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和第五十六回“神狂逐草寇道昧放心猿”两回中,孙悟空因为不饶恕拦路的强徒,把强徒尽皆打死,惹恼了爱护生灵性命的唐僧;唐僧也不饶恕孙悟空乱杀生灵的行为,执意驱逐孙悟空离开,结果使妖魔乘虚而来,使唐僧遭受性命之忧。如果孙悟空和唐僧都能稍微宽容一些,则不至于师徒双方都受到磨折。
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中,唐僧师徒四人经过车迟国,遇到三个妖魔道士,要与孙悟空斗法求雨。孙悟空获胜,车迟国王要发给师徒通关文牒,放师徒继续西行,没想到三个道士不依不饶,还要拦住唐僧师徒不让走,要继续斗法,得出输赢。结果又经过坐禅、隔板猜物、甚至割头、下油锅等赌斗,三个道士终于都输给孙悟空,不但没有把孙悟空师徒怎样,自己反而都丢了性命。这是三个妖道逞强倚势,倚仗自以为是的本领和车迟国王的推崇,对取经路过的唐僧师徒步步紧逼的结果。丢了国师的尊严、权势乃至自己的性命。如果放取经师徒西去,自己也许会免去这场性命之灾。同样,第七十二和七十三回中,七个蜘蛛精和一个蜈蚣精一定要联手毒死唐僧师徒,结果反被孙悟空全部斩除,不但没有能够吃到唐僧肉,反倒丢了性命。
由此看来,得饶人处且饶人,宽容地对待别人,同时也是给自己开拓一条宽阔的生路。如果对他人苛刻严厉、得理不饶,也会常常给自己带来困窘和灾难。《西游记》中的这些故事就是为我们展示的例证。
【智慧金言】
不仅如此,当我们以宽恕的心态去对待他人时,我们的心中一定会少份怨恨与气恼,多一些平和与恬淡。众所周知,长久的以愤怒与怨恨的情绪看待他人,不仅使自己与他人形成尖锐的对立,难以保持正常的交往,同时这种情绪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损伤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害人更害己的情绪。如果一个人总被这种怨怼的情绪所困扰,则是自己给自己的生活罩上阴霾。对他人的不满,让自己不快乐,自己的不快乐又会影响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形成恶性循环,长期下去,会使心情和健康都每况愈下。因而,对他人的不宽容,一定意义上,反而是对自己的不宽容,因为这种情绪有时害己多于害人。所以,何不以宽容的心来看待世界,以宽恕的情感去对待他人与生活呢?这如同自己给自己的生活送来明媚的阳光与和煦的春风。为世界增加一份温暖和友善,为自己带来开心与欢畅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适可而止,不要得不偿失
人生在世,总是有所追求的。我们的梦寐、我们的希冀、我们的期盼,还有种种美好的夙愿,不仅是我们生活的支撑,也常常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追求没有止境,希望与梦想也会在一个圆满之后又有一个接踵而来,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意义。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知道,有时候,追求和索取需要适可而止。人不可太贪婪,不可以太过狂妄的无限制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否则常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西游记》中的故事向我们展示的即是这一生活的哲理。
孙悟空的形象是《西游记》中最引人注目的了,我们对其经历也了如指掌。从猴王出世到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向西取经、降妖除怪,最终修成正果。在孙悟空的这些经历中,既有辉煌,也有磨折,这才形成了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当我们对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之前的经历加以关注时,我们不仅会想,孙悟空的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为什么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会被压在五行山下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孙悟空的作为中找出答案。
石猴出世,聪敏而富有灵智,为群猴发现水帘洞,使大家再也不必受风吹日晒雨淋之苦,因而成为美猴王。在欢乐的日子里,他忽然醒悟,为自己的生命不永感到忧伤,于是告别安逸的生活,一叶扁舟,远涉重洋大海、寻师学习长生不老的技艺,这是猴王的与众不同,比那些只知欢乐今朝的生灵显得更富有灵性和智慧。孙悟空找到须菩提祖师,毕恭毕敬的拜师修习洒扫应对、进退之礼,虚心而好学。当孙悟空学成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之后,开始在师兄同门面前夸耀,被祖师逐回花果山。接着,孙悟空征服四海千山、索取了海龙王的定海神针金箍棒,又到幽冥销去自己的鬼籍,直到被告到玉帝处。在太白金星的谏议下,孙悟空被招上天宫,位列仙班。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中,孙悟空嫌弼马瘟的官职太小,反下天宫,并要索封“齐天大圣”;得到了“齐天大圣”的官职,孙悟空负责管理蟠桃园,又因为王母的蟠桃宴没有邀请他,于是孙悟空在天宫偷喝仙酒、偷吃珍味异果及太上老君的仙丹。终于激怒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他。孙悟空面对神将,毫不畏惧,一直战到佛祖如来面前。这时的孙悟空,目的已经不是“齐天大圣”的官衔和参加蟠桃盛会的殊荣了,而是要取代玉帝、占据灵霄宝殿,要做天位,做最高的统治者。其结果是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失去了五百年的自由之身。
在孙悟空的这段经历中,通过与诸位神将的交战,可以看出孙悟空确实本领非凡、神通无比,但是,他要代替玉帝、坐位天尊的要求实在太狂傲、太无理,佛祖只能给他一个重重的惩戒,用五百年的自由来警醒他。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的结局,是他向天庭无休止的索取官职、名分与权势的结果。不知满足的要求最终只能让人心生厌烦,给自己带来恶果。所以说,人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能过分贪求,否则不但不会得到满足,还有可能会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甚至最基本的自由。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的结局就是有效的例证。正如童话中,渔夫的老太婆向被渔夫放生的金鱼进行无休止的索要一样,最终,只能是还归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贫寒交迫的窘境中。
在第二十四回的五庄观中,猪八戒偷吃了一个人参果,还要再吃,并嘟嘟囔囔的唠叨,结果被道童听见,惹下一场羁绊。第四十七回通天河中的鲤鱼精,年年要吃童男女,伤生无数,结果孙悟空请来菩萨降服它,再也不能为非作歹。第六十四回的荆棘岭木仙庵中,几位树仙要与唐僧谈诗论道,未为不可,但当杏树精要勉强唐僧与她结为姻缘时,便惹恼了唐僧。最终使树精都被孙悟空师兄弟打死,不但姻缘不成,性命也丢了,枉费了多年的修行。
《西游记》中如此的故事,都告诉我们,立身行事,应该知道适可而止,过多的贪欲和贪求反而会使事与愿违。而且,当一个人有太多的贪欲的时候,尤其是对物质与名利等身外之物的过分希求,往往会使其失去理智,只是被自己的过分的奢求支配着,而忽视了其他很多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同时,过分的贪求奢望还会像蜗牛的壳一样,沉重地压在一个人的心灵上,使人不能轻松快乐的生活。因此,人不可以太贪婪。
【智慧金言】
俗语说,知足者常乐。在这个本来就已经充满着激烈竞争、而且我们已经承受着过多的生活压力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尽力给自己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氛围与空间。知足而不是过多贪求,努力去过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西游记》中的“战斗”不计其数,开始是孙悟空与天兵天将的交战,孙悟空跟随唐僧向西取经之后,是孙悟空和妖魔的战斗。而除了与如来佛祖的交锋,孙悟空被制服,压在五行山下之外,可以说在这些战斗中孙悟空都是最后的得胜者。尽管有时有菩萨或其他神佛的帮助,但取经人最终都得以解除磨难,重新踏上征程。
在这些争战中,孙悟空是如何取胜的呢?也许,除了他高强的本领之外,善于找到妖魔的弱点和根源,可以抓住妖魔的致命之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孙悟空与天宫神将的交战可以说是凭借自己的高强本领取胜,但面对妖魔时,孙悟空常常不能凭借自己腾挪变化的武艺斩除妖魔,而是请来救兵或以智取胜。如在与这些妖魔交战不能取胜时,孙悟空常常跑去南海或天宫,请教或询问是什么妖魔走失了,以寻找出它的主人或克星,在借助妖魔的主人或克星来制服妖魔。这是孙悟空的聪明机巧之处,也是孙悟空的胸有交战智慧的体现,因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摸清妖魔的底细、寻出妖魔的根源、找到妖魔的特点,是最聪明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如在收服龙马的第十五回和找回锦襕袈裟的第十七回中,玉龙和熊罴怪领教了孙悟空的高强本领,自觉不敌,就潜伏起来再也不和孙悟空照面,孙悟空找不到玉龙和熊怪的下落,就去找观音菩萨,问明妖魔的来由,请菩萨帮助降服。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中,孙悟空被黄风怪吹得眼珠酸疼,再也不能交战得胜,当他变成蚊虫去打探消息时,听到妖魔说:“怕他怎的,怕那甚么神兵!若还定得我的风势,只除了灵吉菩萨来时,其余何足惧也!”孙悟空听到妖魔的话,不胜欢喜,便立即去请灵吉菩萨,灵吉菩萨用佛祖如来所赐的“定风丹”和“飞龙宝杖”制服了妖魔,孙悟空才救出师父。这回故事中,孙悟空无意中知道了妖魔惧怕的对头,便立即请来作为救兵,制服了妖魔。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中,孙悟空看到黄袍怪人认识自己,就想:“那怪说有些儿认得我,想必不是凡间的怪,多是天上来的精。”于是来到天宫,让玉帝点查是什么妖神偷偷下界,最终发现是奎木狼星。玉帝派天将将奎木狼星收回,孙悟空救出宝象国公主,救下师父,少去很多周折。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中,孙悟空知道了西海龙王是黑水河妖怪的母舅,便立即驾云来到西洋大海,向西海龙王敖顺兴师问罪。让敖顺立刻差人擒捉鼍怪,救出自己的师父唐僧。同样,孙悟空找到李天王收服玉鼠精,找到鸡仙毗蓝婆菩萨和昴日星官收降蜈蚣精和蝎子精等。正如在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中所展示的,孙悟空听说这里有妖怪,就去询问:“那魔是几年之魔,怪是几年之怪?还是个把势,还是个雏儿?烦大哥老实说说,我好着山神土地递解他起身。”孙悟空的询问,虽然带有谐谑之意,但是询问妖魔来历的意图非常明确。因为孙悟空知道了妖魔的出处,也就找到了制服妖魔的办法:“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西方的归佛,东方的归圣。北方的解与真武,南方的解与火德。是蛟精解与海主,是鬼祟解与阎王,各有地头方向。我老孙到处里人熟,发一张批文,把他连夜解着飞跑。”由此可见,孙悟空熟知物各有主的道理。当他了解了妖魔来自哪里,就可以找到妖魔的主人,不管是来自冥幽神界,还是南北各方。孙悟空觉得自己神通广大、无处不通,所以并不害怕。但是,铲除妖魔最主要的,还是要知道妖魔的主人是谁,才能把妖魔“递解起身”。
孙悟空的取胜策略,正是通过了解对手的底细,或寻出妖魔的主人,或夺取妖魔的宝物来战胜妖魔的,因此,可以说,孙悟空熟谙并广为应用了这个“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的道理,为他和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破除妖魔的阻挠,顺利到达西天佛祖圣地、取得真经增添了一份成功的保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人人皆知的在交战中得以取胜的经验。不仅如此,即使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也同样是十分可行的应对经验之谈。
【智慧金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与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些交往中,难免有利害关系的冲突,商战中的交锋,任何合作的谈判,只要是涉及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事情,都会有条件与利害存在。当我们深知对方和自己的需求各是什么,当我们明白对方和自己拥有的条件时,我们不但可以判断出合作的前景,也可以找出合作的有利条件,了解自己、也了解对方,合作将会更成功,更顺利。
人心中需有“怕”字
在现实世界中,人类应是天地间最灵智的存在。因为人类富有智慧与才干,善于思索与判断。但是,人类在世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时时处在和其他事物及生命并存于世界空间之中的状态。也许,人类的思维可以让人支配世间其他的许多事物,诸如自然物质、植物、生物等,同时,因为同生于一个天地间,甚至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此也有着密不可分又极其复杂的关系。人类应该如何处理面对的如许关系,人类在世间应该以什么样的原则与态度去对待他人和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活状态的重要因素。人性的本质是善、是恶,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而后天的思想品质形成与影响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人性的善恶本性,古今中外,有很多论述。中国最为典型的是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两种理论观点。西方人则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论说。如果一个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么本性邪恶的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中,这个社会将如何存在,人们之间是否可以安好相处呢?如果人性本是善的,则世间为什么还有如许的罪恶存在呢?如果人人都是为己的、自私的,则社会中是否还会有互相之间的真心关怀与热情帮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等待人类自己的解说与回答。
作为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与需求。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物质发展还远远不能达到可以满足每个人心中欲望的程度,而且,社会的分配也并不是完全公平的,所以,小到每个人之间,甚或不同的团体之间,大到不同的集团、社会与国家之间,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利益冲突。他人拥有的,是你梦寐以求的,而你却不曾拥有;他人毫不费力得到的,是你努力付出却没有换来的;一方富饶的山水土地,被你拥有,而他人却生活在贫瘠之中;如此种种的世间不公或诸多让你心中不平之事。如何面对,如何处理。更有想不劳而获的人,想巧取豪夺的人,想害人利己的人,还有贪得无厌的人等,世上很多人的心中有如许的贪婪不足、不法与虚假,世界如何得以稳定与健康的向前发展呢?所以,人的心中应该有一个“怕”字,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人类惧怕的是什么呢?
最强有力的、可以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力量就是法律。千年前的古代社会,中国人就制定了“法”,强制性的来制约人们行善戒恶。伴随着社会数千年的发展,法律由简约的古“法”发展为今日较为完备的法制,其对人的约束力量也应该说是日益增强的。但是,再完备的法律也有其不能周全完善之处,还有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人治”特点的社会中,法律在执行时,有时也难免会被打上一些折扣。因此,在此意义上,法律虽然是一个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制约人们行为的有效力量,但它也并不是让人在犯罪与邪恶面前就可以一劳永逸万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