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有点担心考不上二中”
叶蓁一出生爸爸就不在家,六岁的时候,妈妈去浙江找了爸爸,从此一去不知道多少年。每年过年的时候爸妈才回来一次,年后初十不到就出去了。
叶蓁小时候,农村里普遍比较贫穷,楼房很少,叶蓁家的房子是1998年建造的,那年叶蓁4岁,也只是个毛坯。后来每年一点点的装修,从外到里,开始有了些彩色。
叶蓁从小聪明伶俐,长得可爱,也充满灵气,据说,爷爷生前最爱的是叶蓁,缘分这种事情可能谁也说不定。那个时候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可是爷爷对叶蓁的宠爱,成了非主流。后来奶奶和妈妈还时常说起,爷爷对叶蓁的宠爱真是没得说的,捧在手心里怕化了,不知道如何疼爱才能给她最好的。叶蓁那个时候还小,对爷爷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叶蓁记得,爷爷经常带她出去玩,爷爷有个好朋友,他们家有张非常漂亮的小椅子,听奶奶说,叶蓁很喜欢那张小椅子,每次去都会上去坐,每次离开的时候,叶蓁都会安静的离开,不会像其他小孩子一样,哭着喊着想要把椅子拿回家。所以叶蓁一直挺讨大人喜欢的,特别是爷爷。
叶蓁记事很早,大概在三岁多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叶蓁数数,叶蓁聪明伶俐,很快学会了100个数,在其他孩子还什么都不会的时候,叶蓁就能够靠着邻居家的墙壁,正儿八经的数起砖块来了,而且很少数错。那稚嫩的小手在砖块上移动的时候,妈妈在旁边总是露出那种自豪的笑容。
一直以来叶蓁都是妈妈的骄傲。
记得有一次,外公家卖稻子,来收稻子的叔叔和外公数了数稻子的包数,一共是11蛇皮袋的稻子,正准备算钱的时候,小叶蓁嘴里嘟囔着:12包。在场的还有外婆、舅舅和妈妈,一同看着小叶蓁,然后重新数了一下,发现真的少数了一包。大家都开始哈哈大笑起来,眼前的这个小不点,真是太可爱了。妈妈抱起小叶蓁,很用力的亲了两下。
就是这样许多生活的小事累计得多了,大人对小叶蓁是喜欢得不得了。一直都夸妈妈有一个这么聪明懂事的好女儿。
叶蓁从小热爱音乐,从小就能跟着音乐唱和跳,不需要人教。这也成了小叶蓁快乐的一部分,妈妈经常带着叶蓁在叔叔阿姨面前表演,久而久之,叶蓁的胆子越来越大,性格也越来越活泼了。
四岁那年,爷爷去世了,叶蓁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离开,小孩子看着躺在爷爷,回头对大人说,别吵,爷爷睡着了。
小叶蓁失去了一个真心疼爱她的人,可是那个时候她还不知道离别意味着什么。
那一年,妈妈怀孕了,是个妹妹,可是家里人并不快乐,叶蓁从小对人的情绪特别敏感,是难过还是开心,她能感受到。叶蓁记得她只看了妹妹一眼,然后妹妹就不见了,家里人说,妹妹因为生病还是什么,不在了。叶蓁也不明白,反正妹妹就这样不在了。
一年以后,妈妈又怀孕了,有一天,妈妈肚子很疼,奶奶发现情况不对是要生了,奶奶叫叶蓁喊外婆来接生。外婆生了很多孩子,这方面经验比较足,孩子刚落地的那一刻,外婆喜出望外,嘴里说着:是个宝,是个宝。农村人一直以生儿子为荣,外婆生了七个女儿才生一个儿子,当她看到是个外孙的时候,特别为妈妈高兴。
家里人都开心的不得了,连叶蓁自己都忘记了这种落差和生妹妹的时候有多大,也只顾着一起开心了,毕竟在叶蓁的心里,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叶蓁的亲人。渐渐的家里充满了很多欢乐。
妈妈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叶念的名字是妈妈取的,妈妈说,因为心心念念的想要一个男孩。
尽管村里人重男轻女,但是妈妈从未减少过对叶蓁的疼爱。只要叶蓁想要的,妈妈都会尽力满足她。记得有一次,叶蓁想吃水里的莲蓬,妈妈就去湖里打了非常多的莲蓬回家,有妈的孩子是幸福的。日子虽然清贫,但是每一天却洋溢着微笑。
就这样日子过了约有一年,叶蓁开始去学校上学,妈妈在家带弟弟。每次放学回家,小叶蓁都会及时写完作业,小叶蓁很幸运,有一个爱她的妈妈,她总是希望叶蓁优秀,叫叶蓁要认真写作业,多识字。小叶蓁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回家完成作业后跑去找妈妈,虽然有时候只是看着,也不能帮忙,但是叶蓁就是喜欢粘着妈妈。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叶蓁不知道犯了什么错,妈妈拿着细细的树枝抽得叶蓁满地打滚,外婆看不下去了,就把叶蓁带走了,待不到半个小时,叶蓁想溜回家,外婆撞见叶蓁就问她,你回去干嘛啊,你妈那么打你。叶蓁也不知道怎么就冒出来一句话,“妈妈打我也要回去”后来外婆告诉了妈妈,妈妈每谈起这件事,她的眼角都会湿润。
这大概就是爱吧,即使妈妈打了叶蓁,叶蓁还是想要回到妈妈的怀抱。
从那以后,妈妈就再也没有打过叶蓁了。
日子过着过着,叶蓁六岁那年,一天奶奶从村子的东头来到叶蓁的家里,和妈妈聊天。家里的气氛有点奇怪,奶奶脸色沉重。但是一番商量过后,奶奶点了点头。
晚上的时候,妈妈把叶蓁喊过来,叶蓁看着眼前的妈妈,似乎有些话要说。妈妈跟叶蓁说:蓁蓁啊,你知道爸爸去哪了吗?”
叶蓁回答说:去打工了呀
“打工干嘛啊”
“打工挣钱给我们交学费”
妈妈:爸爸一个人在外面很辛苦,妈妈要去帮爸爸。
叶蓁点点头
妈妈:你在家要孝顺奶奶,帮奶奶好好照顾弟弟。
叶蓁听话的点了点头,妈妈的一句嘱咐成了她以后生活的信条。
就这样,叶蓁和弟弟就跟奶奶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