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在演说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演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手势的运用是否恰当,直接或间接地给予演说效果以不同的影响。手势有不同的复杂含义。手向上、向前、向内,往往表达希望、成功、肯定等积极意义的内容;手向下、向后、向外,往往表达批判、蔑视、否定等消极意义的内容。如,空中劈掌表示坚决果断、手指微摇表示蔑视或无所谓、双手摊开表示无可奈何、右手紧握拳头从上劈下表示愤慨、决心等。有的学者说:“为了强调某个重要的观点,手势能缩短你和听众之间的距离。”而演说者与听众的距离缩短时,亲密感就会随之产生。一个演说者的头部、身躯、双脚三个部位的动作交替轮换,更能增强表达效果。如,不同的头部动作可以表示出各种感情变化;身体的前倾后仰或左右移动会令人产生端庄、昂扬或狂热、颓唐等不同感觉;脚部的移动也可能给听众留下稳健或轻浮的印象。演说者的手势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做手势是为了帮助表情达意,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就纯属画蛇添足。恰当的手势可以使演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当的手势则相反。
演说者还要注意双手的摆放。切忌把手插到衣袋里,这样不但显得对听众不尊重,还让自己也好像“被捆住了一样”。
演说家运用手势时,也要注意一些微小的细节。说话连着动手是许多人的习惯,但多了就不好。一般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多数是无须用手势的。演说因为有鼓动性,根据需要可以适当地配合手势,但也不宜过多。有的演说者认为有手势比无手势好,手势多比手势少好,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令人眼花缭乱的手势只能暴露出自己的慌乱。不要以为把手呆板着不动是可笑的,世界上最可笑的是说话时无节制地挥动手臂。演说家的经验表明,有说服力的手势是根据演说中带有情感的声音而定的,如果演说者一开始就频繁地运用手势,反而会让听众觉得可笑而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平时所说人的形象通常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姿态是外在形象,人的面部表情反映着人的内在形象。对于演说者来说面部表情十分重要,而微笑就是最佳的表情。在演说时,演说者的眼神要尽量正视听众,不要超越听众的头顶,或者凝视远方,或者低着头。尤其重要的是,不应把自己的眼睛死死盯在讲稿上或讲台上。演说者正视听众的眼神,是与听众交流思想所必需的,演说者可以从听众对自己的演说流露出来的情感中了解到自己演说的效果如何,是否需要有所调整。
还要注意,演说者的服装衣着和演说效果密切相关。俗话说,人要衣裳马要鞍。演说者的服饰,对塑造演说者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演说者的服饰应整洁大方、色彩和谐。此外,演说者的服饰要与演说者的思想感情和演说内容协调一致。尤其要注意服饰的颜色,深色使人感到成熟稳重;浅色让人觉得清爽舒展;白色使人感到纯洁;蓝色使人感到恬静;红色、黄色则使人感到刺激、愉快。演说者应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演说内容和演说对象来选择服装。服装过于随便,不仅不利于树立演说者的形象,而且也是对听众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势必影响演说的效果。
心理学家针对服装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对于你自己服装的感想如何?”结果,大家共同的答案是,当他们穿着十分整洁漂亮的时候,会感觉到自信、充满力量。这种力量虽然很难解释,但仍使人感到很明确,整洁漂亮的衣服使不仅他们增强了自信心,还提高了自尊心。他们感到在外表上扮演得好,便比较容易地取得成功。服装不仅对演说者有效果,同时也影响听众的心情及对演说的反应。
有关经验表明,如果一位演说者穿了一条像一只布袋似的裤子,不像样或不协调的上衣,并且口袋外露着钢笔或是铅笔,或是外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等,听众便会对他减少尊敬。因为听众认为他的脑子可能和他那不梳理的头发或不整洁的衣服一样,或者他根本不把演讲当做一回事,不尊重他们。
演说者若是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好印象,自然能够吸引住听众,所以应在礼貌上加以注意。
演讲中“上口”“入耳”的秘诀
演讲语言要“上口”“入耳”。通俗易懂,表达准确,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满足“入耳”的要求,但要做到“上口”还要求演讲语言的口语化。演讲的内容必须经过演讲者的演说才能传递给听众,如果演讲者的语言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同时,演讲者自己也会觉得不舒服。
由于演讲稿的语言先得用笔写出来,往往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演讲语言口语化必须摆脱书面语言的束缚。
为了做到这一点,稿子写完后一定要念一念,看念得顺不顺。如果不那么“上口”,说明语言有毛病,就要进一步加以修改。
为了使演讲的语言口语化,就要对那些不适合口头表达的词句作修改,如,将长句改为短句;把倒装句改为正装句;把不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和不常用的成语予以替换或删除;还要注意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这么做的原因在于:单音词声音短促,不容易听清楚,双音词声音存在的时间长,可以加深听众的印象。因此,演讲稿中的单音词要尽可能改为双音词,如:曾——曾经,已——已经,因——因为,若——倘若,应——应该。这样更符合人们的收听习惯。
我国著名政治家和学者梁启超,博古通今,学富五车。他在演讲中亦十分注意语言的口语化,把深刻的道理融在淳朴通俗的言辞中,生动活泼,新鲜质朴,含蓄幽默,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例如,梁启超先生在《人权与女权》中的演讲:
“啊,啊!了不得,了不得!人类心力发动起来,什么东西也挡他不住。‘一!二!三!开步走’走!走!走!走到18世纪末年,在法国巴黎城轰的放出一声大炮来:《人权宣言》!好呀好呀!我们一起来!属地么,要自治;阶级么,要废除;选举么,要普遍;黑奴农奴么,要解放。19世纪全个欧洲、全个美洲热烘烘闹了100年,闹的就是这一件事。吹喇叭,放爆竹,吃干杯,成功!凯旋!人权万岁!从前只有皇帝是人,贵族是人,僧侣是人,如今我们也和他们一样,不算人的都算人了,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凡叫做人的,都恢复他们资格了。人权万岁!万万岁!
“万岁声中,还有一大部分‘圆颅方趾横目睿心’的动物在那边悄悄地滴泪。这一部分动物,虽然在他们同类中占一半的数量,但向来没有把他们编在人类里头。这一部分是谁,就是女子!人权运动,运动的是人权,她们是women不是men,说得天花乱坠的人权,却不关她们的事!”
但在这篇有强烈批判父权色彩的演说中,却运用如此通俗的日常用语,很是出乎一般人的想象,但他短促有力的句子,富有节奏感的语式,使得整篇演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口头语言是朴素的诚挚的实实在在的语言,是用普普通通的语言表达演讲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胡乱堆砌、故意雕琢,既不符合口头表达习惯,又让听众觉得演讲者轻浮好虚荣。
网络上流传的《丑女自有风流在》这篇演讲稿虽通篇都是口头语言,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现截取其中的两段,同读者共同体味。
“小时,我不觉得自己生得‘丑’,过得挺快活;后来才发现别人都在异样地对待我,歧视我。在学校,同学不愿与我同桌;在工厂,工会举办文艺演出没有我。走在大街上,异性们见了我不屑一顾,有时还嗤之以鼻;亲朋见了我品头论足,同伴见了我指指点点,好友见了我绕道而行……所有这些原因只有一个:我长得‘丑’。
“我‘丑’碍你什么啦?不吃你、你喝你、不穿你、不用你,可你们为何这样鄙夷我、苛求我、嘲笑我?我好难过!有多少个让人欣喜的日子,我都在泪水中度过;有多少个让人浪漫的夜晚,我都在寂寞中度过。”
这段语言,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修饰,而是准确地记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实和现象,语言也都极为通俗易懂,诸如“不吃你、不喝你”“指指点点”“品头论足”,应该说把一个外在的“丑”和内在的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实在在。如果演讲者是对自己的长相、身材、眼睛、皮肤等直接加以文字描绘,恐怕其效果反倒不佳了。“中国诗坛泰斗”艾青就认为“口语是最美的”。
如何使语言做到“朴素”且“美”呢,郭沫若在《关于文风答〈新观察〉记者问》一文中给予了解答:“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现在有些文章有了毛病,就是爱堆砌形容词,而且总是爱用最高级的形容词。比如嫌‘十分’不够,一定要说‘二十分’,若‘二十分’还嫌不够,一定要说‘十二万分’;其实你说得愈极端化,效果愈见少,别人是愈不相信的。语言要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工夫,把普普通通的词语用得巧妙,让它放出光彩。”
演讲语言口语化不等于口头语言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了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演讲中应变与控场的要素
那么,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需要哪些应变与控场能力呢?
1.控制感情,掌握分寸
面对突发情况,一定要保持镇静,能控制感情,掌握分寸。不要在讲台上惊慌失措,更不要因急躁而冲动行事。
2.从容答题,妙语解脱
演讲时,可能会遇到怀有“敌意”的听众,故意提出苛刻的问题,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要学会从容地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乍看起来十分棘手的问题。有的演讲者缺乏经验,发火批评,喊“别吵了,安静下来”,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入窘境。而有的演讲者却能寻求主动出击,妙语解脱。
3.巧妙穿插,活跃气氛
当会场气氛变得沉闷枯燥时,演讲者要学会巧妙穿插,活跃气氛。演讲者使用穿插的方法,除了把事理说得更形象、更深刻外,还可活跃现场气氛,增加听众兴趣。比如,讲个笑话,讲个故事,谈点趣闻,唱支歌儿等。
4.将错就错,灵活处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演讲过程中出错是很正常的。一旦出错,最忌讳的就两点:一是搔头挠耳,二是冷场过久。有人经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演说过程中冷场5秒以上,听众中就可能出现丝丝笑声;冷场30秒以上,就有少数听众的笑声;冷场时间再长一点,听众就可能会散场。
演说过程中,小错误不可能避免,只要无伤大雅,以不予更改为好。如果是讲了一段之后突然忘了下一段该说什么,那怎么办?卡耐基介绍了几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1)就地换掉话题,紧接上面的话题,自由发挥。
(2)向听众提出问题。
(3)如果实在是大脑一片空白,也可以考虑结束演讲。
成功的演讲还取决于演讲者的应变和控场能力,即善于临场察言观色,以便把握住听众的心理变化、兴趣要求,及时修正补充自己的演讲内容,始终维持听众的兴趣。
塑造良好的演讲形象
演讲者的形象包括修养、学识、品格及个性等诸多方面,是演讲者的仪表、举止、礼貌、表情、谈吐的综合反映。演讲者一经上场,就会把自己的形象诉诸听众的视觉,接受听众的评论。
因此,聪明的演讲者从上台到下台,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给人以完美的印象。
1.走进会场
演讲者要面带微笑地走进会场,不论听众是否在注意你,如果是重要的演讲者,往往由大会主持者陪同,此时则更要雍容大度,谦和诚挚,用眼神和微笑与听众交流,坚定有力地走向座位。
2.就座前后
演讲者和大会主席或陪同人员一起上台就座时,演讲者应先以尊敬的态度主动请对方入座,对方也会礼貌地恳请演讲者入座,这时方可坐下。坐下后不要有任何随意行为,等待主持人宣布演讲开始即可。
3.介绍之后
演讲者在听到主持人或大会主席介绍自己时,应起身示意,并向主席点头致意,并要由衷地从面部、眼神表示出谦虚之意和感激之情。
4.登上讲台
在介绍完之后,演讲者应迈着稳健有力的步伐走到台前,自然地面对听众站好。此时应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也可面露微笑,尤其是女性演讲者。
5.演讲开始
不要着急开始,先诚挚地向听众问好,以表示对听众的致意。暂停几秒钟,以亲切、尊敬的眼光环顾一下听众,表示光顾和招呼的意思,这能起到组织听众、安定听众情绪的作用。接着深呼吸,平定一下心绪,正式开始演讲。
6.站姿
如果会场没有演讲台,最佳站立位置应是前台中间,这可以统观全场,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周围听众的情绪,还能使处在不同位置的听众都能清晰地听到演讲。另外,站位也要考虑光线,要让光线照在脸上,使听众们看到演讲者的真实表情,但必须合适,因为强烈的光线会干扰听众的情绪。
没有固定的站姿,为便于演讲。较好的有两种:
一是前进式站法。即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足成45度角,身躯微向前倾,让听众感受到演讲者的激情。
二是自然式站法。即两足平行,相距与肩等宽,让听众感受到演讲者的全神贯注。
7.走下讲台
演讲结束后,应先向听众表示感谢,再向大会主席致意,然后才走回原座。坐下后,如果大会主席和听众以掌声向演讲者表示感谢,演讲者还应微笑还礼。
8.走出会场
演讲者离场时,听众常常出于礼节鼓掌欢送。这时演讲者更应谦虚,用鼓掌或招手表示答谢,直到走出会场。
演讲者的形象包括修养、学识、品格及个性等诸多方面,是演讲者的仪表、举止、礼貌、表情、谈吐的综合反映。演讲者一经上场,就会把自己的形象诉诸听众的视觉,接受听众的评论。
升华演讲主题的技巧
演讲的主题体现了演讲的思想性和审美性,从而使演讲具有深刻感人的艺术魅力。但是,一定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现象的罗列以及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正确的做法是寻找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表达主题,及时对材料的本质内涵加以分析、概括、提炼、延伸,并通过富于理性色彩的语言点拨、渲染,激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引导听众的思维,使演讲的主题得以升华。在演讲实践中,演讲者需要掌握一些专门技巧来升华演讲的主题。下面主要介绍6种技巧:
1.由点及面的扩展
演讲中的事实材料是灵活多样的,诸如,一次亲身经历、一个小故事、一段人物描写,甚至人物的片言只语等,这些虽是个别的却是很典型的材料,它们可以成为升华主题的关键。由对“这一个”事实的叙述推及包含“这一类”的全部或部分事实内涵的概括,由点及面,推而广之,演讲主题便会得以丰富。
例如,傅缨的演讲《铭记国耻,把握今天》中的一段话:
“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群中。
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今天’,用满腔的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正是他们,才使得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并使那音量越来越大,那旋律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