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即是极乐,极乐就在当下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须陀洹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获得了须陀洹的果位吗?”
须菩提说道:“不能啊。世界之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名义是进入圣人之流,却没有进入什么。不进入物相、声音、香气、味道、感触、法理,所以才叫做须陀洹。”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斯陀含能产生这样的念头我获得了斯陀含的果位吗?”
须菩提说道:“不能啊。世界之尊。为什么呢?斯陀舍的名义是一次生死往来,却实际上没有生死往来,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阿那含能产生这样的念头我获得了阿那含果位吗?”
须菩提说道:“不能啊。世界之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名义是不再来生,却实际上并没有不再来生,所以才会叫做阿那含。”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阿罗汉能产生这样的念头我获得了阿罗汉大道吗?”
须菩提说道:“不能啊。世界之尊。为什么呢?确实没有法理叫做阿罗汉的。如果阿罗汉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我获得了阿罗汉的生命方式,也就是执着了自私贪欲、人我分别、愚蠢痴顽、长生不老的人。世界之尊,佛说过我获得了无可言传的微妙虚空境界,是修此道中最为杰出的,首屈一指的脱离了一切法相欲念的阿罗汉。世界之尊,我没有产生这样的念头我是脱离了法相欲念的阿罗汉。世界之尊,我若是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我获得了阿罗汉道果。世界之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喜乐于修行不可言传的虚空微妙境界的人。因为须菩提确实什么也没有修行,却才会说须菩提是喜乐于修行不可言传的虚空微妙境界的。”
【解读】
本段释迦牟尼又以佛教修行的四级果位(修行成就的等级)为例,说明无相的道理。
须陀洹意为入流,即已走上佛教修行的正路,摒弃了对色、香、声、味、触、法等种种现象的迷惑。
斯陀含意为一往来,据佛教的说法,得斯陀含果的人,还要托生天上一次,托生人间一次,然后才能进入涅槃,故称为一往来。
阿那含意为不来,得此果位的人已断绝欲望,不再托生欲果。
阿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得此果位之人已断除一切烦恼痛苦,永脱轮回,不再托生三界。
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得此四级果位中的任何一级,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但从无相的原则和世界的真实本质来看,它们都是虚幻的。因为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现象本就是虚幻的,故须陀含摒弃对现象的迷惑也没有任何所得。斯陀含意为一往来,而宇宙的真性永恒不变,是无所谓往来的。阿那含意为不来,而真性充溢于大千世界,无所不在。因而须菩提说它们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另外,如果一位修行者以自己已得阿罗汉果为荣,那么他就不会是一位真正的阿罗汉,因为他已着相了。
阿兰那意为无诤。世尊不说须菩提是奉行无诤的人,所以须菩提实际上就是位奉行无诤的人。
【活学活用】
世尊首先问须菩提,你认为怎样?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否?“须陀洹果”是初果,须陀洹能不能这样想:“我已经得须陀洹果了?”他可以有这种念头吗?须菩提答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前面是从“有为法”讲,现在是从“无为法”来讲。假如“有所人”,那就变成有为法了。无为法是讲无所人——入流而无所入,不人色、声、香、味、触、法。“入流”,以现代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上道”。你上不上道?我们说你这个人太不上道了,也就是说这个人在菩提道上根本还没有进入状况,换句话说,就是不入流。
今年的夏安居有三位同修入流了,那是相当殊胜的喔!因为只要一入流,人天七次往返便证阿罗汉了。那种不用修,他自己就会,因为已经上道了嘛!“上道”你知道吗?像我们开车上了高速公路,一上交流道就不能后退了。同样地,一入流就不会后退,所以天上人间往来七次,一定证阿罗汉。
广钦老和尚就是证阿罗汉,为什么说他证阿罗汉,因为他是天上下来这里成道的,这叫“一来果”,他自然成就的,不用人教,这辈子就证阿罗汉,没有为什么。前辈子他修到“二果”,到天上再来的,所以这辈子就证阿罗汉。假如他前辈子是修到“初果”,那就“天上人间七次来往”,就证阿罗汉了。假如是证“三果”,那在天上就不来了,叫“不还果”。
广钦老和尚前辈子在天上,这辈子来人间成道,证阿罗汉了。他证阿罗汉是不用人教的,你问他师父是谁?他回答道:“我师父叫师父。”他师父并非有名的大人物,就是这样子啊!
虚云老和尚也一样,假如他十九岁出家,到一百二十八岁,出家一百多年,你看,这老和尚福报有多大!这辈子他怎么修?都是自己修啊!因为他前面的基础已经够了,这辈子来人间,就是来成就的。最初十年,他住在山上根本就不会修,碰到融镜老法师时,已经修到看起来七分像鬼三分像人了。融镜老法师问清楚他怎么修的,之后便教他参“拖死尸的是谁!”他从这里开始修,他有基础啊!一修便进入了状况。我们修了老半天还是憨憨的,连佛法是什么也搞不清楚!像我们这样都只能算是初发心而已,他们才是真正有成就的。
一旦入流后,就和文字所定义的情况不同,他本身并无所谓“有入无入”,这几个字是人的大脑所分别的。就“无为法”而言,入流而无所入。无所人哪里?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因为色声香味触法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才叫“须陀洹”。
接着世尊再问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斯陀含”能这样想:“我得斯陀含果吗?”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他讲得很清楚啊!哪有人自己说:“我证阿罗汉,我证须陀洹,我证斯陀含。”不能这样讲嘛,对不对?因为他连“得”都不能讲了,他有得吗?须菩提说没有啊!
接着须菩提说:“为什么呢?虽然‘斯陀含’名一往来,但实际上没有往来。”他“有去无去”啊!这并非说:“我修到这儿就可以了,人间修行实在辛苦了,非但日中一食还要夜不倒单,现在拼到二果了,先到天上享受一下,再到人间来成就阿罗汉。”是这样吗?若是作如是想,那就破功了!既然进入了那种境界,就安住在那个境界里头,而没有来不来的观念,也没有证不证得的情况,这才是真正的成就。所以他说:“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世尊接着问须菩提:“能不能这样说,喔!我已经得阿那含果了。”须菩提很肯定地说:“不行。为什么呢?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阿那含”名为不来,从这里到“五不还天”,即成就阿罗汉,一出三界就不来了。“不来”,就真的不来吗?不是!实无不来。他还是要来,但是他来到哪里呢?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观念要告诉各位,台湾的地区佛教有个令人极为头痛的问题,叫“法执坚固”。一般人皆以为“出三界”就是出去,“出”,都解释成“出去了”。请问出到哪里去?你有没有想过?出三界后是到哪里去呢?你会一直以为“有个地方”,阿罗汉出三界后就通通在那里。这又不是像鸡笼那样,把所有的鸡全部关到里面去。例如“极乐世界”,大家以为“有一个极乐世界,所有往生的人通通住到那里面去了”。这绝不是佛法的观念,若有人作如是想,即表示此人对于佛经的语言模式根本不懂!
事实上,佛经语言模式所讲的“出三界”,是告诉我们不受以下三种东西的束缚:
第一,不受欲界的欲望烦恼所束缚。欲望,一个来自于这个色身,另一个则是来自“意”——第六意识。想吃啦、想睡啦……这些都是自身的欲望,都是由身体发出来的,而意识则会起妄想攀缘。这两个很旺盛、很发达即是欲界。所以妄想愈发达的人,大脑愈发达,这种皆属欲界。禅修第一个要破的,就是身体的欲望和心理的妄想,破了这两个,即证“色界禅定”。
第二,要破除对色界形相的依赖。色是色相,是我们所依赖的。譬如我们要有个家,家是色相;要有个身体,身体也是一个依赖,色相、形相都是我们所依赖的地方。
第三个是破除我们的想象。虽然无色界已经能够破除对色界形相的依赖,但脑筋还是喜欢乱想,故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想象啊!他大概是无色天的人,所以才说得出这句名言。
出三界,就是指破除对这三者的依赖,而非另外有一个地方。想想看,出三界后要往哪里去?到第四界去吗?若是如此,即便到了第四界,你还是执著。
同样地,“往生极乐世界”,又是如何往生的呢?这里是娑婆世界,所以烦恼、妄想不断。你知道吗?娑婆世界就是有挫折、有不如意。朋友见面总会互相祝福:“祝你事事如意、一切如意……”却都忘了,娑婆世界就是“没有如意”。想想看,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那还有什么如意的?有一个如意,后面就会有八、九个不如意。所以想要万事如意,那是极乐世界啊!
娑婆世界就是会有很多的挫折、不如意、失败、痛苦、逆境,修行就在这里啊!修行就是要我们面对一切挫折时,要懂得转化。怎么转化呢?当面对这些不如意时,我们要马上警觉到“这个好康的(闽南语,指意外的好事)又来了!”为什么好康的又来了?因为唯有透过这些挫折、不如意,我们的生命才能成长,这个成长即是最大的喜悦!如果呆呆、傻傻过日子,那没有用。
我们就是在奋斗的过程有挫折、有不如意才会成长,所以娑婆世界是很美的,美在你能将挫折、逆境转化过来,成为生命成长的资粮。倘能如此,这里就是极乐世界。之所以叫娑婆,是因为你不会转嘛!“那个我讨厌的人又来了,又要坐在我旁边!”这个就是你的痛苦——“怨憎会苦”;愈讨厌的人愈会碰在一起,喜欢的怎么都不来呢?喜欢的不来,这个就是“爱别离苦”,就是娑婆啊!
佛法的可贵即是告诉我们,当怨憎相会时要如何转、如何修?“啊!又遇到他了!”这时你必须会转:“太好了,这下得开始修了!”修到他很欢喜,你自己也欢喜。那么,“怨憎会”就变成“欢喜”了,此时,当下便是极乐。否则,你老是想:“那个讨厌的人又来了,愈看愈不顺眼……”他一坐过来,你心里就开骂,当然痛苦也跟着来了,当下变成娑婆了。你若是能转,情况便幡然不同了,当下即是极乐,极乐就在当下。
什么叫西方?你转过来这“最后的一下”即是。太阳最后下西山,所以叫西方极乐嘛!你转过来最后的那种状况就是西方。最后的状况、最后的归宿就是西方,那个境界叫极乐境界。
刚开始你不会转,哇!头大了,怎么转呢?都是挫折、不如意、痛苦,都是逆境。你若懂得利用这些挫折和逆境来让生命成长,那便成就了。娑婆被你一转就没有了,当下便是极乐,这就是修行了。所以不要一直以为阿罗汉是什么,阿罗汉就在我们当中。
就这个简单的法门而言,“转”的工夫若能不断地训练到入流、上道,那就永不退转。我们要常常去试,多试几次后就熟练了,直到非常熟练之时,一下手便成功了,那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一直走过来,然后就证阿罗汉了。然而当你在那个境界时,怎么还会有证或不证的问题?那跟证阿罗汉根本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只要烦恼不侵就好了,境界能转,烦恼也就转掉,变得自在快乐了!佛法伟大与殊胜之处就在这个地方,不是修一修就一定要变成阿罗汉,又不是烧茶用的那个“罗汉果”!难道修行到最后成佛,都是三尊通通坐在上面给人拜?你成佛之后也要像那样坐在上面吗?不是的!
【智慧金言】
成佛,是指我们已经达到最高的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放眼望去已没有逆境、挫折,烦恼也不会到来,因为都会转嘛,烦恼一来,远远的就转化掉了,所以整个境界都很美、都很自在。因此,我们要能彻底了解经典的语言表达模式,否则再怎么解,也只是依文解义,解来解去根本看不懂:“啊!奇怪,这讲的是什么意思?是这个就不是那个,不是那个就是这个……”弄到最后,反正大家都不懂,那就叫佛经?不是这样的!佛经都是从生活中来,遇到挫折、不如意……你就转、转、转,通通转过来,转到如意、快乐这边就对了!这个方法就是法门,这一套若是真的会了,那就真的懂得佛法。所以,一切端看我们怎么行、怎么修。佛法的殊胜真正不可思议,故须菩提说:“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修行!先找到正确的起跑点
接着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吗?可不可以啊?”须菩提肯定地回答世尊:“不可以。为什么呢?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因为“阿罗汉”这个名,只是让我们方便说。
阿罗汉,古代叫“应真”,中国道家讲“成仙”。你要称为“成仙”或“阿罗汉”都可以,名号不同是让我们方便用的,并非真的有个什么,毕竟他还是人,不同的是他已经具有转化的能力,不受烦恼侵袭,这叫阿罗汉、仙人。修行啊!一旦懂得转境,那什么境界来都不怕,不管顺境、逆境都能销归自性,那样才是真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