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有应用性的研究。现在,在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应用性的研究是非常迫切的。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是重要的研究力量。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迫切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
(五)家庭“子女少”带来的不利因素
我们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是非常正确的。现在我国已有近13亿人口,专家预测,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2035年前后将达到16亿至18亿,以后才会负增长。
子女少,从教育上看,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家庭教育投资多、投入精力多、教育条件好,就是有利的因素。但是,不利因素也非常明显。一个孩子,在家庭里,众望所归,众情所依,孩子成了真正的“宝贝儿”。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6位甚至更多的成年长辈“疼爱”一个孩子,难免产生“四二一”综合症;孩子在儿时的生活中缺少同龄、近龄玩伴之间的交往,容易形成“独”、“拔尖儿”的心理倾向,甚至出现人格偏差,给教育带来更多的难题,对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
诸多挑战告诉我们:当今社会,影响发展的因素多而杂,利弊因素并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可控性都在减小,如何应对挑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班主任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若想取得成效,一方面要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确定教育策略与措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和多端性、动力性和发展性、基础性和螺旋性。
(一)顺序性和多端性
有班级的女生寝室失窃了,虽然数目不大,但已是连续第二次该寝室的失窃事件。得知此事,我思索了很久,虽然有些眉目,或者能大致判断,但我不能肯定。唯一能肯定的是一定是同寝室的同学,别人没钥匙。第二天,我让该寝室的五位同学来到一间空的教室,在教室里事先放了一张课桌,里面没有东西,接着,让她们轮流进入房间。当所有人都出来的时候,我对她们说,刚才你们当中的一位已经放了100元在那里,我现在把钱还给失主,同时,我也不想知道是谁放的钱。
事已过,其实当时没人放钱,是我自己放的。我当时也有些后悔,但同时更相信那学生,她应该放下包袱。果然,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封信,内有100元钱。至今,我不知道那人是谁。
谁都会犯错误,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让他的心灵得到洗礼,不然一辈子都放不下一件事。找到一个合适的阶梯让这些暂时迷途的学生能下来,而这个阶梯必须从心灵深处开始,只有如此才能让他们真正改变自我。人需要感动,同样也需要触动,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完美,但必须完善。这样的事情,对我们而言是小事,可对这个学生来说就是大事,可能会改变她的一生,改变她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而我们的教育就需要这样的“润物细无声”。
小学低年级的忠旭是一名“特殊”的孩子,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到头痛、棘手。忠旭的脾气很倔强:平时与同伴间有了矛盾,老师如果不帮他,他有时会怒气冲冲、瞪眼与你对峙半天,一言不发,令你无法收局;有时会情绪激动,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一样,抓到东西就扔就摔。有一次,他让我震惊、担心了许久。记得是在收拾玩具,准备洗手吃午点了,我看见他拿着玩具绕圈地追着冬冬乱跑,我拉住他,好言相劝,拿掉他手中的玩具准备放好。谁知,忠旭却一反常态地拉着冬冬就是使劲地捶打,还一个劲地喊着:“要你抢我的玩具,我不吃午点了,我讨厌你们……”说完就往外冲,我眼疾手快地抓住了他。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道德的基本要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班主任在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必须遵循四要素形成发展的顺序性,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统一、平衡的发展。同时,也要根据未成年人个体差异和四个要素发展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工作开端。解决忠旭同学的问题需遵循知、情、意、行四要素形成发展的顺序性和多端性。老师在忠旭很冲动的情况下,及时从行动上制止了他的行为,然后再考虑怎样对他进行教育能够使他改变不良的个性和行为。
思想道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因此,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实际上是使未成年人知道是什么、对不对。“知”是思想道德形成的认识基础,它规定着思想道德形成的方向,未成年人所犯的道德方面的错误,大多是由于道德无知、道德认识能力低造成的。
“情”是对道德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心理学上将其称为高级情感。它是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力量源泉,对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起着激发、起动、调节的作用。当一个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持无所谓或者否定的态度时,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道德。
“意”在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动力的维持作用。道德意志薄弱者一遇到困难便动摇不前,因而在道德修养方面不仅进步缓慢而且易出现反复。
“行”即道德行为及习惯,看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如何,不是取决于他的言论是否动听,而是取决于他的行为是否高尚,是否对人民有利;不是看他的个别行为,而是指他的一贯行为。
人的思想道德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一般程序可概括为:知道是什么,明辨对不对,愿意不愿意去做,并能坚持做、自觉去做。但思想道德的这四个构成要素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它们各自的具体含义、作用是不一样的。知、情、意、行不能相互替代,再加上德育过程是受多方面条件制约的复杂过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可以从讲授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开始,也可以从培养、陶冶道德情感为开端,或者从锻炼意志、训练行为习惯着手。这说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多端性的特点,班主任应从班级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动力性和发展性
在一次班会例课上,班主任说:“请每人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写出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五项内容:比如朋友、父母、生命、名牌大学、国家等,也可以是美好的愿望或理想。”并反复声明:“你们所写的东西不用给我看,你们自己知道就可以,但必须是自己心里最真的想法。”十分钟以后,每位同学都经过极认真地反复筛选后,写出了五件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班主任看到每位同学的表情是幸福的。写完后,班主任请他们放弃其中一个,放弃自己认为相对不重要的一个愿望或理想。同学们的笔尖在纸上游移,眼珠子在不停地打转,看得出,他们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美好的愿望、珍贵的事物,谁愿舍弃?谁又舍得舍弃呢?
在他们刚平静下来时,班主任又说:“请在剩下的四件中,放弃两件。”同学们坐不住了。有人说:“可不可以不划掉?”,班主任告诉他们:“这是游戏规则,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在痛苦、歉疚、负罪的心情中,同学们又舍掉了两件。
然而游戏并没有结束,班主任又请他们在最后两件中,再划掉一件。
小程是全班较调皮的学生,他说:“我保留的最后一件是‘父母’。因为父母不仅养育了我们,而且现在还无时无刻地不在为我们操心、操劳。无论什么、无论怎样都不能让我离弃他们!”程同学说出这番话,是我没有想到的,可能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这么一个游戏竟然深深触动了他自己,这个教育是深远的。
学生小汪,是个文静、懂理的女学生,她说:“当只剩下最后两件,还要我划掉一件时,我划掉了‘父母’。父母养育了我们,但毕竟他们会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说着,她哭了起来,泪水顺着面颊流淌,带着内心的自责和对父女、母女感情的珍惜。“我保留了‘我考上重点大学’,那是我父母的心愿……”我看到不少人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班里的团支书说:“在最后的两件中,我划掉了上名牌大学,保留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因为我自己个人的得失和祖国、人民相比,实在太渺小,而且我考上大学也是为了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说到这里,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最后,班主任告诉同学们:“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刻苦学习,我们的美好愿望都有可能实现。”正如学生小李所说:“你刚才叫我们做的这个游戏,犹如一场恶梦,在梦中是如此的可怕,怕失去所有,而在梦醒时分,其实我们拥有一切。”班主任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珍惜现在,拥有未来。(——摘自:江庆君,李巧敏:《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温岭教育信息网)
班主任不仅要从外部输入一些观念让学生接受,更要善于借助学生美好的心灵基础,从那里面挖掘美好品质的种子,利用他已有的心理土壤加以培养。这样植根于学生原有心理基础的理想,才易于成长。本次班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惜现在,思考人生的态度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在心灵深处发生撞击,让学生受到心灵洗礼。
人之初,性本善,不管怎么样的学生,也许他(她)学习不好,表现差,但他们心灵最深的地方应该和其他学生一样的清澈,一样的美好。只不过很多时候,学生给老师的是表面,老师给学生的同样也是表面的东西,而没有进行心与心的碰撞。一旦心灵碰撞,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班主任的德育任务是把社会的思想政治及道德要求转化为全班学生的思想道德。这个“转化”是通过“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的矛盾斗争而实现的。思想道德是个体现象,其形成与发展依赖个体的心理活动、心理矛盾斗争。班主任对未成年人的德育要求并非都能为学生所接受,也并非都能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必须能够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
道德要求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根本点,是使德育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心理因素的矛盾运动相一致。学生思想、心理上的矛盾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倾向与德育要求的矛盾;二是认识上的知与不知、全面与片面的矛盾;三是思想意识上的正与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四是知、情、意、行四种构成要素发展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班主任提出的要求与学生的思想矛盾相一致,就会产生“共振”,实现转化;不一致,就不可能或很难实现转化。
成功的教育就是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学生自我教育的参与,教师的教育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班主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很好地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实际,使教育要求能够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使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基础性和螺旋性
某小学有这样一位学生:重义气,但又很易翻脸;表面嘻嘻哈哈,但有时又很烦躁;集体活动似不关心,但又积极参与;且脾气很大,不愿与老师接近,存有很大的戒心。他的这种双重性格严重影响了学习,促使班主任去深入地了解他。从同学那里得知,他原来学习成绩很好,但不知什么原因,成绩突然下滑,到现在这样,且性情发生了改变。班主任从其他老师那里了解到,他多次与老师发生冲突,而且不易解决。如何才能接近他呢?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给了班主任机会,但要抓住这次机会,并非易事。处理得当,可以打开缺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若处理不好,可能使他将自己包裹得更严,再去接近,非常困难。
在上课过程中,该生与老师发生了矛盾。进到办公室,他嘴唇哆嗦,手冰凉,激动到了极点。
班主任的第一反应是,先稳定他的情绪。没有直接批评他,简单问了一下经过:他说老师不尊重他,骂他是狗。班主任又找到这位老师了解情况:因为他上课不好好上,老师说了他几句,言语使用不当,但并没有骂他。怎么办?不能再交谈下去,必须先稳定情绪,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将他带到后边的操场,要他抬头看远处的天空、树木,问他心情是否好些了?情绪稳定后,班主任和他一起在操场散步,询问他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时间的长短。以自己为例,告诉他,出现这种情况时,必须控制自己,调节情绪,不要让它伤害到自己。若不能做到,可以来找老师,帮他解决。
这件事情后,发现他开始问问题了,其他老师也很奇怪,因为他从来不问问题。他开始转变了。
虽然他们之间不再有隔阂,建立了初步的信任,但是,班主任感觉到他的情绪很不稳定,一定有什么事情一直在困扰着他,而他并没有完全信任班主任。后来,任课老师跟班主任反映,他上课时写情书,而且很细腻。班主任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在班会上点出了这种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性。他低下了头,班主任知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这样的处理,比将他叫到办公室训斥一顿,效果要好很多。既给了他足够的面子,又教育了全班同学。而且,师生彼此之间更加理解。
人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认识世界的。一个人不从事活动、不与人交往,他的心灵就会枯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离开他们的活动与交往,是不可能的,因为,思想道德是社会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个人身上的反应。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所以,必须让未成年人多看、多听、多交往、多实践,使他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与交往中了解、理解、掌握、学习社会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
新的社会环境下的活动与交往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活动与学生交往。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部分,班级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真正有生命力的班级活动必然植根于社区、植根于社会。今天和未来的班主任,不应该再用我们头脑中几年、几十年以来形成的有关活动的老框框来设计新的社会环境下的活动,也不应该再用“教室”这样的一种特殊空间来禁锢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的范围。相反,应该鼓励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将教育的过程真正变成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将班级中的学生真正变成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的一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发展是在活动交往中进行的,具有螺旋性上升的特点。班主任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上出现的反复现象要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出现反复时,不气馁;另一方面不放松,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