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与书名不尽相符。严格地说,它不是评论选,而是一本新的论文集--几乎所有文章都是第一次收入集子的。这是我与出版社协商之后作出的决定。收入本集的文章,表面看来似都是互无关联的单篇,但贯穿其间的,却是我沿着《共和国的星光》轨迹的思考。它也许不说明我的前进,但至少说明我的坚持。我把它视为《共和国的星光》和《论诗》的续篇。我觉得,如今生活着的几代人都是幸运者。我们有幸站在两个重大时代的交点之上。历史给我们以机会和可能进行范围广泛的全民的反思。这种历史性的反思,以深刻的批判意识开启民族的灵智。作为这一时代的知识分子,我当然无法(当然也不谋求)逃遁这一历史的使命。以这样的意识涉足于艺术和诗歌这一相对说来不免拘限的领域,内心同样充满庄严肃穆之感。这里洋溢着的因艺术的嬗变而带来的不平静的气氛,给人以持久的兴奋。中国诗歌传统的强大和丰富,曾经痛苦地折磨着、并考验了我们的前辈--“五四”新诗革命的前驱者们。如今,轮到我们承担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一个世纪以来,诗歌在整个民族关于自己命运的思考和争取中,一直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它最灵敏地传达着时代变革的情绪。诗歌自身的变革往往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兆。诗歌在整个国计民生的链环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诗歌塑造民族的灵魂。基于此种认识,我坚持时代赐予的权力。黄子平应我的坚请,为本书作序,我应当感谢他。我还要感谢促成本书出版的本丛书的三位主编、以及肖汉初、李元洛等各位朋友。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特别是目前此类书籍蒙受经济核算的强大冲击的时候。
1985年6月20日于北京大学蔚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