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艾森豪威尔已经了解到盟国有关划分战后对德占领区的政治协议,按这一协议的划分,柏林虽然分区占领,但城市本身将由苏联控制。这样,即便盟军不惜代价地占领柏林,最后还是得按政治协议将柏林交给苏军,艾森豪威尔可不愿做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
第三,柏林是德国的首都,是第三帝国存在的精神象征。希特勒一定会负隅顽抗。而且柏林城防坚固,易守难攻,防守柏林的德军除外围兵团外,还有20多万卫戍部队,200多个突击队,强攻柏林,势必付出重大代价。为此,艾森豪威尔曾征询过布莱德雷的意见,让他估计一下从易北河冲到柏林,盟军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布莱德雷答复说:“至少要损失10万人。”战争行将结束,还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艾森豪威尔认为实在不值得。
另外,有关“民族堡垒”的神话也影响了艾森豪威尔的判断。据说,希特勒在走投无路时,打算把党卫军盖世太保和另外一些狂热地忠于希特勒的组织撤至巴伐利亚南部、奥地利西部和意大利北部山区,凭借那里险要的地形,同盟军顽抗到底。这样,盟军可能将面对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据此,艾森豪威尔认为迅速占领德国全境比抢先攻入柏林更为重要。
由于美方的坚持,英国方面最后无奈地接受了艾森豪威尔的新方针。
4月1日,分别向前推进的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完成了对鲁尔的合围,把B集团军群的21个师装进了大口袋。莫德尔率领被包围的德军企图突围,两次都被盟军打了回去,只好退守在防御阵地里,作困兽之斗。4月18日,盟军攻入鲁尔,B集团军群全部被歼。莫德尔下落不明,有消息说他在战败之际自杀了。
当鲁尔战役进入尾声时,盟军的一部分部队便开始向东挺进,直指易北河。蒙哥马利指挥部队东进时,只遇到了一些象征性的抵抗。在他正面的德军采取了有条不紊的退却战术,双方都只蒙受了轻微损失。对蒙哥马利真正构成阻碍的是前进路上纵横交叉的河流,当英军最终推进到200公里之外的易北河畔时,他们在自己的身后已架起了200座桥梁。
在易北河上稍事休整后,蒙哥马利又日夜兼程地指挥大军按计划直指波罗的海沿岸。在这里,他同苏军展开了竞争,他要抢在苏军之前进入丹麦。人们很怀疑一向稳扎稳打的蒙哥马利能完成这一任务。事实证明,这种怀疑是错误的。蒙哥马利不仅能稳扎稳打,也能快速推进。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蒙哥马利命令各师在狭窄的挺进线上,作大纵深挺进作战。装甲先头突击部队绕过敌军还在抵抗的地区,开足马力向前推进,把攻击该地区敌军的任务交给后面赶来的部队在翼侧或后方予以完成。沿途,德军正规部队并没对盟军构成严重威胁,但盟军却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狙击手的打击。这些人多数是一些少年和散兵,他们使用一种类似火箭筒的武器,在盟军前进路上的各个角落向盟军坦克射击。它给盟军坦克带来的损失是惊人的,第2集团军先头部队的1000辆坦克,至少有125辆被击毁或重创,还有500辆受损严重。很多身经历次恶战的优秀士兵,也死于这种非正规的袭击中。胜利似乎在望,但死神的身影却在每一个道路转弯处徘徊。蒙哥马利费了很大的气力才使他的部队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士气。
5月2日,蒙哥马利终于比苏军早6个小时抵达了波罗的海的维茨马和卢卑克,胜利完成了任务。他所取得的战果是辉煌的,仅5月2日和3日两天时间,登普西的第2集团军俘获的战俘就将近50万人。毫无疑问,德国已经被决定性地打败了。
3 吕讷堡荒原受降
1945年4月27日,蒙哥马利在前线接到陆军部的报告,说希姆莱于24日曾通过瑞典红十字会向盟军提出投降。
希姆莱称希特勒已患重病,他可以全权代表。蒙哥马利当时最关心的是赶在苏军之前进入波罗的海,因此,对希姆莱这一提议没予重视。5月1日,德国的广播电台宣布,希特勒已在他的作战指挥所里死亡,海军上将邓尼茨接替他继任元首。广播中没有提希姆莱的名字,实际上希特勒在自杀前已失去对他的信任。
5月2日下午,指挥波罗的海和威悉河之间德国地面部队的布卢特里特将军派人送信给登普西,说他将率部投降。结果,他没有来,而是送来一封信,说此事应当在更高层内进行。
新任元首邓尼茨为使德国避免无条件投降的厄运,决定分化盟国,采取向盟军单独投降的策略。5月3日,经他同意,凯特尔元帅派出一个代表团到蒙哥马利在吕讷堡荒原的总部,谈判投降事宜。代表团于当日11时30分到达,其成员有海军上将冯·弗里德堡、金策尔将军、海军少将瓦格纳和少校参谋弗里德尔。后来又增加了上校参谋波莱克。
蒙哥马利精心安排了这次谈判。德国代表被引到他的指挥车外,他有意让他们在迎风飘扬的英国国旗下等候了几分钟,然后才步出车外,佯装不知地问翻译:“他们是什么人?”翻译向他一一作了介绍。
蒙哥马利接着问:“他们来干什么?”
弗里德堡随即向他念了凯特尔信件,说他们打算让德国北部的所有军队(包括苏军正面的)向盟军投降。
蒙哥马利对此表示拒绝,说他不接受苏军正面的3个集团军向他投降。
弗里德堡则说,他的士兵不愿向苏联人投降,因为他们会被送到西伯利亚作苦工。
蒙哥马利则讥诮地说:“1941年6月你们进攻俄国之前就应该想到这一天。”
接着,他向德国人提出了他的条件,他说:“你们是否愿意让在我西翼和北翼的德国军队全部向我投降?如愿意的话,我们可以把他们当做我当面敌军以及在波兰支援我当面敌军的敌方部队,向我作一种战术性战场投降而加以接受。”他声称,如果这一条件不被接受,他将命令他的部队继续作战。然后,他又在地图上向德国代表介绍了他们目前的战况,他估计这足以打动他们接受条件。
正式谈判开始后,德国代表向蒙哥马利表示,他们无权作出决定,但他们准备建议凯特尔接受这一条件。
于是,蒙哥马利立即起草了一份文件,概括了这次会谈达成的决议,然后,派他的副官布尔·沃伦中校同弗里德堡和弗里德尔两人驱车去弗伦斯堡面见凯特尔。蒙哥马利重申,如果他们不能于次日下午6时返回复命,他将重新进攻。
蒙哥马利料定弗里德堡将受全权委托回来签字,于是决定在5月4日下午5时举行记者招待会,谈谈德国人同他联系谈判投降的事。
弗里德堡果然被委托为全权代表,当他同弗里德尔返回蒙哥马利总部时,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
蒙哥马利再次摆出胜利者的姿态,他让德国代表在他的指挥车外肃立几分钟后,才把弗里德堡叫进车。他问:“现在你是否愿意签字?”弗里德堡答道:“我同意。”
于是,蒙哥马利立即下令在他专设的一个营帐里举行受降仪式。在一群英国士兵、战地记者、摄影人员和其他人士的注视之下,德国代表步入了营帐。在场的人异常兴奋,他们知道这所代表的历史意义。
蒙哥马利早已准备好了投降文书。营帐内布置得十分简单。一张铺着军毯的粗木桌,一只墨水瓶和一支极其普通的军用钢笔,另外还有两支英国广播公司的话筒。
蒙哥马利当众宣读了投降书,并补充说,除非德军立即签署这份文件,并不再就投降后的安排提出种种条件,否则,他将下令继续开战。
庄严的时刻来到了。蒙哥马利一个一个地叫着德军投降代表的名字,要他们依次在投降书的右下边签名,德国人一一照办了。最后,蒙哥马利在文件左下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也许是过于激动了,蒙哥马利在签字时竟然把日期给写错了,他写的是5月5日。当他意识到错了后,把“5”字划掉,在旁边重写了个“4”字。投降书的原件是打在一张普通的陆军公文笺上的。最高统帅部要蒙哥马利把原件送去,可蒙哥马利舍不得把这么宝贵的历史性文件送出去。于是,他送去了原件的照片,原件则被他留了下来。晚年,他把这份原件赠送给了大英博物馆。
德军投降书的全文如下:
荷兰、包括一切岛屿在内的德国西北部以及丹麦境内全体德国武装部队的投降书
一、德军最高统帅部同意在荷兰、德国西北部(包括弗里西亚群岛和赫耳果兰岛及其他一切岛屿)、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丹麦境内的全部德国武装部队向第21集团军群总司令投降。上述地区的全部海军舰只均包括在内。上述部队应立即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
二、上述地区之德军均应在1945年5月5日(星期六)不列颠夏令时间8时起,停止在陆上、海上与空中的一切敌对行动。
三、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今后盟国就任何问题下达之命令,均应立即执行,不得有任何争辩及评论。
四、凡违抗命令或执行不力者,将视为破坏本投降条款,由盟国依照现行法律与战时习惯法论处。
五、本投降书并非盟国签署的适用于全德及德国全体武装部队的总投降书,一俟该总投降书签署后,本投降书当予废止。
六、本投降书分别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以英文本为准。
七、若对投降条款含义及解释发生疑问或争执,则以盟国的决定为最后之裁定。
伯·劳·蒙哥马利元帅冯·弗里德堡1945年5月4日
18时30分瓦格纳
波莱克
金策尔
弗里德尔
在投降书上签字的5名德军军官中,波莱克在战后不久死去,瓦格纳后来成为西德国防部海军部副部长,弗里德堡服毒自尽,金策尔饮弹自毙,弗里德尔则在投降后不久死于车祸。
投降仪式结束后,蒙哥马利颁发了正式停火令,宣布自5月5日上午8时起第21集团军群全线停止战斗。
接下来,蒙哥马利又写了几封公开信,第一封写给第21集团军群所属的高级指挥官,第二封写给第21集团军群的所有士兵。而后,他又向皇家海军、皇家空军发去公开信,对于他们在战争期间的通力合作表示感谢。
5月8日午夜,在柏林举行了由朱可夫元帅主持的正式的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凯特尔元帅代表德国政府向美、苏、英、法四国投降,并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欧战胜利结束。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生效。5月9日,成为欧洲胜利日。
对于蒙哥马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功绩,丘吉尔首相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
“该集团军群(第21集团军群——作者)之英名和第8集团军一样,必将永垂史册。他们的丰功伟绩,首先是他们的司令长官的品性、深谋远虑的战略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实令我们的后代引为无上荣光。他从埃及经的黎波里、突尼斯、西西里和南意大利,经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直达波罗的海和易北河,旌旗所指,战无不克,未尝有丝毫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