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是无情地剥掉了别人的面子,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抹杀了别人的感情,却又自以为是。我们在他人面前呵斥一个小孩或下属,找差错,挑毛病,甚至进行粗暴的威胁,却很少去考虑人家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两分钟,说一两句体谅的话,对别人的态度宽大一些,就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事情的结果也就大大地两样了。
1922年,土耳其同希腊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敌对之后,土耳其终于下决心把希腊人逐出土耳其领土。穆斯塔法·凯墨尔对他的士兵发表了一篇拿破仑式的演说,他说:“不停地进攻,你们的目的地是地中海。”于是,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展开了。土耳其最终获胜。
当希腊的迪利科皮斯和迪欧尼斯两位将领前往凯墨尔总部投降时,土耳其士兵对他们大声辱骂。但凯墨尔却丝毫没有显现出胜利的骄气,他握住他们的手说:“请坐,两位先生,你们一定走累了。”
然后,在讨论了受降的有关细节之后,凯墨尔安慰了这两位失败者,他以军人对军人的口气说:“两位先生,战争中有许多偶然情况。有时最优秀的军人也会打败仗。”
凯墨尔即使在全面胜利的兴奋中,为了长远的利益,仍然记着这条重要的信条:让别人保住面子。
姜太公对文王说:“胸怀比天下大,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比天大,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人;仁德施于天下,然后才能使天下归附;恩惠施于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下;权威大于天,然后才能不失天下。遇事当机立断,就要像天道不能改变,就像四季不能更变一样。”
姜太公认为“具备上述六个条件,就可以治理天下了。”而在上述六条之中,包容天下位居首位。
3.看破别说破,面子上好过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病,御医天天进诊,日服良药,竟不见好转。此时,朝中尤为焦急,遂下诏各省督抚保荐良医。两江总督刘坤一荐江南名医马培之进京宫诊。马培之,字文植,在江南被人誉为“神医”。于是一道圣旨从北京下到江苏,征召马培之进京。马培之家乡孟河镇的人无不为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马培之却是欢喜不起来。他自忖:京华名医如云,慈禧太后所患之病恐非常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既然下召征医,可见西太后之病乃非同小可。此去要是弄不顺,只怕毁了悬壶多年所得的盛誉,还可能会赔上老命。
七月底,马培之千里跋涉抵达京都,即打探西太后之病况。其时,关于慈禧之病传说纷纭,有人传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血症”,还有一些离奇的传说。马氏拜会了太医院的御医,先作打探,却不得要领,心中不由十分焦急。后又连日访问同乡亲友,最后还是一位经商的同乡认识宫中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向西太后的近侍打听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之秘。果然,从这条黄门捷径传出了消息,使马培之大吃一惊:慈禧太后之病乃是小产的后遗症。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马氏吃惊之余,心中已明白了大半,也自觉心安子许多。
会来事儿的人,一般都有个好人缘,但这不等于说会来事儿的人不讲原则不讲立场,或者一味地好好好。恰恰相反,会来事儿的人是因为其眼明心亮嘴巴严实乖巧,才格外受到别人尊重。
另外,善做“面子”工作的人,既要照顾到对方的“面子”,还要考虑到自己的面子。最关键的是“涂脂抹粉”一定要自然,不留痕迹。
一天,马培之在太监的带领下,不知拐了多少宫巷,跨过多少条门槛,终于来到了金碧辉煌、侍卫森严的体元殿。只见40多岁的慈禧太后,脸上虽然涂着很厚的脂粉,却难掩那血亏的面色。西太后先询问马氏的籍贯、年庚以及行医经历的一些细节,然后由太医介绍圣体病况。
当时在场的还有京外名医薛福辰和汪守正等人,于是由薛、汪、马三医依次为西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三位名医又各自开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后。只见老佛爷看着薛的方案沉吟不语,再阅汪的方案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莫不紧张,无不沁出冷汗,但当太后看了马的方案后,神情渐转祥和,金口出言:“马培之所拟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处及亲王府诸大臣。”众人听罢,心中的石头落地,而马培之更是欢喜。马培之对慈禧太后的病因本来已心中有数,再切其脉,完全暗含产后血症。
马培之在其方案上只字未敢言及妇产的病机,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方药上却是明栈暗渡,声东击西,用不少调经活血之药,此正中慈禧下怀。西太后本来对医药就素有了解,见马之方案甚合己意,这是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能治好病,又可遮私丑、塞众口,马氏的药方正符合这两种要求。另两位名医的方案虽然切中病机,脉案明了,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不中老佛爷的心意。
后来,慈禧服用了马培之的方药,奇病渐愈,一年后基本康复。马培之本人也深得慈禧信任。但是无论是在京还是返归故里,马培之对慈禧的病始终守口如瓶。
这很说明问题:一个人如果眼睛不管事,无论什么时候都看不出门道来,便没人会重视你;但如果你眼睛太管事,不论什么事总能看出个门道来,而嘴巴没个把门的则更容易得罪人。所以会来事儿的人,一般都是看破不说破,这样才容易使对方既畏惧你,但又不得不敬重你。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你所希望得到的东西。
4.伤什么,别伤人面子
某单位的赵女士,每天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让人们知道她的存在。一位老兄在遗憾儿子差两分没被清华大学录取。一旁的赵女士生怕没了机会:“真是的,我那儿子也不争气,要升初中了,才考了个99分。”旁人不难看出,她到底是自贬还是自夸。一年秋季,她办完调动手续,满以为会被热情欢送,岂料送行的只有一名例行公事的干部。她哭了,哭得很伤心,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为“人走茶凉”“人情薄如纸”。
赵女士的悲剧在于她太看重自己。她无节制地表现、张扬,促成了他人的逆反情绪。可见,与人相处的确是门学问,而这门学问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要到处炫耀自己,时刻隐藏你的锋芒。
隋代的薛道衡,13岁即能讲《左氏春秋传》,隋文帝时,做内史侍郎,隋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609年)被召还京,上《高祖颂》,隋炀帝不悦,说:“仅是文辞华丽而已。”隋炀帝自以为文才甚高,不想让众人超过自己。御史大夫乘机说薛道衡自负才子名,不把皇上看在眼里,这是有造反之心。隋炀帝便把薛道衡处以了绞刑。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确实,是不是金子,人们自有公论,不在于你是否表白,是否炫耀。锋芒太盛,即使光彩照人又有什么作用呢?它只能导致两个结果:或者是使对方倍加自卑,不愿同你来往;或者是使对方倍加生气,决定要杀一杀你的威风。
向他人炫耀你的聪明,是因为你觉得你很聪明,那么你就可能觉得别人愚蠢,即使你不这样以为,别人也很可能这样以为,你阻挡不了别人如何去想。你尽管来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是你的路会越走越窄。
唐顺宗在做太子时,好感慨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王叔文听了他这一番话便对他说:“作为太子,首先应该做的事便是尽孝道,应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冷暖之事,不应多谈国家大事。况且改革又是现在棘手的问题,你这样过分热心,别人就会把你看成是邀名逐利之徒,用谈国家改革来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事对你产生疑心,你如何解释这些呢?”太子听后立刻省悟,于是之后便闻嘴黜言,不像以前那样动辄壮语惊人了。德宗晚年荒淫专制,而太子始终不声不响,因此没有招来众多的灾祸,这样,德宗也不以为太子有逼他退位之心,直到他死之后,顺宗才继位,这才有了唐朝后期十分有名的顺宗改革。
1860年,林肯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他的对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辆豪华富丽的竞选列车,车后安放了一尊大炮,每到一站,就鸣炮30响,加上乐队奏乐,声势之大,史无前例。道格拉斯得意洋洋地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林肯面对此情此景,一点也不惧怕,他照样买票乘车,每到一站,就登上朋友们为他准备的耕田用的马拉车,发表这样的竞选演说:“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选举结果大出道格拉斯所料,竟是林肯获胜,当选为美国总统。
老子警告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锋芒毕露的人时间长了必然引起别人的反感:“既然他这么能,让他自己干去!”而现代人讲究的大多是合作,少了协作精神,一些事情是根本干不成的。工作如此,学习如此,生活更是如此。
5.千万不要揭人老底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斩了。这就是戳人痛处的下场。
在待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切忌揭人之短,伤人自尊!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群人在看电视剧,剧中有婆媳争吵的镜头。张大嫂便随口议论道:“我看,现在的儿媳真是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办?”话未说完,旁边的小齐马上站了起来,怒声说:“你说话干净点,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讨厌别人指桑骂槐!”原来小齐平素与婆婆关系失和,最近刚从家里搬出另住。张大嫂由于不了解情况,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而得罪了小齐。所以只有了解交际对象的长处和短处,为人处世才不会伤人也伤己。
且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位年青的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的减肥药也不见效果,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
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小张不由闹了个大红脸。在这里,小张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赶,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不找麻烦才怪哩。
所以,还是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戳人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