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系指贷款人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是运用资金、取得利润的主要途径。贷款的规模和结构,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具有关键性意义,同时,贷款的质量、种类、收益水平,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利润乃至生存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商业银行法》以及《贷款通则》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贷款。
一、贷款原则和贷款政策
(一)贷款原则
由于各个不同的商业银行具有长期形成的业务特色,因此,不同的商业银行具有不同的贷款对象、方法、业务领域,但是,商业银行在贷款活动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贷款基本原则在各国商业银行中提法不尽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的要点,这就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我国的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政策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1.安全性原则。贷款是商业银行以其筹集来的资金,通过信贷过程而产生效益的一种资金运用。由于商业银行筹集资金的主要手段是吸收存款,而且商业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必须保证能够随时足额提取,否则就会失去信誉,导致挤提甚至破产,所以商业银行要保证贷款在到期时能及时足额地收回本息,重视贷款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商业银行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
(2)合理安排贷款规模及其期限结构,使之与资金来源规模与期限结构保持适当比例,分散风险;
(3)保持一定比例流动性较高的资产等,使之成为第二准备金;
(4)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和经营情况预测,并对贷款客户在贷款规模和贷款种类上适度分散;
(5)保持资本金在银行风险资产中占有必要的比重,巩固客户对银行的信任;
(6)遵守国家法令,按中央银行金融政策和制度来发放贷款。
2.流动性原则。贷款的流动性原则是指必须使贷款保持流动状态,即要使贷款保持正常运转,使每笔贷款在到期时都能按时转化为现金资产,以保证随时应付客户的提存。
贷款的正常流动是银行实现货款安全性的前提,如果贷款不能按时收回,就难以满足新的合理的贷款需求。同时也难以满足存款户的提存需要,影响银行的声誉并有可能导致银行倒闭。商业银行要保持和提高贷款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和流动性较高的其他金融资产,如短期证券、短期商业票据等,分别作为一级准备和二级准备;
(2)保持较多的可以随时取得的主动型负债,如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金融债券等;
(3)合理安排贷款的期限结构,即合理配置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保持贷款所需要的流动性。
3.盈利性原则。贷款的盈利性就是指商业银行贷款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要尽可能获得高额利润。盈利性原则是由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企业性质决定的,如果贷款不能带来增值——正常的利息收入,就难以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盈利性是商业银行充实资本、增强经营实力、提高信誉、扩大业务的重要保证。
贷款的盈利性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投向要合理,只有把贷款投向那些产品适销对路、信用程度较高的企业,才能保证按时收回贷款本息。否则,贷款的盈利性无法实现。
(2)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度扩大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贷款盈利性大小与贷款规模、贷款期限及贷款利率三者成正比,在贷款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贷款期限越长,利率越高,贷款的收入越大,银行的盈利性就越高。
(3)努力降低贷款的资金成本,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减少贷款的呆账损失。
商业银行在制定贷款政策时,必须兼顾以上三项基本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都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从整体上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因此,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正确处理上述三项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及经营目标,选择一个适当的均衡点,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满意的盈利率。
(二)贷款政策
贷款三原则只是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活动的基本准则,在具体的贷款中,商业银行必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制定指导贷款的具体行为准则,即贷款政策。
贷款政策是指商业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各项具体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称。贷款政策直接体现银行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是确保贷款质量、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由于其经营品种、方式、规模、所处的市场环境的不同而各有差别。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贷款首先必须遵守《贷款通则》的要求,然后,各银行再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自身的贷款政策。贷款政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业务发展战略。在银行的贷款政策文件中一般都开宗明义地指出银行贷款的基本原则和银行的经营目标。同时,应当明确银行的发展战略,包括开展业务的行业和区域、业务品种、规模和速度。
确定贷款业务开展的范围和规模,既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又要考虑到银行的实际能力,既不能过高地估计发展能力,导致业务发展失控,增加贷款风险,也不能过低地估计发展能力,丧失业务发展的机会。
2.贷款工作规程及权限划分。银行的贷款政策必须明确规定贷款业务的工作规程,以保证贷款业务操作过程的规范化。贷款工作规程是指贷款业务操作的规范化程序,通常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贷前的信用调查与分析阶段,这是贷款科学决策的基础;第二阶段是银行接受贷款申请后的评估、审查及贷款发放阶段,这是贷款的决策和具体发放阶段,是整个贷款过程的关键;第三阶段是贷后的监督检查、风险监测及贷款本息收回的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关系到贷款能否及时足额地回收的重要环节。
贷款政策除应规定贷款工作的基本程序外,还必须有明确的权限划分,从而使贷款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岗位相互制约、共同保证贷款质量。我国明确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和“分级审批”制度。审贷分离是指将上述贷款程序的三个阶段分别交由三个不同的岗位来完成,并按照“权责对应”原则,建立贷款责任制度,相应承担由于各个环节工作出现问题而带来的风险责任。具体来说,信贷管理人员分为贷款调查评估人员、审查人员和检查人员。贷款调查人员负责贷前调查评估,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误的责任;贷款审查人员负责贷款风险的审查,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贷款检查人员负责贷款发放以后的检查和清收,承担检查失误、清收不力的责任。分级审批制度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贷款审批需要实行分级授权制,贷款审批的权限根据信贷部门的工作能力以及所负责贷款业务的特点和授信额度,决定每位有权审批贷款的人员或各级组织的贷款审批品种和最高贷款限额。
3.贷款的规模、比率及限额。商业银行一般根据资金来源情况以及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例、资本金状况、银行自身流动性准备比率、银行经营环境状况、贷款需求情况和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合理的贷款规模。这个贷款规模要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又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商业银行一般用下列指标衡量贷款的适度规模和结构。
(1)贷款/存款比率。这一指标反映银行资金运用于贷款的比重以及贷款能力的大小。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的这一比率不得超过75%。如果超过这一比率,表明贷款规模过大,因而风险也较大。在这一比率范围内,比率越低,说明其安全性程度越高,但盈利能力可能较低,增加新贷款的潜力也较大。
(2)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该比率反映银行资本的盈利能力和银行对贷款损失的承受能力。这一比率越高,说明银行在能收回贷款本息的前提下的盈利能力也越高,承受呆账损失的能力也越强。这一比率越低,资本盈利能力和损失承受能力也越低。我国中央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国际标准,确定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之比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之比不得低于4%。
(3)单个客户贷款比率。该比率是指银行给最大1家客户或最大10家客户的贷款占银行资本金的比率,它反映了银行贷款的集中程度和风险状况。我国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对最大客户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金的15%,最大10家客户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金的50%。在上述比率范围内,这一指标越低,说明贷款集中程度越低,按照风险分散的原则,其贷款风险程度也就越低。
(4)中长期贷款比率。这是银行发放的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与1年期以上的各项存款余额的比率。它反映了银行贷款总体的流动性状况,这一比率越高,流动性越差;反之,流动性越强。根据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规定,这一比率必须低于120%。
4.贷款种类及地域。贷款的结构就是贷款的种类及各类贷款的比重。贷款结构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银行贷款政策必须对贷款种类及其结构做出明确的规定。
贷款地区是指银行控制贷款业务的地域范围。银行贷款的地区与银行的规模有关,大银行因其分支机构众多,在贷款政策中一般不对贷款地区做出限制;中小银行则往往将其贷款业务限制在银行所在城市和地区,或该银行的传统服务地区,银行在这些地区的贷款投放量往往较大。
5.贷款担保。贷款政策中,应根据有关法律确定贷款的担保政策。贷款担保政策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担保的方式。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可以实行的贷款担保方式有保证、抵押、质押三种;(2)规定抵押品的鉴定、评估方法和程序;(3)确定货款与抵押品价值的比率、贷款与质押品价值的比率;(4)确定担保人的资格和还款能力的评估方法与程序,等等。在贷款政策中明确上述担保政策,是为了在贷款中能够完善贷款的还款保障,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一般来说,由于法律所涉及的内容原则性较强,其中规定可充作抵押、质押的物品范围也较广,银行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自己可接受的担保品范围。抵押率可根据贷款人的资信程度、贷款期限、贷款风险、抵押物折旧率、抵押物的通用性、价格变动及拍卖转让的难易程度等分别确定,一般控制在60%~80%。抵押期限一般可略长于贷款期限,以便在抵押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时,借贷双方可根据合同及抵押担保文件的有关规定处理抵押品。
对保证人的资格、资信、保证方式、保证人的责任、保证合同的内容等,在贷款政策中也有具体规定。
6.贷款定价。由于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盈利资产,所以贷款的定价在商业银行的管理中举足轻重。银行贷款的价格一般包括贷款利率、贷款补偿性余额、对某些贷款收取的费用等。在贷款定价过程中,银行必须考虑资金成本、贷款风险程度、贷款期限、管理费用、存款余额、还款方式、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资产收益率目标等多种因素。关于贷款定价的具体内容,我们将在第二节做详细介绍。
7.贷款档案管理政策。贷款档案是银行贷款管理过程的详细记录,体现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信贷人员的素质,可直接反映贷款的质量,甚至可以决定贷款的质量,因此,贷款档案管理政策是贷款政策的重要内容。
贷款档案管理制度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1)档案中应包括的文件。一份完整的贷款档案应包括三部分:法律文件、信贷文件和还款记录;(2)贷款档案的保管责任人、信贷管理人员应搞清档案的完整程度,对所缺内容及原因做书面记录,并归入档案;(3)明确贷款档案的保管地点,对法律文件要单独保管,应保存在防火、防水、防损的地方;(4)明确贷款档案存档、借阅和检查制度。
8.贷款的日常管理和催收制度。贷款在发放出去以后的日常管理对保证贷款的质量尤为重要。贷款发放以后,信贷人员应保持与借款人的密切联系,经常走访借款人,及时了解借款人的业务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定期的信贷分析,形成信贷分析报告并存档。
同时,银行应制定有效的贷款回收催收制度。例如,在贷款还本付息到期日之前的一定时间内,应提前书面通知借款人偿还到期的贷款本息。当借款人未能按时还本付息时,银行应立即与借款人取得联系,并积极予以催收。如果借款人仍然不能还款,银行应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上门催收、约见借款人或与借款企业经理共同研究还款问题等办法,努力收回贷款本息。
9.不良贷款的管理。对不良贷款的管理是商业银行贷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贷款发放以后,如在检查中发现不良贷款的预警信号,或在贷款质量评估中被列入关注级以下的贷款,都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对于各种不良贷款,贷款政策中应当明确规定处理程序和基本处理方式。并根据各类不良贷款的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的质量等级,将监控、重组、挽救、追偿、诉讼、冲销等处理不良贷款和保全银行债权的各个环节、各程序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定岗、定人、定责,积极有效地防范、管理贷款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保全银行债权。
二、贷款的种类
为了更有效地对贷款进行管理,商业银行或监管当局一般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贷款进行分类。我国《贷款通则》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按贷款期限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短期贷款,系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种贷款。
中期贷款,系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5年以下(含5年)的贷款。
长期贷款,系指贷款期限在5年(不含5年)以上的贷款。
(二)按担保情况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
信用贷款,系指凭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
担保贷款,系指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保证贷款,系指由借款人、贷款人以外的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照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抵押贷款,系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质押贷款,系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按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
票据贴现,系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
(三)按贷款的性质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
自营贷款,系指贷款人以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其风险由贷款人承担,并由贷款人收回本金和利息。
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和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
特定贷款,系指经国务院批准并对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后责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
(四)根据贷款的风险状况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各类银行开始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以改进贷款分类方法,加强银行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又称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按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管理方法。该方法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对贷款本息的按时足额偿还有充分把握的贷款。
关注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
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
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的贷款。
损失贷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
以上五类贷款中,次级、可疑、损失贷款为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