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应该看到,从马克·吐温在世时直到20世纪的今天,这位幽默文豪的作品始终遭到思想保守落后或甚至反动的极少数人的攻击诽谤。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最先是在英国出版的,1884年和1885年美国最有影响的《世纪杂志》选登了这部小说的一些章节,同时还对其中的段落进行删改,这使得马克·吐温感到愤怒。后来,他把这部作品原原本本地交给他自己开办的韦伯斯特公司出版发行,畅销美、英、法、德等国家。可是,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公共图书馆和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却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从藏书中剔除出去,认为不适宜做儿童读物,这种做法立即招致美国报纸和评论界的强烈抗议,这样审查图书的极个别人只得乖乖地把这部世界名著归还到图书馆的书架上。可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美国被拍摄成电影时,编导者却删掉了逃亡的黑奴吉姆这个重要人物,看来,种族歧视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极少数人的头脑。
在很长时期里美国的统治阶级千方百计地企图削弱马克·吐温的作品的鲜明的思想倾向性,他的那些讽刺性和揭露性最强的短篇小说、政论、杂文等印行很少,一般都没有收入作家的文集。
一位研究马克·吐温的美国学者,发现这位幽默文豪写的大量的信件至今没有被公诸于世,它们都是批判建立在金钱与贪财基础上的现代美国的资产阶级文明的。
马克·吐温关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许多精辟的论述,表明这位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伟大作家的思想更加成熟,立场更加坚定,他对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切反动势力和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尽管极少数人企图贬低马克·吐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他的作品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所产生的影响愈来愈广泛和深刻。
马克·吐温的优秀作品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永放光芒。
7作为最好的历史见证的《自传》
晚年时,马克·吐温经常在安静的卧室里口述回忆录,就像格兰特将军等一些在美国历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名人一样,他们的经历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马克·吐温口述和笔记的个人生平资料,后来整理成一部《自传》。马克·吐温决定他在世时不出版这部书,他说:“我简直是躺在坟墓里写这些材料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才会说实话吧,一个人甚至在生命垂危之际,有时都不可能毫无保留地说出全部实话。”
后来,马克·吐温把《自传》的一部分章节寄给一家杂志发表。这部《自传》的两卷是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还有一卷直到1940年才公诸于世。
《自传》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马克·吐温怀着愤慨的心情叙述的。他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各种丑恶现象,往往怒不可遏,这些都有助于他真实地反映普通老百姓的情感。
马克·吐温在这部《自传》里嘲讽美国军队侵略没有防御能力的菲律宾部落的所谓“胜利”,同时,我们在这部书里还可以看到当时赫赫有名的一些美国亿万富翁的丑恶形象,马克·吐温在纽约和华盛顿等地都跟他们接触过,对他们一直感到厌恶。《自传》中这样写道:富翁们“贿赂议会和法院,就像人们购买食品衣服一样随便”,“使贪赃受贿合法化,肆无忌惮”。
马克·吐温总是对现实社会表示出毫不妥协的态度。当时美国的现实生活变得令人无法忍受,道德准则遭到彻底破坏。“看来,任何修补都无济于事”。马克·吐温在《自传》里写道:“在社会上存在着用甜言蜜语掩盖的各种谎言,政治家们都异口同声地支持和散布它们。第一种谎言就是所谓在世界上有真正的独立:独立思考、独立信仰、独立行动……第二种谎言是所谓在世界上存在着宽容:在宗教界、政界和其他方面……”
在《自传》有数百页篇幅描述旧时代,描述在汉尼巴尔镇的生活和那些到处漂泊的往事。马克·吐温认为19世纪中期的“旧时代”比20世纪初期的美国的“新时代”要好得多,特别值得怀念。
这些年来,马克·吐温多次谈论死亡,他产生这类想法,不只是由于本人的日渐衰老、疾病和亲人们的相继去世而引起的,还因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使马克·吐温愈来愈感到悲观失望。他在笔记本上写了一段寓意深刻的话:“汤姆在社会上颠沛流离了60年后,终于回到自己家乡,他找到了哈克。他俩谈论旧时代,他俩离乡别井,一生过得很不顺心遂意。往昔的一切,美好的一切都即将终结,他俩将在一起死去。”
鲁迅先生在《夏娃日记小引》一文中指出:“但到1916年他的遗作《神秘的陌生人》一出版,却分明证实了他是很深的厌世思想的怀抱者了”。
同时,我们在马克·吐温的《自传》里,还可以看到作家用抒情、明快和幽默的笔调,回忆起了他的童年时代和在内华达的矿工生活,歌颂美国西部边疆拓荒者们的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精神,赞美克服艰难险阻、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淘金探矿生活,正是千千万万美国的西部移民具有这种时代精神,才使得往昔野兽出没、荆棘遍地的西部荒野,到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已经成为阡陌纵横、烟囱林立的发达地区,马克·吐温亲身经历了美国西部开发的伟大变革和艰苦的生活,他作为西部移民这股奔腾千里的洪流中的一滴水,晚年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感到自豪,在《自传》里也充分流露出作家的这种情感。
马克·吐温的《自传》不是只停留在关于个人生活的回忆上,而是跟他的许多作品一样,主要是描写普通的美国人们。他在《自传》里通过对自己所熟悉的平凡的人物的生活遭际的描述,从中真实地反映了他本人的生活。
德沃托、韦克托和佩恩作为编辑、整理和研究马克·吐温的全部作品的著名学者,他们还看到了马克·吐温的从未发表过的大量手稿,德沃托和韦克托在20世纪40和50年代分别从中整理出不少珍贵资料,编辑出版了更加详尽的《马克·吐温自传》增补版,使我们对这位伟大的美国幽默文豪的一生及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而深刻。
8完成了创作间断40年的小说
190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70岁生日。在祝寿的宴会上,马克·吐温发表即席演讲时说,他现在认为自己已经感到很满足,如今他可以休息了,躺在舒适的安乐椅上悠闲地吸着雪茄烟,读读书,翻翻报纸杂志……
实际上,马克·吐温对自己从来不会满足,他永远不会搁下自己手中的笔,他要为人民争取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马克·吐温始终是一位无神论者,他晚年时仍然撰写了好几篇反对教会的文章,他说这些杂文至少要100年以后才能发表。
有些美国的知名人士,尽管在世时曾经信奉过18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的反教会的观点,但到了垂暮之年,感到死神步步捱近,于是终于皈依宗教,企图从中寻找安慰,“想方设法”在“另一个世界里”求得一个舒适的位置。马克·吐温绝对不是这种人。
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有次讲演时说:“现在任何思想健全的人都不会答应毫无保留地信仰宗教。”马克·吐温则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当然,这应该说,假若一个人完全接受这种宗教信仰的话,他就是一个十足的白痴。”
年过70岁的马克·吐温,开始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比从前大不一样,他经常感到胸口疼痛。有人说,这是心脏病。医生们建议他不要操劳过度,尽量少抽烟。可是,马克·吐温仍然不停地写作。这时他继续完成了《斯托姆菲尔德船长漫游天国记》。这部小说早在60年代就开始动笔,这是马克·吐温创作间断最久的一部作品,从动笔到完稿的起止时间长达40年。
1907年马克·吐温终于发表了《斯托姆菲尔德船长漫游天国记》这部小说。
在《斯托姆菲尔德船长漫游天国记》里,从一些怪诞的看法中也能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某个侧面。这部小说有许多描写准确和富有哲理的东西,马克·吐温对宗教和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进行尖锐讽刺。同时,它充满着愉快的情调。
高尔基说得对,70岁高龄的马克·吐温的心灵永远年轻。马克·吐温一生为个人和社会的不幸深感痛苦,受尽折磨,可是他的心灵是从来不会衰老的。这一点在小说里表现得很明显。
马克·吐温建造了幽默艺术的金字塔。
马克·吐温晚年时还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充满着诚挚的幽默感。他的表现手法没有丝毫减色,而且更加丰富多彩。今天他在讲演时进行辛辣讽刺,而明天他写的作品却给人以欢娱,充满着抒情的格调。
马克·吐温晚年时仍然热爱生活,喜欢活动,爱说挖苦话,经常跟别人高谈阔论,争论不休。报纸上报道说,马克·吐温一年四季穿着白色西装。他在人们面前泰然自若,举止端庄,很有风度。马克·吐温经常去人群川流不息的繁华街道散步。
可是,给人们永远带来笑声的这位幽默文豪却没有活到80岁。
9全世界的人们都哀悼他
马克·吐温不愿像他所塑造的斯托姆菲尔德船长那样到处漂泊,更不想跟随他去天国漫游,他晚年渴望着在自己的国度里过着安定的生活。他在雷丁建造了一栋新住宅,取名为斯托姆菲尔德山庄,就是他晚年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
不过,马克·吐温没有像25年前在哈特福德修建住宅那样从设计到房屋竣工后的室内装饰摆设等都亲自参与,样样过问。这次他从来没有去过一次住宅建筑工地,对房屋的设计也从不理睬,连图纸都不愿看,一直等到新住宅全部建成和室内家具用品都置备齐全后,马克·吐温才去观看自己的新居。
二女儿克拉拉在新住宅里跟奥西普·加布里维奇结婚,马克·吐温的女婿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在维也纳他与克拉拉相识,都是奥地利著名钢琴演奏家莱切梯斯基的得意门生。这对年轻的新婚夫妇在斯托姆菲尔德山庄住了不久,他俩就到欧洲旅行去了。
这时候,马克·吐温的心脏病严重发作,还患有支气管炎,为了减轻心绞痛引起的剧烈咳嗽和一阵阵窒息的痛苦,在医生们的建议下,他到大西洋北部的百慕大去治疗,那里气候温暖,风景优美,环境舒适幽静,是著名的游览和疗养胜地。
在雷丁的斯托姆菲尔德山庄,只有小女儿吉恩和一些仆人居住。吉恩从小就患有羊痫风,14年来一直没有根治好,但9个月前她住院治疗后,身体恢复很快,现在显得精力充沛。马克·吐温为了跟小女儿吉恩在家里一起度过圣诞节,他特意在圣诞节的前两天从百慕大赶回家里,在节日的前一天晚上,父女俩在家里欢欢喜喜地准备庆贺圣诞节。
第二天早晨7点30,马克·吐温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老管家气喘吁吁地告诉他:“吉恩小姐死了!”马克·吐温听到这一噩耗,他当时也差点急得气绝身亡。
吉恩的羊痫风半年多来一直没有发作过,这次为了准备过圣诞节,过度的劳累和兴奋,使得她在圣诞节的前夕的清晨突然发作,猝不及防,不幸病亡。
吉恩的遗体躺在异常寂静的这栋新住宅的浴室的地板上,她的眼睛闭着,抿着嘴唇,就仿佛睡觉了似的,马克·吐温对小女儿平日入睡时的姿态是多么熟悉啊,20年了,吉恩再也不会醒来,就这样结束了她的短暂的一生。
1909年的圣诞节,是马克·吐温一生中最凄惨的一个圣诞节,也是他度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吉恩的遗体被送往耶尔玛拉,在那里她被安葬在母亲奥莉维亚、姐姐苏西,还有夭折的兄长兰顿的坟墓旁。
狂风呼啸,暴风雪铺天盖地,斯托姆菲尔德山庄在白雪皑皑的山谷里显得格外凄冷。房子里一位孤苦伶仃的白发老人,一边凝视着窗外的白茫茫的山野,一边挥笔疾书。如今,他只有写,不停地写,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回忆着心爱的吉恩。他没有去参加吉恩的葬礼,他“再也不愿意在任何亲人入土时往墓穴里望一眼了”,他的心早已碎了。
圣诞节整个一天里,马克·吐温不愿停笔,写完了“吉恩之死”这篇文章,这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又失去了一位亲人,吉恩的去世给马克·吐温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对于他日益恶化的心脏病和支气管炎等于是雪上加霜,身体垮得更快了。圣诞节过后不久,马克·吐温在医生护士的陪同下乘船去百慕大继续治疗。在那里他的心脏衰竭和胸部疼痛愈来愈厉害,只住了3个月,他回家的愿望也愈来愈强烈。
他在给女儿克拉拉的信中写道:“我不愿意死在这里,因为这个地方对于陷入这种处境的人是不怀好意的。我死在这里,就得在殡仪馆的地下室里躺着,一直等到轮船来把我运走,那下面实在太阴暗、太不舒服了。”“我也不愿在回国的途中死去。我对于死的地方愈来愈挑剔了。”
马克·吐温冒着心脏病突然发作猝死的危险,乘船返回祖国,他简直是在跟死神赛跑,但他并不恐惧,仍然保持着幽默感。
他终于回到了家里。二女儿克拉拉和丈夫急忙从欧洲赶回斯托姆菲尔德山庄,陪伴父亲度过了最后的5天。她给父亲哼唱他最喜欢听的一首苏格兰民歌。
马克·吐温把死亡当做“最宝贵的礼物”,毫不恐惧,而是镇静自若地等待它的降临。临终时他轻轻地对女儿和女婿说道:
“在我快要死去的时候,我不愿意有人延长我的生命。我只需要让自己舒舒服服地死去。”
1910年4月21日,伟大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与世长辞,终年74岁。
马克·吐温的逝世,在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引起人民群众的深切的悲痛。他的灵柩停放在纽约长老会的教堂里,成千上万的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向他的遗体告别,向深受人民爱戴的这位幽默文豪默哀致敬。
全世界的人们都哀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