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33200000012

第12章 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1)

现在,在中国的大学建制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文艺学这样英雄气短:曾经辉煌一时,作为中文系各门学科的基础与前提;现在,虽然像文学史一类老实巴交的学科还不得不沿用文艺学的那些基本命题,其他的学科算是与文艺学不辞而别了。事实上,文艺学学科中的人们也对那些核心理论,那些基本命题也有点不以为然,上课给学生讲的是一回事,背后自己热衷做的研究是另一回事。一门学科当然是以它最基本的理论核心、基本的命题、基本的体系而存在,但对于文艺学来说,这些核心、命题和体系都显得疲惫不堪,只是依靠过去的威严才维持住现在的体面。在中国,文艺学学科汇集了一大批才俊之士,就像这门学科一样,曾经豪情万丈,野心勃勃,都是要给文艺立法,给文艺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观念方法。但现在,当代文学实践早已是脱了缰的野马,跑得不知去向,现行的文艺学已经难以望其项背了。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转眼间只剩下美人迟暮的沧桑。面对着文学创作实践,面对着当代五花八门的新理论新术语,还有更为咄咄逼人的媒体之流,文艺学已经是六神无主,无所适从。不是说文艺学学科确立的那些命题有什么不对(它曾经是真理性的绝对命题,直到今天我也不敢对其说三道四),只是人们不再这样来看问题,不再这样来谈论问题。人们都知道文艺学的那些“原理”是一笔遗产,一项不动产,只有少数人才有继承权--继承权的获得是一项历史化的部落式的追认。

既然那么多的人既没有继承权,又不想继承,那么,他们能干什么呢?文艺学科汇集了那么多的雄心勃勃的人,岂能就此袖手旁观,无所事事?文艺学科中的人们,已经深知不可能再抱残守缺,就是吊死在“原理”这棵树上,也不会获得烈士的称号,因为其资格还有待确认。就这一点,傻子都看得出来,更何况那些精明透顶的莘莘学子呢?毫不奇怪,这些年来,文艺学学科都在“声东击西”,唱的是创建文艺学的中国学派或流派的髙调(这就是声东),实际都在憋着劲攻克西方当代理论的堡垒(这就是击西)。这使当代文艺学偏离了前苏联的轨道,似乎正在走向歧途。所谓文艺理论中国学派的诉求,根本原因还在于对当代文艺偏离原来的传统深怀焦虑,对转向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文论表示了怀疑。事实上,当代文艺学并没有真正远离马克思主义传统。

毋庸讳言,当今的文艺学体系来自前苏联,文艺学学科之所以具有基础性理论的地位,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提炼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无疑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说,即使在资本主义西方的大学体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都居于强势地位。欧美的大学校园里左派少说也占据半壁江山,加上青年学生响应,总有呼风唤雨的能耐。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右派并没有大获全胜,相反,依靠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左派的思想反倒显示出旺盛的创造力。不用说,文化研究、全球化理论、后殖民学说、媒体研究等等,分门别类又相互交叉重叠,混乱不堪又泾渭分明,左派的批判理论在资本主义搭建的舞台上,表演得淋漓尽致而又漏洞百出。但不管怎么说,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左派唯独没有“文艺学”这门学科,这使得詹姆逊、米勒、伊格尔顿、德里克等左派大师,也对此大惑不解。现在,全世界的人文学科中,可能只有中国的中文系有一门学科(而不是课程)叫做“文艺学”。当今的俄罗斯恐怕也没有,前苏联的体系早已让他们抛到脑后。想不到只有中国的大学为前苏联的体系守灵。日丹诺夫的后裔们肯定会怀着感激之情,而老牌的欧美左派们可能并不以为然。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们的历史,我们不背这个包揪谁背?

多年前,格非有一篇小说题为《褐色鸟群》,那个居住在水边的与世隔绝者,看到一个叫做棋的少女,她的身上背着一个包楸,她打开给遁世者看,那是一幅画;多年之后,那个遁世者又看到这个少女经过他的居所,并且一样背着一个物件。遁世者说,你是那个叫做棋的少女吧?少女矢口否认。这使遁世者犯糊涂了,他明明记得她的行装也一模一样。然而,那个少女打开那个包裹,那是一面镜子。当然,这个寓言一样的故事似乎意指着多种意义,它也可以意指着当代中国的文艺学的某种境况或遭遇。现在,文艺学那个可人的少女,出走多时之后,回来打开行囊,里面不是一幅画,而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可以反映任何内容,但是镜子没有自己的本质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原本的那张画,不过是贴在镜子上的画,一面可以反映万事万物的镜子,被一张画给遮蔽了,我们看到了一幅清晰的画面,但是失去了映照的功能。我们现在揭去画面,获得了映照功能,但我们失去了本质。如果说,过去的本质是虚假的本质,那么我们就什么都没有失去,而是获得了一面镜子。现在,可以自由而随心所欲地映照万物。但是,一面镜子,热衷于反映论的“文艺学”,却无意中道出了自己的真身。

这并不是对当代文艺学的苛求。实际上,当年从前苏联那里获得的体系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如文艺的本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民族性及历史发展规律、文艺本身的艺术形式及规律等等,这些命题无疑都十分重要,迄今为止还在以各种方式支配着文学艺术的阐释。但在过去的体系中,这些命题在今天看来存在着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其一,它的真理性与作为前提的权威性问题。在教科书中,这些命题都是以真理式的基础和前提性的形式出现的,在文艺学原理的体系中,这些问题都被确认为最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只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内部的重要问题,对其解释和争论,也只是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去理解。而要把它们作为文艺的一般普遍规律来对待,就很难得到清晰的说明。到底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者相反?或者相反相成?这些论辩在注疏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准确意义时无疑是意义重大,然而,姜用这些问题来作为文艺学的根本问题,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在对具体的文学艺术实践的阐释中,在文学史的进程中,起作用的是多种力量或原因,并不是那么绝对或简单地由经济起作用。诸如此类的命题或问题,足以让文艺学进人真理探险的漫漫长途,在概念的辨析与意义的二元对立中耗尽想象力。

意识形态要么是全能的,要么是无用的。依靠意识形态的力量建构起来的文艺学体系,在意识形态稍加松懈的时期,显然就失去了中心化的力量。权威性的自我隐匿了,它成了一面空镜子。因为其本来的权威性,因为那些根基还在,文艺学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正面的革命性举措。历史的权威性依然维持,人们采取绕道而行的措施。这些体系原理依然在大学的课程中作为“基础理论”传授,很显然,这些“原理”已经形成定论,不会再有什么特别的深化或变动。现在,文艺学的热门课题,不再是从原理中引申出来的任何问题,而是另辟蹊径的探索。特别是西方的现代文论,成为当代文艺学努力探求的领域。如果考虑到当代西方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主要也是左派们在操持,那么,这种偏离与其说是改弦更张,不如说是重新回到学术史的历史程序中。很显然,当代西方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也是浸透了马克思主义,70年代以来,后结构主义成为显学,严重影响了欧美的文学理论与批评。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如新批评、现象学、解释学、结构主义等,还没有沾染马克思主义左派的色彩,而70年代以后,后结构主义广泛影响了人文科学,而后结构主义无疑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不解之缘。尽管那些后学大师,福柯、德里达、拉康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渊源都讳莫如深,但骨子里的左派是不可能逃脱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支柱的。多年之后,德里达终于站出来仗义执言,这些“后学”之后的人们,都没有逃脱马克思的幽灵(的支配或对这笔遗产的分享)。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同样没有逃脱马克思的幽灵,就这点而言,当代中国的文艺学沉浸于其中的西方理论与批评,并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半步,只不过换了一个角度,它偏离文艺学的根基,也不过是偏离了前苏联的传统。现在,另辟蹊径却接上了欧美马克思主义的源流,如此看来,文艺学也并没有离经叛道,更没有走火入魔,不过是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它也不得不重整旗鼓而已。

现在,当代文艺学对自己未来的道路已经很清楚,那就是顺着西方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前行,但就此而言,依然有两点困难。其一,作为文艺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的“原理”,如何与西马以及当代其他理论的活的实践对话,这是一个难题。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它的基础理论与它新的理论探索毫无关系,它确认的那些基本命题却无法给出新的探索论域,这无疑是非常不正常的。显然,“原理”与文学史叙述不同,文学史是依据现有的事实做出的一种描述,它可以依据任何新的事实发现而加以重新叙述;但“原理”却带有结论性质,它是依据一种观念、信仰做出的论断,这些论断可以放弃,但难以重新阐述。现在少有人会再去论述文艺学原理的那些基本命题,尽管人们认为那些命题存疑处甚多,但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文艺学的课堂上与课堂后的论述是如此大相径庭,这实在是令人奇怪的事。离开了课堂,人们已经不再谈论那些问题,也不会运用这些基本命题来理解和阐释活的文学创作实践,人们使用的是另一套术语、另一套方法和准则。其二,当代文艺学的西学成分较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西马也姓“马”,但此“西马”与“老马”(前苏联之“马”)相比,却并不让人心安理得。这种观念和心理感觉看上去很奇怪,其实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来自前苏联的传统,只有前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才是经典性的诠释,才被认作“正宗”和“正确”,其他则被看做旁门左道。尽管中国的经济已经与欧美接轨,科技产业,经济管理,甚至行政管理也努力吸取欧盟与美国的优秀经验,但思想意识显然还对“西欧北美”持深刻的歧见。这使当代文艺学要吸取西方当代文论的优点就显得并不名正言顺。关于建立文艺学的中国学派的呼吁,就是针对当代文艺学的西化倾向的一种抵制和修正。这种呼吁,与其说试图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吸取精华来重建当代文艺学说,不如说仅只是怀着对前苏联体系的眷恋与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体系的警惕。

很显然,第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只能作为一个特殊的现象存在于人文学科的建制内。但第二个难题无疑要给出恰当的说明,否则学术的建构依然难脱意识形态歧见,这将导致学术论域的无效展开,它只是“明辨是非”--关于学术选择的正确与错误的论断,关于“应该如何”的学术方向的争执,而不是学术论域的真实拓展。关于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之类的中西争端持续了百多年之久,中国学人始终怀着民族国家的理念,试图从多方面与西方抗衡,或反抗其霸权。这在民族国家遭遇列强压迫的年代无疑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而在今天全球化互动的时代,过分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即使在人文学方面也是不足取的,实际也不可行。文艺学的建构始终伴随着现代性的历史实践而展开,而那些命题与原理本身则是现代性的问题,只不过中国文艺学还在相当程度上打上中国现代性的烙印。现代性的历史实践也处在变动之中,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现代性与前苏联有着密切关系,人文学的理论学说深受其影响也不难理解。而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中,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占据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主导地位,这也必然导致其在思想文化与价值建构方面期待更多沟通。尽管冲突与矛盾不可避免,时而依然激烈,但总体趋势是理解沟通合作多于对抗敌意冲突。至于国际学术的频繁交往,信息的大规模传送交流,这更使知识(当然包括人文科学的知识)的生产更具国际化和超越民族国家的共享性。文学理论批评在西方无疑是一门成熟且发达的学科,中国闭门造车半个多世纪,且一直在前苏联的阴影底下匍匐前进,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真正体系。现在,如果匆忙中就想建构“中国学派”、中国“自己的”文艺学,仅仅依靠前苏联的体系,加上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转化,再加人一点西方现代理论,那只能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拼盘,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很显然,中国的文艺学还需要下大气力研究西方当代的理论与批评,真正能把别人优秀成熟的成果吃透,在这个基础上再谈创建中国的文艺学不迟。而要搞透西方的理论与批评,并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拿来主义”,而是要沉人其中,与其共同创建这种理论学说,在这种话语中,在共享的知识平台上,来建构理论与批评,恰恰是不需要戴上民族身份的灵光圈而能做出令人信服的成果,那才是对文艺学的贡献,至于是不是“中国的”那又何妨?任何对民族国家身份的过分强调,无非是想走终南捷径,无法与别人共同起跑,平等对话,而幻想以民族特色来在国际学界争一席之地,以其“特殊的身份”获得承认,那本身就是打了折扣的承认,这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也许人们会说,真要与西方人共享知识平台,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竞争,但这样的不平等是历史造成的(我们不为历史赎罪,谁为我们赎罪?),我们并没有能力在短时期内改变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学习、研究,再学习再研究,没有什么讨巧的地方。我想中国人应该有自信,有信心,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之所以在今天还能蓬勃旺盛,就在于它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再经历过几十年、几百年的与目前处于强势的西方文化的碰撞沟通融合,中华文化一定能重新焕发出原创的生机。现在就想匆忙创造这个中国学派,那个民族特色,那只能是不负责的大话,自欺欺人的梦呓。

同类推荐
  • 那小子真Cool

    那小子真Cool

    谁把英文“COOL”翻译成汉字“酷”?简直就是一位天才的语言学家,形神兼备,音意俱全,心安理得地贴在“COOL族”身上还真是恰如其分、受之无愧COOL是否会引人注目?“我够COOL吗?”“不够,还不够颓废!”这是COOL小子们流行的一种对话方式。COOL,在COOL小子们眼里不是另类的象征,而是一种自然和成熟。COOL不需要什么神秘的面纱,COOL需要十二分清醒的理解。你COOL,我也COOL。COOL小子们COOL就COOL在什么都无所谓的简单信仰,生活得开心一点,轻松一点;COOL小子们COOL就COOL在自己的缺点——……
  • SALT ROAD(盐大陆·英文版)

    SALT ROAD(盐大陆·英文版)

    The ancient Salt Road winds its way through the lofty mountains of Sichuan, Hubei and Hunan like a blood vessel. Several paths converge into main roads, commonly known collectively as the "Salt Road". In the past, these ancient roads were extremely prosperous in the remote www.nuoha.com post stations along the road ";received visitors in an endless stream" and "the road was crowded with people"boast different fascinating styles. The salt carriers and their ancestors have been carrying salt for generations; they trek the long and dangerous mountain roads with a strong, unyielding spirit and devil-may-care attitude, struggling against www.nuoha.com good and evil in human nature and the karma of destiny interweave, creating breathtaking and intriguing stories.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布莱希特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布莱希特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爱好文学的青年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套丛书由若干分册组成,每一分册基本上介绍一位作家和他的代表作品。每一分册既是一本独立、完整的著作,又是全套丛书中的一个单元;分则为册,合则成套。这一分册介绍的是德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和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生平和他的主要作品《三角钱歌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高加索灰阑记》和布莱希特的诗歌。
  • 丁玲全集(11)

    丁玲全集(11)

    全集是对丁玲一生文学创作的全面总结。收入她六十年间创作的小说、剧作、诗歌、散文、评论、杂感、讲话、回忆录、论文等四百三十万字,分成十二卷。第一、第二卷为长篇小说,第三卷为短篇小说,第四卷为短篇小说、诗歌、剧作,第五、第六卷为散文、随笔,第七、第八卷为散文、杂感,第九卷为序跋、评论,第十卷为回忆录,第十一卷为家信、日记,第十二卷为书信、年表。全集中相当数量的书信和日记都是经过四处搜寻,首次公开出版。
  • 见闻札记(译文随笔)

    见闻札记(译文随笔)

    欧文是散文大师,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之一。他的文学才能集中体现在《见闻札记》一书中,这是一部真实与虚构并存,在高超的技巧、丰富的想像力来反映新旧世界的作品。在此书中,作者撷取自己在美国及旅欧时所闻所见的种种逸事,以小说家的手法,哲学家的冷静思辨,将之一一述来。作者以漫画手沟勾勒人物,懒散的瑞普、富于浪漫情的鬼新郎和利欲熏心的乡村教师克兰,都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经典形象。本书中的纪实与游记类作品中,贯穿着作者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著名英语随笔翻译家高健先生毕生致力于英语散文的研究和翻译,是国内卓有成就的英美散文选家和翻译家,尤以翻译风格见长,其译作精致周到、隽美考究、纯净圆熟。有很多学者著有研究高健翻译理论和风格的论文。《见闻札记》是高健先生散文翻译中的代表作。
热门推荐
  • 公爵的天才蛮妻

    公爵的天才蛮妻

    凌君泽在被炸弹炸飞的那一刻,突然想起某个女人对自己说过的话:“凌少,若有一天我被杀了,放心我一定会千方百计把你带上,毕竟我对你爱的深沉!”感受到死亡的来临,凌君泽除了想起她说过的话,脑海中只剩下两个字:“狗屁!”
  • 那时刚好我爱你

    那时刚好我爱你

    燕恨晚回国第一个见到的人就是郇释言,他逼她回来只是一场复仇的开始。他恨她,她却爱他,爱惨了他。她明知他要报复她,可是她心甘情愿接受这一切。即使他残了腿,可他依旧是她心中的信仰。她不知道的是,她爱的人,刚好也爱着她……
  • 苍蝇骑士

    苍蝇骑士

    繁华时代,继深蓝狂暴血袭之后。仿佛一片烟雾所弥漫着的地方,那里终于有了一片宁静。当4s店的修车技术总监.杨德良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正在熟睡的沙发上面打着鼾声,仿佛自己正在睡梦当中的那一刻,却不料,那些自己前所未见的,东西正在缓缓的浮现而出。有的强盗正在银行打劫,而有的一些生化边缘的那些研究体,以及那些缓缓而来的外星灵难道真的消失了吗?十部巅峰之作,第一部:《苍蝇骑士》
  • 沈六你是个书童啊

    沈六你是个书童啊

    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等等,你说我是个书童?说实话我信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人心祭鬼喰

    人心祭鬼喰

    闻莽苍大野,丹心之存,无为而无不为者,承天理之所迹,超脱凡尘,传承净明道之风,养一身浩然正气,何以致诘,此为一人,其名南三也。灭五尖鬼、斗苗蛊、赴泰国、见白龙王、解降头、遇阴兵、闯七层妖塔、采彼岸花....这一条荆棘之路上,追寻的道为何物,隐藏在背后的是怎样秘密,又会碰到怎样的人与事,问题的答案,仍在等待您去追寻。停更至2018年7月,不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古典爱情

    古典爱情

    爱情成了千古不绝的绝唱,他有着炫彩一样的色彩,没有人能说好,这到底是什么样的色彩,也许每一个人的爱情都有每一个人爱情的色彩,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绝唱。这部书是一个充满了悬疑色彩的书,爱情深度探底,他尤如一座长满绿苔的桥一样,能走上这座桥的人,也许是幸福的,但是他的后面有着深深的伤,那是美丽异端的伤,有着伤的颜色,但是谁也说不好,伤到底是什么颜色?
  • 纪灵年

    纪灵年

    地球环境改变,妖兽横行,人人自危。徐晓伟横空出世,秒天秒地秒空气,见啥秒啥……机甲与妖兽混战,基因战士与修真者角逐,外星生物的入侵。灵气是如何产生的?背后又有怎样的秘密?
  • 星辰予海

    星辰予海

    星星给予大海的,不单单是那一点微弱的光,而是在茫茫无际的黑暗与绝望中的希望。楚辞经历过黑暗,江沭一也经历过,所以他们会牢牢抓住生命里的那一点光,永远也不会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