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经说过:“美言可以市。”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善于驾驭语言,便可以用之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擅说“道”的人,可能就注定了要一辈子平庸,深谙说话之“术”的人,却常常能在最不可能处扭转乾坤。
元代的关汉卿因为编演《窦娥冤》,得罪了统治者,官府要捉拿他治罪。关汉卿得知消息后,连夜逃走。途中,遇到几名捕快。
捕头问:“你是干什么的?”
关汉卿顺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统领千军。”捕头明白了:“原来你是唱戏的。”关汉卿又吟道:“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捕头见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便问道:“你是关……”关汉卿笑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捕头本来爱看戏,特别爱看关汉卿编演的戏。知道眼前这人便是关汉卿。捉他吧,于心不忍,不捉吧,500两赏银便没了。关汉卿看透了他的心理,便顺口吟道:“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可能是这副对联打动了捕头,他便对另几名捕快说:“放他去吧,这是个疯子。”关汉卿就这样脱了险。
历史上还发生过烛之武妙语退敌的故事,也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郑国。秦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东边,晋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西边。在团团包围之中,郑国君主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
有个大臣说:“面对两大强国的左右夹攻,我国危在旦夕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说服秦国退兵,敌手只剩下晋国,那么我国就能脱险。”
郑文公急切地问他:“您说派谁去劝退秦军呢?”
那人推荐道:“大夫烛之武。”
半夜,天空漆黑一团。在城东,郑文公亲自把烛之武送到城楼上,他命令士兵拿来一只大筐,叫烛之武坐进筐中,上面用绳子吊着,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墙根。
烛之武偷偷地来到秦营中,一见到秦穆公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秦穆公喝道:“你是什么人?深更半夜哭什么呀?”
烛之武说:“我是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哭我们郑国快要灭亡了。”
秦穆公说:“你怎么要到我们军营里来哭呢?”
烛之武说:“我也是来替你们秦国哭呀!”
“你这是什么意思?”秦穆公好生奇怪,“我们秦国快要打败你们郑国了,怎么要你来哭我们秦国呢?”
烛之武说:“我们郑国的国土,和贵国并不相连。我们在东,你们在西,中间隔着晋国。所以,我国亡了之后,只能被晋国占领。那时晋国就会比以前更强大,而贵国也就相对地显得比晋国弱了。替别人打仗争土地,最后又拱手送给人家,这合算吗?再说,晋国的侵略野心,哪里有满足的日子,它东边灭了郑国,难道就不想向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
秦穆公沉思了一会,说:“你说得对。”
烛之武说:“您如果肯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从此一定心向贵国,做个‘东道主’,贵国使者在东方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郑国一定尽主人的责任,好好招待贵宾,这对你们没有什么不利啊!”
秦穆公立即答应撤兵,并且和烛之武歃血立盟。秦军悄悄班师回国,还留下杞子等三位将军,带领两千秦兵,替郑国守城。
晋国文公见秦穆公不辞而别,只得也下令撤军。
烛之武巧妙地通过语言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害,说服了秦穆公,从而挽救了自己的国家。
有位西方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让我们记住他的话吧!
成功启迪: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有的人缺少“嘴”上的功夫,说话乏“术”,因此,言谈表达往往“话不投机”,以致很难把事情办好,有时甚至还会将好事办砸。而有的人则能得体地运用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有的人甚至能点“语”成金,使所言收到奇佳的表达效果。
4.话要说到别人心坎上
记住,在人们饥饿的时候给他半块馒头,比在他富有的时候给他十根金条更能让人刻骨铭心。说话亦是如此,话要说到心坎上才能打动别人。
生活在人类社会,无法避免地经常处在复杂的利害关系和多种冲突的漩涡中,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非常激烈,需要有很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不妨看看战国说客是如何在复杂的利害关系和多种冲突下保全自己利益的。
齐国孟尝君田文,又称薛公,用齐来为韩、魏攻打楚,又为韩、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粮。
韩庆,韩国人,在西周做官。为了西周的利益对薛公说:“您拿齐国为韩、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叶以北地区,增强了韩、魏的势力。如今又联合攻秦,更增加了韩、魏的强势。韩、魏两国南边没有对楚国侵略的担忧,西边没有对秦国的恐惧,这样地多辽阔的两国愈加显得重要和尊贵,而齐国却因此显得轻贱了。犹如树木的树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强弱也会因时而变化,臣私下替您和齐国感到不安。您不如使敝国西周暗中与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国借兵求粮。您兵临函谷关而不要进攻,让敝国把您的意图对秦王说:‘薛公肯定不会破秦来扩大韩、魏,他之所以进兵,是企图让楚国割让东国给齐。’这样,秦王将会放回楚怀王来与齐保持和好关系(当时楚怀王被秦昭公以会盟名义骗人秦地,并被扣押),秦国得以不被攻击,而拿楚的东国使自己免除灾难,肯定会愿意去做。楚王得以归国,必定感激齐国,齐得到楚国的东国而愈发强大,而薛公的地盘也就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解除三国兵患,处于三晋的西邻,三晋也必来尊事齐国。”
薛公说:“很好。”于是韩庆入秦,使三国停止攻秦,从而让齐国不向西周借兵求粮。韩庆游说的根本和最初目的,就是让齐国打消向西周借兵求粮的念头。
他的聪明之处是没有直接说出这个目的,而是以为齐国的利益着想、为齐国的前途考虑为出发点,在为齐国谋划的过程中,自然地达成自己的目的。
因此,在说服他人时一定要以对方为出发点,要让他明白各种利害关系,挑明他的利益所在,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然后再关联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这样才能更容易地说服对方。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优孟的乐伎,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善于说话的高手。
楚庄王爱马成癖,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一年,南方属国进贡来一匹白龙驹,浑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它柔软的鬃毛又密又长,像丝绸一般闪亮;它明亮的眼睛机敏而富有生气,似乎善解人意;骨骼、四肢、身材,连蹄子、尾巴都那样标致无可挑剔。楚庄王喜爱得不忍心骑它,叫人给马准备了干净华丽的房子,唯恐脏了它洁白的鬃毛,吩咐用精美的饮食服侍它,连外出遛腿都担心累坏了它。可是,白龙驹毕竟不是公主,它享受不了这样的富贵生活,居然很快生病死了。
楚庄王听说他心爱的马死了,非常悲痛,让王宫主管安排上好的棺椁,准备按照给大臣办丧事的礼仪为这匹爱马送葬。几位文臣劝他不要这样做。楚庄王一听就怒由心起,大声命令说:“谁要再来劝,寡人就杀了他为马殉葬!”
楚庄王宫中有一个叫优孟的乐伎,他想了个聪明的主意来劝楚庄王。一日,他一走进王宫,就伏地大哭起来,那样子显得痛不欲生。
楚庄王见他哭得太伤心,就问:“你为什么哭啊?”
他回答说:“我是为大王的爱马哭丧。我们楚国如今称霸天下,要什么没有啊!可是大王只按给大臣办丧事的礼仪为爱马送葬,太亏待它了。依我看,应该用给国君办丧事的礼仪,这才显得出大王对爱马的恩宠。”
楚庄王感到顺耳,就问优孟:“你看该怎样举办葬礼呢?”优孟说:“请大王用白玉雕成棺木,用香木做好棺椁;叫善战的楚军将士去挖坟坑,让四方的百姓来搬石运土。葬礼更要隆重:请盟国的诸侯列队于前,令南方的国君执仪于后。这样一来,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是诚心诚意地爱一匹死了的马,各国的诸侯对您就更尊敬了!”
楚庄王听着听着,很快就明白了优孟的用意。他想,要是真的这样做了,后果难以设想,楚国会丢尽脸面,尽失天下人心。
于是,他改换了口气说:“礼葬一匹马是太过分了,那你以为该怎么处置好呢?”
优孟回答:“用铜锅做棺木,用炉灶做棺椁,用油盐葱姜上供,给它穿上火做的寿衣,埋在众人的肚子里,才是最好的葬礼。”
楚庄王无奈,只好让优孟招来人,把这匹爱马煮熟食尽。
优孟反弹琵琶,话里有话,不言而喻,使楚庄王从中领会到了礼葬一匹马的荒谬,改变了做法,维护了楚国的脸面,挽救了民心。
每个人从小学起就有这样的经验,写作文,最怕的就是文不对题。“说”也是这样,最忌讳“南辕北辙”。试想,如果你是个数学老师,你却在课堂上大谈历史;面对农民,你对航天科技滔滔不绝;领导因产品销路不畅心情不好,你却对本单位的管理问题大加分析。可能你讲得很对,有时也很有道理、很有价值,但人家不需要。“对牛弹琴”的结果顶多不过是白费点力气,可你的交流对象是人,有时还是掌握你命运的上司和领导,如果你真的这样说了,后果可能就远远不是白费点嘴皮子那么简单了。
在美国,神学院毕业的学生,必须要到乡村教堂去当一定时间的牧师,一来可以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二来可以锻炼他们的韧性和毅力,为他们日后能够更好地宣传神学、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
有一位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都十分突出的学生,他从一所著名的神学院毕业后,自愿到一个以牧业为主、生活十分艰苦、人们的认识还比较落后的村庄去担任牧师。为了使那里的人们很好地接受自己,并扩大自己的影响,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领会神的旨意,他准备召开一个布道大会。经过紧张而又繁忙的准备之后,他的布道大会如期召开了。但令他失望的是,他等了足足一个上午,却只有一个牧童来到了会场。于是他心灰意懒,准备将布道大会取消,但为了不让牧童反感,他开始主动向牧童征询意见。结果牧童说:“亲爱的牧师先生,要不要取消大会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件事,在我所养的100只羊中,就算迷失了99只,只剩最后一只,我还是要养它。”
年轻牧师顿有所悟,决定大会如期举行。牧师使出浑身解数,对这位牧童全力进行灌顶,想不到这位牧童竟然睡着了。牧师非常难过,却又不好意思叫醒牧童,结果他又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黄昏,牧童醒了,牧师就迫不及待地问牧童:“你为什么睡着了,难道我讲得不好吗?”牧童回答说:“亲爱的牧师先生,你讲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我在养羊的时候,绝对不会拿我最喜欢吃的汉堡给羊吃,而要拿给羊最想吃的牧草。”牧师经过一番思考,终于大彻大悟。
过了不长的时间,这位牧师成为全美国最著名的牧师。
有的人认为,这位牧师的布道大会失败了,因为他在大多数人不需要布道大会的时候举办了布道大会,并且对唯一的一位参加者讲述了人家并不需要的内容。也有的人觉得,他的布道大会成功了,因为他明白了只有从人们的需要出发对人们进行引导,才能把神学发扬光大。事实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牧师布道大会的失败在于他忽视了人们的需要,牧师后来能够成功则归功于他重视了人们的需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你要清楚地了解对方的过去。当然,你不需要像一个侦探一样事无巨细,因为你需要的不是他的全部,只需留心他的日常言行,倾听周围人群的谈论,你就会对他的处世风格、性格爱好、优点缺点等了如指掌。
其次,你要关注对方的现状。你跟对方交流,应该是有目的的,知道了对方的现实问题和急需之处,你在说话的时候就不会无的放矢。
最后,你要为对方提点建议。说话,总是要有一定内容的,而且这些内容必须倾向于为对方解决问题,创造未来。也许你说的东西不一定非常管用,但没关系,至少你“说”的目的已经达到,彼此的关系也会因为默契的交流而更加密切。
成功启迪:
在“说”之前,你要明白,对方想听什么、爱听什么、最需要什么,否则,说了还不如不说。也就是说,要揣摩听者的心理。人世间有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做事需要我们考虑别人的需求,说话、交流也必须要重视他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