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12年或更长时间的教育,却没有一小时学习如何设定目标,多么可悲,不懂得设定目标的人要如何才能成功?因为不设定目标的人永远为设定目标的人工作。
小布什时代的国务卿赖斯,奋斗史颇具传奇色彩,她曾简明扼要地总结自己的经历:“因为我付出了八倍的辛劳。”她精通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她是斯坦福最年轻的教授,她获得美国青少年钢琴大赛第一名,精心学习网球、花样滑冰、芭蕾、礼仪。她把每一天当作三天花。
最后一点提醒,拖延不拖延不仅看现在,还要看孩子完全脱离了父母的看管后的状态。
孩子总要学会自己长大
这一切是因为父母没有远见,不负责任,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其实,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因为他考上大学,而是管得住自己。
可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听了也许会不相信。但是,它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个孩子,考上清华大学,当地欢腾,所在中学奖励65万元。县城里这样的孩子不多。
一年半以后,他被清华大学开除,原因是七门不及格。为什么七门不及格,因为他每天早上去网吧,连续去了一年半。
回到老家的孩子,开始复读,再考,又考上了清华大学,所在中学又奖励65万元,一年半以后,他又因同样的原因被清华大学开除。每天在去网吧的路上,他都告诉自己:明天再也不来了,明天开始我一定好好学习。每天劝自己,劝了一年半,一天也没有把自己从去网吧的路上劝回学校过。
清华的老师和同学说,这么聪明的人,七门全都不及格,也挺难做到的。
第二次被清华开除,他上了清华的黑名单,意思是以后绝不再录取他。
回到老家的他,继续复读,成功地考上了北京大学,这不得不让很多为孩子的成绩发愁的家长们啧啧称奇。
即使这样,那又怎么样呢?
同样的事情,居然又重复一次。考上北京大学的他,一年半以后,被北京大学开除,开除的原因一样。
我知道你在边看边感叹:我的孩子怎么没他聪明,我的孩子如果考上清华或北大,一定不会去网吧。
真的吗?你确认吗?
被北京大学开除后,他上了北京大学的黑名单。
有人说,他是为了得到中学的奖学金才这样做的,他的母亲哭丧着脸说:绝对不是,因为这样几次下来,孩子的年龄够大了,他最初的清华同学大多都事业有成了。
这样的事情一再地发生,我能想到的原因是,第一,这个孩子在家的时候,父母看管得太严了。一上大学,父母一放手,就分不清好坏,管不住自己。第二,因为父母从小用打游戏来奖励孩子。只要孩子认真看书、考得好,妈妈就奖励打游戏。孩子的思维是,只要是奖励的,都是不容易得到的、稀缺的、值得盼望的东西。所以,一旦离开父母,就疯狂地去玩游戏了,告诉自己,这下自由了,先玩个够再说。玩多久是够呢?三个一年半,才够。
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看管,独立在社会上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又从未建立起来,心智没有成熟,这是家长置孩子于危险境地。你一放手如置孩子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中,但这时,至少孩子眼中要有灯塔,心中有灯塔,划桨的手自然踏实有力。
这一切是因为父母没有远见,不负责任,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其实,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因为他考上大学,而是管得住自己。
当初,孩子学会走路是多么伟大的工程,但在妈妈的带领下完成了。那么,会走了,家长每天还用扶着他吗?同样的,孩子长大了,不要再关照那么多,在旁看着,偶尔指点一下就行了。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早一点放手,一样一样地放手。孩子离开父母时,先学一些时间管理,因为没有时间管理意识,学什么都白搭。哲学家塞温卡说:时间的最大损失是拖延、期待和依赖将来。
父母这样小学、中学、大学,一站一站扶着他,是要让他的人生都是顺境吗?没有挫折,如何强大。
讲一个老故事——
蝴蝶出生时,破茧成蝶,几番周折,过程艰难。一个孩子在一旁看着蛹破茧成蝶的艰难,用剪刀剪开了茧,蝶不费吹灰之力诞生了。因为没有经过一番挣扎,没有练就强壮的体格而破茧成蝶,蝶一会儿就死了。
母亲的行为,是天天在帮助孩子剪开茧吧。检查一下,每天中,你有多少帮助孩子剪开茧的行为。
该是放手的时候了,该是他吃的苦,早一点吃;该是他承担的,早一点学着承担。只要你放手,孩子就有机会遭遇痛苦、挫折、艰难,懂得坚持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躺在床上,要问自己的是:今天,我的孩子,心更坚强了一些没有?
培养国际化视角的孩子
当时,看见黑人卖飞机模型,孩子喜欢,上前拿起来,看看摸摸,爱不释手。一问价钱,孩子不要,放下就要走,黑人不干了,一定要孩子买。争执起来,孩子撒腿就跑,三个黑人追出老远。在国外,不确定买就不能去碰,碰了就必须买,这是礼貌。我们没有经历过就可能出状况。
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今天难以置信的,就是明天习以为常的。不要怪我观念停留着没转,是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可是,有了孩子,做了家长,观念必须跟得上时代,不能因为家长的局限,影响了孩子的眼光。
一位妈妈告诉我,儿子14岁的时候,跟着一个教育机构到英国游学,跟当地黑人小贩发生冲突,5年过去了,心里还有阴影,不肯出国。
当时,看见黑人卖飞机模型,孩子喜欢,上前拿起来,看看摸摸,爱不释手。一问价钱,孩子不要,放下就要走,黑人不干了,一定要孩子买。争执起来,孩子撒腿就跑,三个黑人追出老远。
在国外,不确定买就不能去碰,碰了就必须买,这是礼貌。我们没有经历过就可能出状况。
其实国内的商品很多也打上“贵重商品,不许触碰”的标示,只是我们太随便了,从来不从商家的角度思考问题。试为商家想一想,他打上这条标示,大概是出于无奈。一些客人在不想买的情况下,随意地把衣服摸来摸去,看来看去。
国际化的孩子是有国际化意识的家长培养出来的。
去年,囡参加一个培训,回来后,看着我说:“妈妈,我是不是你亲生的?”
“为什么这么问?”
“因为那位老师说:孩子长到10岁,如果没有去过20个国家,这孩子一定不是亲生的。”
“老师的意思是,爸爸妈妈都要有让孩子未成年就长见识的意识。在孩子成年前,也就是可能不得不离开父母去远方之前,经常带孩子去陌生的地方长长见识。”
在我们身边,孩子10岁就可以由父母带着去20个国家的家庭少之又少,很多家庭,终其一生,也没有出过国。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孩子国际化的培养,没条件去国外,那咱们走国内。各地风土人情,思维模式,过法活法都非常不同。带着孩子,带着好奇,带着探索,带着吃点苦的心态,到处去走走看看。
如果走国内的条件都没有,那走省内,周末一家人,坐上长途车,一两个小时,到个小镇,逛一逛,吃顿饭,买些土特产,回来写篇周记,小日子过得多滋润。一举多得的事为什么不做,为什么不多做。
再不行,就去书店或上网,了解各国风土人情,家里所有的人参与,每人负责了解一个国家,准备好后,由孩子主持,全家人在一起分享。要求分享的时候声情并茂,有画面感,就好像你来到了这个国家,跟听众在边走边讲一样。
总是有些家长,逮着机会,不停地问问题。
问:要让孩子长见识,要做国际化的孩子,可是,我家孩子晕车,不愿出门,怎么办?
老师:那你觉得晕车要怎么办?
家长:那就少坐车啊,实在没办法再坐。
老师:孩子这辈子,可能与车隔绝吗?
家长:好像不可能。
老师:对晕车这件事,你觉得该克服它还是绕过它?
家长:好像要克服它,但要如何克服呢?
老师: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带着孩子天天坐车,坐站站停的公交车,最多一个月后,孩子就成功地戒了晕车了。
长到18岁,考上大学要出家门了,最发愁的居然是晕车,可见家长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是多么不愿思考,不动脑筋。
教会孩子说以下这些,也是培养国际化孩子重要的一环,父母之间先学会说,做个表率——
请!
谢谢你!
对不起!
原谅我!
你好吗!
祝你健康!
太好了!
棒极了!
我来帮你!
我了解你的感觉!
要不要帮忙?
我和喜欢和你做朋友!
我们一起玩吧!
我希望和你分享!
对不起,我能不能离开一下!
我吃好了,我可以先离开吗?
好消息是,整个地球已向你开放,新的职业不断涌现。我的一个学生,自称做了国际公民,她的活法,长了我的见识。她半年住纽约,一住下来,网上发讯息:我精通中文,精通钢琴,我住某地,请方圆30公里以内,有意愿学中文、学钢琴的注意了,即刻报名,额满为止。
半年后她搬到巴黎,当晚网上发消息:我精通中文、英文和钢琴,我住某地,请方圆30公里以内,有意愿学以上专业的人士,即刻报名,额满为止。
听说招生情况很好,收入让她滋润地生活,绰绰有余。
对“80后”“90后”要先说Yes,让他去闯荡,让他去做一个没有文化屏障的国际公民。有的家长,小时候不让孩子出门,觉得危险,中学时,孩子待在家里,觉得这样的孩子乖。有一天发现孩子不爱出门了,急了,逼着他出门,可是逼也逼不出门了。
国际化孩子的特质在此总结为十一条——
第一,经常保持微笑;第二,心存感激,并经常说谢谢;第三,经常赞美和鼓励别人;第四,懂得宽恕别人和原谅别人;第五,勇于说“对不起,我错了”;第六,被大多数人喜欢;第七,专心聆听别人讲话;第八,遇到问题,会寻找解决的方法;第九,珍爱自己和喜欢自己;第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第十一,有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