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25400000032

第32章

平遥牛肉及其他

从长治夜奔数小时,到了平遥,已经凌晨一点。借着星光,看见黑压压的一堵城墙,城门敞开着,想来此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我们的桑塔纳直驶进去。街巷挺窄,但很规整,两侧的明清风格的店铺全部闭门打烊了,悬挂着形形色色的牌匾,却毫无生气。远近无一行人。桑塔纳缓慢地沿着横平竖直的石板路拐了几个弯,就是找不到一家依然亮着灯的旅馆,仿佛误入迷宫。四周没有一点声音。气氛冷清让人想打哆嗦。我说:“这有点像一座阴间的城市。”同行的一位女孩跟大伙一块笑了,但笑声声分明是颤抖的。

这是我第一次来平遥,想不到迎接我的是一座空城。平遥,我进入的是你的梦境。

司机没信心了:“还是到城外找地方住吧。”这时我们恐怕已横穿整座古城,正准备从另一扇城门洞出去。说来也怪,一辆人力车迎面驶来,骑车的老汉问我们是否找旅馆,他可以带路。于是,人力车在前面骑着,桑塔纳在后面跟着,又绕回那棋盘般的仿古商业区。我继续开着玩笑:“前头领路的,可别是一位判官吧?”是呀,这面目模糊的车夫,毕竟是我们转遍来遥城遇见的第一个大活人。整座城市仿佛只有他一个人醒着。他不像拉活的,(这么晚了,哪有活啊),更像在兢兢业业地巡视自己的领地。

人力车在一家旅馆前停下,车夫迈上台阶,很响的捶门,一边还喊:“李大哥,有客人。”里面的灯亮了,门开了半扇,店主披件夹克衫探出了脑袋:“进来歇吧。”我们迈进门槛,在厅堂里站住,发现摆了四、五张八仙桌,分明还兼作餐厅。店主指指院子里:“后头有的是客房。”他绕到柜台里面拿出个本子,让我们登记。大家把行李搁进后院的客房,心里踏实了,肚子却有点饿了,又走回前头的餐厅,问店主是否有夜宵。

店主有点为难:“厨师已睡了……不过,你们若不嫌弃,我给你们切一盘牛肉,下酒。”他从厨房拎来案板与菜刀,架在八仙桌上,又从冰箱里取出牛皮纸包着的一大块熟牛肉,粗枝大叶地切成片:“请用吧。”我们每人又向他要了一碗散装的汾酒。就这样,抿一口酒,伸手从案板上掂一块薄薄的牛肉吃,浑身满口奇香。牛肉居然能做得如此绵软,入口即化,与汾酒的刚烈恰恰形成鲜明对比。

店主见客人吃得高兴,就坐下来聊了几句:“这可是地道的平遥牛肉。算是一道特产。做法非别的地方可比,是以往晋商办酒席时必备的冷盘。好多人来平遥,就为了爬城墙,看票号,吃牛肉。”我们今天来的时间晚了,没爬城墙,没看票号,倒先吃上牛肉了。看来哥几个的口福要远远大于或超前于眼福。管他呢,毕竟也算有福之人。

摊在案板上的一大堆干切牛肉,风卷残云般生扫而空。酒碗也喝了个朝天。大伙意犹未尽地咂咂嘴,觉得没吃够。嘿,就当留点想头吧。这个夜晚真是太有戏剧性了。刚才还在一座萧瑟的空城中瞎转悠呢,转眼就投宿在《水浒》里的酒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巨大的反差。旅行,能玩到这份上才有意思。

趁着酒兴,又参观了一番古色古香的院落,中间有石榴树、金鱼池、影壁,周围都是仿明清式的建筑:二层小木楼,踩着木楼梯上下,嘎吱作响;高高的屋檐下居然还悬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谁说了一句:“这也忒像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布景了?照抄的吧?”店主撇撇嘴:“谁抄谁的呀?我家这祖传的宅院可有四百年的历史了。”我们无心细加推敲他自报的历史是否有所夸张,觉得还是在这神秘的旧宅里睡一觉的。

夜宿西厢房。里面没有席梦思,代之以一席大炕。好!来了山西,睡觉就应该睡在土炕上,哪怕这带有道具性质的土炕根本无法生火(客房里装有空调)。我不禁联想起《西厢记》。这部爱情戏剧发生的地点,即山西的普救寺。离我已不远了吧。女诗人李轻松说过:“比起红楼来,我更爱月下西厢,因为我相信奇迹。”

人出门旅行,私心里都是为了看奇迹的。

今夜,众人皆睡我独醒的平遥城,就像一个小小的奇迹。至少,是一般的游客在白天不可能看见到的,甚至不曾想像的。

我是幸运的。虽然这幸运又是极偶然的。我不仅拿平遥牛肉下酒,也拿这奇特的夜景下酒。酒不醉人,人自醉。

早晨起床,在旅馆吃了碗刀削面,就赶忙去补另外两课:爬城墙,看票号。此刻,平遥城已彻底苏醒了,跟我们夜游的情景相比,完全是另一番模样。到处都是吆喝的、拉活的、兜售的本地人,到处都是东张西望、讨价还价的外来客。一派繁荣气像。这么些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他们使那座空城一下子就满了,活了。

我们夜游的所见,反倒更像一个梦。

逛明清一条街,隔几步就有一家食品店,都挂着“平遥牛肉”的幌子。商贩们在柜台铺开砧板,上置一大砣卤制好的熟牛肉,用白棉布蒙着。见有游客经过,就把布撩开,邀你走近了看。只要你稍微流露出兴趣,即用快刀切下薄如纸张的一片,供你免费品尝。即使生意未成交,商贩也没有不高兴。我们就这样免费品尝了好几家的牛肉“样品”,后来实在不好意思了,每人买了半斤,让卖家切成薄片,用牛皮纸包裹好,边逛边掂起一片放进嘴里,不知不觉就吃完了。

临行前,又一人买了一大整块,放进特制的塑料袋里,当场在店里的机器上真空包装了。

看来平遥牛肉真是大名鼎鼎。昨夜投宿时听旅馆老板介绍,还以为他在“吹牛”呢。

逛平遥,别的纪念品我都没怎么买,只带回了一大块玉石般有着彤红花纹的熟牛肉。感觉挺实在的。

逛平遥,还有一个不巧的“巧合”。我们是2004年10月16日离开的,回到北京,隔了两天,看报纸,发现这样一条报道:17日下午2点30分左右,位于平遥古城正南门的一段长约15米的古城墙突然坍塌……还刊登了坍塌的那一段城墙的照片。我吓了一跳。要知道,那一段城墙,坍塌的前一天,我还曾高高地站在上面,无比陶醉地品尝平遥牛肉呢。

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被孟姜女哭倒过。平遥的古城墙,是怎么倒的?莫非有谁的眼泪在飞?

受伤的平遥,我很挂念你。你现在,还好吗?

文化味精

中国人吃饭,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吃的是文化。这使饮食问题带有了社会性(甚至艺术性),而不再仅仅是一项形而下的生理活动。

日本人饱食终日,自然把饮茶的过程,也提炼为向哲学靠拢的茶道,有点在清风、明月、插花与器皿中求真理的意思。中国人则更了不起,把一日三餐都当作兢兢业业的功课了,煞费苦心,追求着那令人拍案称绝的艺术效果。“好吃极了!”是较流行的一句赞美用语。所以,美食家的虔诚丝毫不亚于画家或雕塑家,对美的体会甚至更全面:色、香、味--连深藏不露的舌头都调动起来了,成为鉴赏的工具。

当一席大菜合盘托出,井然有序地布置在餐桌中央,简直就像揭开了蒙在某一尊艺术品上面的幕布,不时能听见一、两声由衷的喝采--当然,这是躲在后台掌勺的厨师所期待的。宾客们举杯相庆,仿佛在进行小小的剪彩仪式。然后就各司其职,频频挥动蜻蜓点水的筷子。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红楼梦》,也不过如此吧:在字里行间作点小楷的眉批。不管是冷盘还是炒菜,最终都必须经得起筷子的“酷评”。

在中国,每一桌宴席的推出,都笼罩着新船下水般的热烈气氛。而每一位食客,都是动作熟练的老水手--或者说,都是潜在的评委。难怪开餐馆的老板,都很会看客人的脸色。看客人的脸色就能了解到厨师的水平。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喜”字。这也是中国人最热爱的一个汉字。而吃饭是最能烘托出这种喜气的。

喜气洋洋,东道主自然满意。传统的喜宴,被清代的满汉全席发挥到极致。从其名称即能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意味,“强强联合”的意味。正宗的满汉全席要连吃三天三夜,茶肴不重复。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一场饮食文化的马拉松!吃饭,在中国是最日常的仪式,是最密集的节日。

信奉基督的西洋人就餐前习惯在胸前画十字,念叨一句“上帝保佑”,感谢上帝赐予的面包与盐,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把酒临风时反而充满了当家做主的感觉。饱餐一顿(若能持螯赋诗就更好了),是离他们最近的一种自由。由此可见,这个民族宗教感匮乏,艺术气息却很浓郁。在我想像中,美食家都是一些拥有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家。

西餐折射出私有制的影子,各自为政,管理好自己的盘子--使用刀叉是为了便于分割利益。中餐则体现了最朴素的共产主义。中国人围桌而聚,继承了原始氏族公社的遗传基因,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人人皆可分一杯羹。

大锅饭的传统很难打破。好在中国的饭桌也是最有凝聚力的地方,有福同享、有难共担的绿林好汉作风颇受欢迎。中国人通过聚餐就能产生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的幻觉,这种虚拟的亲情毕竟大大增进了其食欲。所以中国人吃饭,也是在吃环境,吃气氛,甚至吃人际关系。边说边吃,边吃边听。这是一种超越了吃的吃。我一直认为中国人的吃是最有情调的,最有人情味的。

中国人有四大菜系八大风味。川菜、粤菜、湘菜、齐鲁菜、淮扬菜、东北菜乃至上海本邦菜……仿佛实行军阀割据似的。但在我眼中,这更像在划分艺术流派。出自圣人之乡的齐鲁菜,称得上古典主义。缠绵悱恻的淮扬菜,属于浪漫主义。假如说辛辣的湘菜是批判现实主义,麻辣的川菜则算魔幻现实主义了--一粒花椒,有时比炮弹还厉害,充分地调动起我们舌头的想像力。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换算:上海菜属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派,东北菜则相当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派……

我喜欢琢磨一系列特色菜名:宫爆肉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古老肉、梅菜扣肉、素什锦、糖醋里脊、豆瓣鱼、白斩鸡、地三鲜、拔丝菠萝……就像在玩味隽永生动的词牌:菩萨蛮、忆秦娥、浣溪沙、虞美人、临江仙、蝶恋花、满江红、雨霖铃、一剪梅、鹊桥仙、沁园春、青玉案呀什么的。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或雅致、或俗俚、或温柔、或高亢的菜名,经历了亿万人传诵、千百年陶冶,本身就如同一阕阕吸风饮露的“如梦令”。比梦还要豪奢、还要飘逸的中国菜哟!

我曾经有一个理想,开一家词牌餐馆,用词牌来命名各种新旧菜肴,譬如将水煮鳝鱼改称为水龙吟,将酸菜鱼改称为渔家傲,将辣子鸡改称为贺新郎,将小葱拌豆腐改称为念奴娇,将烤乳鸽改称为鹧鸪天,将冬瓜连锅汤改称为西江月,甚至将油炸花生米改称为卜算子,将沙锅鱼头改称为水调歌头……后来想一想,觉得太复杂,还是算了。况且像蚂蚁上树、狮子头、地三鲜,灯影牛肉呀什么的,是没法改的,它们本身就很有诗意了。许多菜名都有一种浑厚古朴之感,一改就没味了。譬如某皇帝将民间的青菜豆腐肉丸汤赐名为珍珠翡翠白玉汤,精美有余,但毕竟显得雕饰与做作。我最好还是别向那傻皇帝学习。

某些菜名之所以不同寻常,在于是有典故的。我们在吃菜的同时,无形中也在吃典故--用筷子就能把它晃晃悠悠地挟起来。譬如在叫化鸡弥漫的香气中,分明还晃动着那位无名的乞丐的身影--他哪是在乞讨呀,分明是给后人施舍了一道美味。

还有东坡肉(以及东坡肘子),很明显沾了宋朝那位大诗人的光。而我们也在吃他老人家的遗产,吃他的名气。苏东坡的作品中确有一首《猪肉颂》(足以证明东坡肉不是讹传):“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饮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无形中担任了红烧肉的形象大使,作了近千年的广告。我一向以为:苏学士有两大造福于平民百姓的功绩不可磨灭,其一是在杭州西湖修筑的苏堤,其二则是为中国饮食文化贡献了“东坡肉”--这确实是另一种意义的“古老肉”。英雄所见略同,当代也出过一个爱吃红烧肉的伟人:毛泽东。他相信肥腻的红烧肉补脑,使人聪明。毛主席的诗歌,在豪放程度上一点不比苏东坡逊色--最有意思的是,他甚至有勇气把“土豆烧牛肉”写进词里。在全国各地以毛家菜或韶山菜为金字招牌的湘菜馆,都会把毛氏红烧肉推举为主打项目。

你能说吃中国菜,不是在吃文化吗?文化是比油盐酱醋,姜茸葱花更重要的调味品。洒那么一点点文化味精,你就能吃出别样的感觉。

敢吃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勇敢尤其体现在饮食方面。这是一个几乎什么都敢吃的民族。灾荒时期吃树皮、野菜乃至观音土自然还可以算作迫不得已(包括长征路上的红军解下牛皮带炖汤喝),和平的年代,他们也照样热衷于吃各种稀奇古怪的食物。吃蛇(在西方的《圣经》里那是魔鬼的化身)也罢了,在古时岭南一带,还曾将其易名为“茅鳝”,有点附庸风雅或掩耳盗铃的架式。还吃蝎子。我在北京安定门外某餐馆出席酒宴,高潮处便是圆桌中央摆上了满满一大盘炸得黄灿灿的蝎子。

那一瞬间我不禁联想:中国人的嘴巴真够“毒”的--才敢于如此“以毒攻毒”?当然,被传为佳话的是吃剧毒的河豚,“拼死吃河豚”这句江南古谚颇像烈士的绝命诗。所以我自小即有这样的印像: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第一是革命者,其次则当数美食家了。

不知西方社会,在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军事家等等之外,是否还产生过美食家的头衔?在中国,美食家几乎是一种传统。虽然它一直近似于“闲职”,却也是颇让人羡慕的。欧洲文明里,美食家一度缺席,正如它所推崇的探险家,对于中国而言,则是近代以后舶来的词汇。但我私下里以为:美食家也算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探险家--“父母在,不远游”,中国人只好陶醉于另一种意义的探险,那就是对山珍海味的猎奇。美食家用菜谱来代替地图,用杯盏来代替罗盘,用筷子来代替桨橹,航行在自己的味觉里,同样也领略了无限风光。这种冒险心理在河豚的问题上发挥到极致。河豚相当于中国饮食文化里的“禁果”--一种致命的诱惑,它的鲜美因为神秘与危险而被夸张了。美食家们不仅没有望而却步,反而趋之若鹜。这份勇气,恐怕连渎职的亚当、夏娃都会自叹弗如。

神农氏(即炎帝)堪称史前的美食家。“神农尝百草”,不仅仅为了果腹,也为了辨识植物的种类、滋味、营养价值(包括药用价值)。他大大地丰富了后人的“菜篮子工程”。在我想像中,中国人的祖宗是个挖野菜的,其装束、表情有点类似于后来编撰《本草纲目》的老中医李时珍:穿着草鞋,挎着竹篓,扛着一把小锄头。湖北有座神农架,据说就是他的露天“食堂”。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神农,我们的口福将大打折扣。

同类推荐
  • 健康午餐

    健康午餐

    《妈咪私房菜丛书》根据家庭一日三餐的营养需求,精选了一千三百多道营养食谱,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有益身心,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妈咪私房菜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家庭主妇的有益参考书。
  • 食道通天

    食道通天

    本书是作者李书崇花费数年时间创作的一部美食笔记。详述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和生长于成都的好吃嘴,作者目光不仅局限于川菜一隅,而是旁征博引,夹叙夹议,有史料有观点,有逸闻有亲历,将食之道上升为天之道,将中馈上升为家国,将以食为天的东方民族精神挥写得淋漓尽致。本书为读者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感受美食魅力、领略美食家风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 美味湖南菜600款

    美味湖南菜600款

    本套菜谱共30本,汇集了南北方以及各种风味的菜系,每本600余种做法。本书介绍湖南菜的做法,简单好学易做,是符合大众口味的家居生活常备书籍。
  • 深度品鉴葡萄酒

    深度品鉴葡萄酒

    本书作者为中国本土葡萄酒专家、中法葡萄种植与酿酒示范农场首席酿酒师。他以中国人的视角,独立地思辨,凭借近20年转业知识的积累,深入、细致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有趣、丰富多样、引人入胜的葡萄酒世界,加之1000余幅图片辅助说明,使光大于法国的葡萄酒文化顺畅、无障碍地与中国读者对接,让读者感性地了解大量其他同类读物中没有的葡萄酒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理解葡萄酒。
  • 中华私房菜

    中华私房菜

    顾名思义,私房菜是私人的菜、私家的菜。就是在别人家里吃到的由主人做的拿手好菜。私房菜通常对外无店面招牌,无固定菜单,不设专职服务员,但这些菜的烹调技法往往是祖传的,有独特风味,而且限量供应,在市面餐馆无法吃到。据说这种菜馆多源于古时的深宅大院,位置比较偏僻,各具特色,并且相对低调。
热门推荐
  • 怪屋

    怪屋

    讲述了罗宾破获一起钻石盗窃奇案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富于悬念,惊险刺激,令人不忍释卷。
  • 桃花深处言长歌

    桃花深处言长歌

    历南歌与林妙言的命运从出生那一刻便是注定了的,5岁时林妙言说“历南歌,你别难过过了,以后我娘亲也做你娘亲好不好?除了我和哥哥以外,只做你一个人的娘亲。”15时历南歌说“妙妙,你说过的你娘亲也做我娘亲,我来履行承诺了”一朝风云聚变,昏迷两月,大梦一场,醒来后他把她推远,“林妙言,我不爱你,你别这么犯贱了行不行”“历南歌,我不信,你连命都可以不要,你现在却说你不要我了”他看着她远走它国,在城墙上默念“妙妙,你恨我也好,怨我也罢,但是你要活着,如果你都不在了我要为谁拼命”
  • 兽人王国

    兽人王国

    千年以前,人类无法忍受强大的比蒙族的压力,在圣天主教的指引下,人类团结起来把强大一时的比蒙王国赶出了富饶的西方大陆。一千年后,万年难遇的极至之星相出现。人们许下不同的愿望,命运的车轮开始转动。一个奇异的有着银色毛发的孩子诞生在比蒙王国的狼人小村贝叶斯特,和他一起诞生还有一头银白色的巨狼。内部争斗不</p>
  • 做鬼生涯

    做鬼生涯

    做鬼即爽也虐,爽到酣畅淋漓,也虐到肝肠寸断。
  • 中国禁毒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禁毒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罂粟,这原本普普通通的植物背后,是整个一部罪恶史;鸦片,这一特殊的商品,是透析列强对近代中国经济侵略的钥匙。让我们了解鸦片烟毒曾带给中国人的无尽痛苦和沉沦、巨大灾难和耻辱,以及历届政府所作的不懈努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盗墓阴阳录

    盗墓阴阳录

    窑子坟,翻天斗,自古入者无活口。黄铜椁,红皮棺,千年尸骨仍未寒。双龙道,九连环,君莫进吓破胆。一个无所事事的古董店少掌柜,一个半路下水的淘沙将和尚,一块神奇的夔龙观山挂,引出一个脱俗的颜雨墨。祖父留下的手记,这一切又意味着什么?从秦岭龙脉开始他们将一步步的走向...无尽尘眼怎奈繁华三千丈,九重蝴蝶甘落六叶花平凡。真实与虚幻也许只在那一瞬之间...书友QQ群:217502313百度同名贴吧欢迎你
  • 渡平生

    渡平生

    “渡澄,你好好的看我一眼好不好,哪怕只有一眼,我喜欢你很久了……”“渡澄,对不起,我后悔当初没帮你,而是站在你的对立面……”“窈心,以前的事你想怎么惩罚我都可以,我来接你回去,娶你为妻……”“尚琼姑娘,我……我喜欢你……我知道你已心有所属,但他是个人渣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傲娇萝莉俘虏冰山校草

    傲娇萝莉俘虏冰山校草

    真是可笑,为什么自己心里出现俩个人.....一个青梅竹马的温顺少年,一个脾气暴躁外加暴躁的痞子男,真是不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