⒊高压蒸气灭菌当压力达到1.02kg/cm3(15lb/inch2),温度达到121℃,维持20~30min,达到灭菌效果。主要用于医疗器具、卫生器材,耐高温液体和耐潮固体物品的灭菌。
⒋紫外线室内空气消毒1.5~2.0W/m3连续照射30~60min,即可达到消毒效果。主要用于无菌室、手术室、病房、实验等的随时预防消毒。
⒌微波消毒微波频率2450±50MNZ,输出功率>650W,照射5~10min,可达到灭菌效果。主要用于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日常用品、无菌器材、培养基、标本、纸张等的消毒。
(七)常用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简介
⒈甲醛气体室内空气消毒在常温、相对湿度>70%、门窗密封、无人条件下,每立方米25ml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或10g多聚甲醛,放在金属板上,加热至150℃~200℃,使其很快释放为甲醛气体,作用24h,达到灭菌效果。然后用氨水中和甲醛(25%氨水25ml/m3加热蒸)。主要用于无菌实验室的定期灭菌。
⒉2%戊二醛溶液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浸泡15min达消毒效果;浸泡3h达灭菌效果。主要用于金属、橡胶、塑料、玻璃材料的消毒灭菌。
⒊75%~80%的乙醇皮肤消毒:用棉签擦拭,维持30~60s;体温计消毒或外科人员手消毒:浸泡10min;导管消毒:浸泡30min。
⒋含碘消毒剂常用的为碘酒(2.0%~2.5%碘和2.0%~2.5%碘化钾溶于70%乙醇)和碘伏(碘与表面活性剂的不定型结合物)。主要用于皮肤、黏膜、体温计、皮肤感染的消毒,也可用于小型医疗器材的应急消毒:浸泡60min以上。
⒌漂白粉和漂白粉精主要用于饮用水、游泳池水、废水、餐饮器具、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污物的消毒。饮用水要求含有效氯量为0.2~0.4mg/L;游泳池水要求保持有效氯在0.6~1.0mg/L;h餐饮器具要求每升含有效氯0.5~1.0g,作用30min;废品消毒要求每升含有效氯10~20g,作用2h;医用器具消毒要求含有效氯1.2~2.0g/L有,浸泡30min。
⒍次氯酸钠属灭菌剂,具有杀菌快速、溶解性好、使用方便、无毒性、价格低的特点,为此,广泛应用各行各业的消毒。如,透析器消毒用场5g/L有效灌注,12h后更换1次,保持清洁24h,再用无菌蒸馏水即可;污染物消毒用5g/L有效氯浸泡30~60min,疫源地消毒可用0.5~1.0g/L有效氯喷洒;一般用品消毒可用250~500mg/L浸泡30~60min;饮水消毒加班加点3~5mg/L有效氯,作用30min即可饮用。
⒎过氧乙酸属灭菌剂,应用最广泛。可用采用浸泡法、喷雾法、熏蒸法进行消毒;较大的物品可采用擦拭法消毒或喷雾法消毒,使用浓度一般为0.04%~1.0%,作用时间为30~60min。室内空气消毒用熏蒸法,用量为1.0~3.0g/m3,作用时间为2~3h。饮用水加1.0mg/L,作用时间60min。制备方法:1000ml冰醋酸加52.7ml硫酸,混匀,在加500ml过氧化氢。震荡4h,即为18%的过氧乙酸。
⒏过氧化氢——双氧水10%~25%溶液浸泡60min可达灭菌效果;3%~6%浸泡10min可达消毒作用。10%溶液室内喷雾,如200ml/m3,作用30min,可达消毒效果;如400ml/m3,作用60min,可达灭菌效果。可用3%清洗创伤、溃疡、烧伤、耳内脓液。用1%溶液作含漱液可治疗口、咽喉部的炎症疾病。
⒐过氧人二酸属灭菌剂,稳定性、水溶性、挥发性、刺激性均好于氧乙酸,但也有腐蚀性。2%溶液浸泡不怕腐蚀物品,作用10min,达消毒效果;0.5%溶液按100~300ml/m3,室内喷雾,作用30~60min。
⒑煤酚皂溶液属消毒剂,常用1%~5%的水溶液浸泡或喷雾、擦拭污染物表面消毒。
三、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利用生物制品将抗体注入或摄入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抵抗力,保护对某病易感者和易感人群,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组部分。
(一)预防接种的种类极其生物制品
⒈人工自动免疫是指用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口服、注射等)机体后,使机体自动产生针对这种病微生物特异免疫,以预防这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它是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按使用制品可分为。
减毒活疫苗:由无毒或减毒菌株或病毒株所制成。接种活疫苗后,疫苗中的减毒细菌或病毒在机体可以繁殖和扩散,其作用近似自然感染某种疾病而获得的免疫,除可产生全身抗体外,还可产生局部分泌型抗体。减毒活疫苗的优点是接种剂量小,注射次数少,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其缺点是不易保存,保存时需用冰箱冷藏设备。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均属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用加热、福尔马林等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其优点是疫苗易于保存,有效成长。其不足是形成免疫力低,注射次数多、用量大,反应也较大。狂犬病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霍乱疫苗均为灭活疫苗。类毒素:有些细菌的致病性是由于其外毒素,将细菌外毒素经过解毒处理而使其保持原有的抗原性,注射体内后能使机体产生抗体,像这样的生物制品称为类素。现在使用的类毒素均经提纯并加吸附剂制成。常用的有吸附精致的白喉类素、破伤风类毒素。这种制剂可延缓吸收,减少接种次数,不仅反应小,免疫效果好,而且产生抗体持续时间长,是比较理想的自动免疫制剂。
⑷多联多价疫苗:多联是指几种疫苗或几种疫苗与类毒素,按适当比例混合而成。多价是指同种病毒或细菌不同型的混合。如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均属于此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如乙肝疫苗。
⒉人工被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这种抗体是被动的,不是机体自己产生的,因此称为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是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这种血清中含有大量的抗体,注射机体后能很快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很快就被排泄掉。一般用于治疗,也可用应急预防,如应注意的是这类制品一般是动物血清,对人体来讲是一种异体蛋白,注射后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就用时必须作血清过敏试验,其阴性者方可应用,否则应采用脱敏方法注射。丙种球蛋白:是由健康产妇的胎盘与脐带血或健康人的血制成的。由于许多健康人曾感染过一些常见传染病,其体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体,提取出的丙种球蛋白就相应含有某些常见传染病的抗体,普通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防治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被动自动免疫:在注射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的同时,也可做破伤风或白喉类毒素的接种,使机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也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二)预防接种的实施
⒈疫苗计划的制订编制合理的疫苗计划,是保障计划免疫实施的关键。儿童常规基础免疫所用的疫苗,按我国现行免疫程序规定编制。
应免疫接种人数的计算:
某疫苗应基础免疫人数=总人口数×出生率
某疫苗应加强免疫人数=须加强免疫各年龄组人数之和
疫苗需用量的计算:
某疫苗计划需用量=基础免疫用量+加强免疫用量
⒉组织措施预防接种方式一般分为定点和分散两种凡有条件地区均设立“计划免疫门诊”等定点接种场所,以保证接种质量,降低疫苗损耗,按期完成儿童基础免疫。除此之外,还应组织好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我国规定每年12月5~6d为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凡0~4岁的儿童,不管以往是否接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在强化免疫日一律进行接种,以消灭免疫空白,阻断脊髓灰质炎的野毒株传播。预防接种由基层保健人员完成。接种完毕,应及时在接种卡、册和儿童预防接种证上正确记录接种时间并签名。受接种者应留现场观察15~20min,如无反应方可离开。
⒊接种途径与剂量预防接种途径大体分为口服、气雾、注射(包括皮下、皮内、肌肉)和划痕等。不同疫苗接种途径不同。如果接种途径不当,不仅会影响免疫效果,而且发生接种反应,甚至造成接种事故。接种剂量同接种途径一样均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适宜的接种剂量才能使机体产生相当水平的抗体。如果接种剂量过大,超过机体免疫反应能力将会产生免疫麻痹。如果接种剂量过少,抗原不足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应答,也不会产生保护水平的抗体。接种剂量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在进行现场接种时应详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严格按要求执行。
⒋疫苗禁忌证真正的疫苗禁忌证极少,但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儿童接种疫苗,可能出现不利后果。因此,WHO规定具有以下情况可作为常规免疫的禁忌证。免疫异常:免疫缺陷、恶性疾病(肿瘤、白血病等);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物治疗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使用活疫苗。急性疾病:如接种对象伴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接种。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需连续接种的疫苗,如果前一次接种出现严重反应,例如过敏反应、虚脱、休克或出现惊厥等,则不应继续接种。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如未控制的癫痫、婴儿痉挛等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⒌预防接种反应观察与处理预防接种所用的生物制品,对人类来讲均具有抗原性,都是大分子的异体和。接种人体后,除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外,有时还可能因生物制品质量、使用方法或少数由于某种病理生理状态及特有遗传素质,可产生有损于机体的不良反应或变态反应。这种有损于机体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是极少见的,并且大多数是轻微的。其大体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类。一般反应:是由生物制品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一般出现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根据反应强度又分为弱、中、强三级。局部反应限于接种局部红肿,伴有疼痛,在接种后10h左右出现,24h达高峰,2~3d消失,不留痕迹。全身反应只见于少数被接种者。一般接种灭活疫苗5~24h出现体温升高,持续1~2d。接种活疫苗者出现反应时间稍晚,但消失也很快,除体温升高外,个别人可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全身不适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反应。一般持续1~2d,可自行消失。异常反应:指接种同一批生物制品的人中,只有极个别发生而需要医疗处理的反应。大体分为非特异性反应、精神性反应、变态反应及其他原因不明反应等。非特异反应包括有菌化脓、无菌化脓、淋巴化脓。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即可。如有全身反应者可用抗生素。有的人在接受免疫接种时,由于精神紧张,造成暂时性脑缺血引起短时间失去知觉,称为晕厥。这类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注意安静、平卧头低脚高位,严重者可对症治疗,个别人在接种疫苗的当时或接种疫苗数分钟至3min内可发生急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进行抢救。如不及时抢救,可有生命危险。
⒍冷链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疫苗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方法制成。大多数为蛋白质,有的疫苗是活的微生物,一般均怕热,怕光,需要冷藏。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环境下进行,所需的多环节链式贮存、运输设备成为冷链。冷链的配套设备包括贮存疫苗的低温冷库、普通冷库、运送疫苗专用冷藏车、冰箱、冷藏包等。我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建立了冷链合作项目。目前冷链已覆盖全国98.9%人口的地区。
⒎我国计划免疫和免疫程序目前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即对7周岁及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白百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及以后的适时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以预防其相应疾病的发生,即所谓的接种四苗预防六病。1992年初国家又决定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围。
所谓免疫程序,从广义上讲,是指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以及接种先后次序与要求。主要包括儿童基础免疫程序和成人或特殊职业人群、特殊地区需要接种疫苗程序两种免疫程序的设计,一般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疫苗的生物学特点和免疫效果;人群免疫应答能力和实施免疫预防具体条件等考虑。其内容包括初次免疫起始月龄、全程免疫次数及其间隔时间和加强免疫年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