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籍得知,黄帝庙最早建于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移建于今址,以后历经千年兵火,万事喧嚣,时断时续,历代维修至今。同古朴的陵墓风范一样,黄帝庙亦无后世皇帝那种镶金嵌银的尚奢之气,而是简洁,无华,质拙,沉稳,呈一派可人的淳朴古风。
当我随瞻仰的人流迈进正殿之际,便暗自一惊:大殿里没有浮彩艳色的塑像,没有雕龙饰风的龙庭,没有虚张声势的文臣,没有凶神恶煞的武将……不,黄帝庙摒却了一切不属于它的世俗之气,只保留着高贵的人文本真--这里只有一尊石刻拓片黄帝像,悬挂在大殿的正面墙上。细察此像,轩辕黄帝全不像后来的统治者一样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而是取站立姿势,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像是在向他的人民讲解什么,召唤他们随之而去。我的感觉,与其说这是至尊的帝王,不如说是一位慈善的老农。这样亲切的帝王像,在我的论忆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我想,后世子孙之所以把黄帝尊为“人文初祖”,除了纪念他的功绩之外,还有他身上所具有的文明美德。
黄帝庙区里文物颇多,最珍贵的,还属那株闻名中外的“黄帝手植柏”,现存世人的印象,它就是黄帝陵的图徽。塔是否为黄帝亲手种植,已无关宏旨,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株柏树,已有5000年生命,可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人。因此,这株7个人也抱不赢的大树有如神灵,也受到外围人的景仰,199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等人来此,将这株古柏定名为“世界柏树之父”。而我呢,更愿意极而言之一一当我看到来来往往的炎黄同胞,依偎在它参天蔽日的浓荫里,我觉得将它视作我们的民族之魂,也未尝不可。
只可惜的是,现在的黄帝庙陵,对于每年从全国乃至全世界聚拢而来的数十万人来说,是显得太狭小局促了。特别是每年的清明与重阳二节,如潮水一般的人流几欲将陵庙淹没,给人一种天柱欲折的压迫感。由此,陕西省上报中央,申报大规模整修黄帝陵。
整修大工程
作为黄帝的子孙,华夏民族历来重视崇拜祖德。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黄帝陵残破了又修葺,修葺了又残破,几许几何,有多少兴衰盛事,早已淹灭在历史的往昔里。但逢国泰民安之日,就必有修缮之举。
1955年,毛泽东在陈嘉庚先生向他反映黄帝陵陵山荒芜、庙宇残破、无人看管……的信上批示,并把信转给周恩来总理。在毛、周的直接关怀下,黄帝陵被整修一新。以后第二次大修完成于80年代,将10年浩劫的遗难全部解决。
此番陕西省的报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分别为整修黄帝陵题了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发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表明了党中央对整修工作的关怀。1992年,为整修黄帝陵募集资金的专门机构“黄帝陵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许多老同志、老前辈、老学者如李瑞环、薄一波、萧克、王光英、程思远、庄炎林、王继愈、荣高棠、张岱年、冯其庸……欣然担任基金会要职。至此,整修黄帝陵的意义,已突破历代的境界,提高到“民族凝聚”的高度。
经过全国和海外着名专家戴念慈、吴良镛、周千峙、杨洪勋、谢辰生、罗哲文、汪国瑜、李道增、齐康、张锦秋……的规划设汁.整修总体规划经过6次大规模的研讨论证,终于经由国家有关部局的批准而正式实施。
也就是说,这一次在我们手上整修祖陵祖庙,应该、将要、也必须做得比历朝历代都好。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还需要展开文学幻想的双翼。古代先贤的才智并不比今人稍逊,不付出十倍八倍的努力,我们还不见得能与古人匹敌!
新方案包括了建造轩辕桥、引水造印池、修建祭祀人殿、功德坛、龙驭阁等数项工程,将以“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原则,体现轩辕黄帝寝陵天地合一、博大精深的圣地气势。其工程浩大,气魄宏伟,仅以拆解功德坛为一例:其为三环图形祭坛,直径54米,正面设天鼎、地鼎,圆心置人鼎,鼎高l丈3尺,中如10石瓮,象龙腾云,百神兽满其中。环壁上以精美浮雕表现黄帝及炎黄子孙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当然,这些目前还停留在图纸上,已完成的有碧绿的印池,水已被引来,其上跨着大青石筑成的轩辕桥。5000块硕大的鹅卵石已全部就位,每一块叠加起来,就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陕西还不愧是出文人才子之地。我特别欣赏不知出自谁人之手的《为整修黄帝陵恳吁海外炎黄子孙书》:“华夏历史,沧海桑田,然朝野共祭吾祖轩辕,数千年未曾间衰。凡我黄帝子孙,华夏后裔,遑论春风得意抑或风雨黄昏,遑论乐居家园抑或漂泊异域,心存黄陵圣地一片,无不魂牵梦绕,翘首引颈,意往神驰……”
这诗一样的词句,像烈火一样炙热了我的心。从这一刻起,我觉得整修黄帝陵工程,并非遥远于我无干的他人事了一一我不也是轩辕的后代?有一个声音在心里经久不息地响起来:
“你该为黄帝陵做些什么?”
万众一心
在气象森森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我曾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怦然心有所感。讲解员指着全省地形图,提醒我们说:“请大家看,陕西省就像一位拱手向西跪拜的老人。”
果然如是!
你这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是在祈求什么呢--是西方的极乐世界吗?
对于陕西来说,西方没有乐土。而且北方也没有,东北方也没有,西南方也没有。陕西的自然条件很不好,除了关中平原那八百里秦川外,其余大都是原、粱、峁、沟壑、丘陵,富县以北是全国闻名的水土流失严最地区。这一趟,我随原河南省委老书记刘杰同志往延安、宜川、壶口走了一路,虽然清明已过,但还是只见一片又一片望不断的苍黄,树极少,树叶纹丝没绿。关于陕北的贫困,过去曾屡听屡惊,比如老百姓全家轮流穿一条裤子啦,家里除了一把菜刀就别无长物啦等等,当然那是过去,也可能还有杜撰夸张的成分。但是仅就我亲身经历的一次,是几年前我曾向陕西作协借车跑一天采访,结果整个机关没有一滴油了,大早起来临时跑到别的单位,借回几升油,这才算是把汽车发动了。陕西是个穷省,据说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倒数第一二位。
这几年当然有了很大进步,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劲吹到这里。可是家底太薄。陕西依然算是全国数得着的穷省,大规模整修黄帝陵工程,真是勉为其难了,仅按现在的基价估算,全部整修工程,需要资金2亿元。
国家已为整修黄帝陵工程拨有专款,但由于整修工程规模浩大,一时也拨不出这样多的钱。面对老祖宗,李瑞环同志说:我们一定要把黄帝陵整修好,要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他用个人补发的工资,带头捐款2000元。
好,这一下是大推动。陕西省党政军领导同志纷纷解囊捐款。陕西省工会、妇联、共青团、宗教团体纷纷捐款。陕西省各个工业厅、局、企业集团纷纷捐款。陕西省各级党政机构、行政机关纷纷捐款。陕西省大、中、小学生纷纷捐款。陕西省各界老百姓纷纷捐款,有这样感人的一件事:西安有一位出来买早点的老汉,捧着刚买的早点,恰碰捐款车迎面驶来,老汉摸摸兜里没钱了,索性转身,将早点退回,然后捧着钱疾追捐款车……
还有母亲牵着婴儿的小手,将钱塞进捐款箱里。
还有新郎、新娘交叉着双臂捧来红纸包。
还有病人弥留之际留下捐款遗嘱。
还有挑着小米、谷子、大枣、芝麻来的农民。
还有医生义诊,演员义演,画家挥毫泼墨义卖,工人、机关工作人员、解放军指战员挥汗如雨义务劳动。
还有……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我们都是他的守灵儿女。目前,全国都已动作起来了,31个省、市,自治区联名倡议,在号召全国人民和海外自发捐款的同时,建议在黄帝陵功德坛周围建造“中华同心碑林”,充分表达和体现出全国各族人民参与整修黄帝陵的伟大壮举和亲睦九族、合和万邦的雄伟气概。
献我炎黄子孙情,万众齐心修黄陵。从黄河、长江,从东海、南海,从珠江、澜沧江,从鄱阳湖、洞庭湖,从喜玛拉雅山到大小兴安岭……蓝天招手,大地呼应,共同的始祖共同的根,中华都是黄帝的子孙。海南省置地公司总经理王海东出差西安,从报上看到整修黄帝陵的消息,立即找上门来捐资10万元,成为整修工程的第一个捐资者;山东小学生刘小诚,寄来过生日的10元钱;留日学生陆浣夫妇、留美学生冯旭,汇来打工挣来的辛苦钱……
还有身在异国他乡,“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海外赤子!曾有台湾中原大学32名教职工集体祭拜黄帝陵,并献上一首《追思黄帝歌》,一曲未了,声泪俱下,思乡之情尽在不言之中;曾有科学大家李政道、张良洲,实业巨子叶嘉星等社会名流,叶落归根到黄陵,饮水思源长相揖;曾有风烛残年的华裔老人,远嫁欧美的中国媳妇,呀呀学语的蒙童稚子,千里万里,千叩万叩,长跪于始祖陵前……置身在他们中间,谁都跟你说:“我们也是黄帝的子孙”,虽口音不同,声调各异,捐款多少不等,但是大家的心立刻跳在一起,情立刻融为一体……此时此刻你再细品“民族精神”四字,顿觉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尾声)
严格说起来,今年清明节祭祀黄帝的序幕,是4月4日下午,在黄陵县体育场上拉开的。600多名来自民间的农民、工人、民间艺人,表演了大型广场文艺演出《龙腾九州》,以陕西关中龙舞、锣鼓、陕北民间歌舞为主要内容,集中展现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作为光明日报的文化记者,10多年来,我看过的中外演出不计其数,这一次粗犷古朴的民舞民风,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当数十双粗壮的手臂左挥右舞,数十只系着红绸带的鼓槌上下翻飞,数十面红漆大鼓同震发声之时,我泪眼模糊,眼前出现了黄河壶口那气势夺人的瀑布--当时我在瀑布前端坐了数小时,脑子里无一丝杂念,只觉得眼前奔腾跳跃、飞溅冲激、气吞万里如虎的黄河水,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生动、最传神、最典型的写照!
中华民族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我深信:我们不但能把黄帝陵整修好,还能对全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