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反映培养模式如何通过就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结果产生影响,本来打算对该校连续6年的培养方案及其变化做一个系统的调查。从层次上,包括所有的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从内容上,包括具体课程的名称及其学时数、学分数;从结构上,包括理论课、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以及实践课的比例。同时,还要对教材的内容及其出版时间、学生的选课方式、学分制等情况做出分析。另外,最好还能找一个学科专业类似的院校进行对比分析。但在实际调查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获得了两年本科生专业的培养方案。就现有数据,只能做一个课程结构及其变化的分析。首先,分别计算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课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并将其直观化。
一是必修课的比例较大,选修课的比例较小。除了广告、新闻、工设、经济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的比重都在70%左右。必修课主要是一些基础课程,适当的比例是必要的,它可以为大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必修课比例太大,则意味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的课程安排,一方面,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选择课程,另一方面,学生也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主攻方向。这样,大学生更多的是应付考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被调动起来,教育目标被大打折扣。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人力资本的存量较小,并且,由于所学课程的市场适应度较小而可能使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是实践课的比例较小。各专业的实践课比例一般都在10%~20%之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调查表明,这恰恰是很多大学生就业的劣势。实践课可以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该校以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其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应该突出实践课的重要性;而目前该校实践课的比例还比较小。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更看重大学生的实践知识与能力,而大学生所学的大多数是理论知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其市场认可程度较低,就业能力较小。
三是各专业的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课的结构雷同。除了广告学之外,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课的比例都没有明显的区别,即课程结构没有体现专业自身的特色。比如,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语言表达、写作等基本功外,更要培养抓住新闻亮点的敏感性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在实践锻炼中来培养。该校该专业的实践课比例与其他专业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样,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与中文专业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很容易被后者替代,因而,其就业能力较弱,难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
四是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明显的变化。各专业就业率的变化情况差别很大,而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明显变化,这意味着课程设置及其结构调整没有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状况的变化做出充分的反应,当大学生所学的东西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时,要实现这种人力资本的价值将是很困难的。
基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以上特点,可以做如下判断:这种培养模式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而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与这种局限性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证明了子命题1.1的另外一部分,即通过培养模式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