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的掀起轿帘,透过一丝缝隙锦云眼中苍翠一片,徐徐的微风夹杂着淡淡的花香扑鼻而来,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可锦云的心中却不甚平静。思绪仿佛随风又回到了上一个世纪。
大周王朝对于女子的约束还算开明,虽比不上锦云记忆中的唐时,但至少比明清要开放的多。所以整个王朝不光专注于男子的培养,对女子的教育也甚为盛行。
就女学而言,一是大环境的风行,二是有女学经历者在婚嫁上更有优势。且因为学资较少、优异者还能取得朝廷奖励。所以一般人家的女子多是去朝廷所办的女学馆就学,八岁启蒙,十四岁退馆待嫁。
而处于社会上层的官宦与勋贵人家,则多是送子女去有名望的私学就读。一般这样的私学多是由名门望族中,学识渊博的长者代以授课。还有很多私学为了吸引生源更是在置仕的朝廷官员身上下功夫。再加上很多人家将就学当成今后子女人脉的积累,所以但凡有想法的人家,多是对于这样的私学趋之若鹜。
而女学则多是聘请一些在德容言功上出色的女子前去讲学,更有甚者则是聘请宫内荣养的嬷嬷进行教导,当然对于这些有品级的内宫女官多是被一些世家私学所瓜分。
单指京城来说较有名气的女学当属圣母皇太后母族戚家的芳华斋,和长公主家的知礼阁。
当然明面上芳华斋的风头更甚知礼阁一番,但究其原因不过是一个是皇帝的亲妈,另一个则是皇帝的长姐。这也使得满城的闺秀们对这两所女学趋之若鹜。至少不管是让自己在女学中显名,还是结交一些贵女,对于她们来说,好处都是不言而喻的。而从这里出来的女子,但凡到了议嫁的年龄,总是一家有女百家求。
要说为什么会形成了两家脚力的局面,这其中的背景就不得不细细道来。
这还多亏了有锦梅前世的记忆,前世曹姨娘很注重对锦梅的培养,很多时候都会在闲谈之间告诉锦梅一些事情让她参详。而太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之间的纠葛,则是重中之重。
如同慈禧的发迹史一般,当今圣上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母贤妃戚氏,一个是养母皇后郑氏。
但很可惜的是皇后郑氏并不是那个软绵慈安太后,所以戚氏也终究成不了那个无冕之王慈禧。
故事的开始,如同任何一个狗血的肥皂剧一般,还是皇后的郑氏在生了长公主后,第二年就得了后被取名为祚的皇三子。先皇欣喜异常,在三皇子3岁时就昭告天下,封其为太子并带在身边亲自教养。许是孩子太小受不了这样的泼天恩宠,皇太子在九岁的时候不幸染疾身亡。
而这时候戚氏还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嫔,比之宫中众多默默无闻等待皇帝宠幸的女人来说,她很辛运。因美貌接二连三的为皇帝添了排行第五、第八、第十四的三个皇子。但却因为出身低微并未进阶。
而现在皇帝就是戚氏的第一个儿子,排行老五的颙延皇子。
据说因为生产时难产导致差点死掉的戚氏并不喜爱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五皇子,尤其是当她接二连三的生了八皇子和十四皇子后,这种偏疼就更加明显。
直至有次不满七岁的五皇子在生病后,不小心传染给了同住的十四皇子,戚氏的偏心就愈加的明显。先是变本加厉的只看顾十四皇子,后更演变到对同样生病的五皇子不闻不问,冷血的程度就好似五皇子不是她生的一般。对于这点锦云一百二十万分的不明白,前世的她也当过母亲,所以她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母亲可以这样的对她的儿子。
刚刚承受过丧子之痛的皇后实在看不过去,才将不知是因生病还是因为伤心,虚弱的几乎奄奄一息的五皇子抱走养在身边,这一年,五皇子7刚刚岁。
先皇曾在皇太子去世后言明,有生之年不再立太子。结果导致如同康熙末年一般,长大的皇子纷纷逐鹿。而戚氏为了帮助老八竞争皇位,竟然不惜利用亲情对付五皇子。
只是她的手段还是没有执掌**近四十年的郑皇后厉害,最后五皇子即位,八皇子暴亡,十四皇子远赴边关视同流放。那个因五皇子被皇后抚养而晋位贤妃的戚氏则成了圣母皇太后。
也直到那天,戚氏才真正认清今后她能指望的,只有那个从小就被她厌弃的五皇子。
记得那时曹姨娘说到这里还很是感慨了一番,不光感叹戚氏的聪慧机敏,不然也不会小小年龄就能在暗流汹涌的**为皇帝添了三个站住了的皇子。但可惜她生不逢时,遇见了棋高一着的郑太后,要不然也不会得一个,一死一流放的结局,剩下的那个坐了皇位的亲生儿子,怕是心底更恨她,想来也不怪她会有那样的做派。
但锦云却不那样认为,至少她觉得,要不是先有戚氏的冷酷绝情,那么就不会有以后成为皇帝的五皇子。毕竟那时据说郑太后的远房堂妹刚得了皇二十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亡,那个婴孩儿,怎么看都比皇五子更加合适。
戚氏就一心认为皇帝和她不亲,是因为郑太后夺走了自己的儿子并和自己女儿一起蛊惑造成的。
这只能证明戚氏只是个看似聪明的白痴女人。其实平心而论,五皇子并不适合抱养,毕竟年龄太大,大多数人都会怕养不家。可偏偏郑太后就那么做了,甚至漂亮的将这场看似几乎只赔不赚的抱养,硬生生的变成今天的只赚不赔的局面。只是锦云老是在想,要是没有戚氏这样一个猪一样的对手,郑太后是否还能将这一切做的如此完美。
真是实事造人,谁能说这样的一个开头,如果选择不同,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尾呢。所以锦云相信,选择对手也是一门学问。
长公主名下的张家知礼阁位于公主府的西侧,因为还有其他人家的学生,所以特意单另围了墙并开了角门,以方便各家小姐前来就学。她的位置与位于国公府东侧的给张家少爷们启蒙的苍德楼,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据杜嬷嬷说这里有大周朝最好的女学老师,例如教礼仪的顾嬷嬷就是曾在皇太后慈安宫的礼仪女官,而教绣功的则是御秀房里的顶级绣娘葛嬷嬷,更有教茶点制作的坤宁宫小厨房女官······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光是这些嬷嬷身上的那个某某宫头衔,就让多少夫人小姐趋之若鹜。
要知道那可是从太子妃一路高歌猛进做到太皇太后的郑太后以及在皇贵妃圣宠不衰下,还稳坐皇后宝座的安皇后,这个天下两个最尊贵的女人调教身边出来的人。那个身上没有看家本事,只怕是学了一星半点儿对那些个待嫁小姐们今后生活就尽够用了。所以暗地里,知礼阁的名头反而更甚芳华斋。
据说为了这些人,戚太后还曾在皇帝面前狠狠闹过,只是郑太后用的是辅助女儿长公主的名义,而安皇后则是奉了皇帝之命姑嫂有爱罢了,这让没有女儿的戚太后只能忍下气来,所以戚太后的哭诉也就变成了一个不了了之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