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且,韩信还让我替他感谢你的多次举荐,他说‘他一直视你为知己,他认为你和大王都是罕见的军事奇才,在楚军,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因此为了他的梦想,他才会选择离开。”钟离昧对李林说道;
“你认为他离开后会投靠谁?”李林明知故问。
“刘邦”钟离昧肯定的答道;
李林想看试探一下钟离昧的大局观,“为什么?”
“当今天下有实力与大王一搏的只有刘邦、田荣两人而已,但若论在诸侯中的声望,刘邦更甚一筹。此次我们护送刘邦到汉中,沿途的关中百姓无不夹道相送刘邦,有些百姓甚至举家跟随。韩信当时看了也是感慨万千,因此,他此去定会投靠刘邦。”钟离昧结合情景分析道;
李林点了点头,心中暗赞钟离昧果然了得。但随即又问道:“钟离兄,韩信将来必然会与我等为敌,不知将军如何自处啊?”
“大丈夫该公私分明,若是两军交战,各为其主,自当全力以赴。”
钟离昧想都没想,慷慨激扬的说道;
“好一个公私分明!”
、、、、、、、、、、
楚军把刘邦礼送出关中后,除了九江王英布、和衡山王吴芮外,其他诸王也陆续离开回到封地。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与西楚霸王子羽一样,他们的封地都在楚国,都还在怀王的掌控之下,虽然子羽已经派人将分封一事通知给了怀王,但怀王并不承认,更不愿离开彭城迁都长沙。因此,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怀王,二王并未提前离开。
至于韩王成,子羽之所以不让他离开,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直以来,韩王成与刘邦的关系密切,以致韩王成才会将身边的肱骨之臣张良借给刘邦,使其为刘邦出谋划策。且这两人对子羽的分封都不满,若是早早放韩王成回国,担心其与刘邦勾结,共同对抗子羽,毕竟韩地是楚国阻挡西方来敌的重要屏障,现在子羽还要与怀王博弈,若刘邦和韩王成此时发难,那子羽必将受到怀王和刘邦的前后夹击。另外一个因素是子羽自从在鸿门宴结识张良以来,对他极其看重,认为张良虽是智者,但不缺胆量,颇具豪杰风范。对于这样的人才,子羽当然想据为己用。留住韩王成就等于留住了张良。最后一个考虑是出于平衡诸侯王中的实力,韩王成早在韩地称王,但现在子羽为了平衡天下局势,把韩地一分为二,韩王成与河南王申阳,若是让这二人同时回去,作为外来人的申阳绝非是韩王成的对手,恐怕到时整个韩地都归韩王成所有,子羽当然不愿有人打破分封的格局。
刘邦被子羽封为汉王,领地是当时秦国流放犯人的巴蜀之地,对此,刘邦虽有心里准备,但还是相当的不满,他回到驻地霸上后破口大骂,甚至口出狂言要与子羽来个鱼死网破,刘邦手下诸将也对此愤愤不平,因此没有人阻止刘邦的谩骂,当刘邦出言与子羽大战一场时,手下诸将一时群情激奋,纷纷附和。但当刘邦看到这一幕时,他又退缩了,他只是因为愤怒而随口说说,真有与项羽硬拼,他可没有那胆量。于是刘邦向萧何投去求救的眼神,当时比较冷静的萧何、曹参了解刘邦的心思,知道自己的主公有心无胆。于是萧何出言分析了两军的实力后,众人才按下心来,不再提与项羽一搏的打算,心有不甘的跟随刘邦回归封地。众人虽得到刘邦的再三保证,他朝定会夺回关中,但在去巴蜀的途中,还是有不少人逃跑,但由于刘邦深得关中民心,途中又有许多人相随,因此刘邦的军队并未裁员多少,到达汉中时,刘邦的军队人数仍有十万左右。
当刘邦大军到达汉中时,得到一路相送张良的建议烧了回关中的栈道,以示刘邦不还关中的决心,以此希望子羽撤回护送大军,早回楚地,刘邦好趁机霸占汉中。对于这样的计策,自然瞒不过亚父这样的智者,更不用说熟知历史的李林,但明明知道这是刘邦的诡计,但楚军耗不起,只有先回到楚地赶走怀王,加强实力后才能与之计较。况且就是子羽愿意,众诸王也不会同意,对于他们,分封后都迫不及待的想回去建都称王。
李林看着不到十万的军士,心中一阵感慨,数日前子羽还是统领四十万大军的统帅,今天虽成了霸王,但实力却不如从前。除去九江王英布、韩王成和衡山王吴芮部下外,西楚军总共就五万余人。
另外,一路同行的还有数万关中百姓,由于西楚军在巨鹿之战后收编了三万多秦军,这些士卒大多是关中人,这次在李林的建议下,把这些士卒的家人尽数迁到西楚,毕竟李林不希望到时这些秦兵成为逃兵。刚开始这些百姓并不愿意搬迁,但后来得到西楚将免费为他们提供土地、牲畜、种子的保证,并将免除他们头三年的赋税后,这些百姓愿意跟随,当然,也有不情愿的,但迫于压力,他们还是跟着来了。
在回归楚国的路上,子羽收到了刘邦占据汉中的消息,对此楚军上下并不惊讶,因为李林事先就提醒过众人。子羽得知消息后,在张良和项伯的劝说下,他索性承认了刘邦占有汉中的事实,毕竟汉中还是无主之地。当然,张良是一心想为刘邦谋划,而项伯只是被张良忽悠的帮手。对于子羽的决定,李林也没什么意见,毕竟你承不承认,刘邦都占有了,那还不如大方一点。
——————————————————
喜欢此书的朋友!请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