,一听到军线电话铃响就心慌,恨不能闭上耳朵躲到门外。我向婆婆告饶了,我说这样吧,你把所有问题都记下来,再版的时候我改。其实我只是这么说说搪塞婆婆而已,我实在受不了没完没了地与她探讨那些连她自己也记不清的细节了。我以为婆婆怎么也得写几天记几天,这样我好赖就可以喘口气清静几天了。没想到,当天晚上婆婆就派小保姆把写好的东西送来了。看着手里那密密麻麻写满三页的纸,我简直是哭笑不得。
第一个问题的标题是:小东六八年要当兵的认识和想法。在这个标题下面婆婆写了整整一大段的文字:
妈妈当时不同意小东当兵的主要意思是觉得他才十五岁,正是读书年龄,才读到初中二就文革了。(注:文革时小东是小学六年级,此处应指当兵那年是初中二年级。)等读完高中毕业十八、九岁去当兵也不挽(晚)。小东当时又气又急。父亲(注:指继父,时任230医院政治委员。后同。)下班回来看此情况,就说,吃饭吃饭。当兵是好事,是走正路。等我晚上下班回来开个家庭会讨论讨论。谁的意见正确就照谁的办。小东说行,只要你们讲理就行。还没有等他爸爸回来,他就放好了三把椅子,等着晚上开会。晚饭后开会了。爸爸叫小东先说你为什么非要当兵?小东说,妈妈也是十五岁出来当兵的。她那时还是旧社会,她还是女的,我现在是新社会,我是个男的,我怎么就不能去当兵?妈妈说,那时候日本鬼子打进中国来了,当兵是为了抗日救国,没有国那(哪)还有家呀?小东说我要当兵也是保卫国家,大家都不去当兵,等敌人打来了怎么办?爸爸看妈妈点点头笑着说,小东说得有道理。同意你去当兵。背后爸爸对我(妈妈)说,叫他到部队锻炼锻炼,不行再回来上学也可以。第二天领回军装换上军衣后,上午十点上汽车。就在230医院宿舍大院上汽车的。我和其他家属在汽车旁看他们上车。参军孩子们父亲因上班都没有回来送他们。当天我们也不知道把他们都拉那(哪)去了。以后才知道都分配到64军(下面)团的单位工作。
来回看了几遍,我也没看出需要修改的问题究竟在哪。拿去问丈夫,丈夫一看就笑了。丈夫说,她是怕别人误解不让我参军这件事,怕人家说她觉悟低。一听到“觉悟”这两个字,我立刻茅塞顿开。婆婆对觉悟历来是十分看重的。见到有人占小便宜、不排队等这样的小事,婆婆都会鄙夷地说,这些人真没觉悟!何况是送子参军这么大的事。到底是知母莫若子,小东毕竟还是比我更了解他的母亲。
我一下子就理解婆婆这些天来的焦虑了。许多个人的心理感受他人是永远无法切身体会的。你的伤口中流出来的血只能带着你自己的体温,即便这些血立刻就溅到别人身上,也会马上就失去原有的温度。我明白了,婆婆不厌其烦地追究那些并不重要的细节,只因为她心中不快。婆婆是认为我把她的觉悟写低了,没能把她写得更好,更符合她对自己的认定。
婆婆是极自尊的一个人。对婆婆的自尊,我素有领教。
丈夫的继父、丈夫、我,我们三个现役军人在一起谈论部队的事情,半天插不上话的婆婆会突然找个茬子讲起她当年在部队的往事。也是老军人的继父刚想插嘴,婆婆就抢白道,你是在地方部队,你们是稀拉兵。我是在野战军,我们可是正规部队!
婆婆再嫁后立即去了偏远的北边,从她原来生活在沈阳的那个圈子中,从所有人的视线中消失了。再回沈阳已经是十几年之后。婆婆和当了兵的儿子一起去八一剧场看电影。灯灭之后,婆婆才悄悄告诉儿子,后面坐着的那些军区首长和他们的夫人许多都是自己当年的战友、熟人。不明就里的儿子想回头看看,硬是被婆婆拦住了。更令儿子不解的是,电影还没等演完,婆婆就把儿子从剧场里拉了出来。婆婆是不想等到灯亮后让那些老战友们看见自己,她不想见任何熟人。我是在长了几岁年纪,又为人母了之后,才逐渐理解婆婆的。我常想,再嫁这件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伤害了婆婆的内心,使她的性格在极度自尊和极度自卑的纬度上发生扭曲,使她在多年后仍无法正视、无法面对当年的熟人?我猜想,这里有着太多的因素:有婆婆头脑中残留的封建意识造成的自身局限;有从高处突然降到低处的生存窘境给婆婆带来的心理落差;有世俗的挤压和冷落;还有婆婆那破碎了的虚荣、自尊和委屈。我想,婆婆无论怎样做都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原谅的。婆婆的所有行为,都只是一个常人的人性的正常反应。何况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可逾越的局限,更何况婆婆多年来以其单薄之力承受了太多的磨难。
婆婆的自尊常常超过自身的需求。九十年代之后,台湾的舅舅提出要来大陆探亲。舅舅在写给自己姐姐的信中说:我准备从老家去您那里住几日。我知道大陆对老干部照顾得很好,每家都有一栋小楼,一部电话,一辆小车……这封信给婆婆和继任公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几天后,这两个三八年的老八路共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赶在舅舅来之前装修房子。素来节省的婆婆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搞装修,花得我直眼晕。看到婆婆花钱的样子,想到婆婆忍着腿疼跑远路买菜和整日吃萝卜白菜的情形,我的心里隐隐作痛。但婆婆此刻却丝毫不感觉心疼,婆婆说,咱们虽然没有小楼、小车,也不能让国民党小看了我们!因为知道舅舅家里养着好几辆车,继任公公就去找干休所商量,把所里的一辆小面包车包了下来。他们当然不能让舅舅看我们的笑话。舅舅住在家里的那几天,为了保证车随叫随到撑足脸面,继任公公把舅舅送给他的烟一古脑都撒了出去,自己一根也没抽。我心疼他们,也理解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这样竭尽全力地做,并不只是为了给自己挣脸面。
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个家庭、对我的公公婆婆怀有那么大的兴趣了。因为他们的不普通,更因为他们的普通。这是一个有着自己品格的家庭。他们在自己至亲至爱的亲人为国家牺牲之后,从未伸手向国家要过任何特殊照顾,从未对社会有过任何非分要求。多年来,他们无论经受多少坎坷、挫折和委屈,都始终保持着自尊的品格。他们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但他们生活得很有尊严。我带着感情,带着感动,把这个家庭的人一一写进了我的《阅读父亲》。
婆婆现在已经老了。年迈的婆婆目光越来越迟疑。以这样的眼神儿,婆婆是无法看懂当下的:婆婆不明白自己的孙女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报考军队院校,不愿意当兵;婆婆不明白电脑上的那个网到底挂在什么地方;婆婆不明白保姆怎么越来越难找越来越不听话;婆婆更不明白为什么儿媳妇都有资格住单间的干部病房了,而自己这个老革命却没有这个资格了……
好在婆婆如今在很多事情上都不像从前那样较真,那样坚持了。
几天前,婆婆突然来电话要一本《阅读父亲》,说是想送给一个老同志。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知道婆婆已经接受这本书了。其实我心里清楚,婆婆从来也没想要拒绝这本书,只是需要点时间罢了。
如今,婆婆能坚持下去的事情似乎只剩下了一件,就是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我知道,这件事婆婆是必定会坚持到底的。其中的原因很深,涉及到婆婆那代人意识生成的社会元素,也涉及到沉淀在他们精神骨骼中的钙质含量。但这已是我在另一篇文字中探讨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