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行远眼里,陈艳芳是属于有“故事”的人。她的故事在于她有一身“侠”气。她不算惹事,但绝不怕事,在就读于六盘水市职业技术学院期间,就因组织30多个人冲到学校去打群架而一举“成名”。陈艳芳这种不服输的性格缘于她幼年的生活,她父亲和母亲一口气一连串生下了五个女孩,生到第五个的时候,她父亲彻底失望了,把完全属于自己肩上的担子往陈艳芳母亲的肩上一扔,夹着钩子跑得个不见踪影。这一跑,最后连老命都跑落在路上了。母亲就带着她们姊妹5人,靠帮别人干农活为生,艰难的生活磨砺出她坚强的个性。你说,她连生活的苦难都不怕,她还怕谁?
在蒋行远的资助下,她好不容易读到初中毕业。穷人和富人的孩子对成长的认识有着两个本质的区别:穷人的孩子盼着长大,富人的孩子盼着不长大。穷人的孩子盼着去承担属于自己的生活,富人的孩子却是相反。
陈艳芳初中毕业后,脚下踩着两条路:一条是母亲给她设计的,出去打工,为家庭分担一部分重担;一条是蒋伯伯给她指的,出去上学,为未来的人生铺一条道路。两条路摆在陈艳芳面前,她无法取舍,她的心就像坐上了一头无人的挠挠板,她心向这边,那边就失去重量,她心向那边,这边就失去重量。生活过早地让她作出选择。蒋行远让她说说心里话,她说,我还是想上学。
2004年9月,蒋行远几乎是强制把她带到了六盘水市职业技术学院,蒋行远看到陈艳芳的母亲在把送女儿出蒋底村时,脸上泛起的喜悦。这一刻蒋行远才知道,作为母亲的她,是多么希望女儿能够走出她脚下的这座大山,只是她怕还不清蒋行远为她女儿付出的亏欠。蒋行远在心里说,谁要你还呢?这不也是我的女儿吗?
由于过度的自卑和自尊,陈艳芳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处得不是很好。在开学的第一个学期里,她就和学校的老师、同学吵架,有时还似乎是故意地违反校规,从而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
一段时间里,蒋行远几乎是奔忙于学校和家庭的路上。第一次是由于她不假外出,他得跑到学校里去“大海捞针”。蒋行远算是费尽了心思,终于把她给找回来。第二次是去接受老师的“再教育”,他这个不是家长的家长,尽着家长所有的义务。她和老师吵架,他就去给老师赔不是。像戏台上的双簧,唱得蒋行远的脸皮比城墙拐角还要厚了。蒋行远不知是第几次的时候,才轮到他到学校去给她收拾烂摊子,这个摊子也铺得太大了,她带上30多人冲进学校去打群架,搞得学校如临大敌。
蒋行远最后弄清了事情的缘由:先是她被一个同学打,她不服气,就上演了这一幕。
蒋行远的火算是救得急时,在学校处理意见最终还没有形成文字之前,他赶到了学校。这下学校就有了两个“名人”,一个是“省道德模范”蒋行远,一个是聚众打架的蒋行远的“女儿”陈艳芳。两个“名人”同时坐在校办公室里。蒋行远平时也算有三寸为烂之舌,现在就算再给他三寸,他也无法把事情的结果颠倒过来。
接下来的工作是蒋行远一边教育陈艳芳,一边向校方求情。好在事情还没有导致不可收拾的地步,在蒋行远一而再再而三的央求下,校方终于决定给陈艳芳一个改正的机会。从那以后,陈艳芳似乎真的被蒋行远的行为所感动,人家和你非亲非故,却为你倾力地付出,除了是大爱,还有什么能够做得到?
蒋行远对陈艳芳的关怀可以说是是事无巨细,就连她在读书期间身上长的干疮,也是他亲自带到医院去看的。他先是带她到市中心城区的医院看、也许是她性急、也许是本来就没有什么疗效,他们又去找民间医生。民间医生几个回合治下来也没有效果,蒋行远决意带她到贵阳。这个既痛又痒的不是大病的大病,终于被贵阳的医生制服。
陈艳芳最终完成学业的时候,蒋行远也算舒了一口气。人生路长,前面的路还很远,蒋行远把陈艳芳接回自己的家,给她备上了一桌晚宴,晚宴不是很丰盛,但绝对是饱含真情。蒋行远对她说,从此你就长大成人了。陈艳芳满含热泪,放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