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出生在簪缨世家,虽然到韩愈时已经式微了,但是勤奋读书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他的父兄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在困顿落魄之中也不废攻读,不能不给韩愈带来深刻影响,加上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7岁开始读书,又笃志嗜学,成绩便不同凡响,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不少文章都说,7岁的韩愈写起文章来,能够别出机杼,自成一格。之所以如此,与他所处的环境大有关系。他虽出身官宦之家。但此时已经式微,父母早亡,孤苦无靠,只得依哥嫂读书。穷困的生活促使他宵衣旰食,奋发淬砺,篝灯展卷,日以继夜,加上他又博闻强记,触类旁通,因此,年龄稍长,便能通《六经》、百家之学。时人的记载可能有溢美的成分,但是韩愈既聪颖又勤奋,成为一代宗师,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韩愈自己也说:“读书着文,自七岁至今。”又说自己“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成如容易却艰辛。韩愈后来有那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年青时刻苦读书分不开的。
韩愈虽然7岁时就开始读书,但萍踪浪迹,迁徙不定,学业只能时辍时续。在长安的3年中,是韩会42年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日子,以文会友,政务丛脞,未必顾得上辅导胞弟韩愈读书。以后贬谪韶州,人地生疏,心情悒郁,只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便殁于任上,韩愈也不会学到很多东西。从韶州回到河阳,席不暇暖,便又逃难宣城,干戈纷扰之中恐怕也是读不成书的。韩愈真正有机会坐下来钻研经史,当是在避难宣城时期。
韩愈在到宣城时曾师事讨窦牟。窦牟弟兄4人,其中3人因善于辞赋而进士及第,这3人是窦牟与其兄窦常、弟弟窦巩。一门三进士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在士林中传为佳话,因此,韩愈慕名前往谒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韩愈是在宣城后不久认识窦牟的,当在15岁左右,时为建中三年(782)。窦牟殁于长庆二年(822),终年74岁,建中三年为33岁。韩愈说的“实自童蒙”,大概就指15岁时。窦牟循循善诱,使韩愈如沐春风,便有了荀子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感觉。他对窦牟甚为崇敬,自视为刚刚破壳而出,须要哺食的“雏”,而窦牟则是翱翔蓝天的飞鸿。40年之后,韩愈回忆受业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梦中,可见他对老师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韩愈自己说,他是个布衣之士,7岁时便开始读书,13岁上便能写文章了。古代有不少大手笔,但13岁便能写文章的还不多见,韩愈能做到这一点,自然不同凡响。不过就他的阅历和根基来看,13岁时写出的东西怕是很浅薄的。他的集子里没有注明哪篇是他早年的作品,可能已经散佚了。他又说,我十六七岁时,对世事知之不多。十六七岁时还懵懵懂懂,虽读圣人之书,却弄不清其中的底蕴,以为凡是出仕做官的人,都有救焚拯溺,民胞物与的情怀,完全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把当时的社会想象得过于美好了。就凭这一点,也可证明他在13岁时写不出其真知灼见的文章来。
宋人王十朋说,韩愈的《感二鸟赋》乃是少年时所作,因学识不够,故有“余生命之湮,曾二鸟之不如”之叹。但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已经清清楚楚地说明,该文写于贞元十一年(795)五月戊辰,当时韩愈是28岁,将要进入壮年时期,已经不是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