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声音还是要有的,譬如秀或晒的恩爱照、萌娃照、旅游照、职业照、美食照等等等等,说明诸位的虚荣心未死,在仅存一丢点信任的朋友圈(微信,实质上指信任度几近趋于零。而微信朋友圈可想而知。)里,将‘无耻’进行到底,甚至发挥极致。
即便只是一大堆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垃圾照,亦是浮躁群体里的一种无言的声音,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种呼声。不过这呼声,多少有些矫情,多少有些装逼。因为我晒各类照片,无非也是这点可怜的希冀;所以,自我嘲讽,权当自我忏悔。
话说回来,鉴于浮躁之下都还怀揣不死之心,倒是可怜又可爱。可怜自不必说;可爱也是真的,有些东西能装(装逼,是一种人类行为,意思有两种:一是以卖弄、做作获取虚荣心的自我满足甚至欺骗性质的行为,向别人表现出自己所缺少不具备的气质;二是指掩饰自己的才能,以达到掩盖自己真实的实力、欺骗对方的行为,有时也是谦虚的表现。大多数时候指前者。),有些东西却是在装的情况下反应出来地真实,那便是欲望。欲望是赤裸裸的,装穷可以,装清纯可以,一切装都可以,只是,装有意义嘛?应该有,至少在朋友圈“求赞,求可怜”的为实不少。
且不说意义与价值,意义和价值不是我们民族所擅长的,我们只注重方式方法,不客气地说法就是不择手段;譬如上位法,有姿色的卖弄姿色,有钱的砸钱,仅此而已。不过在这里,那些为了开脱苦逼的生活而各种装的男男女女,还是要称赞的。这种做法符合行情,君不见诸类选秀节目里,秀的不是才艺,而是泪点;这种事情在我大学期间,为了助学金,我那些可爱的同学就如洪水猛兽般上演过,岂是一个‘淋漓尽致’所能表达。他们或者真卑鄙,或者假高尚,总之在晒或秀的时候,明明白白承认着‘无耻’并将‘无耻’进行到底,甚至乐此不彼。这都是为了生活,完全能够理解,我甚至可以毅然决然地跟风,所谓随波逐流,‘无耻’就无耻。
接着,该批评的还得批评,该谩骂的还得谩骂。至于有些东西,譬如社会制度,大多人一知半解,动不动西方国家怎么地,中国怎么地,装什么大学士,够什么学者资格?不过是听见一只狗叫,忍不住附和两声了罢!
拿疫苗事件而言,真正了解此事件的有几人?朋友圈里随随便便转发,就是正义的呼声吗?有几人理解正义为何物?又有几人真正扛起社会责任,投入精力调查了解真相,寻求正义渠道,以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挽救受害者?好多人不明就里,只是跟风作看客,因为谁都明白,这块大石头决不会轻易砸到自己头上,要砸也肯定是别人,更希望是别人,这样就可以继续作看客,并继续评论是非。仇视心理就这么来了,仇视的社会关系便悄然形成,于是,人们还是鲁迅笔下的国人,伸长脖子的看客。
有抱怨未必就仇视,但有仇视必然心生抱怨。抱怨不公平,什么都好像不公平。
同样是同学,想当初我不比他差,奇怪,他现在竟比我混得好?肯定有人。一个女同学,本是一匹野马,却进驻到别人的草原?肯定虚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都是心理失衡所滋生的念头,几乎人人如此,别担心,我不例外。
老刘家开面馆,手不洗、菜不摘,稀里糊涂便是大杂烩,但只要赚钱就行,总之有人会给钱吃面。老王家就在隔壁,生产奶粉,为了赚钱,三聚氰胺超标都是小意思,恨不能加砒霜,只要赚钱,什么都敢干。老陈家……如此说来,你就明白,一个群体的信任平衡已然被打破,什么公平、正义便荡然无存。
在一个拼人脉的年代,聪明和能力即便隐身,纯真和善良即便休眠,似乎都有可能。不过在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年代,这些曾经一度被推崇的东西,却扭曲成仇视和抱怨。只有在一个即便没有信任的虚拟世界,似乎有人可以偏安一隅,寻求一点安慰。所以,晒吧,骚年!秀吧,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