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成就自私
释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
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你现在是在捕食,错过我还有下一个;我现在是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条啊。”
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了你我没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逼到绝路上我也不会紧追不舍的。”
释尊听了慈悲心起,就把鸽子伸手握住,藏在怀里。
老鹰怒火中烧,只好跟释尊理论说:“释尊你大慈大悲,救了这鸽子一命,难道就忍心我老鹰饿死吗?”
释尊说:“我不忍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也不想你白白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于是释尊就取出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上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
这鸽子看上去虽小,但无论释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
当释尊割下身上最后一片肉的时候,天平终于平衡了!
天地风云为之变色,真正的佛祖诞生了。
◎相互争夺只会互伤
从前,北天竺有一个木师,技艺高超。他做了一个木头女孩,这木女面容端正,举世无双,她的服饰也齐整如新,与世间女子毫无差别。她也能走来走去,斟酒待客,只是不会说话。
当时南天竺有一个画师,也很擅长作画。木师听说后,便准备好酒食,请画师前来做客。画师到了后,木师便让木女来斟酒端食,从白天一直吃到晚上,画师始终不知道这是个木头美人,以为是个真人,对她很是喜欢,挂念不已。
当天色已晚时,木师进里面去休息,也请画师在这里住下,并留下这木女来服侍他,对他说:“专门留下这女子,可以和她一起休息。”
当主人进屋后,木女还站在灯下。画师便叫她过来,但这女子没有动。他以为是这女子害羞,所以才不过来,于是就上前去拉她的手,这时才知道原来是个木头人。他感到很是羞愧,心里想:这主人欺骗我,我定要报复他。于是画师便在墙上画了自己的画像,中人所穿衣服也与自己相同。在画上,这人用绳悬颈,好像已吊死的样子,又画了一只鸟在啄尸体。画完后,就关好门,自己爬到床下休息。
到天亮后,主人出来,见这门没开,就向屋里看,只看见客人被吊死的模样。木师大惊失色,以为这画师真死了,便破门而入,用刀砍绳。这时,画师从床下爬出来,木师见状很羞愧。
画师对他说:“你可以骗我,我也可以骗你,现在主客情谊已尽,互不相欠了。”
然后,两人不禁叹道:“世人如此相互欺骗,也是这样啊!”
◎爱是我们唯一的牵挂
出家人非常强调普度众生的仁慈之心。下面的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启示刚刚入门的小和尚:
一次,国君孟孙带随从进山打猎,臣子秦西巴跟随左右。打猎途中,孟孙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他非常高兴,便下令让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宫中,以供日后玩赏。
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在后,不停地哀号。那只大鹿一号叫,这里小鹿便应和,那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明白了,这是一对母子,他觉得心中实在不忍,于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顾秦西巴站在旁边对自己有什么危险,一下冲到小鹿身边,舔了舔小鹿的嘴,两只鹿便撒腿跑进林子里,眨眼就看不见了。
孟孙打猎归来,秦西巴对他说放走了小鹿,孟孙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猎回来的余兴一下子全没有了,他气得将秦西巴赶出宫门。
过了一年,孟孙的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孟孙要为儿子找一位好老师。
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老师,孟孙一一接见这些人,但他总觉得不是十分满意。正当孟孙闷闷不乐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赶出宫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开朗,立即命人去寻找秦西巴,并把他请回宫来,拜他为太子老师。
左右臣下对孟孙的做法很不理解,他们问道:“秦西巴当年自作主张,放走了大王所钟爱的鹿,他对您是有罪的,您现在反而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笑了笑说:“秦西巴不但学问好,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小鹿都生怜悯之心,宁可自己获罪也不愿伤害动物的母子之情,现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终于被国君理解。
◎有一种爱叫牺牲
小和尚问老和尚道:“菩萨还杀生吗?”心中却在想:“师父一定回答不杀,哪有菩萨破戒杀生之理!”
不料老和尚郑重地回答:“杀!菩萨常常杀生,不知疲倦!”
“什么!”小和尚瞪大了眼睛,支起了耳朵,好像听到了天外来音,“菩萨怎么会杀生,还常常杀生呢?”
“为救度众生,为降妖除魔!”老和尚淡然地说。
“那么,菩萨岂不是犯了大戒吗?”小和尚不解地问。
“犯戒又不犯戒。”老和尚耐心地解释,“犯戒是因为有杀生之相,破了戒的形式;不犯戒是因为菩萨心中没有丝毫杀念,所以符合戒的精神。”
“那么,菩萨于杀生之时,心中当作何念呢?”小和尚好奇地问。
“菩萨杀生时,当作此念:救助被害众生使其免于水深火热,拯救害人恶魔使其免于万劫沉沦!”
“菩萨杀生,还入地狱吗?”小和尚追问。
“菩萨常入地狱。”老和尚答。
“为什么?”小和尚不解。
“菩萨救助众生永不休息,所以降妖除魔也永不停止,又怎能不常下地狱呢?”
“菩萨明知会下地狱,为什么还要杀生呢?”小和尚更是不解。
“这正是菩萨的精神所在。”老和尚庄严地说,“为救度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善眼看人,天下皆好人
宣传佛经的教义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很早以前,一个偏远山区的村落里,住着一位小有名气的雕刻师傅;因为这师傅的雕刻技巧不错,所以附近一个村庄的寺庙就邀请他去雕刻一尊“菩萨像”。
可是,要到达那村庄,必须越过山头与森林。偏偏这座山传说“闹鬼”,有些想越过山的人,若夜晚仍滞留在山区,就会被一极为恐怖的女鬼杀死。因此,许多亲人、朋友就力劝雕刻师傅,等隔日天亮时再启程,免得遇到不测。
不过,师傅深怕太晚动身会误了和别人约定的时辰,便感谢大家的好意而只身赴约。
他走啊走,天色逐渐暗淡,月亮、星星也都出来了。这师傅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女子坐在路旁,草鞋也磨破了,似乎十分疲倦、狼狈。师傅于是探询这女子,是否需要帮忙?当师傅得知该女子也是要翻越山头到邻村去,就自告奋勇地背她一程。
月夜中,师傅背着她,走得汗流浃背后,停下休息。此时,女子问师傅:“难道你不怕传说中的女鬼吗?为什么不自己快点赶路,还要为了我而耽搁时辰?”
“我是想赶路呀!”师傅回答,“可是如果我把你一个人留在山区,万一你碰到危险怎么办?我背你走,虽然累,但至少有个照应,可以互相帮忙啊!”
在明亮的月色中,师傅看到身旁有块大木头,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凿刀工具,看着这女子,一斧一刀地雕刻出“一尊人像”来。
“师傅啊,你在雕什么啊?”
“我在雕刻菩萨像啊!”师傅心情愉悦地说,“我觉得你的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所以就按照你的容貌来雕刻一尊菩萨!”
坐在一旁的女子听到这话,当即哭得泪如雨下,因为她就是传说中的“恐怖女鬼”。
多年前,她只身带着女儿翻越山头时,遇上一群强盗,但她无力抵抗,除了被奸污外,女儿也被杀害。悲痛的她,纵身跳下山谷,化为“厉鬼”,专在夜间取过路人性命。可是,这个“满心仇恨”的女子,万万也没想到,竟会有人说她“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刹那间,这女子突然化为一道光芒,消失在月夜山谷里。
第二天,师傅到达邻村后,大家都很惊讶他竟能在半夜中,活着越过山头。而从那天后,再也没有夜行旅人,遇见传说中的“女厉鬼”了。
◎断人后路就是自断后路
有一日,佛祖闲来无事,从地狱之井往下望去,只见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脸上的表情无比痛苦。
此时,一个强盗看到了慈悲的佛祖,马上祈求佛祖救他。佛祖知道这个人生前是个无恶不作的大盗,他抢劫他人财物,任意屠杀生灵。但是,他也不是一次善事都没做过。有一次,他走路的时候,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突然心存善念,动了怜悯之心,移开了脚步,放过了那只小蜘蛛,这成了他一生中罕见的善业。
想到这里,佛祖认为他还有一丝善心,于是决定用那只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
佛祖从井口垂下去一根蜘蛛丝,大盗像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抓住了那根蜘蛛丝,然后用尽全力向上爬。可是其他在井中接受煎熬的人看到这样的机会,都蜂拥着抓住了那根蜘蛛丝,无论大盗怎么恶言相骂,他们就是不肯松开双手。
蜘蛛丝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大盗因为担心蜘蛛丝太细,不能承受这么多人的重量,从而将自己脱离苦海的惟一希望毁坏,于是便用刀将自己身下的蜘蛛丝砍断了。结果,蜘蛛丝突然消失了,所有的人又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大盗连最后的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了,所以佛祖也放弃了对他的怜悯之念。
◎为度他人,佛陀也有苦恼
在家修行的虔诚者是谓信者,他们是修世间法门,虽是方使法门,但因没师承授教,只好以经为师。所以,对于凡夫俗子来说是不易做到的,时常陷于烦恼之中。义不知是由慈悲中生出,还是由心性中生出,这便是从烦恼中生出烦恼。
一日,有信者问赵州禅师道:“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禅师回答:“有!”
信者不解地问道:“佛陀是解脱人的,怎么会有烦恼呢?”
赵州禅师回答:“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度。”
信者又问道:“若我修行得度了,佛陀还有烦恼吗?”
赵州禅师回答:“有!”
信者更迷感了,说:“我既已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
赵州禅帅同答:“因为还有一切众生!”
信者还是不开窍:“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永远都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
赵州禅师回答:“已经超越,已无烦恼。”
信者最后问道:“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烦恼呢?”
赵州禅师回答:“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有一种眼泪是为别人而流
空也禅师有一次出外弘法时,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很多土匪,拿着刀剑向他索取“买路钱”。空也禅师看了以后,不觉掉下眼泪,土匪一看空也禅师落泪,哈哈大笑说道:“这么胆小的一个出家人。”
空也禅师说道:“你们不要以为我流泪是怕你们,生死我早就置之度外了。我只是想到你们这些年轻力壮的人,有力气而不为社会工作,为人服务,却每天在此打家劫舍。我想到你们所犯的罪过,固然为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所不容,将来还要堕入地狱去受三涂之苦,因此为你们着急而流下了眼泪!”
强盗们听了,先是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随后都羞愧地逃走了。
◎奢求越小,得到的会越多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四处云游访学,这天,禅师在淮水旁遇到了曾会学士。
曾会问道:“禅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很有礼貌地回答道“不一定呢,也许去往钱塘,也许会到天台那里去看看。”
曾会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交情甚笃,我写封介绍信给您,您带去交给他,他一定会好好地招待您。”
于是雪窦禅师来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没有把曾会的介绍信拿出来给住持过目,而是潜身在普通僧众之中过了三年。
三年后,曾会奉令出使浙江时,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却对他说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去云水僧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好不容易才找到雪窦。曾会不解地问道:“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是不是我为你写的介绍信丢了?”
雪窦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求,所以我不会做您的邮差的!”
说完拿出介绍信,原封不动地交还给曾会,两人相视而笑。曾会随即将雪窦引荐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
后来,苏州翠峰寺缺少住持,珊禅师就推荐雪窦去任职。在那里,雪窦终成一代名僧。
◎帮助别人有时是需要智慧的
有一天,一休的一个信徒来向他哭诉自己债台高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必须自杀的地步,请一休务必要超度他。一休婉言劝解,并问他除死之外是否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吗?信徒摇摇头说没有,因为他除了一个女儿之外,已经一无所有,于是一休建议他找一个乘龙快婿来帮他还债。信徒一听此言,近乎绝望地说“师父啊!我的女儿只有八岁,怎能嫁人呢?”
“那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吧!”一休微笑着说。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这怎么可以!你是我的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但是一休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没问题,让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你快回去宣布此事吧!”
于是,一休要娶妻的消息立即轰动全城,到了迎亲那天,看热闹的人挤得门前水泄不通。一休抵达之后即在门口摆上桌子,上置文房四宝,然后他在桌前便写起字来了。一休著有《狂云集》,本来就是诗、歌、书法方面的才子,众人一见他优美的书法,忘情欣赏,争相购买,反而忘了原来要凑的是什么热闹。结果卖书画的钱积了好几箩筐。
一休问信徒:“这些钱够还债吗?”
信徒高兴得几乎流下泪来,连说:“够了,够了。”信徒频频向一休鞠躬,只差没跪下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好了,问题解决了,我这个女婿也不用做了,还是做你的师傅吧。”一休长袖一摆,飘然而去。
◎对别人有用才是真正的价值
有一天,西域来了一个经商的人。他将珠宝拿到集市上出售。这些珠宝琳琅满目,全都价值不菲。特别是其中有一颗名叫“珊”的宝珠更是引人注目。它的颜色纯正赤红,就像是朱红色的樱桃一般,直径有一寸,价值高达数十万钱以上,引来了许多人围观,大家都啧啧称奇,赞叹道:“这可真是宝贝啊!”
恰好憨然大师这天也来逛集市,见了好多人围着什么议论纷纷,便也带着弟子挤进了人群。憨然大师仔仔细细地瞧了瞧宝珠,开口问道:“珊可以拿来填饱肚子吗?”
商人回答说:“不行。”
憨然大师又问:“那它可以治病吗?”
商人又回答说:“不行。”
憨然大师接着问:“那能够驱除灾祸吗?”
商人还是回答:“不能。”
“那能使人孝悌吗?”
回答仍是:“不能。”
憨然大师说道:“真奇怪,这颗珠子什么用都没有,价钱却超过了数十万,这是为什么呢?”
商人告诉他:“这是因为它产在很远很远没有人烟的地方,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历经不少艰险,吃不少苦头,好不容易才能得到它,它是非常稀罕的宝贝啊!”
憨然大师听了,只是笑了一笑,什么也没说便离开了。
憨然大师的一位弟子对师父的问话很不解,不禁向他请教。憨然大师便教导他说:“古人曾经说过,黄金虽然是重宝,但是人生吞了它就会死;就是它的粉末掉进人的眼睛里也会致瞎。我已经很久不去追求这些宝贝了,但是我身上也有贵重的宝贝,它的价值绝不只值数十万,而且水不能淹没它,火也烧毁不了它,风吹日晒全都丝毫无法损坏它。用它可以使天下安定,可以使我自身舒适安然。人们对这样的至宝不知道朝夕去追求,却把寻求珠宝当作惟一要紧的事,这岂不是舍近求远吗?看来人心已死了很久了!”
憨然大师所说的“至宝”,就是指人们自身的美德。
◎只有绝对无私才能成就大私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每次讲经,听众都会挤得水泄不通,于是,有人提议建一座宽敞一些的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