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莽莽苍苍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位耳聪目明之人,名曰伏羲。关于伏羲从何而至,因何而来,至今百家言语,难以说清道明。据《路史》所记:“太昊伏羲氏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讲的是伏羲之母华胥氏居于华胥水边,脚踏神的足迹而怀上伏羲,由此可见古人认为伏羲是神之所赐。而有关其出生地,诸如成纪,阆中等说法皆有。伏羲被认为是华夏人文初祖,与其妹女娲结婚生子,自此人类得以繁衍生息。
人之起源的说法,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尚且不谈。就说这伏羲氏,一自出生,脑袋就像这聚宝袋似的,对宇宙万物,山河百川充满了无数好奇与疑问。或许是出于使命的指引,伏羲独坐方坛之上,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静思冥想九九八十一日后,折断一根树枝,在沙地上画了一条横线,这就是“一画开天地”。又从日出日落的永恒变化之中获得灵感,创立太极,进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又推演出八卦,于是八卦图流传后世,启示人们洞悉宇宙人生的道理。
据说伏羲氏结绳为网,教人捕鱼,又传授人们驯养家畜,冶炼陶器,卜占凶吉的方法,并发明历法,以计时,辅助农牧生产之用。
到迟暮之年,伏羲知使命已成,化而为龙,腾云入天。临行前留给族中一个叫御的年轻人一片石板,嘱托御按其上之意完成一件重任,务必分毫不差,并将秘密永远埋藏。
御知伏羲是为天神派遣而下人间,不敢有半点大意。照石板一看,可是吃惊不小。
原来伏羲纵观宇宙天象,下察山河物理,发现中原以西有一奇山,成环形之势,中间则有沉闷之声在地下行游滚动,冥冥之中只觉不似善意。于是运用八卦易理,布下太极阵关闭它与地上的联系,又使部落中最为聪慧的御前去完成。而这奇山,地声的秘密,终究归于失落。
讲到这您要问了,这传说可与主人公有关?可以说无关,也可以说有关。只是这玄天之间人渺如粟,万事万物纷乱复杂,却也说不绝因缘的存在。
二十世纪中叶,正是中国改头换面的年代。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顽强努力,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终于诞生。对解放的欢欣鼓舞之乐,对未来的翘首期盼之歌,响彻在这片历尽磨难却又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朝鲜战争后,中国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而一五计划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使得人民百姓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要说也因为中国是负着洋炮洋枪,跌跌撞撞在屈辱中进入二十世纪,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民族几陷于衰微。好不容易翻身得了解放,上到政府领导,下到布衣百姓,有哪个不想富国强兵,出了这口恶气。于是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大建设随即展开。全国各地那是大炼钢铁,广植庄稼,近代中国还真没出现过这干劲的。为了保证原料充足,那时候要求各家各户都把铁锅,灶头反正带个铁的都捐出来炼。没有锅子没法生火吃饭,就组个公社吃大锅饭,人人平分,好的时候杀只猪,四四方方切一大锅,每人不多不少分得一块。差的时候大家伙地瓜粥就着些野菜白盐,囫囵一顿也对付过去了。可是结果却并不尽人意,由于技术不合规格,很多炼出来的钢铁成了废铁,浪费的原料可别提了。劳动力资源的分配存在很大问题,导致后来很多地区闹了饥荒,死亡数字更是惨不忍睹。倒是一些小地方,受灾状况没有那么严重。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太湖以北,有一座林镇。林镇的名字其实与当地的植被覆盖率无关。据史书记载周太王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自幼智慧超群,通读政经史书无一不精,因此周太王想传位与昌。可是当时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理应当让长子继承王位,因此周太王整日忧心忡忡,面无润色。太伯,仲雍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出于孝心,兄弟俩计划了一番,寻了一日以为父亲采药为由,出了城门,一路向南方奔走,只求到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好让老父亲实现心愿。可是这一远走,可苦了这俩兄弟了。骑马行了两天两夜,愣是没找到半点人烟踪迹。那时的江南地区,还不是现在风光秀丽,山水宜人的去处。一路上只有绵延不绝的丘陵和望不到头的矮树林为伴,有时从林中窜出来一些山鼠野兔之类的小动物,就逮住了补充体力。
到了第五天晌午,太阳毒辣辣的挂在当头,马都走的腿跟儿发酥了,两人只好牵着马寻个水源休憩休憩。正走了没几步,哥哥太伯发现眼前似有烟雾升腾,估计有人居住于此。于是二人加快脚步向起烟的地方进发,果然发现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村落坐落在一条河的岸边。村里人打出生就在此生活,哪还见过什么外人,忙请来村长与其会个面,各家各户都捧着酒水点心水果之类的东西厚情招呼,小孩子们也不玩游戏了,拥成一群赶来村长的屋外看热闹。三人厅堂正坐,已近花甲的村长先开了话闸子:“老拙看二位衣着得体,眉宇间气度不凡,想必不是寻常百姓。敢问是从何而来,又要去往何处?”
大哥太伯首先答道:“敝人姓周名太伯,这位是敝人的弟弟,名仲雍。我们因家事出门,至今已行五日五夜,一路上没见到人迹。刚才循着炊烟,才发现贵地。对大家的热情当真感激不尽,如若添了麻烦,还请各位海涵。只是其中具体缘由,实在不便透露,还请老先生海涵。”
村长听罢,脸上立即出现了笑容,说:“听阁下言语,定是有知有识之人。老拙实在不当多问。今日炎热异常,想必二位已多受其苦,何不到鄙村的一株百年香樟树下乘个凉快。”
兄弟二人走了那么多路,额头已是汗珠直挂了,听村长这么一说,赶紧谢过并随村长来到村里那株古树下。走到跟前,二人仰头一看,那可不得了了。此树分有十余根主干,互相聚拢环抱向上延伸,估计没有七八个壮汉根本围不起圈来。论高度可是十丈有余,形成的绿荫足以容下几十人在此歇脚。
坐在树下的长石凳下,二人突然同时感觉到有一股股凉气,从树干的缝隙中鱼贯而出,说不出的清凉爽快,而且背部脸部也并没有因为汗液迅速蒸发而出现瘙痒不适的症状,不由得对此大为惊异。
原来这古树是株灵木,能够准确预报恶劣天气或是洪水等灾祸,无一失误,因此使得当地人民能够长期在这里劳作生活。村民们感于其恩,常年对灵木烧香膜拜,从不荒废。也有的人对着它或是许愿,或是诉说心事。因此这百年樟树对于大家伙来说既是令人敬畏的神明,又是慈爱宽容的老人。
太伯,仲雍两兄弟与村长一直聊到日落时分,好好睡了一觉后在第二天早上辞别启程。
后来他们几经辗转,终于在梅里建立了勾吴古国。又在村庄修了石桥,自此原来独立的村庄变成了南岸北岸两座,规模也不断扩充。三国时期吴国将两地合并,成为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