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燕国虽然在列国七雄中位居于后,但是却因为拥有当时第一流的将帅乐毅,因而,其他国家倒也不敢随意招惹该国。这位乐毅是我们在前面提及的乐羊的后代。他秉承了祖先乐羊的智慧与才华,能征善战,攻无不克。当时的燕国国君燕昭公非常欣赏乐毅聪明才智,尤其是卓越的军事才能,凡是国家大事都要征求乐毅的意见和建议,同他研究商量后再做定夺。
一次,燕昭公同乐毅等群臣商议如何去讨伐那只知凭借一时权威,横征暴敛,欺压百姓,骚扰左邻右舍的齐国。
乐毅对燕昭公说:“齐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又有着霸国留下来的雄厚资本,它余威尚存,单凭我们小小的燕国一己的力量是很难同它较量的。圣上如果一定想要发兵讨伐齐国,则必须联合赵国、韩国和魏国一起动手才稳妥一些。”
燕昭公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于是,在与诸国商量协调后,乐毅便奉主公之命率领本国军队,再联合韩、赵、魏三国的军队,一齐去攻打齐国。四国联军配合协调,将士奋勇作战,很快就攻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使得齐国仅仅剩下了即墨和下营两城。此后,其他三国的军队陆续回国,只留下了燕国的军队,继续由乐毅指挥,攻打齐国剩下的最后两座城池。
可是,正在这关键时刻,燕昭公去世,由他的儿子继位,这就是燕惠王。这时,对于燕国来说,除了继续攻打齐国剩下的两座城池以外,已经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担忧的事情了。并且,乐毅在率兵攻打齐国的五年期间,在占据的地方设置燕国的郡县,同时还将俘获的大量齐国奇珍异宝送回燕国,从而使得燕国在原有基础上愈发强大富足。
然而,齐国镇守即墨的将军,是机智果敢的田单。他见燕国新主继位,便利用燕惠王与乐毅之间关系不牢靠,信任度不够这一绝好机会,派出奸细前往燕国进行挑拨离间活动,四处散播流言蜚语,说什么“乐毅一直没有把齐国剩下的两座城池攻陷,是为了延长战事,其目的是在齐国等待时机,企图自立为王。”还散布说:“现在齐国人并不害怕乐毅。乐毅的本事也就那么两下子,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齐国人现在最担心燕惠王会派遣别的将军前来取代乐毅,这样一来齐国就遭殃了。”诸如此类,不仅街市的流言蜚语,而且一些被齐国重金收买的人也纷纷打“小报告”构陷乐毅有种种不轨言行,这些传到燕惠王那里,着实令他坐卧不安。他对这些谣言根本不加仔细思索,一概信以为真,担心乐毅果真要在齐地自立为王。如果那样的话,对于燕国来说,将是极为不利的。于是,燕惠王立即发布诏令,撤销乐毅的统帅职务,派骑劫前往齐地取代乐毅指挥燕国军队攻打齐国剩下的两座城池。
这位燕军新统帅骑劫的才能智慧远不及乐毅。齐国的田单运用各种计策,很快诱使骑劫上当。最后,田单以“火牛阵”将骑劫打得惨败,并一鼓作气把残余的燕军赶到黄河岸边,收复了过去几年被乐毅率兵攻克的所有城池,从而使齐国免于灭亡。这样一来,乐毅呕心沥血,历经数年为燕国建立起来的功业,也就完全毁于一旦了。
燕惠王听信“小报告”的蛊惑,不能通过认真仔细的客观分析,不能做到“待物以正”,用人却又“疑人”。最后在流言蜚语的缠绕下,临阵换将惨遭失败。事后,他本人也后悔不已,但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了。这一切都是不能“用人不疑”而酿成的恶果。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孔子
三、听取不同意见,不听打小报
告者的一面之词亲贤人,远小人,求明纳贤,使自己周围的人多是品行高尚、才华横溢者,就减少了奸诈小人别有用心地制造流言蜚语、掀起祸端的可能。
1.广开言路,悉听谏诤
知人善任,则要求对自己周围的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了若指掌,做到心中有数,该提拔的提拔,该重用的重用,即使有人说些闲言碎语,其中真假也比较容易加以辨别。但是,它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是降低流言蜚语的骚扰,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是建立在领导者本人智慧贤明的基础之上的。如果通过求明纳贤所得到的并非是德、能、勤、绩俱佳的贤才,如果对他人了解得不够全面,安排其从事的工作并不尽然合适,那么,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反击“小报告”的肆虐,我们还要充分运用这样一个法则:广开言路,悉听谏诤。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些有作为的君主的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此,集中众人之智,建立起文武之治,并且避免失误。唐太宗以人为镜,直谏成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孙权从个人的失误中领悟到纳谏的重要,主动要求属下大臣们敢于直谏,共创东吴大业。
在我国封建专制制度下,许多朝代专门设置了谏官的职位,这可以说是对于君主个人专制的一种补充。而许多正直有识之臣,敢于犯颜直谏和善于说理巧谏,这对于弥补君主个人专制的失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理,通过广开言路,虚心听取谏诤,兼听众人的观点,集中了众人的智慧,而不仅仅只是听从和相信某个人或是某些少数人的只言片语,这对于防范和反击谣言祸患也是颇为重要的。
采取广开言路、听取谏诤的方法进行防范和反击“小报告”,就是要求人们尽可能地做到:对于一个人、一件事情的判断,不能仅仅凭一面之辞,而要多多听取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如果有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就如同有了许多不同的参照系数,决断之人便可以通过对各种观点、主张和建议的区别处入手,进行反复比较,从而得出自己较为符合实际的结论。
从过去到现在,凡是聪明的领导者,都深深地懂得广开言路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以各种方式鼓励下属发表意见,指陈国政大事在运作中的得失。因为,他们都懂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使自己保持对于各种事务的明断,才能够不致于在谀颂与流言的包围中发昏,做出糊涂事来。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雨果
2.以铜为镜,以人为鉴
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则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李世民本人生于隋朝末年,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在艰苦征战中开创基业。在承袭乃父唐高祖的帝位以后,时常以隋朝覆亡的历史来教训和警诫自己。他读过隋炀帝的文集,认为他是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学的,但是,却由于“恃其俊才,骄矜自用”,尤其是在他荒淫无度的时候,“臣下钳口”,自己不闻其过,更不能及时改过。这正是隋炀帝的悲剧所在,也是隋朝覆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改变闭目塞听的局面,防止被某个人或是某些少数人的花言巧语所愚弄,唐太宗特别重视纳听谏诤。魏征直言敢谏,所提意见和建议,唐太宗也多虚心接受,从而多次避免了自己言行的失误,因而,魏征深得李世民的器重和信任。魏征死后,唐太宗曾经悲痛地说:“我失去了一面洞察自己得失的镜子。”
唐太宗登基之初,上朝的态度十分严肃,群臣慑于天子的威仪,均不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唐太宗便主动找大臣们进行交谈,提出问题向他们请教,和颜悦色地倾听他们的陈述。还向他们提出要求说:“历来当臣子的都是顺着皇帝的旨意的人多,敢于犯颜直谏的人则很少。我现在想及时地听到自己的过失,你们可千万一定要直言,不要隐讳啊!”
为了提倡直言敢谏,唐太宗还常常给提出意见的人以各种赏赐。有一次,唐太宗要把触犯刑律的某大臣判处死刑。臣子孙伏伽批评说:“陛下判刑过重,按照刑律,其人命不当死。”唐太宗当即接受了孙伏伽的意见,并把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有人说:“赏赐过厚。”唐太宗则说:“如此实施重奖,正是为了鼓励大家更多地关心朝政,多多提出意见和各种合理化建议。”
唐太宗曾对臣下说:“人苦不能自知其过。”他希望臣下把自己的过失都明确地指出来。一次,唐太宗专门召集了一批重臣一同来探讨自己当政以来的各种过失和不足。当长孙无忌等人又是阿谀、又是吹捧时,唐太宗愤愤地斥责了他们的作为,并且点名批评高士廉、唐俭等人的“重大缺陷”,那就是:很少能向君王直言纳谏。
还有一次,唐太宗派使臣征兵,有人建议,中男虽未满18岁,但其中身强力壮的也可当兵。唐太宗同意了,并且也已写好了诏令,但是,遭到了魏征的坚决反对,他指出:“如果叫中男都去当兵,租调徭役就缺少人负担。众所周知,兵不在多,全在统帅得当,何必拿年龄尚且幼小的人去凑数呢?而且这样做,也会失信于民的。”唐太宗虽然感到有些不合自己的心意,但想到魏征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还是接受了魏征的意见,撤销了关于中男当兵的诏令。
唐太宗纳谏,不因人而异,无论亲疏贵贱,只要是说得有道理,他都同样接受。一次,唐太宗到东都附近狩猎,县里的一个小官吏刘仁轨对他进谏说:“今秋粮食丰产,农民们正忙于收获,要他们为皇上打猎整治道路桥梁,供应差事,实在有碍农事。”太宗听了,立即停止打猎,并提升刘仁轨当了县令。
唐太宗曾经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舜准备叫人给他制作漆器,却有十多个人出来谏阻,难道就是这样的小事也值得费劲劝谏吗?”
褚遂良回答说:“奢侈之风导致危亡。做了漆器,又将用金玉去做器具。臣子爱君,要防微杜渐。如果祸乱已经造成,再劝谏也无法补救了。”
太宗深以为然,要求人们对他的小过失也要尽可能地及时提出来。
为了及时匡正皇帝的过失,唐太宗还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度,即让谏官和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样,谏官可以直接了解情况,有权当面直谏;史官也可以掌握材料,秉笔直书。这实际上是起到了一种监督作用。
唐太宗从谏如流的事例很多。他真心实意地广开言路,虚心地纳听谏诤,并且采取各种措施,造成了直言敢谏的风气。因而,在他统治的时代政治清明,奸佞下塞,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独放异彩的“贞观之治”。他之所以如此,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避免使自己变成一个耳目避塞的“聋”君和“盲”君。多听下属各种各样的建议和进谏,反复对照比较,一方面有利于从中发现造谣者所散播的流言蜚语对他人的构陷;另一方面通过众人议论,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从而可以得出更好的治国之道,以发展业已发达的大唐王朝。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在其一生中,基本上做到了这两点。
在历史上,还有为了做到广开言路、纳听谏诤,使“奸佞下塞”,比唐太宗李世民做得更厉害的领导者。
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是以敢于诤谏而闻名遐迩的齐国宰相。他不仅自己敢于向齐景公进谏,指陈国家大政的得失,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的下属人员积极大胆地对自己进行谏说,指出自己在各方面存在着的过失和不足。凡是大胆进谏,提出合理化建议者有奖,反之则受到相应处罚。晏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天,晏婴无端辞退了辛辛苦苦在自己府上工作,为其服务的下属人员高缭。丞相府中的上下左右均对晏婴的这个举动感到莫名其妙,不了解究竟是为了什么,因为,当时晏婴不仅以机智果敢著称,并且还以对待下属人员及贫民百姓们仁爱有加而远近闻名。随意赶走高缭这个从表面上看来并没有什么过错的人,不知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
见到周围的人都对自己这种超出往常的举动十分困惑,晏婴对他们解释说道:“我自己本身是个没有多大才能的人,全仗着各方,也包括你们诸位的帮助和抬举才能办成些事情。可是,高缭这个人实在是不像话,他在我身边连续工作了三年之久,况且,我本人还极其友好地善待他,但他竟然没有对我进过一次谏言,提醒过一次,更没有直接了当地指出过我在各方面存在着的缺陷、过失,建议我加以改正。鉴于此,我把他给辞退了。我个人认为,让他这种人呆在我身边,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
在惩处下属人员以鼓励其直言规谏方面,赵简子显得比晏婴又更不近人情。
一次,赵简子命令手下人把身边的栾激沉入河中淹死。这个命令着实把其他人给吓了一跳。因为,他们看到,平时这位栾激对待赵简子可谓是百依百顺,从不反抗,如今这样一个老实厚道的人竟然被下令沉河淹死,人们都觉得,赵简子的所做所为也实在是太不人道了。
赵简子则解释说:“我之所以下令把栾激沉入河中淹死,这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以往,每当我想听歌舞和想要女人的时候,栾激总是跑前跑后地为我忙着进行张罗;我喜好宫室亭台,栾激又是跑前跑后安排规划设计,并且亲自为我督促建造;后来,我的兴趣又转向骏马,并想要驯服一些骏骑的时候,又是这位栾激为我进行安排。可是,现在,当我需要治国英才,要求周围左右的人们帮助我指出缺点和弥补不足的时候,栾激却没有任何行动和表示。迄今已经六年了,栾激一不为我推荐人才,二不指出我身上的过错,三不帮助我改正自身的缺点,把这样的人留在我的身边,实在增大我的过失而排斥我的优点啊!”
在上述几则故事中,我们讲了历史上的帝王和官员重臣广开言路、纳听谏言、虚心改过的故事,的确,这些贤明君主或是廉正官吏通过此举堵塞了大量的“小报告”的流通。当然,他们所采取的某些方法有些残酷(如:赵简子沉栾激),但是,它在实际效果上确实起到了鼓励人们提高诤谏的勇气的积极作用,从而使领导者通过兼听百家言语,对各种问题能够做出比较正确的决断,不致于听信风言风语,受到欺骗。
四、勤于上下沟通,不给打小报
告者耍阴谋的机会上级与下属之间的沟通不够,上、下之间的互不了解,就给打小报告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勤于上下沟通,不给打小报告者耍阴谋的机会,应是对付小报告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1.勤于疏导,上下沟通
凡是喜欢在他人面前饶舌以拨弄是非的人都明白,要使他们所打的“小报告”能够发挥重磅炸弹的威力,首先总是要在听取“小报告”和被“小报告”所非难的人之间设置一道屏障,阻挠他们之间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联系。一旦造成上级领导听信了这些凭空捏造的“小报告”,对被其抨击、责难的人产生了疑忌的心理时,那些制造流言蜚语的人的基本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