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谁都免不了求人与被求。想要凡事不求人,绝不可能。求人者自然是交际关系中的弱者,看人脸色、任人摆布在所难免。但是,以弱胜强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投其所好,见机行事,必然可以心想事成。
求人办事必学的阅人密码
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各种人的身份地位、性格爱好和其心理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并把握分寸,才能把事情办好。
通过对手无意中显露出来的态度及姿态,了解他的心理,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
鬼谷子曾经说过:“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事,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有病不能乱投医,求人办事之前,一定要对办事对象的情况作客观的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针对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会谈技巧。办事时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不看对象就达不到求人办事的目的,就不能顺利地把事情办好。因此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各种人的身份地位、性格爱好和其心理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并把握分寸,才能把事情办好。
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人去抓他。他的妻子在他即将被带走时,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因为,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随便以情断事的,皇帝以国为大,以公为重,只有以理断事和以理说话,才能维护好国家利益和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地位。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唯贤是举’,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处罚。”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他一套新衣服。
说话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许允提拔同乡,根据的是朝廷制定的荐举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规避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
求人办事,除了要考虑对方的身份以外,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性格。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如:那些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安静、抑郁、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骄傲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不同性格的交往对象,一定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三国演义》中,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私下对刘备说:“只有张飞、赵云二位将军,方可对敌马超。”这时,张飞听说马超前来攻关,主动请求出战。诸葛亮佯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
张飞说:“军师为什么小瞧我!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怕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说:“马超英勇无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丧命,绝非等闲之辈,就是云长来也未必能战胜他。”
张飞说:“我今天就去,如战胜不了马超,甘愿受罚!”
诸葛亮看“激将”法起了作用,便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以为先锋!”
性格有时会影响做事的效果。诸葛亮针对张飞脾气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将法”来说服他。每当遇到重要战事,先说他担当不了此任,或说怕他贪杯酒后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增强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的斗志和勇气,扫除他的轻敌思想。
我们在办事时,虽然被求者的情况有种种不同,如对方的兴趣、爱好、长处、弱点、情绪、思想观念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内容,但身份与性格无论如何是很重要的“情况”,不得不优先注意。因此,我们在求人办事之前,一定要对办事对象的情况作客观的了解。
比如,知识高深的对象,对知识性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应充分显示你的博学多才,多作抽象推理、致力于对各种问题之间内在联系的探讨。
从语言了解对方,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对方言谈的微妙之处观察其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在谈吐中常说出“果然”的人,自以为是,强调个人主张。经常使用“其实”的人,希望别人注意自己,他们任性、倔强、自负。经常使用“最后怎么怎么”一类词汇的人,大多是其潜在的欲求未能得到满足。
说话前还要揣摸对方的心理。通过对手无意中显露出来的态度及姿态,了解他的心理,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例如,对方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抱着头,表明一筹莫展;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他心灰气馁;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发,揉搓手帕,说明她心中有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反而会谦虚地听取别人的讲话;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举动,若是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绪悠闲的表现。
对办事对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静观默察上,还应主动侦察,采用一定的侦察对策,去激发对方的情绪,才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思想脉络和动态,从而顺其思路进行引导,这样的会谈易于成功。
先“礼”后事,未雨绸缪“礼”为先
礼不在多,达意则灵;礼不在重,传情则行。
有时送对方本人喜欢的东西,还不如送其家人喜欢的东西,更能加强对方对你的好感。
古人云: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意思就是说,穿了别人的衣服,怀里就会装着别人的心事或隐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收下了别人送来的礼物,就得为别人办事。所以,要想达到求人办事的目的,首先要学会怎么给别人送礼。
当然,求人办事,送礼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相反,就会被拒绝,引起对方的不满。所以,求人送礼要掌握技艺。
求人送礼不能临时抱佛脚,最好是逢年过节,或在对方过生日时,或在对方生病时,送去礼物,这样就名正言顺,让对方无法拒绝,自己的目的也更容易达到了。
求人送礼不能盲目地送,需要讲究策略,有时送对方本人喜欢的东西,还不如送其家人喜欢的东西,更能加强对方对你的好感。尤其重要的是,像这种针对家人的送礼方式,有时会使你和对方之间的交情发生质的变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建立亲近度较高的私人情谊。
求人送礼,不能盲目鲁莽,以礼压人,一定要了解对方的兴趣,有的放矢,巧妙安排,对方易于接受礼物,办事也就十拿九稳了。
有“礼”好办事,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其实很多时候,对方在乎的并不是送去的财物,而是一种得到尊重和重视的感觉。因此,可以说,“送礼”是一门艺术。“礼”不在多,关键要能够抓住对方的心。
送礼是一门艺术,那么自然就会有他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是非常重要的,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根据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送礼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起码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送礼的轻重
礼送的太轻,又没有很大的意义,就会使别人误解为你看不起人,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几率为零;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别人觉得你的为人比较不正当,难免会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平常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何苦呢。因此,送礼要有一个尺度,选择适当礼物,使对方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达到求人办事的目的。
2.送礼的时间
送礼时间是非常有讲究的,不能盲目地瞎送,送不好会使对方产生误解。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因为你以这样的频率送礼目的性太强。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还必须还情于你。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3.了解风俗
送礼之前,必须要对对方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有所了解,免得好心不得好报,送出麻烦来。例如,有个人带着一袋苹果去医院看望病人,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最终搞得不欢而散。由此可见,在送礼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例如,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使别人觉得你在有意诅咒他;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
4.送礼的时机
在中国传统里,许多人都认为送礼应该当场、当面赠送。通常情况下,如果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这会使受礼人有受贿与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所以,送礼千万要看时机与场合。
即使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也不适合在公开场合进行,以避免给公众留下你们关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质的东西支撑的感觉。只有礼轻情义重的特殊礼品,表达特殊情感的礼品,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如一份特别的纪念品等。因为这时公众已变成你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人。
比如说,朋友要结婚了,送礼可以事先送去。祝贺节日、赠送年礼,也可派人送上门或邮寄。这时应随礼品附上送礼人的名片,也可手写贺词,放在大小相当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礼人的姓名,贴在礼品包装皮的上方。
送礼送到心坎里
礼物的好坏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送礼送到心坎里,说到底也就是对症下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投其所好。
送礼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送礼送得恰当,会收到非常好的成效,不仅收礼人接受得轻松、愉快,而且送礼者自己也会很开心,聪明者则会运用送礼达到办事的目的。
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很多事情靠公事公办往往办不成。因此,沟通就成了办事的必要环节,要想有个良好的沟通就应该有所行动,而送礼就是这种行动的最佳表现。同样的办事,有的人送礼就能把事情办成,有的人送礼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见,送礼也是一个学问。
小高在一家IT公司的产品部工作,他在这个单位已经工作三年了。他一直以为只要自己实干,凭着自身的本事吃饭,凭着自身的努力就能够赢得同事的尊重,这样获得升职也是最可靠的,但他眼看着自己不入眼的同事一个个升职,而他一直原地踏步,心里多少难免发慌,再加上他的老婆和儿子也为这个说他窝囊。这让小高不得不好好反省了,在他反省过后,他觉得自己非常有必要学学其他同事,跟领导套套近乎,送送小礼物。因此他鼓起勇气给从总经理开始的好几个领导打了电话,但领导毕竟是领导,肯定事多,所以在他打电话的时候,很难打通。最后好不容易有一个人接了电话,是部门经理老张,老张最近搬进了新家。小高在电话里说:“张经理,节日愉快,我想去看看你的新家。”但老张在电话那边支支吾吾地说:“我马上要出去,明天、后天大概都不在家。”这让本来就拘谨的小高感到大为失措,再也没有勇气给其他的领导打电话了。整个黄金周期间,小高和他老婆准备好的几份礼品都没有送出去。
到后来小高才知道,送礼也需要讲究时间,到领导门上去,过节的时候去才是最好的,这样也不会让别人认为他是贪污,其实讨好上司并不是小高给上级送礼的主要目的,加深感情联络应该才是初衷,只可惜他选错了时间与方式。
所以送礼也是一种艺术,关键在于一个“送”字。这是整个礼物馈赠的最后一环,送得好,使用的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受礼者不愿接受,或会严词拒绝,或会婉言推却,或事后退回,都只会令送礼者十分尴尬。弄得个钱已花,情未结,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只有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的过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与上面的小高相比,小黄就比他做的要好得多,也比他要显得成熟得多。在他们单位两年时间里,小黄一直都发展的不错,而且受上司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上司红木镜框中镶的字画给人的感觉是一幅拓片,跟家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手头还有叔父赠送的字画。就马上把字画拿来,且主动放到镜框里,上司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对这幅字画十分喜爱,送礼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的礼显然是送到了领导的心里去了。
送礼送到心坎里,说到底也就是对症下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投其所好。正如送礼,要送得合适,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方喜欢。而要对方喜欢,常常也就是送给对方急需的,又一时没有的。礼品送的好,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要谨记一点的是,礼物的好坏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好的礼物并不一定都是价值不菲的,只要动动脑筋,你就能想到既经济又能传递情感的礼品了。
选择礼品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挑选称心如意的礼物。第一要看赠送对象的年龄、身份、地位、受礼人的爱好;第二要看赠送者本人的情况及其与赠送对象的关系与感情;第三要看赠送的场合与时机;第四就要看赠送者自己的经济实力了——超出自己所能承受范围的送礼行为,即使让受礼者很高兴,但就赠送者来说,送礼时愉悦对方的快感可能会大大降低。如果是针对外国朋友送的,这个时候就更要注意,有的物品在这个国家很受欢迎,而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则可能并不稀罕。因此要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习惯与个人的爱好做些必要的选择。
要选择一个极富巧思的礼品,恐怕在短时间之内办不到,不过,最简单的方式可以从平时开始准备,如旅游或逛街购物时,看到特别的东西不妨先买下来,再决定将来送给谁;若想省钱,也不妨趁百货公司打折的时机,预先选购特别的货品作为将来送人的礼物。因为好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