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上进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是一种宝贵的生活态度,更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能驱使人们自动自发地去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有人研究了美国最成功的500个人的生平,还结识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这就是强烈的上进心。这些人即使屡遭失败但仍旧十分努力。在研究人员看来,只有能克服不可思议的障碍及巨大失望的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积极上进的心态是一个人不断成长、不断取得新成绩的直接动力。没有这种心态,就很难产生成功的动力,成功也就缺少了支点。所以,只有具备充足的上进心,才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1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在豪华的商场里,面对一件光彩夺目的奢侈品,有的人在看到它第一眼时会大吃一惊:“这件东西这么贵,我可买不起。”然后,马上掉头走开,再也不敢有任何奢望。而有的人在看到这件奢侈品后会两眼冒光:“这件东西这么好,我要怎样才能买得起呢?”接着,开始冥思苦想如何赚钱。于是,前者仍然固守着贫穷,而后者则慢慢蜕变成富人。
这就是出现贫富分化的根源。
有人说,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而穷人之所以受穷,是因为他们没有致富的机会。这种观点显然是一种自我安慰。诚然,机遇对于成功固然是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穷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机遇并不是等来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的。富人在创造机遇的同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在机遇真正到来的时候能够把握住,从而大展鸿图,飞黄腾达。而穷人呢,甭说把握机遇,恐怕是根本就没有机遇来光顾他们。
那么,富人为什么会主动创造机遇呢?因为他们有一种主动追求财富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来源于自己各种各样的梦想。就像上文所说的,一个人渴望将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收入囊中,所以才有了奋斗的动力。这种渴望,就是其中的一个梦想。一个人渴望得到的东西越多,他的梦想也就越多,于是就有了无穷的精神动力,激励着自己去拼搏,如此一来,成为富人也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人只有在梦想的驱使下,才会滋生积极进取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脱贫致富的唯一法宝。有了这种心态,才能在遭遇荆棘坎坷的时候咬紧牙关硬扛过去。可见,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树立一个端正的态度都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你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努力地去追求财富。只要你制造的财富是正大光明的,你会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与赞扬。”正是因为比尔·盖茨在年少时就怀有这样一种追求财富的梦想,日后才能够成为世界首富。然而,对于那些穷人来说,有几个人当初敢于为自己设定一个“比尔·盖茨式”的宏伟目标呢?穷人缺乏梦想,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面对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不敢去追求,面对所有喜欢的东西,可能都不敢去追求,那么,他就彻底与财富无缘了。其实,穷人和富人最初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只是穷人缺乏勇气,人为地为自己设立种种障碍和思想包袱,以致错过了一个又一个良机,最终也是碌碌无为。
要想获得一定的财富,我们首先要有获取财富的勃勃雄心。在富人的世界里,对于财富的追求,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有赚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和行动,就一定能如愿以偿。很多人不敢尝试创业,不敢大胆投资,不敢冒险……是因为他们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在成功的富人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成功学大师拿破伦·希尔把字典里的“不可能”这个词剪掉,从此他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而他也成了成功学大师。
虽然,具有获得巨大财富的渴望并不等同于树立了科学而伟大的财富理想,可是退一步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财富的深切渴望,那么伟大的财富理想恐怕是难以树立的。因为迫切的欲望通常是树立理想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对财富的追求越是迫切,对获得财富的渴望越是强烈,他的财富理想及其实现理想的雄心壮志就越容易被激发出来。
所以,作为一个穷二代,一定要坚决摒弃父辈头脑里“清心寡欲”的思想,要以富二代的父辈们为榜样,大胆编织自己的美梦,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把目标定得高一些,把眼光放得远一些。不妨把那些怀有“小富即安”思想的人看做是“没出息”的人,这样,就能把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给自己增添信心。要知道,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2积极的心态推动你走向成功
纽约的零售业大王伍尔沃夫在青年时代非常贫穷。他在农村工作,一年中几乎有半年的时间是打赤脚的。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就是将自己的心灵充满积极思想,仅此而已。他借来300美元,在纽约开了一家商品售价全是5美分的小店,但不久后便经营失败。以后他又陆续开了4个店铺,有3个店完全失败。就在他几乎丧失信心的时候,他的母亲来探望他,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不要绝望,总有一天你会成为富翁的。”
在母亲这句话的鼓励下,伍尔沃夫面对挫折毫不气馁,更加充满自信地开拓经营,最终一跃成为全美一流的大富豪,建造了当时世界上第一高的楼宇,那就是纽约市有名的伍尔沃夫大厦。
其实不只伍尔沃夫,几乎所有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积极的心态。他们运用积极的心态去支配自己的人生,用乐观的精神来面对一切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险阻,从而保证了他们走向成功的人生。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认为,当代最重要的发现就是“改变态度,就可以改变一生”。犹太人通常很乐观,这也许是从长久的痛苦历史中生发出来的。在不断流浪迁徙、被人屠杀、濒临绝望的日子里,犹太人始终抱定一种“生活和命运一定会好转”的信念。如果不是具有如此积极的心态,也许现在走遍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犹太人了。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我们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在一项任务刚开始时的心态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几率,这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
蒙利根是希尔理论的实践者。最初,蒙利根想做薄饼生意,但每一个人都告诉他:“你完全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你没有可能做成薄饼的生意。”蒙利根对这些议论不以为然,而是充满了积极进取的思想。于是他排除万难,于1962年在密歇根州开设了第一间“多棉劳”薄饼店。30年后,他在全球拥有5000多间分店,成为“薄饼大王”。
希尔认为,所谓积极的思想,就是一种进取心,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驱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去做某件事之前,就能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瑞士哲学家巴特对“进取心”作了如下的说明:“这个世界愿对一件事情赠予大奖,包括金钱与荣誉,那就是‘进取心’。”
进取心是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希尔研究了美国最成功的500个人的生平,还结识了这些人当中的许多人。他发现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那就是强烈的进取心。这些人即使屡遭失败也仍旧十分努力。在他看来,只有能克服不可思议的障碍及巨大的失望的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他的话跟美国发明家布卡·T·华盛顿的话不谋而合——“我明白了,成功的大小不是用这个人达到的人生高度衡量的,而是用他在成功路上克服的障碍的数目来衡量的。”
许多成功者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都认为,首要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为什么事都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首先你要相信你能行,再去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行。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人虽然看到别人成功也心动,看到别人致富也眼红,但却缺乏积极的心态,缺乏奋勇向前的精神,总是习惯找一些似是而非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不思进取与碌碌无为。
正是这些根本构不成理由的借口,膨胀了一些人的惰性,从而放弃努力,放弃追求,心安理得地接受失败的命运与贫困潦倒的现实。因此,如果我们不以积极的心态去摒弃这些充满惰性的借口,我们就注定一事无成,两手空空。
正因为这样,有人认为,所谓积极的心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志气。志气,即“志”和“气”两部分。志是志向,一种追求远大目标的理想;气是气魄,一种向上、向前的精神。志气是远大志向和宏大气魄的结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原动力,能够把人推向成功。被誉为“洋参丸大王”的庄水竞,在香港众多富豪中经历颇为曲折,创业充满了辛酸、苦楚,也充满了自强不息。正是远大的志向和宏大的气魄支撑着他取得了创业的成功。
志气并非是每个人天生都有的,而人一旦有了志气,必将走向成功。著名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年轻时是英国某地区很有名的浪荡公子。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他像往常一样傲气十足地邀请一位年轻美丽的小姐跳舞,那位姑娘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怒不可遏地说:“请你站远一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我的视线。”这句话刺痛了格林尼亚的心,他在震惊、痛苦之后,幡然醒悟,对自己的过去无比悔恨,决心离开老家,闯一条新路。他留给家人的字条上说:“请不要探问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番成就来的!”就是这刹那醒悟后的志气,给了格林尼亚无比的勇气和力量,经过8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发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式试剂”,并荣获诺贝尔奖。
维克多·格林尼亚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什么时候有了大的志气,有了积极的心态,就在什么时候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3知足,不一定常乐
很多穷二代之所以没有一个较好的先天环境,主要是因为父辈在年轻时具有强烈的“安于现状”的思想。安于现状是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周易·系辞下》里曾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就是说,只有变革才能改变现状,才能创造财富。因此,作为穷二代,再也不能沿袭父辈的“缺点”了,要大胆为自己实行“改革”。不过,要想改变自身贫穷的面貌,先要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心不安才能出众,而满足于一知半解的人注定是要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的。
刘文大专毕业后,靠着在一家国企当厂长的大伯帮忙,很顺利地进了厂长办公室工作。他的工作很清闲,因为主要的文字工作有办公室主任老张操刀,所以他只是负责处理一些零零碎碎的琐事,在他看来是非常轻松容易的活儿。有时,碰到需要跑腿的事情,老张也会让刘文出去。说是跑腿,其实就是坐着厂里的小车去相关单位办事,一般还有饭局。
办公室主任老张知道刘文和厂长的关系,对刘文一直很和气,即便他工作中出了差错或者偷懒耍滑,老张也只是呵呵一笑,从不责怪他。每天上班的时候,刘文坐在办公室里玩电脑游戏,老张就端着茶杯站在他身后笑眯眯地看,幸福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刘文很满足自己目前的状况,尽管收入不是太多,但也够自己消费了。更何况,每天都能这样悠闲自在,简直比当神仙还过瘾。这样的日子,就是过一辈子也舒心啊。
在这个企业工作的第四年,刘文的大伯患了严重的脑血栓,只好提前退休。一时间,刘文坚实的靠山倒塌了,这一切,让他感到措手不及。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厂长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精简行政人员。因为没有专业技能,所以没有车间收留刘文,于是,刘文只好下岗回家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刘文深深地受到了打击,想起以前逍遥自在的日子,再看看如今失魂落魄的样子,刘文百感交集,欲哭无泪。
在家里待了大半年,刘文感觉总这样下去也没个尽头,只好选择了南下打工。在那里,他找工作依然很艰难,屡屡碰壁,让他近乎绝望。刘文深深地认识到,都是以前过得太安逸了,什么也没学会,到了现在求职的时候,什么本领都拿不出来,人家当然不会用自己了。
就在刘文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突然被幸运之神所青睐——一家电子公司聘用了他。由于害怕第二次失业,刘文开始勤奋地工作。他先从基层做起,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很快成了技术熟练的工人,再加上读过大专,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一些新知识吸收得比较快,而且比起周围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工友们来说,他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也较为突出。一本《机械制图》,他琢磨半个月,就能看懂图纸。再有新的磨具设计图的时候,他就能很快根据图纸忙开了。就这样,刘文从身边的同事中脱颖而出,成了生产主管眼中的骨干。
又过了两年,刘文作为技术人员被调到公司研发部工作,工资涨了3倍。拿着这么高的工资,他心里有些不安,为了证明自己“物有所值”,他更注重勤奋钻研,虚心向那些老工程师请教,并且常常自掏腰包请他们喝酒,让他们多传授些技术。
虽然是个半路出家的技术人员,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刘文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专家。从普通的研发部技术人员被提升为研发部副经理,后来是经理。去年,公司派他去德国培训半年,回来后提拔他为总工程师。
被提拔为总工程师的那天,老总找刘文谈话:“我就是看中你在不安中努力进取的精神。只有不安,才会有新的动力,如果安心了,满足了,还有什么动力呢?在安心中不断平庸,在不安中不断进步,我相信你一定能胜任总工程师这个职务。”
是的,安心就是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往往会让人丧失斗志,而不安,往往能让人向着成功的方向,勇往直前。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退一步说,就算是满足于平庸生活中的安稳状态,但是,如果看到别人都在孜孜进取,力争上游,自己也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说不定哪天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者因被那些上进的人远远甩在后面而感到自卑。因此,还是让一颗平静的心“躁动”起来吧,知足,不一定常乐,不知足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
4没野心只能一辈子当穷人
法国媒体大亨巴拉昂年轻时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于法国50位大富翁之列,1998年因前列腺癌在法国博比尼医院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把他46亿法郎的股份捐献给博比尼医院,用于前列腺癌的研究,另有100万法郎作为奖金,奖给揭开贫穷之谜的人。
巴拉昂去世后,法国《科西嘉人报》刊登了他的一份遗嘱。他说:“我曾是一个穷人,去世时却是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走进天堂的。在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不想把我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走,现在秘诀就锁在法兰西中央银行我的一个私人保险箱内,保险箱的三把钥匙在我的律师和两位代理人手中。如果谁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而猜中我的秘诀,他将能得到我的祝贺。当然,那时我已无法从墓穴中伸出双手为他的睿智而欢呼,但是他可以从那只保险箱里荣幸地拿走100万法郎,那就是我给予他的掌声。”
遗嘱刊出之后,《科西嘉人报》收到大量的信件,有人骂巴拉昂疯了,有人说《科西喜人报》是为提升发行量在炒作,但多数人还是寄来了自己的答案。
绝大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穷人还能缺少什么?当然是钱了,有了钱,就不再是穷人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一些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没遇到好时机,比如,股票疯涨前没有买进,股票疯涨后没有抛出。总之,穷人都穷在背时上。另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技能。现在能迅速致富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一些人之所以成了穷人,就是因为学无所长。还有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帮助和关爱。每个党派在上台前,都给失业者大量的许诺,然而上台后真正关心失业者并帮助失业者的又有几个?
到了巴拉昂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律师和代理人按巴拉昂生前的交代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那只保险箱,在48561封来信中,有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对了巴拉昂的秘诀——蒂勒和巴拉昂都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即成为富人的野心。在颁奖之日,《科西嘉人报》带着所有人的好奇,问年仅9岁的蒂勒为什么想到是野心,而不是其他的。蒂勒说:“每次,我姐姐把她11岁的男朋友带回家时,总是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我想,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巴拉昂的谜底和蒂勒的回答见报后,引起很大的震动,这种震动甚至超出法国,波及英美。前不久,一些好莱坞的新贵和其他行业几位年轻的富翁就此话题接受电台的采访时,都毫不掩饰地承认:野心是永恒的特效药,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某些人之所以贫穷,大多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弱点,即缺乏野心。
按照这个道理,如果把穷二代的父辈和富二代的父辈做一个大致的比较,我们也会发现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前者老实本分,而后者往往具有野心。在我们的印象中,“野心”好像是一个贬义词,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野心却常常可以成就一个人。
简单地说,如果你所设定的目标是一只鹰,那你可能只射到一只小鸟,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月亮,那你可能就射到了一只鹰。某些人之所以贫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太低,这类人所追求的只是一种平常、闲适的生活,有的甚至只要温饱就行,这就使他们一辈子成为不了富人,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做穷人,当他们拥有了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后,就会停滞不前,得过且过。这样,当然不可能富起来。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上曾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无一不是怀有极大野心的。
拿破仑在军事院校就读时就曾立誓要做一名卓越的统帅并吞并整个欧洲,他的勃勃野心可见一斑。在求学期间,他就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很高的标准上,严格要求自己,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做了一名炮兵,开始了他的霸业之旅。成吉思汗曾扬言“大地是我的牧场,有雄鹰的地方就有我的铁骑”。由此,造就了成吉思汗统治下的蒙古帝国时代。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可以发现这个道理。比如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批不甘平凡、勇于挑战的弄潮儿脱颖而出,他们借着改革的东风,积极开创自己的事业。最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财富。其实,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论各方面的条件,不一定就比其他人好多少,只是他们更有野心罢了。
5梦想是成功的起点
很多人的成功都是从做梦开始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做梦。对于人类而言,飞向天空、潜入海底本来只是做梦而已。但是,有的人却一直在做这样的梦。最后,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在财富领域,同样需要梦想,梦想是成功的起点。一个人的金钱蓝图,会深深影响其一生的财富命运。有一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一道测试题,他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要求造出三个句子,而从这个人所造的句子就能看出他未来的财富人生。以下是这三个句子的开头部分:
1很会赚钱的人……
2金钱的目的……
3假如我是地区首富……
测试结果显示,越是渴望富有的人,造出来的句子越具有正面意义;而那些对财富漠不关心的人,造出来的文句,就会不痛不痒,甚至充满负面的内容。
这位心理学家曾经把三个句子分别拿给两个朋友做。一个是年薪200多万元的职业经理人,他的答案是这样的:
1很会赚钱的人,必有一套成功的方法。
2金钱的目的是为了支配生活,不被生活所支配。
3假如我是地区首富,我会想办法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
另一个是负债几百万元的朋友,他写出来的句子则是这样的:
1很会赚钱的人,请发扬爱心,借钱让我还债。
2金钱的目的就是能养家糊口,不必四处借贷。
3假如我是地区首富,哈哈,怎么可能,做梦。
虽然这些造句,并没有量化的指标来预测财富命运,却能反映出两个人内在的心灵能量,以及对金钱的看法。如果我们仔细地想一想,也不难发现,前者对于金钱是怀有“美好的梦想”的,而后者则对金钱有一种很消极的态度,再看看两个人的实际状况,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一个人的财富成就是与其财富梦想成正比的。
中国第一位女首富、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说过,她最崇拜一个人,是一个被虚拟了的日本女商人——日本著名的百货连锁企业八佰伴的创始人、八佰伴的灵魂人物和田加津。和田加津的事迹被写成小说,改编成数十集的电视连续剧《阿信》,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播放,其中也包括中国。张茵说:“阿信从小就是一个苦孩子,白手起家,这一点和我很像。我们也都有一个艰苦的财富积累过程。我觉得这种创业经历对女性来说很有意义,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我希望能做中国的阿信,也喜欢那种徒手打天下的感觉。”
由此看来,张茵的创业就是从“拥有财富的梦想”开始的。张茵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她是家中的老大,下有弟妹7人,小时候,自己穿的裤子都是前后叠满了补丁的。她没上过大学,更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如果问张茵成功的资本是什么,那就只能是在经历过贫穷之后所滋生的渴望财富的梦想了。此后,张茵就开始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奔波打拼了。1985年,27岁的张茵仅带了3万元人民币来到香港闯荡,1990年前往美国建立中南有限公司,10年后成为美国废纸回收大王。在2003年胡润百富榜的中国榜单中,张茵以25亿元的身价位列第17位;2006年,则以270亿元的身价跃居首位,成为中国女首富;2010年,张茵以380亿元的财富位居胡润百富榜的第3名,演绎了一个普通女人创造的神话。
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曾说过:“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而英国著名的诗人丁尼生这样说道:“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所以说,每一个人想要得到幸福,首先要怀有一个梦想。对于广大穷二代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可以暂时贫穷,但绝不能丢掉财富的美梦。梦想绝不是一句空谈,它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把那些贫穷的人打造成财富英雄。
6股神巴菲特,5岁开始创造奇迹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富人总是很有经济头脑的,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某某从小就很精明,天生是个做生意的料。然而,真的有那么多天生的“料”吗?其实,那些所谓的“天生的生意人”不过是很早就开始把眼光投向财富领域罢了,以至于他们比同龄人更早地学会了一些有关赚钱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经过了日积月累,就变成他们特有的生财之道。也就是说,那些对于赚钱这件事“早熟”的人,通常在财富领域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在众多“早熟”的人群中,股神巴菲特也许是最“早”的了。我们好像从来没听说过有5岁的商人,然而,这却是个事实,他就是巴菲特。当然,严格地说,5岁的巴菲特还只是个摆摊的小贩。
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美国西部一个叫做奥马哈的小城。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父亲因为投资股票失败而血本无归,家里生活非常拮据,为了省下一点咖啡钱,母亲甚至不敢去教堂参加朋友的聚会。在苦难的生活中,巴菲特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显示出超乎年龄的成熟。5岁的时候,巴菲特看到父母每天为衣食犯愁,就逐渐产生了一个执著的愿望:他要成为一个非常非常富有的人。
那一年,巴菲特在家门外的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行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改为在繁华市区卖柠檬汁。难得的是,他并不是挣钱来花的,而是开始积聚财富。
7岁的时候,巴菲特因为盲肠炎住进医院并做手术。在病痛中,他拿着铅笔在纸上写下许多数字。他告诉护士,这些数字代表着他未来的财产:“虽然我现在没有太多的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我的照片也会出现在报纸上的。”一个7岁的孩子,用对金钱的梦想支撑着挨过被疾病折磨的痛苦。9岁的时候,巴菲特和小伙伴在加油站的门口数着从苏打水机器里掉出来的瓶盖,并把它们运走,储存在自家的地下室里。这可不是9岁少年的无聊举动,巴菲特是在做市场调查。他想知道哪一种饮料的销售量最大。
巴菲特还到高尔夫球场上寻找用过的但可以再用的高尔夫球,细心地把它们按照牌子和价格整理出来,再发给邻居去卖,然后他从邻居那里获得提成。他还和一个伙伴在公园里建了一座高尔夫球亭,生意很是红火了一阵子。此外,巴菲特还做过高尔夫球场的球童,每月能挣3美元的报酬。
到了晚上,巴菲特常常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车流和人流,说:“要是有办法从他们身上赚点钱就好了,不赚这些人的钱太可惜了。”
朋友的母亲曾向巴菲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赚那么多钱?”
巴菲特回答:“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我只是觉得赚钱并看着财富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少年时代的巴菲特有一本爱不释手的书——《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通过描述一些白手起家的人的经历来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巴菲特沉醉于创业成功者的故事里,想象着自己未来的成功景象:站在一座金山旁边,自己显得多么渺小。他牢记书中的教诲:开始,立即行动,不论选择什么,千万不要等待。
巴菲特11岁那年就被股票吸引住了。他从做股票经纪人的父亲手里搞来成卷的股票行情机纸带,把它们铺在地上,用父亲的标准、普尔指数来解释这些报价符号。他果断地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为自己和姐姐分别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股票,在股价升至40美元时抛出,扣除佣金,获得5美元的纯利。看着这具有历史意义的5美元,巴菲特感到想象中的金山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到了高年级,学校里的许多人都认为巴菲特是股票专家,就连老师也要从他那里挖一些股票的知识。这一切,为巴菲特日后“股神”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巴菲特成为美国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和美国同一时期的其他大富豪相比,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还有后来的软件大王比尔·盖茨,巴菲特是与众不同的。其他人的财富都是来自一个产品或者发明,而巴菲特却是个纯粹的投资商。他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截至2010年已经积累了470亿美元的财富,并成为美国投资业和企业的公共导师。
在40年的投资生涯里,巴菲特从来没有用过财务杠杆,没有投机取巧的行为,没有遭遇过大的风险,没有亏损过。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巴菲特在市场上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同期没有哪个人能与巴菲特相媲美。严格地说,甚至没有人能够接近他。
这简直就是个奇迹。在众多的市场专家、华尔街经纪人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参悟巴菲特成功的奥妙,很多人每年在特定时间都会蜂拥到小城奥马哈,像圣徒朝圣一样去聆听巴菲特的教诲,把他的著作视为《圣经》,像背诵经文一样背诵他的格言。
这就是巴菲特创造的奇迹。可以说,他从5岁起就开始创造奇迹了。因为极少有人在5岁的时候就开始抱有巨大的财富梦想,也极少有人在懵懂无知的时候就对赚钱这一艰苦的事情抱有坚定的信念。因此,有人说,心态决定命运,梦想成就未来,这话一点也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