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符未识君为贵,解玺方知盗可羞。绛服大冠真主出,不先肉袒更何求。”
——宋·徐钧《刘盆子》
称帝后的刘秀该大展宏图了。他虽然决定坐山观虎斗,但并没一直按兵不动,而是伺机而动,做出了这样的军事部署:西进和东防。
赤眉大军已经西进陕西地带,直接向关中进军。刘秀自然不会坐视赤眉大军硬生生地占领长安,吞并更始政权,于是决定派一路大军西进,尾随赤眉军,达到“欲乘衅并关中”的目的。为此,刘秀派出了手下重量级人物邓禹出马。
与此同时,他对东防也很注重。毕竟,此时刘秀和刘玄的地盘仅一河之隔。只要渡过了黄河,刘秀就等于踏上了全面复兴之旅。但是,刘玄也不是个傻瓜,他不可能坐视不管。刘玄此时在黄河对岸的洛阳布下了重兵,而负责把守洛阳的正是杀害刘秀大哥的两大罪魁——大司马朱鲔和舞阴王李轶。
朱鲔就不用说了,在他的精心策划下,才成功把傀儡刘玄推向了皇帝宝座。也正是因为首席之功,他身居大司马一职,可以说是实权在握。
而李轶是最早拉刘秀下水起义的人,也是最会见风使舵的人,最后还成了谋杀刘秀大哥的主凶之一。
因此,此时在刘秀心中,朱鲔和李轶可以说是他最恨的人。而刘玄安排他们守洛阳也是别有用心的,他相信朱李二人一定会尽全力来守洛阳。
事实上,朱鲔和李轶都想鞠躬尽瘁地来守洛阳,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们的梦想很快就落空了。
他们有信心守住洛阳,那是因为他们还拥有“天堑”之险——河内。你过黄河,渡河渡到一半,我举全军之力杀之,那你就只有溺水的命了。
听说刘秀要过黄河,他们立马打出横幅——此河乃我开,此水乃我饮,欲从此处过,留下人头税。
但刘秀就是刘秀,他岂是吓大的,马上就做出了全面攻打洛阳的战略部署。
一是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充当大先锋的角色,负责直接啃下朱鲔和李轶这两块硬骨头。
二是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充当后勤部部长的角色,负责河内的后勤补给保障等工作。
冯异前面已经说过了,他的才华大家有目共睹,那不是一般的好。刘秀把他任命为孟津将军,负责河内郡和魏郡两郡兵马,在黄河沿线驻扎,目标直指朱鲔和李轶坚守的洛阳,可以说是知人善用之举。
而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却离不开征西大将军邓禹的推荐。原来,邓禹踏上征途时,刘秀特地为他送行。邓禹在感动之余,刘秀说话了,只一句:“你走了,河内怎么办?”
“昔日汉高祖刘邦派萧何守关中,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集中全部精力东征,最终成就了霸业。”
“河内就是我的关中。却不知道萧何在哪里?”刘秀问。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邓禹道,“寇恂是也。”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寇恂出身世家大姓。年轻时任郡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后来寇恂选择了归顺刘秀。刘秀毫不犹豫地给了他“偏将军”的职务。对刘秀来说,他觉得自己这样做对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寇恂已经很优待了。然而,寇恂对此并不满意,就像汉初的韩信一样,他觉得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发挥,觉得这个偏将军的职位与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匹配。但是,他这个偏将军至少要比韩信当初那个侍卫的职务要好很多。因此,他没有选择跳槽,相反,他认定刘秀是个可以成就大业的人,相信跟着他一定会大有前途。
都说如果你想得到领导的赏识,那么首先要得到领导赏识的人的赏识。寇恂因为怀才不遇,暂时没有发迹,但他却得到了刘秀最为赏识的两大红人之一的邓禹的赏识。
史书上记载,“寇恂数与邓禹谋议,禹奇之,因奉牛酒共交欢”。邓禹那是啥人物,从小就一个天才,一直是刘秀的偶像。平常都是别人请他的客,但他却独请寇恂的客,他对寇恂的赏识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刘秀还在为留守河内的人选头疼时,邓禹主动推荐了寇恂,推荐语也很煽情:“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就像当初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一样,尽管刘邦当时对韩信的能力还持怀疑态度,但因为是萧何的力荐,刘邦还是拜他为大将军。而此时的情况也一样,因为邓禹的鼎力推荐,刘秀尽管是三分怀疑、三分担忧、三分不安、一分犹豫,还是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
当然,刘秀把河内太守的大印交到寇恂手上时,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年汉高祖东征的时候,把关中交给萧何,而我今天把河内交给你,你就是我的萧何。”
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寇恂是这样回答的:“臣虽肝脑涂地亦要报答您的知遇之恩。”
事实证明,寇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寇恂上任后,也没有摆脱世俗规则,也烧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举行大规模的军训。他给各县下文,操练士兵,练习射箭。通过军训,士兵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战斗力得到了增强。
第二把火是充实后勤储备。他带人养马两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这活看似轻松,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当时还没有诸葛亮的“木牛”驮运粮食,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第三把火是游击战术。在寇恂后勤工作做得很好的时候,没有忘了一展自己的军威。他派出一支奇兵,居然成功打到了洛阳城下,当然因为人马有限,他没有强行攻城,而是选择了“游行示威”后便马上撤军。虽然他们在洛阳城外只是惊鸿一瞥,但起到的震慑力却是惊人的,至少给刘玄的军队留下了强烈的阴影。
这三把火烧旺之后,刘秀给他捎来了一句话,一句称赞的话,三个字:“赛韩信。”意思不言而喻,就是说他比韩信还要更胜一筹。有这么高的评价,寇恂想要不高兴都不可能。
但是,当他接到刘秀的另一封信后,就迅速由喜转惊了。接二连三接到刘秀的信后,他则由惊转忧,由忧转恐,到最后寝食难安了。
原因是刘秀信中的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常常对寇恂嘘寒问暖,关切之情超过了一个君王对臣子应有的程度。
寇恂不傻,马上就明白了他的心思,刘秀关心他不假,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对他不放心啊。
再回想起刘秀对自己的赞美,把自己比喻成韩信,虽然寇恂一再强调自己“比不上”,但刘秀却不容置疑地说,不但比得上,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萧何也一样,他在后方时,刘邦时常来人来信问候。萧何便把自己的亲人全部送到了一线,刘邦便不再来“打扰”他了。想到这里,寇恂猛拍自己的脑袋,醒悟过来,于是他也马上效仿,把自己的亲人都送到了战场。
果然,从此刘秀的慰问信便戛然而止。君臣就是这样,当你能力不够时,得不到重用;当你能力太够时,又不敢重用。所以说,那些既有能力,又能避免“功高震主”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