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4200000022

第22章 学无止境,体悟人生的永恒信仰(4)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中写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这是一首教子诗,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做学问要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由于“行”比“知”难,同时行要落实到实际,所以儒家对“行“更为关注。孔子教人非常注重实践。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可见孔子是非常重视学问的躬行。荀子也十分重视行在认识中的作用,论述了知、行关系,他《儒效篇》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他把行看作是认识的最后归宿,行包括认识,高于认识。儒家德育认为,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孔子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力行近乎仁”。朱熹也指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强调知是行的基础,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讲“良知”,并不是一般地讲认识论。“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这个“行”也不是一般的行。他讲“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地讲认识和行为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地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王阳明认为主观的意念活动就是“行”,抹煞了知行界限,提出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论的“知行合一”说。另一些哲学家,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朴素辩证法思想运用于认识论。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知行统一观。清朝儒学家颜元说得更明确:“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因此,在德育过程中,道德实践是高于道德说教的。所以说,要想做一个儒家的智者,必要先做一个儒家的“行”者。虽然儒家的思想博大精深,但是如果脱离行为实践这一环节,修身治国平天下都是空话。我想一个儒者,应当是一个学者,更应当是一个社会中的“能”者与智者。

谭嗣同勇于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际行动,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理想,可以想见知行合一有时是很难做到的,有时他需要真正的勇气,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向全国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开始了。为了网罗天下英才,军机处两次拍电报催促谭嗣同火速进京。谭嗣同辞别了妻子李闰,踏上征途。途中,黄河两岸饿殍满地,哀鸿遍野的景象深深震动了谭嗣同,他更坚信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谭嗣同到京后,马上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他横溢的才思和无畏的胆识备受皇上赞赏。光绪皇帝激动地授予他四品章京衔,命他在军机处供职,希望他成为中兴之臣。革新志士康有为、杨深秀、林旭、刘光第等在得月楼设宴为谭嗣同洗尘。他们烛下长谈,共谋维新大业。光绪皇帝依靠谭嗣同、康有为变法图强的决心,深深地震惊了以太后为首的封建专制势力。此时,谭嗣同、康有为等准备乘胜追击,奏请皇上开设懋勤殿,驾空昏庸老臣,实行朝钢独断。太后和荣禄也频频来往,密室共议。他们一面调动军队做好防范,一面筹划9月天津阅兵,准备到时废掉皇上。新旧两党的斗争达到白热化。在这关键时刻,光绪皇帝遭到太后的软禁。康有为、谭嗣同等了5天不见君面,只得到一道光绪设法传出来的要他们设法相救的特谕。他们当时都惊愕不已,束手无策。谭嗣同突然想到兵部侍郎袁世凯,决定孤注一掷,夜访法华寺,求助于袁世凯。看了皇上亲笔手谕,袁世凯万分震惊。他慷慨陈词发誓要效犬马之劳。但在打发下了谭嗣同后,袁世凯权衡利弊,最后,决定投靠太后,出卖了谭嗣同和维新大业。慈禧太后得到密报,连夜返回紫禁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戊戌政变,再度训政。除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外,革新志士纷纷被捕。谭嗣同谢绝了梁启超、日本友人及好友大刀王五的诚恳相救,决心以一死来惊醒黎民百姓。谭嗣同等6位维新派志士被押往菜市口刑场。谭嗣同为无力回天而感叹,为死得其所而慰藉。他们把满腔热血喷洒在祖国的大地上。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诗句!

那么儒家是如何具体地看待“知”和“行”的相互关系的呢?

我们先说说荀子的“知”与“行”。荀子认为,无论是间接知识还是直接知识,无论是感性知识还是理性知识,知识的最后归宿或落脚点是人的行为,知识再广博,如果不落实到人的行为上,那也是空的或者没有用的。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圣人也。”可见,“行”是“知”的目的,“行”比“知”更为重要,一个人知识渊博,若不与道德践履相亲和,那也必然是困惑的、糊涂的。他还说:“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为陷也。”虽然“行”比“知”更根本,但荀子并没有否定“知”的作用,相反,荀子也很重视“知”,他认为,在间接知识(闻)与直接知识(见)中,直接知识更重要;在感性认识(见)与理性认识(知)中,理性认识更重要;而且知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所以既重知识,更重道德践履,才可以成为圣人。荀子说“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这个“齐言行”不就是知行合一么?

如果说荀子的知行合一“行”为重“知”为轻,那么二程的知行合一则是“知”为先,“行”为后。也就是说“知”第一位的,“行”是第二位的,“知”是关键或基点。程颐说:“到底,须是知了方得行。”“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他明确提出了“知先行后”的命题。程颐也说:“人最可畏者便是做,要在烛理。”他认为,最能体现人的力量的地方在于人能做事,而做事的关键在于明理。他还说:“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以上均见于《遗书》)二程之所以把知放在首位,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和决定意义,明理方能做人,一个人的精神品级有多高,他的人生境界才会有多高,如果他从来没有这样想,他就不可以这样做。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一个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他能不断了解自己,也能不断调整自己。如果我是个具有浓厚忧郁气质的人,总喜欢从事物的最坏的一面去思考或打算,总是压抑自己,折磨自己,自己跟自己作对,到头来还是自己作践自己。这已成了一种习惯以致很难改变。曾国藩就是这么一个人,其实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糟,相反比他想象的还要好得多。可他对自我的压抑与折磨并不会改变什么,除了给自我增加无穷的心理负担,没有丝毫益处。后来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这个毛病,试图从“淡”字着手,他读庄子,读苏轼,就是想以达观来冲淡自己的忧郁。后来他真的吃得好睡得香,不再那么患得患失了。西方有句格言:“认识你自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人了解了自己,做起来就简单了。程颢就说:“圣人循理,故平直而易行。异端造作,大小大费力,非自然也,故失之远。”所以关键还是明理。虽然二程主张先知后行,但他们也仍然是知行合一论者。在程颢看来,穷理既是“知”之事,也是“行”之道,倘若是与“行”无关的“知”,那只是道听途说,并非实理,它也就不会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说,“若穷得实理,即性命亦可了。”他还说:“如心得之,则‘施之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譬如学书,若未得者,须心手相须而学;苟得矣,下笔便能书,不必积学。”真正化作自己血肉的知识,才会身体力行,而自己还不能遵照而行的知识,则不是“真知”。二程的知行合一是知行体。

朱子综合了荀子的“轻重说”、二程的“先后说”,提出了“知行相须而发”的主张。《朱子语类》卷九云:“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他还说:“知与行工夫,须着并进。”与二程一样,朱子也十分注重“知”对“行”的指导作用,“论知之与行,曰方其知之,而行之未及也,则知尚浅。”这与程颐的观点如出一辙,程颐说:“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人之所以言行不一或者知行不一,是因为还没有达到真知和深知,实际上是浅知或不知。程颐就说:“若夫真知,未有不能行者。”朱子也说:“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在知先行后的问题上,朱子基本上继承二程的学说。但朱子也很重视“行”,因为“行”是“知”的落实。他说:“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它,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为一则得之在我。未能行,善自善,我自我。”有了关于善的知识,应该去实行它,这个“行”就是将善的知识自我化和内在化,用朱子的话说即“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经过一个艰难而持久的自我转化,人就可以成圣成贤,至善至美了。

对知行合一作出系统阐述的当推王阳明,他是个彻底的知行合一论者。在《传习录》中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还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此一念发动,虽不是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据此,一些哲学史家便认定王阳明的知行思想为“知即是行”,评论他模糊了知与行的差别性,王夫之就说他是“销行以归知,终始于知”。这种评论是一种认识论上的评说,喜欢或者习惯于这种思维的人往往把一切哲学问题作为认识论化,仿佛认识论是高于哲学的,他们知道哲学有认识论,但他们忽视了哲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除了认识论,还有伦理学。而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所以谈中国古代哲学,也许可以不谈认识论,但一定不能不谈伦理学,对于王阳明的知行思想就可以如是观之。王阳明并没有混淆知与行的界限,他说:“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有一种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是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传习录》上)如果把这个观点放在伦理学的境域来观察,那不仅没有错误,反而是正确的。因为做人,既包括他说的,也包括他做的,既包括他想的,也包括他干的。当一个人想到他如何去做人时或者他立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他就已经开始做人了,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当一个人想到了一个坏主意,或者撒了一个谎,难道只是“知”的范畴么?某一个人成为坏人可并不是从他做坏事开始的,而是从他想到一个坏主意就开始了。即使现代法津也会考察一个人的犯罪动机,因为那也构成了他犯罪的一部分。正是依循这种思路,王阳明才警告说,“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这就叫“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所“知”就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思想、观念、愿望和心理,它深藏在人的意识之中,或者说它就是人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影响着、制约着并且也构成着人的“行”。所谓不知不足谓之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倡导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凡是所学的东西,总要能够应用才好。如其单是记牢其方法成句,而不能应用,那了解学问和方法也是枉然。

同类推荐
  •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本书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详尽的评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进路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 读哲学

    读哲学

    本书是解读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中外著名哲学大师的传世力作,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指导意义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书中以国内外众多哲学家的著作为主,深入分析人性、生活、事业、社会等几方面的意义与精神,本书虽讲哲学,但并不枯燥乏味,书中语言生动质朴,逻辑性极强,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其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是通俗易懂,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本书可谓是集众家哲学理论为一身,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观念(2)

    观念(2)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观念的竞争。观念的先进与落后,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精彩故事琳琅满目,深刻酷评振聋发聩。本书蕴涵丰富人生智慧、揭示种种人生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间里迅速更新观念,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人生哲学枕边书

    人生哲学枕边书

    寓言是智慧的镜子,也是心灵的参照。当我们打开一本寓言,无数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小人物形象鲜明活泼地跳跃在眼前。它们聪慧、可爱、机智、灵敏又狡诈,用无数智慧和愚蠢给我们做人以启示。好好翻看本书,你会发现:一个小小的故事带给人们的启发远比苍白的说教来的实在。说教考验人的耐心和记忆力,在急躁、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里,没有产生寓言的条件,所幸的是,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遗产,表达着不同的生活哲理。希望你翻开本书,能够使你的心得到智慧的铭迹,使你的生活快乐而幸福。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医心圣手

    重生之医心圣手

    她是钟氏集团的千金,B市朱洲医院最年轻的主刀大夫,最后死于一起精心安排的医疗事故下;她是杏林世家的嫡出小姐,一手医术尽得祖父真传,一生未嫁,最终死于恶核瘟疫;跨越千年的灵魂融合,重生现代,绽放圣手光芒。上天给她机会重生,这一世定要活个清楚明白!保护家人,守卫家族,魑魅魍魉统统退散!
  • 穿越盗墓笔记之冥羽

    穿越盗墓笔记之冥羽

    关于《盗墓笔记》同人《穿越盗墓笔记同人小说》月夜蔷薇所写的同人作为基础而写成的《穿越盗墓笔记之冥羽》。世界臣服于他,与他交流。他第一次倒斗,没想到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 全球竞

    全球竞

    2020年,天降奇缘,全球进入异界,修仙访道,争求长生之机。明星、商贾、权贵、百姓,各出手段,一路跌跌撞撞,是谁一世称尊……是谁俯瞰风云……是谁问道众生。
  • 皇上,皇后娘娘又偷吃

    皇上,皇后娘娘又偷吃

    沈心,当朝太师的嫡女;秦岙,当今圣上。当太上皇一哭二闹三上吊,秦岙无奈,大手一挥,圣旨一下,成全先皇的‘美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沈家嫡女蕙质兰心,实乃世间女子典范,入主东宫。钦此!”太上皇笑了,某皇继续无奈,某女手中的鸡腿落地。自此,入主东宫,坐山观虎斗,吃吃喝喝,成了沈心的奋斗目标。当然,沈心此人,绝世大吃货是也。即使进了宫也改变不了吃货的本质。某男万万没想到,他这辈子最大的情敌不是别人,恰是种种美食。
  • 异元争锋

    异元争锋

    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一个万古争雄的时代,这是远古时代的地球人类所想不到的精彩……随着远古时代地球科技的发展以及地球资源的枯竭,人类将目光投向了外太空。然而呈现在地球人眼前的宇宙,却和当时人们所想象的不大一样,这是一个实力为尊的世界。
  • 木叶最强看门僧

    木叶最强看门僧

    堂堂佛门住持水月,一日因念经时偷看《火影忍者》被佛祖一怒之下丢进了火影忍者的世界中。作者:您好,请问你的工作是什么?水月双手合十道:贫僧不过是给木叶看门的。作者:那请问您做工作的时候遇到过哪些强大的敌人?水月扣了扣鼻屎:你指佩恩还是宇智波斑?大筒木辉夜的话,谦虚点就五五开吧。
  • 神的征服

    神的征服

    征服世界前,必先征服女人。-----------一个能把雨蛙细切成23层、喜欢虐待奴仆、性格取向有问题的贵族小姐;一头有着【魔法界禁忌事项】称号,拥有300年智慧生命的纯情贤狼;一个被主角从流氓手中营救出,却信仰崩溃的修女;一个满怀爱情梦想,却投身于【圣女班】的公爵之女……------------不纯,但很暧昧。
  • 君临诺丁汉

    君临诺丁汉

    他们说,您开创了一个时代?魏勋:呵呵,其实我自己倒不怎么喜欢金元足球。他们还说,您的青训营球员基本都去了低级别球队?魏勋:我们不能光培养球星吧?我只是给了热爱足球的孩子们一个站在场上享受掌声的机会……
  • 惑君心之妖后不好惹

    惑君心之妖后不好惹

    她是他一辈子唯一的深爱,爱至骨髓,永不负心。深冬寒梅,那种香是她记忆中最美的回忆,那是他身上的气息,有谁会记得当初的诺言,那个答应她为她每年种梅的诺言。如今梅已成林,佳人何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