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十六年279年正月,张弘范年兵进攻崖山今广东新会南,船过珠海之零丁洋,被柙在船中的文天祥感慨万千,他回首往事,痛母国之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爱国名篇过零丁洋八诗文气势磅礴而悲壮深沉,充分抒发了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既充满哲理,又表达了诗人了悟生死,要以赤诚的爱国之心来谱写自己清白无污的历史。
张弘艽在包围崖山之后,要文天祥写信劝张世杰投降,文天祥便抄写了过零丁洋诗给张弘范。张弘范知道文天祥自己不投降,更不会劝别人投降,便没有再逼他。崖山攻破,陆秀夫背起投海,南宋彻底灭亡。张弘范设宴庆贺胜利,又劝文天祥选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飞将不失为丞相也。丈天祥听后,泪水涌出,回答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者死有余蓐,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表明了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
张弘范派人押送文天祥到大都,路上,文天祥绝食8天,准备殉国,结果未成。到大都后,被关抑在兵马司。他在抗元斗争中,失去妻子、儿子,加之3年的铗窗生活,没有因此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抗元意志。在大都,元朝文官武将再三劝说文天祥降元,都被拒绝了。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处免文天祥前,元世祖召见文天祥,并亲自劝降。他说: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我当以汝为相。文天祥坚定地回答道:受宋恩为宰相,安肯事二姓!于是,文天祥祓柙到柒市。听说文丞相要祓杀,万余人奔至柒市。丈天祥临刑时,态度从容,梘死如归。他问旁边的人:哪儿是南方?人们指明,文天祥便向南再拜,告辞故乡,并对吏人诜吾事毕矣!死时47岁。元世祖对文天祥之无十分感叹: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几天后,文天祥的妻于欧阳夫人来收尸,发现其衣帝中有赞锊:孔曰成仁,盂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儿无愧。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3年中文天祥没有一丝一毫的犹疑,一心想以死来完成自己的志向。这就是说,他早就认定了,取义成仁是他的主导欲望。拿个人的生死与仁义相比较,他决心取义成仁。
由此可见,他和洪承畴是不同的,洪承畴面对死是犹疑的。贪色,想自己家中的姨太太,表明了他有贪生的心理。我们不说他是贪生之徒,那样说不公平,但他有贪生之心,而文天祥则早就认准了杀身成仁之途,自始至终没有动摇过。那么,从洪承畴与文天祥这两人来分折,他们的主导欲望与价值取向就是甚为明确的了。
我们之所以将这两人放到一起来研究,是因为他们两人的情况都差不多,都是战败被俘,都是敌国大臣甚至皇帝亲自出马劝降,不惜委以重用。两人开始都用绝食等行为来表达不降的决心。或者换一个角度说,这两个人都面临着同一个两难问题:是忠于原主呢,还是保命投降敌方,换得自身的平安和在他朝的高官厚禄。结果,由于他们两人的主导欲望不同,价值取向不一,一个成了千古流芳的爱国忠臣,而另一个却变成了降将。在中国的史书和后世的口碑上,洪承畴比不上文天祥十分之一。
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试图解决面对的两难问鼍时,也必须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看一看自己的主导欲望是什么,价值取向是什么,然后才能够为猎取自己的目标而下决心。要是分析不透这一点,那么这个人所下的处理问匣的决心仍是盲目的。
说到文天祥,我们也一定会想起岳飞,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忠臣勇将,可惜的是死于奸臣秦桧之手,而不是死于流血的战场上。
传说岳飞参军前,其母姚氏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以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期望。而岳飞后来的一系列行为,的确没有辜贪母亲的希冀。
我们这里也来一个关公战秦琼,搞一个假设。要是岳飞也像洪承畴一样,被敌人俘虏,那么,敌方为了说降岳飞,肯定比说降洪承畴更重视。那位孝庄文皇后说不定也会亲自出马6接待接待岳飞,用美色与温柔来软化这块精铁。于是,我们的智力测验题便提出来了:岳飞在两难问题前会走哪一条路?他是学洪承畴呢还是学文天祥?
估计,多数的答案准说他会学文天祥而不会字洪承畴。
更纵深的问题立即摆在了我们面前:为什么他会学文天祥而不会学洪承畴?
这就是我们在这一节里要讨论的问题。
是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要彻底了解这个人。那么,岳飞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看一看岳飞的少时情况。岳飞,字鹮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父亲岳和,能够节约食物以救济饥饿的人。有人耕田侵占了他家的土地,他便割让这块土地送给了这人有人赊大他的财物也不去索回。
岳飞少年时有志气节操,性格朴实敦厍,很少说话,家庭贫穷却努力学习,尤其喜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天生有神力,没有成年,就能拉三百斤的硬弓,八石的强弩。向周侗学习射箭,把周饲射箭的技术全部掌握,能左右开弓。周铜去世,岳飞每月初一、十五到他的坟上祭莫。父亲认为这样故很对,说:你能为当今社会所用,必能为国殉身,为正义而死。
以上是将宋史中的岳飞列传的部分章节翻译成、白话,录了这么两段,以飨读者。
还有就是当他参军之后屡立军功,宋高宗要为他建府第,他拒绝了,说:敌未灭,何以家为?人问天下何时太平,他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还有,岳飞非常孝顺,母亲在河北时,岳飞派人寻求探访,迎接母亲南归。岳飞的母亲长期生病,药物补品等事岳飞都必定亲手调理。母亲故世,岳飞三天滴水不入口。岳飞家中没有姬妾侍奉。吴扮一直佩服岳飞,愿意和岳飞结为好友,打扮了一名姿色出众的美女送给岳飞。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起身,很晚才吃饭,现在哪是大将享受安乐的时侯?推却不接受。
以上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解读岳飞这个黑箱的信息。我们可以从这些叙述中看到不少能够证明岳飞品德节操的东西。
一、岳飞虽然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但他的父亲与母亲都是懂道理、识大体的人。他们对邻里能够和睦相处、吃亏让人,对国事关心,还不断对岳飞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并认为为国捐躯是光荣的。
二、岳飞本人最軎读春秋左氏传和孙吴兵法。前者证明了他以孔子的正统儒教思想塑造自己,尽忠烈、讲仁义,并为此身体力行;后者证明他又很精通兵法,很会打仗。
当然,他的对宋朝皇帝的过分的忠常引起我们后世的争论,认为他这是愚忠,我们后世人是不能这样学习他的。因为这里我们不是议论这个问题,只好将它搁置一边。不过,从对皇帝的愚忠,也令我们看出,岳飞对于幼时所学,他都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之中去了。
三、他几乎没有什么个人品德上的缺陷,既不讲享受如不愿建府第、不贪财,也不惜死,还不贪恋女色。
鉴于此,我们可以推论,即使岳飞被敌人俘虏,他也会像文天祥那样忠烈而死,不会像洪承畴那样失落于色的陷阱之中。
我们所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为的是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我们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一则古语说从三岁可以看到老。岳飞小时候的家教,各方面的薰陶,以及他自己的爱好与倾向,都证明了他以后的行动,其实是照着他特定的幼时就确定了的轨迹前行的。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没有主导的欲望,有没有价值的取向,我们可以从他的小时候的家教、环境氛围和自己的表现中判断出来。到了这个人长大,开始做事业时,那些主导欲望与价值取向,都会不知不觉地表露出来,成为这个人前进的动力,也同时成为这个人的致命的负担,成为这个人失败的根源。
那个叫什么公子挂剑的故事也一定萦绕在他的脑海中。这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位公子有一把好剑,朋友向他要,因为他还有任务没有了结,所以未给。等到他想给之时,那位朋友已经坟头上长草了。但因为这公子答应过朋友,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便千里迢迢来到他朋友墓前,将自己的这把名剑挂到坟头上,然后欣然而去。
因此故,他决心为了朋友之义而出让爱情。让棋、造假爱情消息,就是这些高尚行为中的数个,这样,这位我先生的行为路径,其实就是中西文化模式的结合。
当然,这位我先生忽略的最大一点是没有顾及到阿芳的感情倾向。爱情本身是自私的、不能赠送的,女性对于这个问题的感受同样重要。而我忽略的这一点,也同样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里轻视妇女的倾向中可以找到。
因为这篇文章并不长,提供的信息就这么多,我们只能就事论事。若我再能提供他出生的环境、父母的情况,以及他受教育的全部,我们相信对他的行为轨迹就会认得更加清楚。
是的,我们的论点是:面对两难问题的选择,是会因人而异的。甲可能选择六路前行,乙则可能选择8路径发展,若是换了第三个人,他又可能有另外的思想与取向。
这一点,最容易说得明白的是那些球队教练。拿足球来说,一个教练一个主意,甲教练可能叫这个队员上场,而乙教练偏偏不喜欢这个队员,不让他上场;甲教练排出的是这个阵容,乙教练排出的是另一个阵在临危或关键的那一刻,甲教练是如此处置,乙教练则又会按自己的判断与路径去处理。
而这一切,并不是某位教练在场外的心血来潮而想出来的,即使是他心血来潮,会一时突发奇想,也是与这个教练的经验、学识、战略与战术意识、是否有指挥过世界大赛的经历、脑瓜子是否灵活够用、对自己球队的了解和对对方球队的了解等有关,是这些因素在他的头脑里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了这个教练本身,他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事前参谋团的意见、代表团官员的态度、队员体能技能的变化、天气与温度的影响、是主场还是客场、是小组出线赛还是半决赛决赛等等。
我们假设,教练本身的素质与经验是一个大的变量,这个变量中有十多个具体的变量因素,教练之外还有影响教练决策的十几个变量因素,那么,教练在两难问题中做出的选择,正是这二十余个变量同时交互作用,最后形成的一个综合结果。但我们也不否认这样一点,即使这几十个变量都变得差不多,坐在场子外的某一个队存在着两个教练的话例如一个正教练,一个副教练这两个教练很可能意见是不一致的,甚至还意见相左。对于这一点,我们就得承认这时这位教练自身的素质与眼光在起作用了。
要说清楚这一点是极不容易的。教练或我们中的某一个普通人在某一刻的思想起落与情绪起落都会影响决策。明明某一个人的主导欲望在这里而不是在那里,他可能突然改变了选择方向,开始追求起次要方向而不是主要方向来了,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最活跃、最可怕的是人的脑子,人的思想每一秒钟都可以变化好几次。尤其在某种危难的时刻,脑子中可能显现急智,想出一条连平时想了许久都想不出的妙计来,也可能一时糊涂,连平时的一半智慧也没有了。
更为可怕的是我们还经常碰到这样议论某―个人的情况:他头脑发热了、他变得麻木了、集中精力,别那么丧魂落魄、他怎么能这样感情用事、你难道疯了吗等等。凡此种种,都说明某一个人的头脑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之中。所以,我们既要依靠自己的头脑,也不可全信自己的头脑。人的这个头脑的思维不仅取决于自然界的温度高低、取决于头脑中熵增的多少、取决于生物钟蜂值期与临界点,同样也取决于有没有额外烦事琐事对于此刻的干扰;弄得不好,就会减弱我们的思维灵敏度,让我们的思想在这一刻打折扣,也让我们的决策在这一刻打折扣。
我们许多行政部门的公务员都有这样一种经验,要想很快让领导点头,就在领导忙乩不堪两难块地的明智决择时去请示工作;要想让某一个方案通过,就等领导心情好的时侯去请示汇报。这说明,每一个人的头脑都不是一直处于最佳状态的。一个人有时要是我们把这些问题全列出这个人的头脑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也大有来,大致有以下几类:干出糊涂事来,有时干出聪明事来,与以一件事为主的思考比几样事情在头脑中打架的思考要清晰。
早晨由于头脑中装的事情较少,要比晚上装了许多事时考虑问题清楚。
没有烦心的事的思考比有烦心的事思考思珞清楚。
头脑生物钟在峰值期思考问题比临界点时要清晰。
头脑冷静时比情绪大起大落时宜于决策问题。
情绪乐观时比情绪恶劣时适宜决策问题。
每一个人都有犯混的时候,这时不适合决策问题。
感情因素太强烈时思考问题容易发生偏颇。
天气状况太恶劣时容易影响情绪,也会影响对问题旳抉择。
太饿、太饱、太冷、太热时也会影响情绪,干扰思考。重病会带来情绪的恶劣,也会影响对问题的看法。
在几种完全相反的意见激烈争执的氛围中,极容易使主事人烦躁不安,影响思考。
也可能还有一些方面,不过大致可以说出这条来。
讲述头脑的这种不稳定性,是为了说明:虽然一个人对问题的抉择是有一定轨迹可循的,但又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决策产生摆动。这种摆动具有这样三个原因:原因之一是决策人的内因有许多个变量在起综合作用,原因之二是决策人的周围有许多的外因在干扰着他,原因之三则是决策人的头脑本身也是一个因时因地因情绪而变的变量。在这三个大的变量的作用下,使得对两难问题的抉择产生了许多不可知的模糊性。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