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刚满十五岁就吵着闹着要当兵。妻子死活不同意,她是死人死怕了,不敢让幸存下来的惟一儿子再离开自己的视线。儿子见妈妈不吐口,就不吃不喝不睡,坚决等爸爸回来谈。丈夫那时正在外面挨批斗,下半夜才回家。跟儿子谈过之后,丈夫郑重地对妈妈说,我看他行。让他去吧,现在外面这么乱,送到部队还放心。儿子兴高采烈地穿上军装,爬上大卡车去当兵了。卡车开出了很远之后,儿子才发现爸爸骑着一辆自行车一直紧紧地跟在卡车后面……直到很多年以后,儿子才知道,当时爸爸是专程去向部队领导说明他的身份,告诉部队领导他是烈士的遗孤,请求他们多加关照。那时的儿子还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呢。
儿子从部队转业之前,丈夫与儿子谈了一次话,让儿子把随他姓的名字董耀东改回去。改为儿子的生父为他取的名字蔡小东。丈夫说当年儿子太小,随他的姓是为了保护儿子,减少很多麻烦和不必要的解释。丈夫说,现在没事了,你就改回去吧。
丈夫晚年得了骨癌,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得知自己的病情后,素来性情平和的丈夫突然变得焦躁不安起来。他到处寻找关于工资政策的相关文件,整天埋头研究、计算,坚决认为执行机构把妻子的工资计算错了,计算少了。他找来儿子、媳妇,向他们详细讲解那些纷繁的政策和数字,但他们没有耐心听。他以自己的计算为依据要求儿子媳妇向上级反应情况纠正错误,但他们觉得即便他说得对,为那么几个钱也不值得费那么大的劲儿。儿子和媳妇的态度令他大大地失望了。他沉默了很久,失望地看着他们,眼神儿逐渐黯淡下来。他声音很低地说:“你们看,我恐怕是没有多长时间了,我想在我走之前把你妈妈的事情安排好,我……”
丈夫得病后,年近八十的妻子不顾大家的反对,在丈夫的病房里支了张小床,整天在身旁伺候着。虽然是军队离休干部,但很多药都是要自己花钱的。妻子从不计较,从来都是拣最贵的给丈夫用。丈夫心疼,丈夫想给妻子多留一点,但妻子不心疼。妻子说,他这个人一辈子为别人着想,这时候怎么能再亏了他。
丈夫趁自己还清醒的时候,把干休所的领导请到自己的床前。丈夫对妻子说,你先出去一下吧,我要跟他们谈一谈。丈夫跟他们谈了很久,出来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都是红的。问都谈了些什么,他们长长地感慨了一声说,董政委还是对你不放心啊。你放心吧,我们今后一定会好好照顾你的。
多年来,为了妻子和儿子,丈夫疏远了山东老家的所有亲人。丈夫离开之前,身边一个山东老家的亲人也没有。在弥留之际,丈夫突然愧疚地提起他有三十多年没回过山东了。儿子流着泪对他说,爸爸,你放心吧,我替你回山东,我带着你的孙女一起回山东老家去看望大家。听到儿子的话,丈夫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处理完后事,儿子果然带着孙女去了山东。儿子去山东见老家亲人时,用的仍旧是董耀东这个名字。儿子对乡亲们说,爸爸虽然很多年没回来了,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你们。现在爸爸不在了,不能回来看望大家了,我这个做儿子是替爸爸来看望大家的,还有他的孙女董莞莞……
丈夫的遗像至今还挂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两旁是儿子自己撰写的挽联——
革命一生正气一身廉洁一世
慈父之心严父之教生父之情
3、儿子
儿子出生后立刻肆无忌惮地朝天撒了一泡尿,然后就开始嚎啕大哭,直哭得满面通红,险些背过气去。接生的医生就笑着说:这小子肯定脾气大。
儿子刚满月,爸爸就在前线牺牲了。爸爸只来得及给儿子取了个名儿:蔡小东,却没来得及跟儿子见上一面。
六岁以前,妈妈一直告诉儿子爸爸在朝鲜打仗没回来。后来有一天,妈妈突然到幼儿园来接他,告诉他爸爸打完仗从朝鲜回国了。儿子很兴奋,也有点紧张。妈妈把他领到一个男人面前,指着那个穿军装的男人对他说,这就是爸爸。他就拘谨地叫了声爸爸,还按妈妈的吩咐很规矩地行了个礼。那人一把把他搂进怀里,久久不肯撒手。
所以从小到大,儿子只知道自己叫董耀东,一直不知道自己在六岁以前还有过另一个名字:蔡小东。没有关于名字转换过渡的记忆,是因为两个名字的昵称都是小东,他一直都被人叫做小东。
令妈妈奇怪的是,虽然儿子并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但却天生继承了生父的许多特质。儿子酷爱洗澡,从小到大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更让妈妈惊讶的是,儿子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喜欢摆弄枪,喜欢坐敞篷吉普车在外面兜风,而且特别喜欢看阅兵。儿子两三岁的时候,妈妈抱着儿子去看阅兵。去晚了一点,已经戒严了,执勤战士说什么也不让母子俩进去。抱在怀里的儿子见看不成阅兵就急了,妈妈还在忙着解释的时候,儿子就伸手蹬腿地打起来。直到这边的骚动引起了主席台的注意,直到台上的首长发现了他们母子,把他们请到主席台上就座,儿子才不闹了。
毫无疑问,儿子长大后为自己选择的职业是当兵。
儿子闹当兵的时候,刚满十五岁,才一米五几的个子,满脸的稚气。开始谁也不同意他当兵,人家连体检表也不肯发给他。个子矮小的他,一气之下双脚起跳,蹿着高从人家手里抢了一张表。拧不过儿子,妈妈终于松口同意儿子去当兵了。看着儿子高高兴兴地爬上大卡车的那一刻,她突然想起了自己离家的那个夜晚,那时自己也是十五岁,也是这样的一腔热情。也许,这就是宿命吧,妈妈想。
儿子是到了十八岁那年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的。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儿子就有了一些变化,变得更加敏感,更加自尊,更加热衷于军队的一切。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儿子的心里沉淀下来,凝结在胸口,永不消散。
我知道那东西是什么,是结,是儿子从父辈的血脉中传承下来的军人情结。
我认识小东的时候,他刚从大学毕业。他是被部队送上大学的,学的是英语专业。那时学外语的人很少,也很令人羡慕。但我发现他却丝毫不觉得学外语有什么可值得骄傲。他说,他其实最想学的是军事指挥专业,可惜当时所有的陆军学校还都没有恢复。我就觉得这人有些怪异。
我与他就是在那时相识的。不知是不是他的怪异吸引了我。也许是怪异引导我走近了他,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些不流俗的东西,找到了认同感。所以,虽然他与我想像中的恋人完全不同,但我最终却同他走到了一起。结婚前,他给我讲他的身世。我就那么静静地听着,仍旧像第一次听时那么震撼。后来我才告诉他,我早就听说过这些故事了,在他自己还不知道的时候,我就已经都知道了。
因为学的是外语,因为原部队不需要外语,小东只好离开了基层部队。对别人来说,离开基层部队到机关、到院校都是巴不得的好事。但他不,他一直为自己学的是外语而深感遗憾,一直为自己不能回原部队而深感遗憾。
刚毕业的时候,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何英叔叔把他找去谈话。何英叔叔是小东生父的老战友。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在四野一二一师任师长的时候,何英叔叔是师政治部主任。何英叔叔是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才找小东谈话的。他沉吟着对小东说,现在外交部门的外语人才很缺乏,你既然学的是外语,我希望你考虑转业到北京来。你的个人条件不错,我可以安排你到外交部工作。如果你能尽快过口语关,一年后就有机会把你派到国外去。说完,何英叔叔期待地望着他。小东知道何英叔叔是真心疼爱自己,知道他对自己的儿子都不曾这样用心,也知道这样的安排是许多人都求之不得的。但小东却无法违背自己的内心,无法接受何英叔叔的好意。他歉疚地谢绝了何英叔叔,固执地说:我真的很感谢何叔叔对我的关心,但我不想转业,不想脱这身军装,我想当一辈子兵!
小东就是喜欢这身军装,就是喜欢在基层带兵。他认为自己当兵当得最痛快的就是当连长的那段时间。那时他二十一岁,比他的指导员小了整整六岁。但他们配合得很好,带着全连一百多号兵把各项军事训练搞得生龙活虎,队列、射击、投弹三大主项全部都达到了优秀标准。
小东在机关任团职干部很多年以后,有人逗趣地问他,说现在让你到一个驻在山沟里的步兵团当团长你干不干?他立刻脖子一昂:干!人家说你可听好了,是平调不是提职。他很干脆地回答:平调也干!朋友圈里都知道他的这股劲头儿。电视剧《和平年代》播放的那些日子,家里的电话都打爆了。几乎每个人都在电话那头哈哈笑着问:张丰毅演的那个角色是小东吧?怎么那么像?
是有点像,因为他们都是一腔热忱、满怀失意。
小东是被迫转业的。原因有些叫人难于启齿:他所在单位的领导被人告了。不知为什么,这个领导会怀疑到他。其实,如他这样接近透明的人,是不可能用这种方式行事的。但领导认定了。一旦被领导认定,小东的军旅生涯就走到头了。很多年以后,那个领导在一次聚会上举着酒杯找到小东说:事实证明不是你告的。小东默默地看着举在面前的酒杯,咬住牙根,一句话也没说。
我理解小东,他无话可说。
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情,一个人的一个偶然的猜测,就断送了另一个人的理想,断送了一个烈士的希望,断送了一个烈士的儿子子承父业的终生追求。所有这些,哪一个是那句轻飘飘的解释能够承载得起的呢?
小东拿到转业证的那天,把自己独自关在书房里,一夜未眠。
此前,我从未见过他流泪。但那天他流泪了。他在那天的日记中写道:
矢志报军门,
长吁去甲胄。
将军墓前愧无容,
泪涌如注。
现在想来,我这个做妻子的在丈夫最困顿的时候真是没有很好地去体会、理解丈夫的心情。那时外面到处都在热气腾腾地谈买卖,讲挣钱。我就劝他说,转业就转业吧,没准咱们还能多挣点钱呢。他突然扭过头,瞪着血红的眼睛,声嘶力竭地冲我喊道:“难道我今后就为了钱活着吗?你觉得那样活着有意思吗?”
他果真是个没法为钱活着的人。他根本无法融入物欲横流的当下。在碰了无数次壁,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他终于失去了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后一锥之地,彻底败下阵来,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一个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的人。
很多人为小东的状况不平,他却逐渐平息下来了。每当看介绍革命烈士的那档电视节目《永远的丰碑》,他就会发出感慨,说很多烈士的名字从来都没听说过,他们为了什么?他们得到了什么?他们的后代又能得到什么?
如今,小东已经不再像堂吉柯德那样与风车奋力作战了。他总算学会了一点妥协,学会了一点放弃,但他仍固执地迷恋着与军事有关的一切。
他买军事杂志,买武器杂志,买影碟。只要与战争、与军事沾边的影碟,他见到就买,已经毫无节制地买了整整两大箱子,足有千八百本。
他一见到卖仿真枪的玩具摊就挪不动步,每次都得买上三两把。家里永远有一面属于他的墙,那上面挂满了一比一的各式仿真手枪和冲锋枪。片警有一次来我们家拜访,被那满墙的枪吓了一跳,憋了半天还是忍不住把嗓子眼儿里的疑问说了出来:老蔡,你这里不会有真家伙吧?
有一次,他突然提出要带我去看一样好东西。他兴致勃勃地在前面走,我莫名其妙地在后面跟。到了地方后,他得意地用手一指:看,硅两瓦!原来他是领我来看他在通信兵部队摆弄过的那种收发报机,让我简直哭笑不得。
最令我难过的还是他买军装的事。转业多年之后,有一天,他突然买了一条军裤回来。我问他是给谁买的?他说是给自己买的。我很惊讶地说,现在满大街除了民工谁还穿军装呀?他声音低低地说,我想穿。我的胸口顿时如被重重地撞击了一般生生地疼起来,眼泪哗地一下就流了出来。我想,他是真的爱军装的。他本应该是领军装穿的人,怎么也不应该是买军装穿的人啊。
至今,小东还保存着一个军用背囊,里面装满了随时出征的用品。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打开收拾整理一遍。他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他都可以随时出发。
他永远沉溺在自己想象的那个世界里,与现实格格不入。
他说:
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优秀的军人。
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成为一名职业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