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军未能攻占长安。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为了收复洛阳,郭子仪向朝廷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代替他继续征讨河北,自己则重返朔方,扩充队伍。当时,史思明率两万骑兵攻打常山(今河北正定),李光弼率兵激战40多天,眼看失守。郭子仪立即与李光弼合兵,大败史思明,攻入赵郡(今河北赵县)。安禄山急派2万步骑兵和范阳1万多士卒增援,合兵5万。郭子仪与李光弼面对强敌,深沟高垒,严阵以待,再次击败史思明,杀敌4万,生擒5千,史思明披头散发、赤足而逃,唐军名声大振。河北州县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唐军。战争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军的变化。
李隆基发现形势已有转机,急切地想继续往日花天洒地的生活,不听忠告,错信宰相杨国忠之言下令催促攻取洛阳,结果惨败。不仅洛阳没有攻下,都城长安也未能保住。李隆基只好带着杨贵妃、太子、宰相和数千禁军仓皇出逃,于是演出了“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的动人一幕。李隆基只得避居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继位,为唐肃宗。该年(756年)为至德元年。九月,几万叛军又企图进攻灵武,李亨急派郭子仪率军出击。郭子仪与叛军战于黄河岸边,歼敌3万,俘虏1万,大获全胜。
战事火急中,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了其父,自立为王,控制洛阳、长安一带,气势汹汹。为了收复两京,郭子仪攻克两京之间的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又率领朔方等军以及回纥兵共15万,号称20万大军,向京城长安推进,在长安西与十几万叛军展开了一场激战,云翻山倒,残阳如血,杀死叛军6万余人,终于收复了都城长安。安庆绪听说长安丢了,尽发洛阳士卒15万人发誓要与唐军决一死战。十月,郭子仪指挥各路军马给予沉重打击,叛军溃败,洛阳收复,老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呼。皇帝李亨亲自到郊外迎接,慰劳郭子仪说:“朕之家国,由卿再造。”以郭子仪为司徒,封代国公。
两京刚刚收复,李亨忙于举杯庆功,大封功臣。而没能及时组织大军追击叛敌。安庆绪抓住这个机会,网罗各地亡散士卒,得6万余人,继续与唐军对抗,伺机反扑。
758年冬,郭子仪率兵渡过黄河,围击敌顽,同各节度军大败安庆绪,歼敌3万余人。这时史思明率13万大军南下,攻占魏州(今河北大名北),袭击邺城。唐军在宦官鱼朝思指点下惨败,史思明进占邺城,自称大燕皇帝。
正在郭子仪修整军马,图谋反攻之际,应对邺城之败负主要责任的鱼朝思向李亨进谗言,把罪责加给了郭子仪。李亨便把郭子仪召回京帅,罢免了他。
郭子仪免官后在京闲居,他却时时关心国家的安危,只恨报国无门,不能为国效力。762年,绛州驻军贪暴掳掠,内部骚乱,朝廷深以为患。因其他将领都驾驭不住,这一地区的驻军原来都属郭子仪统帅的朔方兵,朝廷只好重新起用德高望重的郭子仪出镇绛州。66岁的郭子仪接到诏令,二话没说,仍不避生死,毅然从命,稳定了局势。
763年李豫即位,为唐代宗。他十分宠用宦官程元振。郭子仪功高位重,程元振十分嫉妒,屡在李豫的耳边吹风,诬陷郭子仪,郭子仪再次被解除兵权。
郭子仪年过花甲,又不得志,却依然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前途。多次上书指出:吐蕃、党项不可忽视,应早作好准备。可惜的是朝廷置若罔闻,不予理睬。763年冬,吐蕃攻入关中,占据奉天(今陕西乾县),高师哗然。危难之中,李豫又搬出郭子仪。郭子仪感到为国出征,义不容辞,欣然从命。可是由于他长期闲居在家,部属散离,而吐蕃拥有骑兵20万,渡过渭水,进逼长安,郭子仪请求增派援军,又遭致宦官程元振的阻挠。吐蕃越过了便桥(渭水桥),李豫不知所措,仓皇外逃,京师长安陷于敌手。
郭子仪招集亡散士卒,重整兵戈。他号召全体将士,共雪国耻,收复京城。唐军在郭子仪的率领下,白天击鼓张旗,夸大声势,夜里点起无数火把。当地老百姓传言:“郭元帅大军扑天而来,人马不计其数。”吐蕃信以为真,撤出长安,京师再次收复。李豫回朝,对郭子仪说:“用卿太晚了,导致了这场灾难。”
郭子仪有一个旧部下,叫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出生入死,战功累累,后出任朔方节度使。因其功高位重,也和郭子仪一样遭到了佞臣的侮陷,因而愤怨不平,率数万朔方军并纠合回纥、吐蕃等部发动叛乱。30万叛军开到泾阳(今陕西泾阳),长安告急。李豫又派郭子仪前去镇抚,年已高龄的郭子仪仅带1万兵,亲临前线,仆国怀恩的部众闻风归顺。郭子仪又轻骑前往与回纥议和。使回纥兵和唐军一起大破吐蕃军,又一次解除了唐王朝的危机。
为长治久安,郭子仪晚年在河中组织士兵开展生产运动,生产的粮食除供军饷开支外,还有剩余。
779年,李豫死,遗诏郭子仪在3天的治丧期间代理朝政。李适继位为德宗,尊郭子仪为尚父,进太尉。从此,83岁的郭子仪结束了戎马生涯。
上如欲复用我我当即日就道
——张浚
“儒者之于国家,能养其正直之气,则足以正君心,一众志,攘凶逆,处忧患,盖无往而不自得焉。若张浚者,可谓善养其气者矣。”张浚是个不太出名的历史人物,也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但读了《宋史》,想其为人,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生于1097年,卒于1164年。宋徽宗时进士,官至宰相。
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开封(今属河南),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张浚不愿同流合污,避入太学中。后来听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基,立即奔赴南京,任殿中侍御史,升礼部侍郎。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南侵。身为知枢密院事的张浚力主抗金,建议经营川陕以屏东南,遂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次年,金兀术南侵淮西,准备进军东南。张浚为牵制敌军,合五路军队反攻永兴军路(今陕西西安市)。金兀术挥军救援,在富平(今属陕西)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宋方受挫,退保兴州(今陕西略阳)。后用吴玠、吴璘兄弟扼守秦岭北麓之和尚原、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屡败金军。
金帅完颜宗翰(粘罕)临死前,对诸金将说:“我与宋人交手多年,唯有张枢密是我的对手。我在时都打不过他,我死后,你们别试图打败他,只求保住自己就不错了。”金兀术不服说:“这是说我们无能。”粘罕死后,金兀术发兵攻打和尚原,大败而归。于是纠合军队,又发起第二次攻击,结果金兀术被宋军包围,怕被认出是金人,剃光胡子逃跑了。
1134年,张浚被人弹劾,贬居福州。张浚离开了川陕,金兵随即撤掉了川陕之兵。张浚料定金人撤兵川陕是要合力攻打东南地区——南宋的心脏部位。他心如火焚,上书朝廷。而朝廷正为宋金议和而努力。不久,金兵果然进攻东南。赵构想起张浚,查知是被诬,再任为枢密。
张浚接到任命书,当天便赴长江检阅部队,了解战况。金兀术拥兵10万,驻扎扬州,准备渡江作战。张浚召集韩世忠等商议作战计划,并坐镇镇江,官兵见张浚来,勇气倍增。金兀术知张浚到,顿时色变,连夜逃跑。
1135年,张浚为宰相,都督诸路军马。他向赵构进《中兴备览》41篇,建议北伐金人扶持的汉奸刘豫,恢复中原。赵构看后,大加赞赏,对张浚说:“天其以中兴之功付卿乎?”次年二月张浚召集各路军马在平江(今江苏苏州市)计议北伐,命韩世忠出楚州攻淮扬,刘光世驻扎合肥,张浚在建康操练军队进而驻扎盱眙,杨沂中领精兵为后翼援助张浚,命岳飞进驻襄阳作好进攻中原的准备。岳家军于八月出征,先后收复卢氏(今属河南)、长水(今属河南洛宁),并在大败刘豫军后进抵蔡州(今河南汝南),取得了北伐的初步胜利。
次年二月,刘像引金兵反攻。刘光世自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撤,欲南渡长江避敌。张浚疾驰至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当众宣布:“有谁敢过江者斩!”刘光世被迫回军庐州。尔后,刘光世部将王德、郦琼大败刘豫军。八月,张浚罢免刘光世,命王德统军。郦琼不服,率部4万人投降刘豫,张浚引咎请求辞职。赵构问:“谁能接替你呢,秦桧怎么样?”张浚答道:“近来和他一块共事,才知道这个人很阴险。”赵构说:“那就用赵鼎吧!”秦桧从此视张浚为眼中钉、肉中刺。
后来,秦桧专权,张浚深为国事忧虑,冒险上疏,反对议和。秦桧大怒,将张浚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张浚在贬所,仍多次上疏,坚决反对议和。秦桧一心欲置其于死地,但未得手。
张浚离开京城近20年间,天下之士无不思慕他。武夫健将,提起他则感慨一番。金人则非常害怕他,总是打听张浚的下落,生怕宋廷再起用。
秦桧死后,张浚官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当时,张浚的母亲去世,他正准备奔丧。忽闻完颜亮篡位,料定金一定会举兵进攻。而宋方边备废弛,他来不及返乡,急忙上疏备战抗金,结果又被贬。
高宗赵构去世后,金帝完颜亮率军大规模南侵,朝野震动。孝宗皇帝召见张浚,对他说:“当今朝廷所恃唯公。”张浚任枢密史,都督沿江军马,向金兵发起强烈攻势,结果大获全胜。
孝宗高兴地说:“十年来没有这样令人欢欣鼓舞的大捷。”不久,拜张浚为右相兼枢密史。张浚行视江、淮,加强战备,招纳来自山东、淮北的抗金义军1万2千人,编入建康、镇江两军,又招纳淮南等地壮士1万余人组成“万弩营”,加强泗州守军,并修筑城堡、增置战船。陈兵淮上的金兵慌忙撤走。这时,主和派攻击他拥兵跋扈,浪费国用,他又被罢相。
张浚去职,主和派又一次占了上风。积极准备割地赔款求和。张浚多次上书朝廷,坚决反对议和。有人劝他不要再管国事了,弄不好还会遭殃。张浚说:“上如欲复用我,我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张浚临死前在遗书中写道:“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
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
(郭□王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