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才能走远
有一个学僧元持在无德禅师座下参学,虽然精勤用功,但始终无法对禅法有所体悟,故有一次在晚参时,元持特别请示无德禅师道:“弟子进入丛林多年,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养,每日一无所悟,请老师慈悲指示,每天在修持、作务之外,还有什么是必修的课程?”
无德禅师回答道:“你最好看管你的两只鹫、两只鹿、两只鹰,并且约束口中一条虫。同时,不断地斗一只熊,和看护一个病人,如果能做到并善尽职责,相信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元持不解地说道:“老师!弟子孑然一身来此参学,身边并不曾带有什么鹫、鹿、鹰之类的动物,如何看管?更何况我想知道的是与参学有关的必修课程,与这些动物有什么关系呢?”
无德禅师含笑地道:“我说的两只鹫,就是你时常要警戒的眼睛——非礼勿视;两只鹿,是你需要把持的双脚,使它不要走罪恶的道路——非礼勿行;两只鹰,是你的双手,要让它经常工作,善尽自己的责任——非礼勿动;我说的一条虫就是你的舌头,你应该紧紧约束着——非礼勿言;这只熊就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与个人主义——非礼勿想;这个病人,就是指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让它陷于罪恶。我想在修道上这些实在是不可少的必修课程。”
◎静才能流深
五代时的后汉刘王坚持礼请云门禅师及其寺内大众全体到王宫内过夏。诸位法师到宫内后,接受宫女们的礼敬问法,尤其刘王虔诚重法,故禅修讲座,无日无之。于是连日莺莺燕燕,热闹非凡。寺中耆宿也都乐于向宫女和太监们说法。但唯有云门禅师一人却在一旁默默坐禅,致使宫女们不敢亲近请示。
一位值殿的官员,便故意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仍是一默,值殿官员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更加尊敬,就在碧玉殿前贴一首诗道:“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
◎心不清净,欲必杂七杂八
禅师们是思考人生大哲学的,精神世界极为丰富,而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却是十分简朴的。《缁门崇行录》中记录了历代高僧的修行情况。
扁担和尚一生只拾橡栗为食。
永嘉禅师不吃锄头种的菜,因为他怕锄头杀生。
慧林禅师一双鞋子穿了整整20年,遇到平软的地就脱下鞋子赤脚行走。
通慧禅师终年一衣一服,衣服补了再补,不管冬天和夏天都是穿同样的一套衣服。
慧开法师不管接受大小的施舍,马上分散救济贫苦的人;行因法师在庐山的佛手岩修行时,天天跟鸟兽为伴,那些动物都很温驯地亲近他,没有一点儿惧怕。后来他很潇洒地站着死去。
慧熙禅师一个人住在岩洞里,不接受居士供养的房舍,日中一食,坐垫周围都是灰尘杂草。衣服敝陋,仅能避免风寒,冬天穿一阵,夏天就挂到壁上。
道法禅师主持兴乐、香积二寺,领众有方,严于律己,不受别请,不预僧食。乞到的饮食布施虫鸟,夜晚脱衣露坐,以饲蚊蚋。后入定见弥勒佛脐中放光,照烛三恶道,于是更加精进,常坐不卧。
大梅和尚参访马祖禅师,明心见性以后,隐居在深山中涵养,有人要请他出来当官,大梅和尚很幽默地回答说: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富上法师,坐在道路旁边读经,身边放着一顶大斗笠来化缘。因为马路偏僻,来往的人很少,所以他没什么收获。有人问他说:“大师,您为什么不到城里人多的地方去化缘呢?”他回答说:“我只要一两文钱就能够维持生命了。”
◎要开心就不要自寻烦恼
四祖道信禅师还未悟道时,曾经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
道信虔诚地请求道:“我觉得人生太苦恼了,希望你指引给我一条解脱的道路。”
三祖僧璨禅师反问道:“是谁在捆绑着你?”
道信想了想,如实回答道:“没有人绑着我。”
三祖僧璨禅师笑道:“既然没有人捆绑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经是解脱了,你何必还要寻求解脱呢?”
后来石头希迁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将这种活泼机智的禅机发挥到极致。
有一个学僧问希迁禅师:“怎么才能解脱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捆绑着你?”
学僧又问:“怎么样才能求得一方净土呢?”
希迁禅师回答道:“谁污染了你?”
学僧继续追问道:“怎么样才能达到涅磐永生的境界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给了你生与死?谁告诉你生与死有区别?”
学僧在希迁禅师的步步逼问之下,开始迷惑不解,继而恍然大悟。
◎保持一份安静平和最重要
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根据佛家经典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宇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你的呼吸就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宇中生活呢?”
◎把无端烦恼都抛却到九霄云外
有一个人每到晚上都会做一个梦,他梦见自己走在很长的走廊,走到尽头时,出现了一道门,看见门他全身发抖,直冒冷汗不敢打开门。就这样,二十年来他每晚都做同样的梦,也找心理医师治疗了二十年。
后来他找到了慧明禅师,也把梦的情形跟慧明禅师说明。
慧明禅师沉思片刻,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把门打开看看呢?!最多只是一死而已嘛!”这人想想很有道理,于是当晚在梦中他便鼓起勇气把门推开了……
第二天,他又来找慧明禅师。
慧明禅师问他:“门打开了吗?”
他点点头回答:“打开了!”
慧明禅师问:“结果,门后有什么呢?”
他说:“打开门后,呈现眼前的是一片绿油油的柔软草地,有灿烂的阳光、耀眼的舞蝶……”
◎心不动,就不会受外界干扰
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为了悟道修行,只身来到南海。当时,广州法性寺有一位印宗禅师正在开讲《涅经》,于是,慧能大师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到了这一天,寺前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
其中,有两位和尚见到广场中飘扬的幡旗,便开始议论起来。其中一人说:“是幡动。”
另一人则说:“不,是风动。”
结果,两人就此争论不休。
这时,慧能大师开口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两人的心在动。”
正在争论不休的两人,一听到慧能大师的话,顿时恍然大悟。
◎静心也不必强求
梁山缘观禅师是宋初人,住湖南梁山,付法于大阳警玄禅师,有偈云:“梁山一曲歌,格外人难和,十载访知音,未尝逢一个。”
有一天一位学僧来向他请示道:“知音难逢,是人生的憾事;但家贼难防,更是吾人的困扰。如何提防家贼。请师道一句?”
缘观禅师答道:“认识他,了解他,变化他,运用他,何必防他?”
学僧问道:“家兵家将容易使用,家贼如何用他?”
缘观禅师答道:“请他住在无生国里。”
学僧进一步问道:“难道说连安身立命之处也无吗?”
缘观禅师道:“死水不藏龙。”
学僧问道:“那么,什么是活水龙?”
缘观禅师道:“兴云不吐雾。”
学僧不放松,再问道:“忽遇兴云致雨时如何?”
缘观禅师下床抓住学僧道:“莫教湿却老僧的袈裟!”
◎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
慧能大师幼时家境贫寒,三岁丧父。长大后,靠卖柴狩猎奉养母亲。后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禅师。
公元六七六年,慧能大师决定出山弘法。他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年月里,他传播的禅理将会给整个世界带来这么巨大的震撼,他只知道他是一名禅师,有责任将自己证悟的大道传给愚昧偏执的世人。
大师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法幡(佛教里一种写着佛号的小旗子)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
一个和尚大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嘛!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
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嘛!”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周围很快聚了一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大师摇头叹了口气,走上前去对人们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动啊!”
有人说笑着把这事报告给了住持方丈。方丈听罢大吃一惊,急忙率领众弟子前来拜见慧能大师,顶礼膜拜道:“阿弥陀佛!望大师能长住此地,指点弟子们迷津。”
于是,慧能大师就在此设坛讲经说法,不久禅宗的思想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今日更是风靡世界。
◎心无杂念才有真正的平常心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道:“有。”
信徒问道:“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答道:“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禅师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问道。
慧海禅师说道:“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豁达者才心无挂碍
在一次地震中,山体滑坡,一块比房屋还高的巨石轰然滚落,正好堵在山脚下的小村子的村口。
人们觉得它挡道,不喜欢这块巨石,合计着要移走它。但是,巨石实在太大太重,几十名壮汉齐心协力也动不了它。
有一天,一位和尚云游至此,看样子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高僧。人们向他请教移石之法,高僧看看巨石,摇头不语。人们很失望地走了。
但是,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巨石上出现两行字,像是斧凿雕刻的:横写大字——“镇村之宝”;竖写小字——“何处有障碍”。
那字刻得漂亮,笔力雄劲,气势非凡,加上巨石这个载体,更显得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
渐渐地,没人再想移开这块巨石了,它一直巍然屹立在村口,旁边种植一些花草,俨然成为街头一景。
◎远离尘嚣,心中才会安静
一恬大师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
直到一恬十六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小一恬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一恬的一生。父亲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李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李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李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李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一恬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李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李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李大叔是个疯子呢。”
一恬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从此,一恬大师决定离开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要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不久,为了避开尘世的喧嚣,远离见利忘义的市井小人,他出家了。
◎太在意名,心就会不安静
以前,一位禅师的门下有500弟子,其中,有个小和尚的名字叫“恶者”。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他想让师傅给他起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字,而师傅让他自己到外边找一个吉利的名字。小和尚非常高兴,走街串巷地去找好名字。
一次,小和尚看见一群人正在为一个死者送葬,于是,他走上前去问道:“请问,死者叫什么名字?”送丧的人说,叫“有命”。他一听,摇摇头,不无痛惜地说:“名字叫有命,为何却没了命呢?”
送丧的人冷笑一声,说道:“名字只是一种符号,人都难免一死,怎见得叫有命就不会死了?你这小和尚也真糊涂。”
小和尚边想边往前走,一会儿,他来到了一个富家大户的门前,看见主人正在用皮鞭抽打一个女仆。小和尚见女仆非常可怜,就上前问主人道:“你为何这般打她?”
主人气愤地说:“她欠了我的钱不还,难道我还不该打她?”小和尚又问:“请问这女仆叫什么名字?”
主人答说“宝玉”。小和尚一听,惊叹道:“宝玉这名字多吉利,怎么没钱还债,并且还要挨打呢?”
主人听了,讥笑道:“叫宝玉又怎么了,她还不是一个女仆?名字只是一个符号罢了,与有没有钱有什么关系?”
小和尚一听,觉得有理,就决定不再找名字了,开始向寺庙的方向走。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一个迷路的人,他问那人的名字,那人说叫“指南”。小和尚很好奇,就问他:“你既然叫指南,为什么还会迷路呢?”迷路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名字只不过是个符号而已,叫指南难道我就不会迷路了吗?”小和尚无言以对。
最后,他回到了寺里,来到了师傅的身边。师傅问他是否找到了满意的名字,小和尚懊悔地说:“我不再找了,我还是叫原来的名字吧,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
◎安静自在心头
住聱州浦阳县佐溪山的朗禅师给玄觉禅师写来一信。信中说:他自从到了佐溪山,居住山中,心意泰然。但见青松碧沼,明月自生,名花香果,蜂鸟衔将,猿啸长吟,远近皆听。每夜锄头当枕,细草为毡。反观世上峥嵘,竞争人我,只觉得安坐山中,心情舒畅极了。
玄觉接信后,给朗禅师回信一封,谈了他对隐居山中的看法。玄觉写道:“山中部郁长林,巍巍山峰、鸟兽喧闹、水石岭蝶、春夏秋冬,花草随之兴衰,晨昏午夜,云气随之变化。这种情况下,如未识道而先居山。则只能是见山而忘其道。相反,如果先识道而后居山,则会是只见道而忘其山。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