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小节者难成大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孝对刘演和刘秀来说至关重要,但时间对他们而言更加重要。时间不等人,岁月不留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刘演和刘秀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他们来不及办母亲的丧事,便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在南阳舂陵起兵,部队人数约八千余人,史称舂陵兵(也称汉兵),正式走上了革命之路。
刘演和刘秀没有急着向王莽的新朝开炮,走出革命实质性的第一步,而是转而把目光停留在了南阳郡附近两支革命同盟军——新市军和平林军的身上。
谈到新市军和平林军,就得提一下绿林军。绿林军源于湖北当阳一个叫绿林山的地方。当地农民饿得实在没有吃的了,就占山为王,干打家劫舍的勾当,绿林军便这样发迹了。
绿林军因为顺应形势,打出的又是当时民众最期盼的“有衣同穿,有饭同吃”的口号,因此,绿林军的发展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日新月异。发展最高峰时已拥众数十万。绿林山虽然大,但也到了几乎人贴人、肩搭肩、背靠背的境地。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绿林军却因为距离太近,这么亲密的接触过后,除了增加感情,还产生了一个最为可怕的东西——瘟疫。
当时原本就灾荒连年,连吃饱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吃药看病了。因此,瘟疫像滚雪球一样,到最后,绿林军居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感染上了可怕的瘟疫。这场瘟疫在把绿林军的人数销蚀过半时,还摧垮了另一半人的心。活下来的人开始各奔东西。
总之,绿林军就这样解体了,他们分解成了几支军队。其中由王凤带领的新市军和陈牧带领的平林军成了其中最大的两支部队,他们的根据地碰巧都建立在了南阳郡附近。
刘演和刘秀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刚起步,还是一群乌合之众,仅凭他们的力量马上革新朝的命,那几乎等于鸡蛋碰石头。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有所建树。两人一合计,马上达成了拉同盟军入伙的共识。于是,刘演和刘秀分头派人去说服新市军和平林军。
游说的结果很顺利,只有几千人马的新市军和平林军马上和舂陵军达成了联军协议,抱团取暖是这几路革命军都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拍即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了新市军和平林军的支持,革命队伍进一步壮大。刘演和刘秀信心大增、雄心大增,接下来是该大干一场的时候了。他们很快制定了进军路线:取长聚-占湖阳-夺棘阳-图宛城-伐洛阳-成霸业。
下面,来看他们的处女秀表演:长聚之战。
长聚(今湖北省枣阳市寺庄乡)是个小地方,小到只是一个村,但它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根据地。
革命军把这里作为革命的试金石,一是本着柿子拿软的捏的原则,找一个小地方来鼓舞和提升士气,二是本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原则,拿下这个据点,充实和改善革命的武装配备。要知道,眼下的革命军不仅缺少武器,连战马都没得骑,甚至刘秀本尊都是骑着一头牛上的战场,还在不经意间成全了“骑牛将军”的美名。
有了三军联合,有了齐心协力,长聚的防军在猝不及防之下,被打得屁滚尿流,溃不成军。很快,长聚成了革命军的长驻之地。
首战告捷,革命军收获了不菲的战利品。在改善军备的同时,刘秀的坐骑也改善了,他终于有马可骑了。
下面,来看革命的第二站——唐子乡之战。
第一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军的士气。接下来该轮到进攻湖阳西南的唐子乡了。唐子乡地方比长聚大得多,拥有的武器辎重更多,相应的防备也更加森严。但是,革命军依然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占领了这里。
连战皆捷,喜悦的笑容露在革命将士的脸上,但好景不长,问题很快如乌云般压顶而来,原因在于“分赃不均”。
“有难同当,有衣同穿”,这原本就是革命前打出的口号,但在唐子乡抢占了大量的战利品后,平林军和新市军却对舂陵军怒目相待了。他们心中愤愤不平,认为舂陵军独揽了大量战利品,他们一边叫,一边嚷,一边骂,非要舂陵军把战利品交出来,否则休怪刀枪无眼。
革命军内部剑拔弩张,一场生死决斗一触即发。
革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不经意间却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了,一旦内讧爆发,后果不堪设想。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秀及时站出来,做了三件事,有效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第一件事:攻心。刘秀对舂陵士兵们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成大事者,不贪小利。现在我们才刚刚起步,前面还有万道雄关等着我们去征服,还有美好前程等着我们去实现。如果仅仅因为眼前这几袋米、几斤肉、几两银子就自相残杀,自毁前程,不值得啊!”
第二件事:交财。刘秀的思想工作很有效,很快大家就醒悟过来,纷纷交出所得的财物。而平林军和新市军在得到财物的同时,满腔怨气也很快化为乌有。就这样,一场内部危机被政治敏感、仁性大度的刘秀化解了。
第三件事:严纪。从这件事中,刘秀明白了天下大事成于细、败于疏,他马上出台了军规:严禁烧杀抢掠,严禁奸淫掳掠……
三件事过后,刘秀的威信很快树立起来,革命军都对他敬重有加。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单从这一点来看,刘秀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这都是他日后跳出困难,迎难而上的铺路石。
下面,来看革命军的第三战——棘阳之战。
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守将名叫岑彭,字君然,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形容他,那就是“一个平庸而出彩的军事天才”。
说他平庸,是因为他生不逢时,生在王莽的新朝时期,任凭他有三头六臂,也只能当个县里的父母官。在王莽的一手遮天之下,在腐败如斯的官场面前,他能不平庸吗?
而他的出彩,却是因为一次逃跑跑出来的。岑彭听说革命军不请自来后,冷静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革命军现在气势正旺,以自己眼下这点兵和他们对抗,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愚;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是智。岑彭是聪明人,自然选择了“智”。所以,他赶紧收拾细软,带上大小老婆,潇潇洒洒地开溜了。
全身而退,不拘小节,这样出彩的逃跑,才是逃跑的最高境界啊!后来,岑彭加入革命队伍,因为战功卓越而出彩,被刘秀封为“云台二十八将”,这是后话。
兵不血刃地拿下棘阳后,革命军已三战三捷。有了战利品,士兵们笑了;有了这样的大好局势,刘演笑了;有了两个人的到来,刘秀也笑了。
第一个让刘秀高兴的人是二姐夫邓晨的到来。邓晨虽然身在豪门,但此时却毅然举家加入革命。刘秀原本就和邓晨关系很铁,邓晨的到来自然让他高兴和振奋。当然,更让刘秀喜出望外的是,邓晨不但拖儿带女来参军,还给他带来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新野另一个大豪门家的公子——阴识,而这个阴识正是刘秀朝思暮念的梦中情人阴丽华的哥哥。
虽然阴丽华因为一介女流暂未随军,但阴识的到来,让刘秀仿佛看到了乌云散尽后的曙光和希望。有了阴识在,他对实现爱情目标信心大增,勇气大增。
第二个让刘秀高兴的人是李通。李家横遭灾祸后,李通带着族弟李松选择了“小隐隐于野”的生活,躲藏在了棘阳一带的农村里。此时,他听说革命军占领了棘阳,便带着李松连夜赶来投奔。面对李通的到来,刘秀高兴地说道:“俺得一臂矣!”
棘阳的胜利,邓晨、李通等人的加盟,就像给刘演打了强心剂。于是,他马上决定走第四步:全军北上,直取宛城。
下面,来看革命军的第四战——小长安聚之战。
宛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南阳郡的门户,是革命军北进的必经之地。然而十七年前,刘氏宗族子弟刘崇起义,就是在攻打宛城时落马的。李通的老家就在宛城,而且全家六十四口都死于宛城,死于王莽的魔爪之下。打回宛城,为家人报仇雪恨,是李通此时最大的心愿。刘演直取宛城的作战意图正合他意,因此,他主动请缨为前锋。
宛城,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下子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宛城,乌云遮日万马哀,一瞬间成为革命军的转折点。
宛城,注定在汉朝的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宛城,注定成为刘演和刘秀心中一抹永远的痛。
正如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样,革命的道路同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说攻打长聚、湖阳、棘阳时,王莽的官军没来得及设防,那么此刻,革命军的一举一动已经引起了王莽的高度重视,他下令在宛城布防了装备精良的主力部队。
特别是南阳郡的太守甄阜本着“爱岗敬业,鞠躬尽瘁”的原则,马上来了个杀一儆百,对弃城逃跑的岑彭进行了严厉的记过处分,还把他的家人都关押起来,命令岑彭戴罪立功,否则罪加一等。与此同时,甄阜和他的副将梁丘赐一起密谋,设下了一个局,布下天罗地网,只等革命军来钻。
骄兵必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刘演和革命军对此毫无知觉,还沉浸在三战三捷的辉煌中不可自拔,还憧憬着兵不血刃拿下宛城的风光场面。殊不知,他们前进的脚步越快,灾难离他们便越近。
离宛城外十里之遥的小长安聚该是出彩的时候了。
小长安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村子小,名不见经传;二是地势险,附近高山深谷,林稠树密,怪石嶙峋,只怕鬼见了也犯愁。
当意气风发的革命军到达这里时,同时遭遇了十面霾伏和四面埋伏。
十面霾伏是指这一天雾霾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满天迷雾,雾满拦江,望山不是山,望水不是水,望人不见人。
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情况下,早已恭候多时的官军开始出击了。他们以逸待劳,很快以猛虎下山之势,对革命军发起全面进攻。猝不及防的革命军不但没有还手之力,连招架之功也没有,只有溃逃的份儿了。顿时,杀声、呐喊声、兵戈声、惨叫声、哭泣声混杂在一起。
逃,是这种局面下唯一的选择。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乱军之中,刘秀纵然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了,只能选择“不羞遁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刘秀这场惊心动魄的胜利大逃亡。
刘秀还没逃多远,就碰到了一个流浪女。百忙之中的刘秀在惊鸿一瞥之后,马上勒马,原因是他发现这个流浪女竟然是自己的小妹刘伯姬。于是,刘秀翻身下马,把妹妹扶上来,两人共乘而去。
救了小妹,刘秀还没有缓过气来,很快又遭遇了第二道亲情关的考验。因为他又看到了自己的二姐刘元和她的三个女儿。
刘元从小就对刘秀这个弟弟关爱有加,她常常节衣缩食,也要让这个宝贝弟弟丰衣足食。爱屋及乌下,二姐夫邓晨对刘秀也是爱护有加。刘秀在长安读书时,邓晨没少给刘秀物质上的赞助和精神上的鼓励。
因此,在这种万般危急的时候,刘秀看到了刘元,心痛不已,因为他面临着生命中最为艰难的抉择。
最后,刘秀还是勒马,然后翻身下马,催促刘元及三个外甥女赶快上马。
看到刘秀,刘元又惊又喜又忧,惊的是危难之时还能见到最心爱的弟弟,喜的是刘秀奋不顾身地请自己上马,忧的是一马之力如何能承受六人之重。
“二姐,请上马。”刘秀急切地说。
刘元闻言泪如雨,头摇得像拨浪鼓,说道:“秀儿啊,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现在这种情况下,一匹马是救不了这么多人的,你快快带着妹妹走吧,迟了只怕一个也逃不了。”
此时,官兵又呼啦啦地追过来了,刘秀无奈之下只得上马,但他还是不忍离去。刘元使出吃奶的力气拍在马屁股上。那马吃痛,带着刘秀和刘伯姬向前猛奔而去。
刘秀回头再看时,刘元及三个小外甥女已被官兵乱刀砍死,不由得痛哭失声。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却无能为力。
最终,刘秀带着妹妹刘伯姬逃得了性命。当他们重新会合清点人员时,刘秀更是心如刀绞。原来,这一役之中,非但刘秀的二姐刘元及三个女儿命丧乱军之手,刘秀的叔父刘良之妻及两个儿子,还有宗族几十人都成了刀下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