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作为东北最高军事指挥员,于12月11日给东北局和中共中央发了电报,汇报了自己对作战和今后工作方针的看法。林彪指出了人民自治军的弱点和存在的问题是:各地皆有土匪。股匪、散匪到处皆是,许多县城被匪盘踞。我少数侦察人员皆派不出,战斗力尚不强,训练尚未成熟;老百姓说:八路军与中央军都是为老百姓的,彼此不打好了,并认为国民党是正统,旧政权、旧武装的人员皆盼望找国民党接头;我军收编的旧武装,一到与敌接近时,即叛变投敌;我军无钱,在乡村中行动时,则到处征发,老百姓恨我,与征给养人员打骂,我军驻城市时,因用边币大票子,商店关门,我新编部队纪律最坏,部队政治工作亦须大加整理;部队缺枪弹、衣服、鞋袜,现虽补充了一部,但均未补齐。仓库存的东西有的已经没有了,以后如何补充,尚无着落;战斗中我火力不强,不能压倒敌人。我冲锋时猛劲较差,这一则由于疲劳,次则未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同时来东北的观念是进大城市,装备新武器,对打仗无精神准备;战斗中伤兵须用战斗员抬,下火线又要随军行动,甚感不便。指挥员最怕此麻烦;地图不全,致走弯路;电台不灵,致有部队调不到。电话线少,在出发与战斗中皆不能迅速动作。侦察未良好建立,对敌情了解迟缓而不正确;指挥机关不健全,锣齐鼓不齐,阴差阳错的事特别多。林彪对部队问题的观察是很细致的,指出的弱点十分到位。
考虑到人民自治军的以上问题,林彪建议对东北斗争须作长期打算。目前最重要的是坚决肃清土匪改造旧政权;建立后方基地,包括军工厂、兵站、医院;对部队进行整编训练。具体说,是将部队以团为单位,一概分散于广大乡村打匪,做群众工作,收集资料,建军与整训,准备度过整个冬天,而在明春再集中打大仗。林彪反对目前与国民党军队硬拼,他认为以我部队的现状而勉强打,则结果多不佳。在锦州以前敌集中前进时,我如真的以主力投入大仗,则很可能演成主力的退却,而损兵、损士气。
12月25日,林彪再次向中共中央和东北局致电,进一步表明了自己对建立根据地的意见。他指出:凡愈靠近城市与铁路的地方,人心愈浮动,群众愈难争取;而这一带亦往往首先失掉,使群众工作的建设白费力气。距城市与铁路线北宁、长春两路愈远的地方,人心愈巩固,群众工作愈易发动,且敌来的可能少,故愈易成为巩固的后方……故我群众工作的布置,应将重心布置于边缘地区。先把那一带搞起来,然后用群众运动的影响,来向城市扩张群众运动……我绝大部分部队皆应严格离开城市,住到乡下去。
林彪的这份电报文字不长,大道理也不多,但意思却较深刻。言下之意就是要农村,到农村去,甚至是到较为远离大城市和铁路线的农村去,否则就难以取得胜利,至于城市眼前根本不要考虑它。
在此期间,东北局领导成员们也在认真研究和探索东北工作的新方针问题。
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任北满分局书记的陈云,根据在东北工作的实践和对时局的看法,起草了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以他和高岗、张闻天的名义致电东北局并转中共中央。指出,苏联要把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交给国民党,还要我们交出已接收的政权,国民党军已占领山海关至锦州一线,正准备向沈阳推进。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必须承认,首先独占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以独占满洲,这种可能性现在是没有的。因此,当前的满洲工作的基本方针,应该不是把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这三大城市,而是集中必要的武装力量,在锦州、沈阳前线给国民党部队以可能的打击,争取时间。同时,将其武装力量及干部,有计划地、主动地和迅速地分散到北满、东满、西满,包括广大乡村、中小城市及铁路支线的战略地区,以扫荡反动武装和土匪,肃清汉奸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扩大部队,改造政权,以建立三大城市外围及长春铁路干线两旁的广大的巩固根据地。
陈云的这个电报是11月29日和30日分两次发往延安的,中共中央第一天收到电文的一半时,就立即回电说:“看了你们未完的电报,中央完全同意。”
刚刚到达两锦地区的黄克诚,也就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于11月29日致电东北局,指出:已进入及将进入东北之主力及新组建成立之部队,数目特别巨大,但若无党政民之支持,无粮食经费的充分供给,无兵员的源源补充,将必大大削弱原有之强大力量,目前东北大城市被顽军占领,乡村则为土匪盘踞,但大都与顽有关,我则处在既无工人又无农民的中小城市。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作战,且有陷入不利地位之危险。因此,利用冬季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的5个月时间,发动乡村群众,肃清土匪,建立各级党与政权为当务之急,求得5个月内建立根据地的初步基础,便利明春的大规模作战。
黄克诚还根据华中地区经验,建议立即划分主力师(旅)的补充熟悉地区,作为该师的根据地,每师划3至5个县。该师(旅)立即派遣地方工作干部前往规定地区开展工作,建立政权和党委,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该师(旅)立即派出必要兵力肃清土匪,恢复社会秩序。在规定地区内,该师(旅)收集粮食资材、建立医院、工厂,扩大新兵,源源补充主力部队。主力部队集结作战,伤病(员)则送该区休养……以免伤病(员)继续妨碍主力行动与作战。他说,我认为20多万军队没有千万以上群众支持是不堪设想的。
12月初,西满分局负责人李富春、吕正操、张平化联名将“关于形势及我们的任务”的电文告彭真、罗荣桓、林彪,认为“独霸东北目前既不可能,但力争优势仍有充分可能。中央指示既要力争控制长春路与中心城市,更要控制次要交通线、城市及广大的农村的工作方针是完全对的”。随电提议西满工作布置“是以控制从阜新、通辽、双辽、挑南到索伦的铁道,及从长春经批安到王爷庙的铁道为中心,面向长春铁道沈阳等中心城市。掌握铁道西边的城市及广大农村,各省有重点地建立西满根据地,确立在西满、热东野战军的后方”。
这些意见,对于统一思想认识,实施工作重心转变,完善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毛泽东虽然远在陕北,但通过对这一份份电文的仔细研究,看出了东北的斗争一定要作长期打算的形势,感到必须使用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个民主革命时期的老办法。建立根据地已经是东北局领导成员的共识了,但是在如何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上认识差距较大。有的成员虽然同意退出大城市,但总是不愿意走得远一些,总希望找个机会再打回大城市来,因此,总是不忘马上找机会与国民党军争夺沈阳、长春等大城市。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1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由毛泽东起草的给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毛泽东在这个具有纲领性的指示中明确告诉东北局:目前“我党在东北地区的工作重心是群众工作”。如果不抓紧群众工作,“我们在东北就将陷于孤立,不能建立巩固根据地,不能战胜国民党的进攻,而有遭遇极大困难甚至失败的可能”。毛泽东要求中共所有的干部和军队,必须给东北人民以看得见的利益,要下决心与东北人民打成一片,要彻底扫除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
毛泽东指示的核心意图是在东北、西满建立军事政治根据地。他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也不是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附近地区内”。“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
毛泽东并预见到东北斗争的艰苦性,要求东北全党全军放手发动群众,逐步积蓄力量,准备在将来转入反攻。还具体制定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战略部署和战斗任务,要求迅速在西满、东满、北满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一切军队,均须有确定的地区和任务,才能迅速和人民结合起来,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东北局和东总的工作方针和任务,指明了新形势下发展壮大人民军队在东北的力量,同国民党作长期斗争,最后夺取全面胜利的途径,对东北根据地的开创具有决定性意义。
3.新老合编
为彻底纠正“招兵买马”的错误扩军方式,对新扩充部队进行整顿,解决组织不纯、成分不纯等问题,东北局领导人提出了实行新老部队合编的建军原则。
关于“新老合编”问题,彭真、程子华早有意识,因此,提出得最早。还在1945年10月19日即注意到了。如在“关于黄部与新部队合编等问题的电示”中他们就曾指出,运昌:……黄永胜所属教2旅第1团留锦州与新部队混编,并由你们具体商定。
此时的新老合编方式主要是采取混编的形式,即新老部队均按原建制混合编成,故“招兵买马”而来的部队因此保留了下来,这就留下了叛乱的基础。
10月23日,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关于黄(永胜)、张(秀山)所率两个团留热河开展工作给林枫的指示中,因看到了新扩充部队成分太杂等问题,也提到了新老合编问题。该电说:承德、平泉之线苏军已撤,我在热河尚无主力并无人主持;国民党军队已到北平,可能很快向古北口、承德进攻,如热河被国民党控制,对我整个局势将极不利。因此,决定黄永胜、张秀山及其所率两个团,并干部200人,即留热河,迅速与新发展部队合编,并建立政权,发动群众,准备作战。
根据中共中央以上指示,热河区分委于10月26日部署了新老部队的合编工作。该部署具体内容为:……热河主力为两个旅,共约9,000人,地方武装在外,大部是新发展起来的,老基础只1,000多人,又因干部太弱,不易掌握,不能很快执行战斗任务。黄张带过来的两个团,均为老部队,基础很好,急需人员和武器装备。为此,我们准备以黄张的两个团为基础,同原热河两个旅合并,以充实和加强这两个旅作为机动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