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日头就要西下,萧逸并未等到任何事情发生,轻轻吐掉口中的稻草,慢慢站起身子,随手拍拍裤腿。
早已不耐烦的罗艺急忙跟着爬起来,顺便把浸在水潭中的鱼篓拎起,神色有些兴奋,笑道:“这下阿姐不会埋怨咱们了,可惜,鳝鱼不太好吃。”
萧逸笑笑,对于村里的饮食方式,已经粗略的了解了个大概,唐朝百姓几乎都喜欢吃羊肉,猪肉反而吃得很少,养猪的人家也少,据说是觉得那浊物不干净,味道太过难闻,难登大雅之堂。
说起猪来,还发生了一件小趣事,原本以为村里家家养猪,满打算看看谁家有啥喜事,杀猪宰羊的好去凑个热闹,顺便大快朵颐一番。
曾经萧逸到过东北出差,下乡吃过当地人自己家养的大肥猪,那鲜美滋味直至今日,依然是唇齿留香,这穿越而来,不吃上一口地道的纯天然美味,哪对得起惊魂未定的自己?
没想到跑遍村里的各个角落,无一家的院子里,散发出那种令人销魂的气味,鸡呀羊呀倒是不少。
地处北方,很容易放养成群的羊儿,此时的山西虽说算不上是遍地绿野,但青青草地却几乎无处不在。
可猪明明最易圈养,繁殖速度又快,肉量最多,为何村里连一头都无,甚至连猪这个词汇都无人听过。
傻眼的萧逸最后跑去询问罗小娘,没想到人家根本不知晓猪是何方神圣,经过好一阵子沟通,才晓得古人管猪叫做豚,而唐朝人则称呼为彘(只),此外还有很多类此的事情,闹得萧逸大叹住在唐朝好辛苦。
其实村里不养猪与地理位置有关,猪肉本身就不被贵族阶层认可,只是普通百姓家的桌上餐,这村里地处北方,比起养猪要消耗掉大量宝贵的粮食,无疑养羊最为省事方便,养的多了还可以卖钱,何乐而不为?
说道本地的饮食结构,村里人和唐朝的北方人一样,向来不喜欢吃海鲜,娃子们捕捞的鱼虾,村里人家几乎都是煮着吃,此种烹饪方式最简单,倒也都知道油炸后最为鲜香可口,问题是小鱼小虾的不舍得浪费油,大鱼顶多学着县里的酒楼,来个清蒸了事。
一想到鱼篓里的大鳝鱼,萧逸就觉得嘴馋了,笑道:“走,回家去。”
当下两人慢悠悠的沿着小路而行,出了小山谷,沿着平缓的山路,两边都是种植稻谷的田地,多是麦子和禾粟,其中麦子是从西域流传而来的,加工成面粉后,能烹饪成风行隋唐的各式胡饼。
而粟米也就是黄色的小米子或是其它粗粮,本身萧逸就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也没兴趣去研究唐朝时的农业,他唯一感兴趣的自然就是水稻了,可惜周围没有一家种植,看来要想吃到香喷喷的大米饭,要等到去京城长安或是南方才行。
无法开垦成农田的地方,都栽种着成排的果树和桑树,不过几乎都是一种了事,根本没人去照看,等秋天结出果实时,各家随意摘取。
沿途不少村民朝两人热情的打招呼,不说萧逸的假贵族身份,罗家在村里那可是一等一的高贵门第,毕竟是懂得识字的人家。
尤其是小小年纪的罗艺,乃是整个村里除了村里正家,唯一读过书将来要考贡生的孩子,即使考不上贡生,在村里也会是最受尊敬之人。
李家村位于紧靠娘子关下的半山腰上,山下还有几个小村子,乃是附属于娘子关的后勤基地,关隘里的军士,大部分都是出自这几个村子,粮食供应也靠几个村子一同供养,再由官府按价定期输入一些生活必需品。
村子人口不多,大约三十几户,因为战乱,原先的百姓都差不多消失了,村子的人家大多是后迁来了,原本娘子关内外就是军事重地,也没什么大的贵族和地主,有钱的人家都跑去京城附近避难,遗留的荒地几乎都是无主的。
类似的事情在唐初比比皆是,原有的贵族阶层大量消亡,人口急剧减少,因此立国后,朝廷掌握着无数田地,能够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功臣勋贵和普通百姓,而百姓手中有了土地,自然天下很容易平定,比起那些只知道争霸天下的草莽豪杰,门阀贵族出身的李家,无疑在政治和人望上拥有先天性的巨大优势。
村子名为李家村,实际上是各姓氏杂居一处,当年各家迁徙而来时,百姓们习惯性的以同族同姓或是远近的熟悉程度来聚居一处,官府也喜欢此种定居方式,毕竟原先就是乡人或是亲戚,彼此都认识,便于管理。
村里的村正姓李,就相当于后世的村长,因为姓李的人家较多,又是当今最尊贵的皇姓,自然而然的,村子就被称为李家村,可惜李姓村民和堂堂的皇族没有丝毫血缘关系。
村正李大牛的父亲名叫李通,乃是乡里的五位里正之一,其人因为年纪大威望高,又因为儿子李大牛曾跟随过平阳公主,立下过战功,因此被推举为穷老百姓能当上的最高官职,属于乡绅级别的里正。
萧逸闲暇时请教过罗老爹,了解到村子以五家为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包括钱家,罗家在内的五户,按大唐令设置一位邻保,罗老爹理所当然的担任此职。
此外二十五家左右安置一村正,李家村超过此数,这在唐初算是响当当的大村子了。
一百户设置一位里正,李家村和山脚下的两个村子,都归属李通治理,五百户则构成了一个乡,似乎朝廷没有乡一级的衙门,因此里正的权力很大,平时掌握人口户籍,课植农桑,监察不法之人,收缴赋税和催促劳役。
实际上乡里看似有五位里正组成一个类似于衙门的行政机构,可问题大家平日都分散居住,不像县城是人口密集的小城镇,开个会啥的未免太不方便,而且遇到需要统一协调之事,五个人难免互相不服。
由此又按照五百户的数字,设立一位耆老,算是名义上高过里正一级,实则是抬出一位有名望,家财丰厚的士绅老者出来,给大家开会时提供个好场地,顺便连招待大家的吃喝都一并省了,根本有名无权,无非是身份显贵罢了。
其实耆老一职在隋朝时本为乡长,那时的权利非常大,后来隋末大乱时,那些乡长动辄拥兵上千人,此事给唐朝的触动很大,立国伊始就干脆给取缔了事,乡长级别的政务交给县衙,这些耆老除了占有个名分以外,只剩下教化百姓一类的差事了。
由此可见,里正就成了地地道道的乡官,原先乡长的职责被一分为五,大家上头直接归县衙管理,算是强化了唐朝对于最下面百姓的统治。
李家村的村正李大牛,则属于唐初的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其人曾经在战场上受伤成了残疾人士,解甲回村后就被官府任命为村正,用意不言自明,既妥善安置了有功将士,同时这些军人也是对朝廷最是忠心耿耿的,更是习惯了听从号令,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开阔的眼界见识,本身又有一定的威望和武力,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父子二人同是半个国家公务员,以至于村民习惯的称呼李家为里正家,在村里自然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族,比起罗家,钱家此种兄弟早就分家的,人家可是建有祖宗祠堂,二三十口住在一起的兴旺家族。
关隘之地注定是人烟不多,方圆百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十几个小村子,勉勉强强达到二百户,大多数百姓不敢在要塞附近定居,而是选择几十里地之外的苇泽县周围。
其实娘子关地处河北和山西交界处,乃是太行山脉间的交通要道,军事上的位置极为重要,却算不得真正的边塞,真正人烟稀少的原因,还是在于隋末时的连年战乱,导致突厥和契丹等游牧民族趁机年年北下抢掠,直接使得附近千里十室九空,没有几十年的时间,休想恢复到隋朝时的人口数字。
书归正传,两个孩子说说笑笑的走入村子口,顺便与岗哨上负责瞭望的村民打个招呼,就发现位于村子正中央的小广场上,站着一群村人。
小广场是萧逸起的名称,无非是村子口的一片空地,地面用石碾子压的甚为平整,平日用来晾晒谷子,有事召集村民聚集的场地,正中央铸造了一口大钟,看上去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鼎,显然有年头了。
萧逸天性不喜凑热闹,不过近几天心里一直藏着心思,就拉着罗艺走上前去。
没走几步,就被一个凑热闹的村民瞅见,此人还是和萧逸很熟络的铁匠,就见他朝着人群喊道:“快看,刚刚还提起人家萧郎来,这不,人就到了。”
一喊出这位全村人都已经熟悉的名人,二十几个村人立时扭身看来,同时下意识的朝两边散开。
一道靓丽妩媚的娇俏身影,缓缓在人群中间显现,正在含笑示意的萧逸,不禁吃惊的停住脚步。
“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唐仕女吧?果然,果然是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