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人们皆离不开天地和阴阳。既然是这样,不言而喻,自然界中的天地和阴阳与人或曰与人体是相通的。
天地和阴阳,用古人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不仅是与“九州”——兖、青、徐、扬、荆、豫、雍等九州相通;而且与人或曰与人体亦是相通的,如与“九窍”是相通的;所谓“九窍”,则又区分为“七阳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一;“二阴窍”——前阴一(小便)、后阴一(肛门)。
再例如,与人体的十二节是相通的。所谓“十二节”,就是指两腕、两肘、两肩、两髀、两膝、两踝。
还有,人与天气、地气、运气亦是相通的。
1.古人的认识和解释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应该如何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中的天地和阴阳,与人或曰与人体是相通的问题,《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三里,所作的归纳概括性的认识和解释,是相当符合科学的,其内容意思,就是黄帝说或曰黄帝指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实际上不外乎离不开阴阳。天地之间,其“六合”一东西南北四方及其上下,合称为“六合”,及其大如“九州”,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心肝脾肺肾;十二节等,都与天地之气,则相通;而天气,则又衍生“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规律;而阴阳之气,则又依盛衰的消长,而又分为三;而这里说的所谓“三”,《类经》十三卷第五注释云:“阴阳盛衰,少太有三,其气三也。”哪“三气”呢?唐医学家,王冰注解云:“三,谓天气、地气、运气也。”
总的说,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谁,如果是违背或曰违逆天地、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其邪气就会伤害人体。所以说,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都应该注意和讲究顺从或曰遵循自然界中的天地、阴阳、五行的规律,则才会使人的寿命得以延续,这是最根本的了。
上面所说的内容意思,及其精神实质,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2.顺应和违逆天地阴阳的问题
自然界中的天地和阴阳,其规律性的变化,人们只能顺应,或曰顺从,或曰遵循;而不能违背,或曰违反,或曰违逆;为什么呢?因为顺从了自然规律,对人的健康有益;违逆了,对人的健康有害。
对于这个问题,《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相当符合科学性的认识和解释,其具体内容意思,就是明确指出:其天气的变化,不言而喻,其中当然亦包括:苍天之气,或曰其天气,其清净,使其人的精神,则就会相应地调和或曰调畅平和;人顺应或曰顺从天气的变化,就会使其人体或曰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阳气固密;在这种情形之下,尽管是有虚邪贼风的侵袭,但亦不能加害于人,因为抵抗力强;总而言之,这就是属于人适应春秋冬夏阴阳规律性变化的结果。所以古人云:“圣人”或曰有认识性的这方面有知识的人,他们就能够注意和讲究专心致志,顺应天地和阴阳规律性的变化之理。
但是,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是谁,如果是违逆了或曰违背了自然规律性的变化之理,那么就会使人其身体上的“九窍”不通;就会使人体的肌肉壅塞,就会使其身体的卫气涣散而不能固密,例如阳气就不固密了。其原因,就是因为人们没有适应或曰顺从自然界中的天地和阴阳的变化规律,就会出现或曰就会产生自伤,使其固密身体的营养物质,其阳气受到削弱。
以上所说的有关顺从或者违逆自然界中的天地和阴阳变化规律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3.阳气的重要性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所谓“阴”和“阳”,及其“阳气”和“阴气”,就是指人体或曰人体内,由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主食”和“副食”,繁多复杂的各种食物,入口入胃,经过消化后,而化生的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和“阳”,及其“阳气”和“阴气”。
那么,阳气的重要性,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究竟是怎样的呢?
有关这个问题《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了恰到好处,其认识性的解释和说明:
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气”的重要性,则好一比: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假如或曰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或曰“位置”),而就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联系到人,使人就会减损寿命或者是夭折,因为人的生命机能亦就会暗弱而不足。用古语来说,就是叫做:“则折寿而不彰”。
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气”,亦好有一比:就像天体的正常运行一样,是因为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体或曰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阳气亦应在上在外,它能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气是对人体起固密防止外邪侵袭的重要的作用。
以上所说的阳气的重要性,及其对人体内作用,其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4.要保护好阳气
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或曰“阳气”,一定需注意和讲究要将“阳”或曰“阳气”保护好。
那么,日常生活中,究竟怎样才能将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或曰“阳气”保养好呢?
回答: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不论春秋冬夏,都需要注意和讲究不要因于寒(或曰“寒邪”)、因于暑(或曰“热邪”或曰“暑邪”)、因于湿(或曰“湿邪”)、因于风(或曰“风邪”),上述的这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而伤害人体,就会使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或曰阳气外泄,或曰倾竭。
对于这个问题,《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了符合科学的一些认识性解释,指出:
生活中人们需要注意:不要因于寒,或曰寒邪,尤其春天,更需要格外注意春寒(寒邪)伤害人体,就会使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或曰阳气外泄,或曰倾竭。为什么呢?因为:因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就会使人比较容易使其神气外越。
夏季生活中,人们需要注意:不要因于暑或曰暑邪,或曰热邪,遭致伤害人体,为什么呢?因为:因于暑或曰暑邪,就会使人出现这样不良的反映,或曰表现: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但是一经出汗,其热邪就能散去。
秋季生活中,人们需要注意:不要因于湿或曰湿邪而伤害其人体,亦就会使其人体的“阳”(营养物质)或者“阳气”(营养物质)外泄或曰倾竭。
为什么呢?因为秋季受了湿邪,使人就出一些不良的现象,如: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就会使人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
生活中人们需要注意:凡是因于风或曰风邪,而遭伤害人体的,可致浮肿。
上面所说的要保护好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或者阳气,其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瘘。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