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空虚,找不到生命的意义,陷入这种泥沼而无法自拔,便会使人感到迷茫。只有希望中的幸福,才是最纯粹、最彻底的幸福。
精神空虚也能算是病态吗?回答是肯定的。精神空虚所导致的“生命意义缺乏症”,对个人、家庭及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精明强干,凭着自己的努力小有成就?取得了令别人羡慕的地位和财富。然而,有些人有了钱之后?只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醉生梦死;也有些人染上了毒瘾?身败名裂。有人说是他们一时糊涂?其实,他们谁也不糊涂。有谁见过糊涂的人能干出业绩来?他们何尝不知道寻花问柳、吸食毒品难免终落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呢? 凡此种种皆为精神空虚使然,从而迷失了自我。随着社会进步,我们已步人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也是最容易让人们感到虚无的时代。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发展有时却显得有点儿苍白无力。不少人特别是中年人感到精神空虚,活着没有意义,陷入这种沼泽而无法自拔。这种生活意义的迷失和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便会使人感到生存受到挫折,觉得活着没意思,心灵空虚精神苦闷,这便是“生命意义缺乏症”,心理治疗学上称为“精神神经症”。它与传统心因性神经症的区别在于,其病因不是情绪方面,而是精神方面出了偏差,人性方面出了问题。
人不同于动物,追求人生的意义是人的本性。芸芸众生,为追求美好的物质生活,而东奔西走去拼搏奋斗,以求过得快乐幸福,实现自我价值。但有不少人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物质享受,却不觉得有什么幸福,也感受不到财富带来的快乐。于是便去寻找其他东西,想来弥补空虚的心灵,不少人去吸毒,用毒品来麻醉自己,过那种“飘飘欲仙”的虚幻生活,明知会毁了自己也不在乎。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过了大半辈子的中老年人,之所以发生迷失自我的现象,也是错误的价值观在作怪。他们面对人生的秋天,回想起一去不返的青春,容易产生悲观的心理,精神上被空虚和死亡的恐惧所困扰,认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成也好败也罢,都只是匆匆的过客。
相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广阔,人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正是精神生活的空虚,使他们想方设法去寻找心灵的慰藉。由于中老年人盲目的把延长生命当作惟一的生命意义,因为他们害怕死亡,尤其害怕死亡之后的无意义。于是,“法轮功”便乘虚而入。他们相信“法轮大法”,想以此安慰自己空虚的心灵,求得一时的精神麻醉,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感,即使死后也要升人“天国”而不下那可怕的“地狱”。可见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导致生命意义缺乏症的重要原因。
为此,有必要对患“生命意义缺乏症”者进行心理剖析。关于生命的意义,见仁见智,人对它的渴求是极为强烈和迫切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任何热爱生命的人都在考虑如何能将这宝贵的生命过得有意义,不想让他虚度。在人的社会实践中,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迟早都会有所创造。有所收获。就像我们去登山看日出一样,攀登就是意义,就是追求,因为心中憧憬着拥抱太阳的希望。丰子恺在《辞缘缘堂》一文中说得好:“只有希望中的幸福,才是最纯粹、最彻底、最完全的幸福。”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人们要想幸福,但人们想要值得的幸福。”
为什么有些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会迷失自我,患上生命意义缺乏症呢?从客观上说,他们面对身体的逐渐衰老、岁月的流逝,开始考虑死亡这一问题,尤其是垂暮的病人,容易产生对死亡的恐惧,一切希望随着死亡而灰飞烟灭,便认为人生是一场空,最终是无意义的。因此,对待心灵空虚必须给予心理治疗。
“物壮不老,是谓不道。”人就是此物中的一种,始终逃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我们首先要有直面死亡的勇气,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难免一死,任何想要长生不老的想法都是可笑的。那么是不是说死亡能销毁人生的一切意义呢?不是的,人虽然最终的命运都是死亡,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鸿毛泰山之别。关键是对待死亡和生命的态度,生命意义缺乏症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高风亮节,千载长存”,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认识到人生并不空虚,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生命的有限性是人类生命的实质特点,也是生命意义真正的组成要素,正因为人生是有限的,才使我们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去工作、去奋斗,珍惜光阴,热爱生命,这样你的人生才没有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