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市场推广做到极端
炒作就是制造一场信息的地震,并使炒作之事通过这场信息地震在一瞬间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记住。当然这个信息地震的目的和结果与真的地震恰好相反,地震是害人的,而这场有意制造的信息地震却是好的。炒作所带来的经济,其实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信息经济!
误解,完全是误解!千万别谈“炒”色变。
我们许多人都误解了炒作,总以为炒作就是瞎起哄,就是穷吆呵,就是在欺骗人,其实,它不是。它的本质完全不是这些内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人人皆知人需要赞美,但为什么有的赞美让人十分受用,而有的却叫人恶心呢?这就是问题的两面性。
炒作可以说是新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营销武器,运用得当的话,可以大大提升炒作对象的知名度。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对此还普遍缺乏科学的认识,常常对炒作进行庸俗化的负面理解。
人们被日常生活中“炒绯闻”“炒明星”“炒作品”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引导,认为“炒作”是贬义词。直到最近《现代汉语词典》才对“炒作”一词作出如下定义:“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这一解释告诉我们“炒作”是为了扩大宣传效果而由媒体实施的一种新闻操作行为。这个定义应该说是中性的,它强调炒作就是扩大影响,就是将传播效应进行最大化发挥。
关于炒作的贬义性认定,其实还包含着一个常识性的理解误区:一些人将个别的弄虚作假的,或者缺乏智慧含量的“劣质炒作”和“恶意炒作”等同于“炒作”这个全称概念。其实这就像将“不实炒作”“虚假炒作”等同于“炒作”,“失实新闻”“虚假新闻”等同于“新闻”一样毫无道理。
任何一种新东西在它刚面世的时候,都会遭到传统眼光的怀疑和打击,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只要挺过怀疑期后就会慢慢地被人们所接受。
炒作就是今天市场经济中产生的新东西,说得确切一些,它是信息时代带来的必然产物。它是信息突变论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超速成功的捷径。
也许你鄙视,也许你不服,但你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炒作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这是一个得炒作者得天下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懂得炒作就是不懂得现代商业规则,不懂得炒作就没有未来可言!
不知从何时开始,“炒作”一词开始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炒都是与做菜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一般来说“炒”字就是“勤扒拉”的意思,否则菜就糊了。炒作取的就是勤扒拉这个意味,不过不是在炒锅上“扒拉”,而是在媒体上“扒拉”,通过将某事件在媒体上频繁不断地呈现以引起大众的注意。炒作的手法花样翻新,炒作的目的也不一而足,不管其表现手法多么光怪陆离,但万变不离其宗,炒作的“宗旨”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炒作,换一种大家容易理解的说法,其实就是在制造声音,在传播声音。说白了,整个市场的竞争,几乎可以归结为一场声音的战争。一个领导的声音若传不到基层,基层的声音传不到领导的耳中,那这个领导就不能称为一个好领导;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企业的声音若传不到各地,传不遍全国,传不到世界,那这个产品、这个品牌、这个企业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产品、好品牌、好企业。
所以,我们绝不要小看炒作,它并非以往的一般性传播,而是针对性很强的一种强势传播,它是迅速突破现状的最有效的办法,同时,它也是花小钱办大事的首选策略,谁用好了它,谁就能迅速发展,一夜成名。
炒作本身无可厚非。炒作这种手法是信息繁杂时代凝聚社会注意力的常用手段。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好坏最终是群众说了算”,但在这个信息纷繁的社会环境下,要想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轻而易举了。通过一些正当的炒作,小则可以提高知名度,大则可以起到抨击时弊、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
许多人也许会认为,只有娱乐圈上的绯闻才能算得上炒作,其实不然。炒作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万片绿叶中的一点红,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所以,每个人在日常行为中都在不经意地炒作着自己,只是大炒作还是小炒作而已。
用一句话来说,炒作就是一种策划卖点并主动制造正面注意力的功利行为。
万事万物均不是凭空而出,都是有迹可寻的。炒作的出现也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重要的客观条件大致有三个:一个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二是媒体的商业化运营;三是应对信息爆炸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是计划好了的,国家管理一切。从企业生产者的角度来说(那时候几乎都是国营企业)无须摸清市场的脉络,只要按照国家的计划按部就班地生产就好了,不用担心生计,因为有死工资,铁饭碗,效益并不与利益挂钩,也不用担心产品卖不卖得出去,市场是一潭死水,没有竞争。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在计划经济下,商品非常短缺,人们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谁还顾得上挑挑拣拣呢。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是播一部火一部。最夸张的是《渴望》,每晚播出时简直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这在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有限,电视节目又少,因此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便自然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眼球。很显然,那时没有炒作的土壤,因为无需炒作。
然而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后,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消费者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成了企业的上帝。
如果说计划经济下,企业是被宠坏了的孩子,那么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就要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生活打拼了。每个企业都千方百计地对着消费者的钱袋打主意,但消费者的钱袋毕竟有限,于是出现了竞争。有了竞争就必然要有优胜劣汰,谁也不想被淘汰,所以每个商家都在竭力宣传自己的产品。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讲究的是“注意力经济”,是要争夺人们的眼球。炒作成为现代社会推销商品最普遍的形式,尤其是对概念的炒作。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譬如说对“人造美女”概念的炒作,我们几乎不用费劲就可猜出,炒作背后的始作俑者是美容业的老板们。曾经有几个人造美女参加全国第一届人造美女大赛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最后还获了奖,而获奖美女的整形医院也频繁见诸报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美女们才是报道的中心,而整形医院更像是顺口提起,不动声色,但很明显整形外科医院才是这些报道的真正主人。
概念炒作大多不诉诸直接的炒作形式,而是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让人们缴械投降,而且还甘心情愿,实在是很高明的手法。但是再高明的手法也离不开媒体的力量,没有媒体提供的炒作平台、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一切炒作的理念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商品社会里,一切都具有商品的性质,媒体也不例外。在表面上媒体的消费者是老百姓,但媒体还有一个潜在的消费者,即炒作商。目前,炒作收入在媒体经营利润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炒作收入的多少则取决于销量、点击率、收视率等硬性指标,这些硬性指标代表着老百姓对该媒体的认可程度和关注程度,并体现着媒体的品牌价值。
谁都希望在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上进行炒作,这是人们的共识。而对如何运作来提高销量、点击率、收视率等,各媒体走的路并不相同,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关注热点事件,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抓住消费者的心。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今天,我们面临的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人人似乎都患上了信息疲劳症,人们对于一般的信息已经熟视无睹,只对那些非常特殊的信息才会特别关注。
20世纪末,信息革命席卷全球,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地球上的信息无处不在,人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获得信息。信息多得让人没法相信,泛滥成灾,导致成严重的信息危机:人们开始怀疑信息了。于是有人把信息时代又称为“怀疑时代”。
老革命遇难到新问题,危机不解决,信息革命就没法进行。信息的“卖点”在哪里?如何让人们注意自己的信息呢?面对信息危机的难题,人们发明了炒作。
事实上,市场、媒体和信息这三方面的因素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方面最好的例子便是以《时尚》为代表的时尚杂志。一方面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时尚杂志,鼓吹新的生活方式,通过时尚界人物的现身说法来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同时,一些白领阶层期望通过购买时尚用品以过上体面的、有品位的生活,他们不得不借助于时尚杂志的指导,从而也提升了时尚杂志的销量和品牌价值;另一方面,时尚用品的商家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以时尚杂志为依托不断制造时尚风向,砸下巨额的炒作费,向人们传达商品的信息。于是商家、时尚杂志、消费者成为一个整体,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几乎达到了炒作的至高境界。
炒作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市场走向以及公众心理、社会思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研究人类进步不可忽视的范本。所以我们不必谈炒作而色变,而应正视这种社会现象。只有了解、把握了它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之道。这才是看待炒作的一种正确态度。
无论你接受与否,炒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被炒作的东西或被炒作的人;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被炒作或即将成为被炒作的人,炒作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实施炒作的可能是对方,可能是第三方,也可能就是你自己。
成功启迪:
不炒不成。酒好也怕巷子深。炒作的对象可谓五花八门,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炒不到的。邓建国提携百岁老人签约作秀;张艺谋自荐“英雄”无人能敌;哈利·波特“魔力”波及世界;可口可乐百年不衰一枝独秀;脑白金白手起家,一夜暴富……他们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炒作的神话。
2.炒作能吸引更多的目光
炒作最能制造注意力!英特尔公司前总裁葛洛夫曾预言:“未来的因特网之争是眼球之争。”此言一出,便被争相引用,并被形象地总结为“注意力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也曾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那么,在注意力时代,炒作无疑是争夺眼球、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最佳途径。
当然,炒作作为最重要的营销武器,其最大的用途就是能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为了获得消费者的注意力、抓住消费者的“眼球”,炒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国内外不少媒体都曾经报道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剑南春之旅”。一家中国的白酒企业重金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来讲学和进行“企业指导”,谁都知道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克林顿肯定无法对该企业给出相对应的策略或者技术帮助,该企业就是为了借助克林顿国际名人的效应让该企业进入新闻事件之中,也就是说这一事件完全是为了“制造眼球新闻需要”而产生的。
炒作的首要目标是追求轰动效应,将欲向销售对象传递的产品信息和商业诉求,通过一个生动的新闻事件来表述,让公众在获取新闻的同时,“附带地”感觉到特定的品牌印象或者其他信息。
日本名表西铁城为了打开澳大利亚市场,曾经用直升机从空中往地面抛下上千只该品牌手表,人们拾起一看,手表居然完好无损,此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炒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产品品质或者其他商业信息做成新闻的一部分,使之得以自然而然地传播。
在炒作的整个链条当中包括最起码的三个部分:一是注意力诉求者(企业、商家);二是信息传播者(主要是媒体,此外还有舆论领袖和公众人物);三是信息接受者(重点是产品销售的目标受众和可能进行二次传播的其他群体)。
其中作为传播中介的媒体其身份尤为独特,因为对它们来说,传播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它们也有获取注意力的强烈动机。因此,生产出个性独特、富有趣味、能引发广泛关注的炒作性新闻成为商家和媒体的共同期待。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已经完全过时,企业必须学会与媒体共舞,巧妙地进行炒作。必须牢记的是,只有会哭的孩子才会有奶吃。在一长串排档中,作为厨子只埋头在内间烹饪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当众挥舞着你的炒勺,让牛肉在锅里“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才可能引来愿意一尝的食客。
在注意力日益缺乏的今天,形式独特和内容精美、感性劝诱和理性表达、高声吆喝和把酒做香同样重要。学会生动地讲述,学会“哭”得特别,“哭”得出众,一切精彩的故事才有开始的可能。
前几年,某个城市的一家饭店推出一道名菜,从此食者如云,门庭若市。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道菜的独特:炒雪糕。
雪糕能不能炒?完全可以。只见大厨子三下五除二,一盘热气腾腾的佳肴就端上了饭桌。一根雪糕一元钱,他们的一盘却可以卖到二十元。尽管如此,众百姓们还是乐不可支地往那个饭馆里跑,眉开眼笑地边食边吼:值!
笔者也觉得值。为什么?因为这不是雪糕,而是一道佳肴。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一经翻炒,就具有了其商品本身以外的价值。
炒作的目的,是为了使炒作的对象更吸引眼球,更具号召力,至于后期让老百姓疯了似的喜爱,那是百姓的事,与炒作的本身无关。
炒作不是欺骗,更不是毫无根据的夸张。事实上,“真正的炒作”只不过是一种极具私密性和震撼性的客观叙述,当然,因为这种叙述讲究了一定的技巧,就变得了有磁石的功能,从而容易引起受众者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炒作是以部分人的好奇心和偷窥欲为基点,离开了好奇心和偷窥欲,炒作就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用它来说明炒作,可谓恰到好处,况且,现在社会的事实是:酒香还怕巷子深。为何?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在快餐文化已成为事实的情况下,任凭你酒再香,假如待在深闺,等着伯乐来挖掘的话,那肯定是少有问津,门庭冷落。
炒作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金钱、名誉、地位、爱情等人生所追求的一切,它几乎都能给你迅速带来。
海尔炒“砸冰箱”,蒙牛炒“超女”,石油大亨借伊拉克战争炒油价,这些都无一不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