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陶国相
陶国相,1965年生,中共党员,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人,现任云南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1985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政法系本科,1988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学位。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镇沅县县长助理、常务副县长、县长,原思茅地委委员、思茅市委书记,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省委“610”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求是》杂志社总编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迪庆州委副书记,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云南演艺集团、云文(北京)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思想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文联副主席、省民族学会副会长。参与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多项重要课题研究,参与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程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主要着作有《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研究》、《三个代表与创新》、《大道之行》、《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文化建设》等6部。《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文化建设》被列为云南省2008年重点扶持学术出版着作,2009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对该书作推介。曾在《人民日报》、《求是》、《人民论坛》、《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云南社会科学》、《民族艺术研究》、《新华文摘》等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在求是杂志社工作期间,参与了中宣部组织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题研究;参与了中央领导批示、中宣部组织的“以人为本”课题研究,负责编辑含中央主要领导在内的文章36篇;主持制作了大型政论片《东方之光》和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并获“五个一工程”奖和金鹰奖。参与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施纲要》的研究,组织实施多项大型活动;参与组织打造《舞彩云》等艺术精品,主持创作拍摄《香格里拉》等多部影视作品。
二十五、李学良
李学良,又名为则,1966年生,云南省元阳县人。1985年毕业于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同年参加工作,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1993年7月调入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工作,从事民族学研究。1987年后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进修历史、英语及民族学硕士课程。2000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致力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滇南少数民族农地利用模式变迁的研究。2003年毕业后,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任副馆长,主管馆内科研和文物部相关工作。现在国家文物局工作,先后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处长,政策法规司新闻宣传处处长。1995年出版专着《哈尼族自然宗教形态研究》,是较全面、集中、系统地探讨哈尼族宗教的第一本专着。2006年出版专着《滇南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研究》,先后发表《文明的历史脚步——建国以来滇南少数民族农地利用模式的变迁》、《关于昂玛神的性质》、《红河南岸与西双版纳稻作文化的差异》等20多篇论文。
二十六、王晓凡
王晓凡,1968年生,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人,着名青年导演。1997年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至今。2001年获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戏剧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戏剧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考察学习。2007年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积极参与高校内的学生戏剧活动,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家高校的剧社进行过合作,被誉为“中国校园话剧第一人”。主要作品有2002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排演俄罗斯剧作《自杀者》;2000年排演《培尔·金特》赴欧洲参加国际戏剧节;2005年作为总导演创作了《挪威经典童话剧演出》;2006年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排演话剧《大马戏团》;2006年导演的音乐剧《中国蝴蝶》赴韩、美交流,并获得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组织奖。其他导演作品有《雷雨》、《北京人》、《思凡》、《群猴》、《泼妇》、《狗眼》、《一幅喜神》、《南归》、《屏风后》、《青春之歌》、《绿荫里的红塑料桶》、《一只马蜂》、《古潭的声音》、《和氏璧》、《暗恋桃花源》、《这个春天没有约会》、《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樱桃园》、《村居一月》、《天边外》、《埋葬死者》、《仲夏夜之梦》、《驯悍记》、《威尼斯商人》、《培尔·金特》、《蠢货》、《小王子》、《和天使在一起的20分钟》、《坦白》、《后方的瞬间》、《主角登场》、《红色康乃馨》、《贵妇还乡》、《魔椅》、《我们和他们》、《啊,荒原》、《爱情书简》、《中锋在黎明时死去》、《鬼魂奏鸣曲》等。发表《中国学校演剧的回顾、现状及前瞻》、《把观察生活教学贯穿到整体导演教学中》等论文。
二十七、张波
张波(1974~2007年),云南省景洪市人,高中文化,哈尼族流行音乐创作的重要开拓者。自幼酷爱哈尼音乐,为弘扬民族精神,挖掘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哈尼山寨,走村串户,遍访哈尼民间艺人。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创作了近百首脍炙人口的哈尼现代通俗歌曲,其中《心的约会》获200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一等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尼族,使哈尼歌曲成为传承本民族母语文化的精品,他变卖家中所有的橡胶树,向银行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共投资40多万元,出版发行《爱尼风》、《阿卡人》等个人专辑。他历经磨难痴情不改,就是在瘫痪的日子里,依然用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全身敷着草药咬牙坚持创作,写出了《我爱你勐巴拉娜西》、《故乡情》等歌颂家乡、赞美西双版纳的经典歌曲。他创作的歌曲既有现代流行歌曲的特点,又继承了哈尼民间音乐传统,不失唯美和隽永。不仅深受哈尼族男女老少的欢迎和喜爱,而且也被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在西双版纳、普洱和红河的各族群众中广为传唱,也在缅甸、老挝、泰国等哈尼民族群众中广为流传。
二十八、杨倩琳
杨倩琳,女,1977年生,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2003年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2007年进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学位班学习。1998年以来,获全国推新人大赛民族唱法金奖,第9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荧屏奖,第10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云南赛区民族唱法金奖,“全国歌手唱云南”民族唱法金奖,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民族唱法二等奖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二等奖。由她演唱的《打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新歌金奖、国家级政府二等奖、全国首届十大金曲奖。在鸟巢参加第29届奥运会闭幕式演出;在人民大会堂参加“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演出,受到胡锦涛、江泽民、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颁奖晚会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大型晚会演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等主办的“爱我中华”大型文艺晚会演出;参加建国60周年“明星走进百姓家”晚会演出;参加文化部、外交部等“建国60周年大庆”晚会演出;应广电总局邀请赴台湾独唱演出,受到了连战及夫人的亲切接见;参加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参加2003年、2005年、200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和2010年央视元宵晚会演出;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基层的演出以及“欢乐中国行”在澳门、北京的演出;参加北京、上海、重庆、山东、青海、广东、广西、内蒙古、西藏等省市区春节联欢会和电视台举行的大型节目演出。担任《为了这片净土》、《兴滇战略》、《倮恋》等电影、电视连续剧和专题片主题歌独唱。发行个人专辑《打歌》、《哈尼女儿的心曲》等。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
二十九、虾嘎
虾嘎,汉名黄文杰,1982生,云南省建水县人,着名青年舞蹈家。2001年8月以来在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中担任领舞,参加所有需要男演员的节目演出。2005年,在第5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中,表演的哈尼族独舞《祭鼓》获表演铜荷花奖;2007年,携《祭鼓》参加CCTV第4届电视舞蹈大赛,获“群众创作舞蹈表演类铜奖”。虾嘎激情祭鼓,体态柔韧,表现力强,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美,评委评价说“这段舞蹈包含了很深的民族情感,这个鼓在他的舞蹈里面是有生命的,这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10个境外火炬手之一,奔跑在北京奥运会圣火境外传递第三站圣彼得堡站,是唯一一个从国内飞到俄罗斯参加火炬传递的火炬手,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及云南的境外火炬手。2009年3月,获“华鼎奖”年度舞蹈最佳表现演员提名;2009年11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5届舞蹈大赛,独舞《螳螂》获民族民间舞铜奖。2010年2月,担任《跳春》的领舞,并获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歌舞类二等奖。2010年3月,在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演出独舞《螳螂》,以“哈尼族舞蹈王子”精彩绝伦的表演受到观众一致好评。2006年获“云南文学艺术新人奖”(舞蹈表演)。
三十、李敏
李敏,女,1986年生,云南省红河县人,着名青年电影演员。2002年以来在《婼玛的十七岁》、《丛林无边》、《虎年之恋》等电影中担任女主角。2002年10月以来,《婼玛的十七岁》相继参加了釜山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世界电影展及曼谷电影展等近30个国际影展,受到广泛好评。李敏也应邀到德国柏林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这是哈尼族演员以主角身份首次参加国际电影节,是继巩俐、章子怡在柏林影展处女作亮相后,另一位引起高度关注的中国女演员。因出色的表演,李敏获第23届金鸡奖最佳新人奖,第10届中国电影政府最高奖项“华表奖”优秀女演员提名奖,第12届金鸡百花奖“表演新人奖”,第13届“永乐杯”上海影评人奖最佳新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