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先进集体报告是由《中国青年报》记者采写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2年山西省平陆县张村公社六十一名民工在劳动中,不幸食品中毒,生命危在旦夕。抢救过程中,急需特效药品“二巯華丙醇”一千支。而当地无法购到,只好电话向北京求援。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生命,中央卫生部在接到求援消息之后,立即行动,先后有北京特种药品商店、北京空军部队、五洲电料行等单位的有类人员,想尽一切办法,抓紧一切时间,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药品空运到出事地点,使民工们全部脱险。这是一场抢救六十一个生命的战斗过程,这是一个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和集体协作精神的过程。《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们以朴实的文风,真实生动地报告了事件的全过程。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新社会“一人有事,万人相助;一处有难,八方支援”的高尚风格和友爱感情。使所有读过的人都深为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样一件突发事件,涉及到这么多地方、单位和人员,但作品始终围绕着救人这个中心展开不同的场面描写和人物行动;一题数解,一点两面,齐头并进,散而不乱。过程清楚,层次分明。节凑感强,扣人心弦。在写法上有不少特点。
1962年《人民文学》第二期上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立即得到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徐迟,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1933年在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肆业后,回家乡当中学教员。1942年到重庆,开始文艺创作和编辑工作。著有诗集(二十岁人》、《最强音》;小说《狂欢之夜》。还翻译了《托尔斯泰传》、(巴黎的陷落》等。1949年以后,徐迟担任过英文版《人民中国》的编辑、《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到湖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63年后先后当选为中国作协武汉分会主席,湖北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协副丰席、名誉主席。徐迟是个创作的多面手,创作力旺盛。1966‘前发表出版过许多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其中有报告文学《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诗集《战争‘和平进步》等和评论集0寺与生活》。1976年后,徐迟创作青春再现,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了著名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石油头》、《地质之光久(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流中》等,修改了《祁连山下这些作品于1978年3月结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后徐迟还发表了报告文学《火中的凤凰》、中篇小说《牡丹X散文《徐迟散文选》、《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红楼梦艺术论》、《文艺和现代化》等。
《祁连山下》写成于1956年,不知什么具体的原因,直到1962年才正式发表出来。这是徐迟以报告文学作品获得大名的开始。也是徐迟贡献于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的优秀篇章。《祁连山下》主要写著名画家常书鸿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珍爱,不避艰难,孤独地坚持在荒漠戈壁中的敦煌“莫高窟”从事壁画及其它文物整理研究工作,并因此与妻子在感情生活上发生的波折,与石油专家孙建初建立的友谊等内容。这篇作品写得十分动情。徐迟用诗化的语言叙事、绘景、抒情、表心,把常书鸿火热的内心波动与外界的空旷荒凉;把他对事业的执著与在多方面承担的艰难困苦交叉对照描写,很好地表现了常书鸿的事业追求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作品飘逸韵致,十分晓畅生动,富有感染力量。可以说,这是建国以来较好地体现了报告文学特性的优秀作品。
1963年6月26日,《陕西日报》发表了魏钢焰的长篇报告文学《党的好女儿赵梦桃》,立即引起了当地读者的强烈反响。很快,《人民文学》、《延河》、《中国妇女》等杂志分别将其转载发表,又很快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轰动。《人民文学》在转载时将题目改为《红桃是怎么开的?一记党的忠实女儿赵梦桃》,此后,人们每提及这篇作品,也就以《人民文学》上的题目称谓了。
魏钢焰,山西繁峙人。原名魏开诚,1922年生。1937年1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在部队做宣传文艺干事,后来进入太行鲁迅艺术学校音乐系学习。1955年底从部队转业,任《延河》副主编。“58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散文集《船夫曲》、《绿叶赞》,诗集《赤泥岭》、《灯海曲》等。魏钢焰的散文《船夫曲》、报告文学《宝地’宝人宝事》和《红桃是怎么开的?》,向来受到读者与文学界的关注。
赵梦桃从一个贫苦家庭出身的女孩子,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她的许多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因为魏钢焰的报告更富于形象性和动人力量。魏钢焰在报告赵梦桃的过程中,既重视对她先进事迹的描绘,又很重视对她之所以能干出这些事迹的内在动力,内在精神的开掘。作品十分简练却又十分具体感人地写了她的穷苦身世,写了她的成长过程,写她“勤劳,热爱新社会”的品质,写她“质朴克已”,“毫无锋芒,却有自卑感”,但又是坚韧不拔的个性等。在作者笔下,赵梦桃由平凡而高大的发展咏络十分清楚,赵梦桃内心的思维和外在的行动非常的统一。因之,她是一个透明的,但却丰满的活生生的真人形象。作品蕴藏的内在激情和对象本身的感动人的力量,使这篇作品在报告先进人物,在使真实的人物更加形象化,更加富于典型性等方面为报告文学创作树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石。
陈广生、崔家骏合写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一雷锋》,也是一篇不可忽视的报告文学。在此作之前,已有甄为民、佟希文、雷润明合写的《毛主席的好战士一雷锋》发表。这两篇作品都是把雷锋日常生活中做过的许多无私助人的小故事收集起来,给以提炼和升华,进而表现出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风格”来。在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等题词之后,一个全国性的学习雷锋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在这一活动开场时,这两篇报告文学的作用很大。尽管作品在写作中注入了太多的政治因素而未能给对象以很充分的认识,表事逊于写人,但它的影响力却是不容忽略的。
穆青、冯健、周原合著的(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是震动了许许多多人心灵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穆青,1921年生,河南杞县人。1937年投奔革命,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学兵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毕业后调延安《解放日报》任记者、编辑。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日报》当记者,后任采访部主任。1949年调新华通讯总社任特派记者随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直到广西边界。1950年后先后在新华社内任农村组组长,上海分社第一副社长、社长,总社国内部主任。1959年任新华总社副社长,社长,1979年兼任总编辑。穆青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新闻战线,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和组织工作者。抗日战争期间,穆青写的报告文学(雁翎队》就一直被作为范文供人阅读。著有:《湘中的红旗》、《南征散记》、《意大利散记》等。与人合作的作品除此篇外,还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
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在职期间,为了使群众摆脱贫穷,科学而又坚定不移地带领兰考人民与风沙盐碱作斗争。他全然不顾自己重病在身,深入体察民情,理解和同情人民的苦难。在带好党委一班人的同时,坚决地同特殊化和不正之风作斗争。焦裕禄病重期间和病故之后兰考县的人民深情地怀念他,怀念这个少有的好县委书记。穆青、冯健、周原在获知这个信息之后,立即奔赴兰考作深入地追踪采访,然后就有了这篇动人心弦的优秀报告文学。作者把主人公置于矛盾的焦点上,如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与疾病的对抗等情形,具像化地写他的行’为,又通过他灾中访贫,雪夜车站面对逃难的群众及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等,表现出了他对人民的真挚感情和自身的责任意识。焦的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崇高品质,公仆行动被作者通过一件件、一桩桩生动的故事叙述表现得非常突出。除了作者充分的激情之外,作品巧妙地把人物置于事件之中,又借事件的过程突出人物。把人与事,事与情,情与理,理与人等许多关系处理得十分协调周密。选材精当,语言有力度。
因之,作品真实生动,感人至深,被公认为是我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杰作。
另外,房树民、黄际昌合著的《向秀丽》也是出色的报告文学作品。1972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安徽日报》记者等联合采写的报告文学《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是“文化大革命”中唯一值得人们珍视的作品。作品报告安徽省泗县丁湖公社医院女医生李月华为群众看病送药,解除病痛的许多感人事迹,其中表现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令许多人感动。在读者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热情的报告及其灾难
在五十年代里,曾有几篇报告文学因其成功的表现而引起影响和灾难。最突出的要算胡风的《伟大的热情创造伟大的人》和刘宾雁的《在老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胡风是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之一。对于生活,对于文学,向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1950年底,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风怀着很大的热情深入到与会代表中采访,后来根据采访,写出了《伟大的热情创造伟大的人》这篇报告文学。作品分别写了三个不同性格经历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并在第四部分发表了自己相关的议论。一位十九岁的连队副指导员,她自幼饱受饥寒,为了找一条出路,女扮男装,冒充他人报名参军。五年中,她作战勇敢,但却为保住女性身份经历了许多尴尬和痛苦。后来因为生病,才不得不暴露女儿身份;一位天真的女民兵英雄,在她“斗争生活是一种梦一样沉醉的生活”,有时像“做着游戏似的”。但她乐观、好奇、天真的性格并不影响她的坚强和勇敢,在战斗中立功;一位早年参加了新四军的年轻人,在新四军撤退时离队回家了,不久又在国民党的军舰上当了练习生。解放后,他再度参加人民海军,在海战中英勇顽强,立下了战功。在胡风笔下,这三个人都是真实但又带有特殊性的英雄人物。作品写了英雄的平凡,写了英雄的非神秘性,更对他们的英雄事迹给予热情的赞美。可是,在后来的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中,这样的作品也被视为“在写新人物幌子下的反革命阴谋”,“是歪曲人民英雄形象”,认为胡风在作品中强调“心灵力量”、“意志作用”是散布“反革命思想毒素”等。在人为的上纲批判浪潮中,这篇作品也同它的作者一起陷入到长久的灾难中了。
刘宾雁,吉林省长春市人,1925年1月生。不满十二岁即在天津参加了革命地下工作。1946-1951年在东北工作。1951年调入《中国青年报》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6年后“右派”问题得到改正。刘宾雁早就以报告文学创作闻名于文坛和社会。他主张“干预生活”,看重报告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
他的作品在文学性上有明显的讀点,但多数因题材重大和深刻见解受到读者重视,在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占有特殊而较为突出的位置。
1956年,刘宾雁在《人民文学》第4、6、9月号上,分别发表7《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两篇报告文学作品。由于作品大胆地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消极因素,阴暗的一面进行了揭露,对某些人物身上的保守主义、官僚主义恶习,自私丑恶的行为和灵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立即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震动。作品真实报告的几个带有典型性的人物,也较为形象生动地为“官僚主义者”画了一幅令人厌恶的肖像。但作品的立意和目的,都是旨在消除消极现象,端正工作作风,倡导一种求实进取,开拓有为的思想和工作姿态。然而,不曾料到的是,这样的作品,在反右派运动中成了“大毒草”,遭到严厉的批判。
因为非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而使报告文学作家作品蒙冤的还有荔青的《马端的堕落》、耿简(柳溪)的《爬在旗杆上的人》、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等。对于这些作品的错误批判,给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和多样性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尤其是对于报告文学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矛盾,反映社会敏感问题几乎加上了封条。以致于此后的报告文学创作,只能正面地接触生活事件和人物,并为再后来的空泛歌颂乃至假大空的东西准备了土壤,这段报告文学史上惨痛的历史,应当永远为人们所记取。
1949年10月一1976年10月间,报告文学创作尽管经历过不少的艰难和曲折,但其创作还是有发展,有成绩的。特别是出现了像魏巍、徐迟、魏钢焰、穆青、黄宗英、李若冰等作家创作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从而为报告文学创作的历史积蓄了较为丰富的内容。这些作品的出现,扩大了报告文学在读者中的影响,巩固和加强了自身的文学地位,为后来的大发展和彻底独立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十分复杂的原因,这个时期内的报告文学创作,有不少时候作家作品的独立性未能真正建立起来,创作中或多或少地总会受到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外力的干优,影响了作品本可能达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