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科学家怎么提出这三个半分钟呢?因为我们在通过心电图监测时,发现好多人白天心电图正常,突然晚上老是心肌缺血,提前收缩,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他突然起床用力,动作过快,一下子血压低了,造成脑缺血心脏停了。
现在我们如果掌握这三个半分钟,不花1分钱,脑缺血没有了,心脏可以很安全,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猝死,不必要的心肌梗死,不必要的脑卒中。
有一次我讲完课,有位老干部大哭,我问:“您哭什么呢?”他哭得更伤心了说:“唉,我就是两年前夜里上厕所,起得快了一点,猛了一点,头晕,结果呢,第二天半身不遂了,整整在床上躺了8个月,长起褥疮来,儿子都不孝顺了。我要是早听您这堂课就不至于半身不遂了,早知道三个半分钟,我哪至于受8个月的罪啊!”
我推荐的三个半小时是指:每天早上起来活动半小时;中午睡上半小时;晚上步行半小时。
每天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打打太极拳,跑跑步,或者别的运动,但要因人而异,运动适量。
其次,中午睡上半小时,这是人体生物钟需要。中午睡上半小时,下午上班,精力特别充沛,老年人更是要补充睡眠,因为老人晚上睡得早、起得早,中午非常需要休息。午睡很重要,只要每天坚持午睡半小时,冠心病的病死率就会减少30%。
因为午睡这段时间,血压处于一天中的低谷,心脏也因而得到保护。
所以我们要记住千万不要连续工作过长时间,一定要留一点休息的时间。曾经有一位副主任医师,为了参加一个国家级的会议赶几篇文章,忙得不得了,因为过分紧张,过分劳累,心脏病突发,结果趴在办公桌上死了,才42岁,非常可惜。再忙,也要该活动的时候活动,该休息的时候休息。
三是晚上步行半小时,通过运动可使老年人晚上睡得香,可减少心肌梗死、高血压发病率。
快乐指南
老年人要注意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不要小看这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他对我们健康、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健康享受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我们说人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20岁,我把O一60岁叫做第一个春天,61—120岁是人生第二个春天。第一个春天是耕耘的春天,你要上小学、中学、大学,还要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要把老伴伺候好。
真正幸福的人生,是第二个春天。60岁退下来了,时间富余了,空间广阔了,阅历丰富了,经验成熟了,又大多不再为衣食、子女、名利操劳奔波。这个时候正可以享受人生,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所以,英国有句谚语叫:人生60才开始!
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是在第二个春天做出更大成就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85岁时,1年画了165张画;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80岁提出了大脑皮质反射学说;中国的陆游85岁时写的诗《示儿》流传千古;政治家也是如此,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伟大理论时,已经70多岁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是在第二个春天创造他人生的辉煌。
第二个春天的健康非常重要,不健康就会带来痛苦。
人生从60岁起,正是金色收获的秋天,人们应当在明媚的阳光下,健康享受每一天。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带着希望,带着憧憬,人们步人百岁是生命之树的自然过程,就像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最后汇入大海。真正做到轻轻松松100岁,高高兴兴一辈子。
快乐指南
人生从60岁起,正是堇色收获的秋天,人们应当在明媚的阳光下,健康享受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适者有寿
”适”指适度、适当、适应
古往今来,健康、幸福、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理想,但是无数的偏方、验方、秘方、仙方试过了;无数的滋补品、保健品,“天天惊喜……”,“无效退款……”,“还你一个健康的……”用过了,都收效甚微,或者适得其反。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健康长寿怎样得来呢?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物质丰富了,吃穿不愁了,生活小康了,但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反而增多了,发病也更早了?许多人即使未得病,也是处于“亚健康”;即使不属于“亚健康”,心灵也是灰蒙蒙的,不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自由自在的。特别是儿童肥胖、高血压,患了成人病;青年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患了老年病。提前得病,提前衰老,“亚健康”倒成了普遍现象、流行病。
近年,国际科学界提出了一个口号: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引领生活。这里的科学理念指的是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四大基石的核心是什么呢?
核心就是古人说的“适者有寿”。“适”指适度、适当、适应。适度是凡事不过分,不过激,不走极端;适当是指把握好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关系;适应是指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自身也要跟着相应变化,即与时俱进。比如合理膳食,关键是合理;适量运动,关键是适量,膳食与运动都是健康必需,但又都是“双刃剑”。心理平衡,关键是平衡。这种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非麻木不仁,而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智慧的平衡。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切勿大喜大悲、大惊大恐。不然,芝麻大的事就勃然大怒,造成心梗、脑出血,将会遗恨终生。
“适”字,不仅对个人健康有用,而且对治家、治国也一样有用。里根总统上台时的国情咨文里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虽然只有7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即世间万物,大到治国,小到烹鱼,都是一个道理即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度”,则身心健康,国泰民安。反之,则宽严皆误,四面楚歌。
“适”字的本质就是辩证法,一位智者说过:学好哲学,受用终生。哲学是做人、做事、修身、齐家、健康、幸福、长寿的第一法宝。
智者不惑
在我国物质文明大大进步了的今天,为什么一些慢性病反而更多了?发病年龄更早了?一些原来可以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不但控制率很低,而且并发症很高?慢性病的形势怎么越来越严峻了。
归纳起来原因有三:
一、无知无为。即病于无知,死于无知。
二、有知难为。许多中青年人,有保健知识,也想健康,但工作、生活、家庭的压力过大,权衡下来是无奈,只好透支健康,浓缩生命。
三、有知不为。更多的人尽管知道保健知识,但实践中就是做不到。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人性中有一个知、信、行的落差公式,或称闻道、悟道、行道公式。这个公式是:100个人闻道,其中能悟道者仅50人,而能行道者则不到lO人。以吸烟为例,据流行病学调查:100个人中有95人知道吸烟有害,但愿意戒烟者仅50人,而真正戒烟成功者不足4人,可见落差之大。其他如减肥、高血压等,治疗控制率的情况也大致相似,都有很大落差。
目前,城市中大多数人属于第二三种。知识与行为,闻道与行道之间有这么大的鸿沟,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古人说: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何为智者?遇事不惑者也。遇到一件事、一个问题,能够全面、客观、有深度地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和比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然后认清目标,矢志不移,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水滴石穿,终成正果。智与知不同,知是知识,一学就会,但只是表层知识,并不形成性格,不一定能变成信念与行为。而智是“知”加上“日”,即有了知识后,还要日日潜思精炼,天天晤道行道,才能提升成智慧,升华成性格;才能遇事登高望远,高屋建瓴并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能做到智和勇,不是容易的事。
当年,白居易曾向一位高僧虚心讨教佛法的真谛,究竟是什么?高僧说就8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还不简单,连3岁孩子都懂得。”高僧说:“3岁孩子懂得,80岁的人做不得。”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的确是这样,古今中外都一样,懂得容易,但做到却不易,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这也是健康教育乃至一切工作的焦点、热点、难点所在。
有了这种“智”,即理智、才智和睿智,而且要从青少年抓起,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难事了,这样一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坚持运动、心理平衡、控制高血压、控制糖尿病等等所有问题都会变得十分自然,十分顺畅,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样,我国的各种慢性病总体上发病率将能下降一半以上,人均健康寿命再延长10年,达到72.3岁,直逼世界最先进的日本一一健康寿命74.5岁。而且医药费和卫生资源消耗将大大下降。如按下降l/3计算,那就等于每年节约5000亿元人民币,而且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生命质量大大提高,全面的小康社会将早日到来。
信哉,“智者不惑”,真是一“智”千金。
“舂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人生都是好季节。”愿更多的智者,共享更美好的明天。
恐慌比病毒更可怕
恐慌使人群免疫力下降,疾病发病率上升,恐慌使病人丧失信心,抵抗力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增高。
众所周知,病毒因有传染陸、致命性而十分可怕。1918年的流感病毒侵犯了5亿人口,夺走了2 500万人的生命,超过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艾滋病20年来造成2 800万人死亡,目前还有4 300万患者,并且每天新增病人1.5万人。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满园春色的古都变成满街口罩的京城。但再可怕的“非典”,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亿万人民的万众一心,团结拼搏,有白衣天使的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这证明“非典”是可防、可治而不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