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地讲,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就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负债、成本、利润及分配(股利政策)等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财务管理是协调和监督各项业务活动,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
一、西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1.一般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最基本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制,因此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就突出地表现为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和股利管理三项主要内容。
筹资(Financing)管理,主要是指资本金的筹集和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的管理,用字母F表示。一般来说,筹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管理,即资金是外部来源还是内部来源;资金的筹集方式管理,主要方式有发行股票、向社会公众与金融机构举债、商业信用、留存利润等;筹集资金的费用成本管理,包括证券发行费用、举债支付利息、派发股利、资金加权平均成本等;财务结构分析管理,主要是分析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最佳。
投资(Investment)管理,主要是指对公司为了盈利目的而从事资金运用的经济活动的管理,用字母I表示。投资决策是公司最重要的一项财务活动,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会影响公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效益。投资按时间的长短主要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种。短期投资是指用于现金、存货、短期有价证券、短期信用等流动资产上的投资。短期投资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对于提高公司的变现能力有很大好处,能够减少风险。但短期投资盈利能力较差,假若把过多的资金投资于流动资产,很可能会减少公司的盈利能力。长期投资是指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有形固定资产投资、无形固定资产投资)和长期有价证券投资等资产的投资。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主要是通过编制各种项目投资预算和全面综合预算来进行。公司的长期投资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投资。
股利(Dividend)管理,主要是指对公司盈利后利润如何分配的管理,用字母D表示。股利管理主要在于确定股利分配比率,即将多少股利支付给股东,或将多少股利留存于公司再投资等,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收益与现金的关系,确定股利与股东财富的关系,决定股利的发放方式等。
西方国家的某些经济学家试图找出影响经济运行的基本因素以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化,公司财务管理者也试图找到影响公司经营的基本因素从而使公司股东财富价值(V)最大化。这一目标可用以下函数表示:
MaxV=f(I、F、D)
其中:V表示公司财产价值;
I表示公司投资决策;
F表示公司筹资决策;
D表示公司股利决策。
2.西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基本框架。西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活动目标及主要内容与非金融公司基本一致,但在某些具体管理过程中又表现出独特的一面。对照于西方公司一般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可以做某些局部的调整。
对比分析上述两图,不难做出如下判断:
第一,为与商业银行术语保持一致,公司财务管理活动的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和股利管理应相应地称作资产(Assets)管理、负债(Liabil-ities)管理和资本/股利管理(Capital/Dividend)。
第二,商业银行财务流程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不完全一样。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基本框架中,箭头A表示的现金流入量除了来自资本(证券)市场外,还来自存款和货币市场。箭头B表示的资产管理主要指金融资产交易,而实物资产交易在资产管理中所占比重极小。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主要对象都是金融资产,因此银行存款与贷款之间的相互联系密切,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不再像公司财务管理那样为零了。箭头C和箭头E所代表的含义没有发生变化,而箭头D的内容则有所拓宽,除了给普通股股东的股利支出外,还包括了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需要说明的是,支付给存款人或其他债权人(包括优先股持有者)的费用与支付给普通股股东的股利性质是不相同的,前者不属于股利分配决策的范畴,它们是由合同或法律规定所必须履行的支付义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经济形态来看是商品经济,从运行机制来看则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信用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产品依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在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企业资金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说来,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顺次通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固定资金、材料资金、在产品资金、产成品资金等各种不同形态,然后又回到货币形态。前已所述,企业资金的不同运动过程,即为企业的财务活动。从总体上看,企业的资金活动可包括以下过程:资金筹集过程、资金投放和使用过程、资金收入和分配过程。在资金筹集阶段,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它是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企业的自有资金,是通过吸收拨入款项、发行股票等方式从投资者那里取得的。投资者包括国家、其他企业单位、个人、外商等。此外,企业还可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应付款项等方式来吸收借入资金,构成企业的负债。在资金投放和使用阶段,企业将筹集来的资金,主要投放于经营资产上,通过购买、建造等过程,形成各种生产资料。一方面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兴建房屋和建筑物、购置设备等;另一方面使用货币资金购进原材料、燃料、商品等,通常货币资金就转化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在资金收入和分配阶段,企业通过销售过程将生产的产品或购入的商品发送给有关单位,并且按照商品的价值取得销售收入。企业所取得的销售收入,除弥补生产耗费、缴纳流转税外,其余部分为企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其他净收入构成企业的利润总额。利润总额,首先要按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税后利润要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分别用于扩大积累、弥补亏损和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其余利润作为投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
西方商业银行多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银行资本来自银行公开发行的股票筹资,股东是银行所有者,他们根据所持股票的数量来拥有相应的投票权。股东大会是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对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重大决定、红利分配方案等予以审查和批准。在一般情况下,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的职责是,制定银行的经营目标和政策,挑选和聘任高级管理人员,设立各种委员会或附属机构,监督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等。股东大会在选举董事会的同时,还选举产生监事会。总经理(行长)是商业银行的行政首脑,其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协调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我国商业银行的种类大致分为传统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新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世纪90年代,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大约集中了全国银行体系中近90%的信贷资金,承担了全社会75%以上的存贷业务,一度占据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绝对霸主地位。近几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现基本占60%。80年代后期,以交通银行的恢复为契机,一批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建立,如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其业务现已占40%的市场份额。这些新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地向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靠拢,但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这些银行与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思路,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又不能仅仅考虑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现有管理套路。科学的思路就是在充分兼顾商业银行现行基本组织体制的前提下,按照国际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趋势,重新设计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按照上述基本思路,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应包括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负债、成本、盈利与分配等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资本管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收入利润管理(含股利管理)及其他管理等。
1.资本管理。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资本是指累计计算的银行总资产与总负债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它代表持股人对银行的所有权。用公式表示为:NW=A-L。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定义仅仅在银行资本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没有大的偏差时才具有真实的经济意义。按照国际公认的《巴塞尔协议》,银行资本一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由永久性股东产权构成,包括已发行的完全缴足的普通股、非累积优先股、资本盈余、未分配利润以及普通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的增值部分,但要减去商誉。核心资本一般要占资本的一半以上。附属资本主要包括未公开的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等。核心资本的账面价值必须至少等于风险加权资产的4%,而包括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在内的总资本的账面价值不能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8%。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可分为商业银行内部融资资本充足度的管理、商业银行资本计划的管理、商业银行资本的管理和商业银行资本的外部融资管理。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度是银行管理的重要课题。一般说来,影响银行资本的适度数量的因素有三项:银行资本的用途、银行资本的杠杆作用和当局对银行资本的强制性规定。西方国家金融管理当局按银行资本充足程度将其分为五类:资本完全充足银行、资本基本充足银行、资本不足银行、资本严重不足银行和资本临界不足银行。其中后三类银行将受到管理当局的强制性指令与限制,直到进行财务清算。
商业银行的资本计划是银行总体财务计划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银行的资本计划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出银行的总体财务目标,管理者必须决定他们要办什么样的银行。这包括银行的规模、银行的服务范围以及银行需要多高的增长和利润目标。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确定银行资本的需要量。具体包括对银行资产年度增长目标和利润目标的预测,使之成为确定资本结构的基础。第三阶段是确定多少资本可以通过银行利润留成从内部产生。第四阶段是为最低的筹资成本而选择相应的筹资手段。
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不能满足银行未来的资本需求时,银行将通过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来充实资本金。在银行增加利润提留而不影响其股票价格的情况下,未分配收入形式的内源资本是银行充实资本的第一选择。但是,商业银行通过扩大内源资本来充实资本金的方法并非没有代价。当商业银行向股东分配红利减少时,银行的股票价格可能会下跌,从而导致银行资本的实际价值损失。当银行的内源资本(未分配收入)不能够满足其资本需求时,商业银行将通过外源资本充实资本金,以达到支持银行资本增长的目的。事实上,银行愿意使用多种形式的外源资本来改善其资本状况。银行从外部筹集资本可有以下几种方法:发行普通股;发行优先股;发行资本性工具;出售资产与租赁设备;股票与债券的互换等。究竟选择哪一种方式融资,主要取决于对银行股东收益的影响、外部融资的成本、银行股东对银行控制权的影响、融资风险、当时的市场行情、政府法律规定等。
2.负债管理。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可以筹集资金。商业银行的负债通常由存款、借款和其他负债构成,其中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广义的负债管理包括从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那里吸收资金并安排负债结构而发生的各项业务活动。负债管理的基本着眼点有二:一是力求在借入成本较低的条件下增加负债之规模;二是经常调整负债结构,以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商业银行一直单方面强调对资金运用的管理,即资产管理。但从1970年以来,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产业竞争的加剧,促使银行业重视对资金来源的管理以及不断开拓新的资金渠道。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保证充足与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虽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但是不同筹资方式的成本与风险有极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到银行的风险与赢利水平。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基本目标,概括地讲就是在一定风险水平下,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所需资金。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负债管理理论、银行负债的分类与风险、银行存款种类与管理、银行借入负债管理及其他负债管理等。
3.资产管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对资产总量和资产结构的合理而有效的调配,以达到经营目的的过程。所谓资产,也就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它主要包括现金资产、贷款资产、证券投资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现金资产是银行资产中流动性最高的资产,它包括库存现金、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放于其他银行的存款以及收款过程中的现金项目。商业银行作为直接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企业,必须保证银行资产一定的流动性,以满足银行的运转。一般说来,商业银行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现金需求:(1)商业银行首先要满足客户提取存款进行日常交易的要求。如果银行不能满足提款需求,其信誉便会受到严重影响。当银行的信用受到公众怀疑时,就会出现挤兑危机,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银行倒闭。(2)银行必须以持有现金的方式来满足金融当局对法定准备金的规定。(3)银行作为结算中心,必须在中央银行或其他银行存有足够现金以清偿支票。(4)银行需要向其代理行支付现金以换取服务。商业银行满足现金需求的能力由银行流动性来衡量。总之,银行流动性高,则表明银行满足现金需求的能力强;流动性低,则表明满足现金需求的能力弱。
贷款是商业银行将组织到的资金贷放给客户并以一定利率收取利息、约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的一种资金运用形式。贷款业务是银行为现代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提供的最重要的业务,也是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所获取的重要收入来源。贷款构成了商业银行资产项目中的主要部分,因此贷款管理也是银行最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从1980年开始,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银行出现了大量的贷款呆账损失,使商业银行对贷款的风险和定价问题更加重视。贷款资产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贷款原则、贷款政策、贷款定价、贷款过程管理、贷款损失准备等。
商业银行的投资是指对有价证券的投资,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进行实业投资,并且其物业投资也只能为自用物业,因此银行的投资便限制为对金融证券的投资。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施银行业务与投资业务分离的原则,银行既不能进行实业投资,也不能购置公司股票,而只能从事债券投资。上述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主要满足于银行的流动性需求,银行贷款管理则着眼于创造收入。而银行证券投资管理则处于两者之间:既满足银行的流动性,又保证银行的盈利性,它是解决流动性与盈利性冲突的重要管理方式。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证券投资的目标、证券投资组合的管理、影响证券投资决策的因素、证券投资策略等。
在商业银行的各项资产业务中,贷款是其核心业务,也是其最重要的盈利手段。为便于陈述,突出重点,第五章专门介绍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管理,除此以外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则放在第四章中介绍。
4.成本管理。商业银行的成本是指其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也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各项支出的总称。商业银行成本作为一个特殊的成本范畴,与工业企业成本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1)由于商业银行不生产商品,仅通过为社会提供各种劳务来获利,所以它的成本是社会剩余产品的再分配。(2)由于工业企业的成本主要是生产资料与工资价值的转化,所以其成本高低直接影响工业产品的价值。而商业银行成本是社会剩余产品的再分配,所以其高低并不影响到产品的价值量,但是它会影响到产品价值量的分配,从而影响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3)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是通过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补偿,所以销售能力直接决定其经营成败。而商业银行经营成本主要是由筹资中发生的利息支出和经营过程中的其他费用支出构成,是通过所获得的贷款利息收入来实现。商业银行的成本作为衡量其经营成果好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对加强成本的控制管理、及时调整存贷款利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成本费用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成本费用管理的内容、成本控制的原则与程序、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指标、负债成本管理等。
5.收入利润管理。商业银行的收入,一般包括银行经营各项业务取得的收入和经营正常业务之外发生的其他收入,它是补偿营业活动中成本费用和形成利润的有效保障,因而收入管理便是银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利润是任何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也是企业经营运作的主要目的。商业银行的利润,是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所获取的收入扣除成本以后的余额。银行的利润如何分配、程序是否科学等,都将对银行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由于股份制银行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组织方式,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新兴商业银行也都朝着这一目标发展,因此,探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利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收入利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收入的基本构成、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利润的组成与计算、利润分配程序、利润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股份公司的股利政策等。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上述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分配与股利管理等表现得尤甚。一般说来,负债管理是银行财务管理的基础环节,经营者如能采取适当方式,以比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筹集到资金,那就可能获得较多的资产运用机会和证券投资机会,银行所获较多盈利的可能性就大些,股东也就可以在比较多的盈利中取得股利,并使银行股票价格上升。资产管理对资金的筹集和股利分配的影响也比较大,如果有利可图的资产运用机会和证券投资机会较多,这时对资金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要求银行除了能够筹集到较多的外部资金外,还须保留更多的盈余来增加银行的资本基准。股利政策与分配跟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两方面的内容也有密切的关系。保留盈余可以看做是银行筹集资本,属于广义上负债管理的一部分。如果商业银行有较多的内部盈余,那么它可以不向外部筹集资本或少向外部筹集资本。另一方面,比较充裕的银行资本基准,对于提高银行的声誉和吸收存款的能力,也是极为必要的。由此可见,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分配与股利管理等三大内容相互联系地加以考虑,统筹安排,合理调度,以取得最佳的营运效果。
上述内容当属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但就商业银行所处理的专门问题而言,其内容还应包括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表外业务的财务管理、银行并购的财务管理、银行破产的财务管理、银行跨国经营的财务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