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刘秀一夜之间笑傲河北后,接下来处理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都是书信惹的祸。
原来,刘秀在邯郸清点战利品时,发现了大量王郎的文书。这些文书既是王郎伪政权的铁证,同时也是刘秀的手下将领们的定时炸弹。
原来,这些文书里有很多都是刘秀下高级将领们、文豪们写给王郎的“家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极力巴结王郎,二是竭力贬低刘秀。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谁主沉浮,谁定江山,谁能最后笑傲江湖还是个未知数,因此,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懂政治的人都为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选择了“不讲规矩”——成了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脚踏两条船。因此,身在刘营心在王营也就不足为奇了。
铁证如山,刘秀手下的官吏们个个面如土色,心想这样只怕吃不了兜着走。
军令如山,刘秀举起了手中的权杖——尚方宝剑,把所有的文书付之一炬。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时,刘秀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解惑的话:“就让那些通宵达旦都失眠的人从此都能睡个安稳觉吧。”
这就叫气量,这就叫大度,这就叫豁达,这就叫政治智慧,这就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二件事:都是分封惹的祸。
消灭王郎,平定河北。这样的旷世奇功、绝世佳作,远在长安的刘玄看在眼里,喜在脸上,却急在心里。
喜那就不用说了,一夜之间令人头疼的王郎政权灰飞烟灭了,他能不欢喜吗?急的是刘秀的横空出世。严格来说王郎不是英雄,充其量只能算是夜郎自大之类的人物,充其量只能算是鼠目寸光的小人物。而刘秀是英雄,是豪杰,这条蛟龙一旦腾飞到了天上,想要再擒住他就比登天还难了。
应该说刘玄不但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政治手段。他马上针对刘秀来了个双管齐下。
第一,论功行赏。他派御史前往河北,封刘秀为萧王。这个很容易理解,在处理王郎事件上,刘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分赏才能堵住众人悠悠之口。
第二,图穷匕见。下令刘秀罢兵,并命刘秀率部回长安领赏。这一招才是实的,王郎已消灭了,现在就该轮到罢兵务农的时候了。同时,为了达到逼刘秀就范的目的,刘玄还派出了大将苗曾任幽州牧,韦顺任上谷太守,蔡充任渔阳太守,并且下令马上上任就职。
如果刘秀完全按照刘玄的双管齐下来做,那么,恭喜刘秀,他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一夜之间又会回到解放前,回到那种忍气吞声、寄人篱下的生活,回到那种生不如死、行尸走肉的境地。去,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因为革命的果实将再一次被刘玄攫取,刘秀将再一次回到一无所有的险境。不去,那是抗命,那是大不敬,那是以下犯上,那是公然宣布单飞,那是彻底和刘玄分道扬镳,那会成为众矢之的。
去,还是不去,这的确是件难以抉择的事。关键时刻,刘秀手下的“智囊团”开始发挥作用了,他们之中的有识之士主动站出来,为刘秀排忧解难。
第一个亮相的是护军朱祐。
朱祐和刘秀的铁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太学求学的时候,两人以前一起同过窗,又一起扛过枪,关系很好。此时朱祐当着刘秀的面,说出了这样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来:“如今天下大乱,您却有龙凤之姿、帝王之相,必是真龙天子啊!”
“一派胡言,给我打入大牢里去面壁思过。”此时刘秀的脸就像三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他二话不说就对朱祐下达了逮捕令。当然,这不是他真的动怒了,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为了防患于未然——提防隔墙有耳。
结果自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把朱祐象征性打入大牢体验了一下艰难生活,就“取保候审”了。
第二个亮相的是耿弇。眼看刘秀还在做“掩耳盗铃”的荒唐之举,耿直的耿弇没有丝毫畏惧,他挺身而出。耽弇对刘秀上演的是一出“激将法”的好戏,同样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想回上谷征兵。”理由是在征伐王郎大军的过程,汉军死伤惨重,不吸取新鲜血液,不利于军队的新陈代谢。
刘秀听了大吃一惊,问道:“王郎已死,如今清平世道,征兵干吗?”
耿弇等的就是刘秀的这一问,马上胸有成竹地答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王郎虽死,但像铜马、赤眉的起义军还有十多支,刘玄根本无法做到攘外——根本无法打败他们,也无法做到安内——只能对我们虎视眈眈,哪有精力和实力来围剿我们啊?依目前这种形势,更始政权离灭亡的时候不久了。”
刘秀怒喝道:“你怎么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呢,来人啦,拉出去斩了。”
耿弇镇定自若,笑道:“大王怜悯臣爱惜臣,情如父子,爱如潮水,所以我才敢说出这样的忠心之言、肺腑之言。”
刘秀一听,马上换了一副表情,笑道:“我刚才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接下来,就是耿弇的个人表演时间了。他的话归纳起来,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苛政猛于虎。老百姓苦于王莽的苛政,怀念刘氏王朝的仁政,因此,听说汉兵重起,都喜不自胜,那样子就像脱离虎口得归慈母的怀抱。
第二层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在更始皇帝名义上是天子,但却放任手下将士争权夺利,争夺地盘,争风吃醋,放任亲朋好友做一些嚣张跋扈、大逆不道、无法无天的事来,这让天下百姓吃透了苦,伤透了心,让他们认为更始连王莽的新朝都不如。这样失去民心的政权是注定不会长久的,是注定会失败的。
第三层意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您现在仁爱广播天下,功名已经显现,仁德已经彰显,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仁爱之心、仁德之威、仁厚之情,那么,只需一纸传檄便可平定天下。江山如画,前途似锦,任重而道远。但是,天道酬勤,您应该竭尽全力夺取才对,千万不要让别人坐享其成啊!
到这里,刘秀的“秀”没办法再作下去了。为此,他当机立断,马上针对刘玄的双管齐下而来了个针锋相对。
首先,针对刘玄给一甜枣打一巴掌的封赏和夺权政策,刘秀采取的策略是,该是我的一个不能少,不该我付出的恕难从命。他欣然接受刘玄封的“萧王”官帽,却拒绝回长安,理由只有四个字:河北未平。
其次,针对刘玄派兵遣将到河北赤裸裸地剥夺革命胜利果实的野蛮行径,刘秀采取的策略分三步走。
第一步走:舆论先行。该谴责还是要谴责,该愤怒还是愤怒,该交涉还是要交涉,这种声势、这种舆论导向还是得做好。越是把刘玄说得昏庸,越是把更始政权说得腐败无能,越是对刘秀有利。
第二步走:安抚为中。攘外先安内。对刘秀来说,现在刘玄及更始政权已经是“外人”了,而河北之地才是他的“内部”,但现在“内部”并不安宁,除了刘玄强行派入河北上任的幽州牧苗曾、上谷太守韦顺、渔阳太守蔡充,还有很多革命大军,如铜马、大彤等。他们各自为政,总人数加起来不下百万。如果这些同在河北的“同部同盟军”都搞不定,那么,想要撵走外入的更始大军,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为此,刘秀派出了有勇有谋的吴汉和智勇双全的耿弇去做一件事——借兵。为了增加借兵的筹码,刘秀让吴汉和耿弇这对“双子星座”持节并以“萧王”的名义调发幽州十郡的骑兵。
第三步走:兵马后行。刘备借荆州,那是有借无还;刘秀借幽州十郡之兵,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幽州牧苗曾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刘秀的用心,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马上给幽州十郡下达了“禁军令”——不得接待、不得发兵,不得应调。面对苗曾的“三不政策”,吴汉当机立断,还以一招“一剑穿喉”——率领二十个精锐骑兵,直捣幽州牧苗曾所在的无终(今天津市蓟县)。
苗曾见吴汉只有这么一点人,以为吴汉是来拜访他的,马上来了个开门迎客,他哪里知道吴汉见了他,不寒暄也不唠嗑,而是拔刀便砍。苗曾猝不及防之下成了刀下鬼。
就在吴汉大发神威时,耿弇也不甘落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了上谷太守韦顺和渔阳太守蔡充。结果,“北州震骇”,于是,十郡全部调发精兵。
事实证明,刘秀的借口是一石两鸟之计。在借的过程中,他出其不意地成功除掉了刘玄派来的“三剑客”。“攘外”成功后,刘秀手握“借来”的幽州十郡之精兵,底气大增,他马上做出了“安内”之举。
刘秀的安内行动开始了。他把铜马作为第一个清除的对象。铜马势力超大,实力超强,在河北有着“沙漠之鹰”的美誉。为此,刘秀派出了邓禹、铫期、盖延三剑客出击铜马大贼。整个“射鹰”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急于求进,出师不利。正如万事开头难一样,刘秀的大军的开局并不好。首先是勇冠三军的“开路先锋”盖延遭遇了铜马大军的伏击,结果“战不利,还保城”,被铜马大军围了个水泄不通,形势严峻。好在这个时候邓禹及时率领大军赶来增援,才把盖延救出。
与此同时,勇猛精进的铫期也在进军的过程中被铜马大军打败,最后无奈之下,只好退到河边,选择了背水一战。背水一战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绝处逢生、逆境扬帆,要么视死如归、死而后已。
对铫期这样的猛将来说,不管选择哪一种,都是轰轰烈烈、无怨无悔的。但是,对刘秀来说,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下的狼虎之将被困而不管。他马上派出大军前往相救,结果把即将“溺水”的铫期成功营救了出来。
总而言之,第一个阶段,刘秀的先头部队因为犯了兵家大忌,急于求成,结果成了铜马大军“歼”的对象,虽然最终都有惊无险地成功脱围,但出师不利。这给刘秀的革命大军敲响了警钟,冥冥当中似乎印证了革命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第二个阶段:稳中求进,步步为营。吃一堑长一智,刘秀马上改变了策略,做出了这样两个部署。一是坚壁清野,坚营自守。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避开铜马大军锋芒,消磨他们的斗志。二是士兵突击,斩断粮道。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铜马大军没有衣穿、没有饭吃。
结果可想而知,铜马军人多势众,但刘秀的坚守,让他们的超强火力没法发挥,都变成了“哑炮”“空炮”,而粮道、粮仓的破坏,让他们人数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空着肚子怎么打仗?一个月以后,他们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无奈之下只得选择“移兵求食”——深夜退兵。
第三个阶段:快中求进,致命一击。兵法有云:“敌未动,己未动;敌一动,己先动。”刘秀自然不会眼睁睁地以行注目礼的方式欢送铜马大军离去,而是选择了“血腥大告别”——蓄势以待的汉军倾巢而出,结果在魏郡馆陶把铜马大军打得哭爹喊娘、溃不成军。
铜马军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这个时候,他们的盟军到了。于是,他们信心大增,士气大振,马上上演三部曲:悬崖勒马-蓦然回首-反戈一击。结果刘秀的大军原本顺风顺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重走铜马的路线——夜遁。
铜马联军自然不会让到手的鸭子飞走了,也同样选择了千里追踪。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刘秀的援军也及时赶到了——吴汉和耿弇带领征调的援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出现了。
吴汉和耿弇来了个雪中送炭,刘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他选择了锦上添花——和铜马联军在蒲阳(今河北省顺平县)进行大决战,再次打败了铜马联军。
这一次,铜马联合不但败了,而且是完败了,十二个字:非死即伤,非投即降,全军覆没。
今夜的胜利让刘秀如此高兴,他仿佛看到了一幅灿烂的风景画在眼前闪烁,一切是那么美好。今夜的胜利又让刘秀如此寂寞,他仿佛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一切是那么风平浪静。今夜的胜利最让刘秀苦恼,这是幸福的苦恼,面对十多万铜马降兵,如何处置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
降兵只有两种身份,死敌或是盟友。这个很容易理解,真正归顺,死心塌地跟着你干的就是盟友,两面三刀,另有图谋的就是死敌。处置降兵,只有两种选择,留或杀。
留,其实很简单,就是留下来,留下来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说白了就是占为己有,为己所用。杀,其实很简单,就是坑杀,坑杀所有的降兵,说白了就是消除隐患,防患未然。
降兵就像是后妈生的儿子,如果能融入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心怀二志,那就是心腹大患啊。
杀,坑杀,狠狠地杀,这似乎成了历朝历代一些名人、伟人、强人最喜欢干的事,毕竟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好与坏、美与丑、黑与白,一切不安定因素都烟消云散了。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选择这样粗鲁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比如刘秀。面对十多万铜马降军,他的确苦恼过、犹豫过,但他最终选择的却是“以柔克刚”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糖衣炮弹。刘秀对降兵大封大赏,分封降将为列侯,奖赏士兵财物,赐将士们各自归营帐,这样赤裸裸地发动糖衣炮弹攻势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亲可依,有地可倚。
第二个关键词:推心置腹。为了消除“降者不自安”,刘秀只带了两个随从去各营帐视察安抚,结果刘秀的“单刀赴营”感动了所有降军将士,他们纷纷表示就算是肝脑涂地、万死不辞也难以报答这份恩情啊!
第三个关键词:顺水推舟。通过“糖衣炮弹”和“以心换心”的方法成功俘获了铜马降兵的心后,刘秀马上趁热打铁,对铜马军进行改编,通过“悉将降人分配诸将”,顺利完成了部队的“新陈代谢”,从而完成了质的飞跃,量的改变,刘秀成了拥有精兵强将数十万的大军阀、大哥大了。
刘秀的付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此,他荣获了广大人民群众颁发的一个新的奖项——“铜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