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最重要、最适当的时间段,进行合理、科学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天赋才能发展成为真正的能力。反之,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敏感期,即使事后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收效甚微。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大脑的构建、发育有自己的时间表。如果父母能够遵循孩子成长的时间表,在各个敏感期给予最好、最丰富、最有效的刺激,那么孩子就能通过富有弹性的神经系统,如同摄像机一样将看到的、听见的、接触过的东西记录下来。
孩子的成长是有敏感期的
一粒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是受时节影响的,而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是有其内在机制的。
我们经常听人说孩子还小,等上了小学再重视学习也不迟。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人在出生之前,脑中的1000亿个神经元几乎都准备好了,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则是十分稀疏的。但随着外界刺激的不断增加,新的网络也在不断增加,等到3岁时,神经元网络已经发展得非常繁密,孩子的各项能力也得到迅速提高。反过来说,要想让孩子的天赋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就需要让孩子多玩、多看、多感受、多体验,以刺激神经元网络的发展。
天赋的培养是有时效性的,科学家把错过了就无法弥补的阶段称为“天赋时效窗”,教育界称之为“敏感期”。只有在最重要、最适当的时间段进行合理、科学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天赋才能发展成为真正的能力。反之,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敏感期,即使事后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收效甚微。
在20世纪20年代,印度曾发现了两个被狼抚养的小女孩,其中大的有七八岁,被取名为卡马拉。由于多年与狼生活在一起,卡马拉错过了学习语言、行走、运动等敏感期,所以她不会走,也不会用手拿东西,只会爬。她的习性是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还会发出狼一样的号叫。人们努力教育她去掉狼性,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一个简单的站立她学了2年,学会走路用了6年时间。当她16岁去世时,只学会了45个词,勉强学会了几句话,智力仅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卡马拉在最需要学习的阶段与狼为伍,结果到死也没有融入人类社会。相反,如果人类在幼年时获得了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就会像印刻在脑子里一样,即使因条件不允许而一时无法使用,但只要遇到合适的环境,很快就能发挥作用。
日本人横井庄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逃进深山,穴居长达27年之久,1972年才被人发现。当时曾有人断言,他再也不能过人类的生活了,但事实是只经过短短82天的治疗,横井庄一就完全恢复和适应了人类生活,并在当年结了婚。
大脑的构建、发育有自己的时间表。如果父母能够遵循孩子成长的时间表,在各个敏感期给予最好、最丰富、最有效的刺激,那么孩子就能通过富有弹性的神经系统,如同摄像机一样将看到的、听见的、接触过的东西记录下来。
很多忙于工作或事业的父母,由于不懂敏感期的重要性,往往在孩子最需要关注的时候忙于事业打拼,等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时,再来解决就非常困难了。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驾驶员是位女性。
我问她:“你每天开出租车,是不是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她说:“是,所以我一下班就赶回家陪孩子。”
我说:“你孩子多大了?”她说:“已经上六年级了。”
我说:“孩子的学习不错吧?”
她说:“一说起孩子的学习我就头疼。孩子有多动症,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有些迟了。我们带他去医院治疗了很长时间,但效果也不是特别好。上了小学之后,由于孩子总是上课捣乱,我经常被老师找去挨训。由于坐不住、注意力总是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孩子的成绩也不好。为此我经常带着孩子去补课。到目前为止,仅补课一项就已经花了十几万元,可孩子的成绩还是上不去。现在孩子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已经对他没有要求了;我作为父母,自认已经竭尽全力了。孩子以后会怎么样,我真的不敢想。”
孩子必经的敏感期
孩子必经的敏感期有很多,如口语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动作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婚姻敏感期、想象力发展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识字敏感期、文化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以及独立敏感期。每个敏感期的出现时间都是不同的,父母要熟记,并在某一敏感期出现时对孩子加紧训练。
敏感期类型年龄段
口语敏感期0~3岁
感官敏感期0~6岁
动作敏感期0~6岁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秩序敏感期2~4岁
婚姻敏感期2~4岁
想象力发展敏感期2~8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识字敏感期3~6岁
文化敏感期3~9岁
书写敏感期3.5~5.5岁
阅读敏感期4.5~5.5岁
独立敏感区12~15岁
口语敏感期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时,他的语言敏感期就到来了。1~2岁是宝宝语言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孩子从简单的一个词到说出完整的句子,往往只需经历短短几个月。3~4岁的孩子特别爱说话,喜欢问“为什么”,口语逐渐丰富起来,逐步形成语言逻辑。
在口语敏感期,孩子会模仿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不断重复使用语言。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多用“为什么”来反问孩子,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灿灿有个小伙伴小D,他的妈妈是一名钢琴老师。小D长到2岁了还不会说话,家人怀疑他是不是声带有问题,就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说小D的发声器官没问题,建议其家人多跟孩子说话。于是小D的妈妈每天都坚持用她那美丽动听的声音跟孩子说话,经常带他出去接触大自然,接触家人以外的其他人。
灿灿2岁时,我打算让她上幼儿园。小D的妈妈听说后,觉得幼儿园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语言环境,也想让小D上幼儿园。一开始其他家里人觉得孩子年纪小,又不会说话,不适合上幼儿园,但在小D妈妈的坚持下,孩子最终还是上了幼儿园。结果只过了两三个月,小D就会叫妈妈了。
很多父母没有小D妈妈的耐心和爱心,又不懂得敏感期的重要性,导致他们宁愿花钱给孩子买昂贵的玩具,也不愿意多陪孩子说说话。当孩子跟他们讲话时,他们往往显得不耐烦,只是简单地跟孩子说几句就迫不及待地把孩子打发走。
灿灿小时候,我的工作很忙,除了给她喂奶,其他事都甩给保姆。我曾经给灿灿找过好几个保姆,其中有一个保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就会边做事边跟灿灿说话。当时我不知道敏感期是什么,还觉得孩子又听不懂,这个保姆怎么这么多话。后来一想,其实人家这么做是对的。
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是需要要训练的,以下三种方法,父母可以尝试。
情境谈话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多跟孩子交流。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文明的、规范的、准确的、富有美感的语言。
小E是我在一次演讲中认识的朋友,她的孩子正好和灿灿在一个幼儿园,只是比灿灿高一年级。有一次我们俩一起去接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后,她对我说:“我发现你现在还跟你家孩子说叠词、儿语啊,这样不对。”当时我很不解,觉得跟孩子交流时使用“乖乖地”“慢慢地”之类的词没问题。但当我走上家庭教育这条专业之路后,我才知道,不管孩子多小,父母与孩子交流时都尽量不要使用儿语,而应使用标准的、正式的表达。
多与孩子做语言类游戏,如教孩子背儿歌、说绕口令。
多让孩子讲故事、做演讲。
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托尔斯泰、歌德、鲁迅、郭沫若等,从小就与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也证明,故事对孩子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考力、想象力的培养,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讲故事、做演讲。
在这方面我一直都非常用心,所以我的两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不错。现在灿灿会主动给顶顶讲故事,我们也经常鼓励顶顶给灿灿讲故事。
灿灿上小学一年级时,学校组织了“国旗下讲话”等很多演讲活动,我就鼓励灿灿经常参加,并且特意在朋友圈晒孩子演讲时的照片。由于孩子已经有了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不怯场,现场表现得很不错,于是朋友们纷纷跟帖,夸赞灿灿“有妈妈的范儿,气质体现得很好”。
感官敏感期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虽然孩子从出生后就会借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但各个感知器官的敏感期还是有所不同:胎儿时期听觉的发展就开始了;0~0.5岁是婴儿视觉发展的敏感期;0~2岁是触觉发展的敏感期;3岁左右是方位知觉发展的敏感期;2.5~3岁是大小知觉发展的敏感期;3~6岁是观察力发展的敏感期。
总之,3岁前,孩子通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认识周围事物;3~6岁时,则能通过感官分析、判断周围事物。
父母可以在家中准备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感官感受周围事物。
动作敏感期
孩子从出生后就进入了动作敏感期,当妈妈把手指放到婴儿的小手心里,他立即会抓住不放;若是将某个东西靠近他的嘴角,他会迅速地吸吮:这些都是孩子处在动作敏感期的体现。
3岁前是孩子的行走敏感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孩子的“第二次降生”。只要孩子的身体准备好了,父母就应该尽量早些让孩子学会走路。孩子学会走路以后,还可以进行跳绳、攀登、投掷、单脚跳、走跑交替等运动,以锻炼孩子的大肌肉动作。此外,父母还要注意锻灿灿、顶顶、蓉蓉正在装饰自己的蛋糕炼孩子的小肌肉动作,提高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如让孩子多玩穿木珠、捡黄豆等游戏。这样做,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其获得智力的发展。
当孩子到了三四岁时,出于好奇和好动的本能,开始对一些手工工具和材料感兴趣,开始喜欢用剪刀剪纸张、玩贴画,并且为书上的图形涂抹上不同的颜色。这是孩子学习手工的开始,父母不要觉得孩子淘气,更不要禁止孩子的剪贴和涂抹行为,而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去做,从而锻炼孩子的创造能力。
当孩子五六岁时,其大脑功能会不断趋向成熟,小手的肌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育,所以他的剪、贴、涂等技能也会逐步提高,并开始喜欢玩一些难度较高的折纸游戏,如折千纸鹤、飞机、花篮等。父母可以为孩子多准备一些手工工具和材料,如白纸、彩纸、剪刀、彩笔、橡皮泥等,让孩子尽情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当然,父母不仅要和孩子分享“创造”的快乐,还要对孩子“破坏性”的创造行为予以正确引导,要让孩子明白,当创造能给他人带来好处时,这种创造才是有价值的。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一般来讲,在1岁半到2岁左右,孩子开始进入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并一直持续到4岁。在这一阶段,孩子经常会对一些很小的东西,比如蚂蚁、小石子、线头、小纸屑等东西很是关注。
在这个时期,妈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要允许孩子进行这些观察,并通过适当的引导保护他的观察兴趣。
秩序敏感期
2~4岁的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孩子对秩序的敏感体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对于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只要物品离开了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他就会很快发现,并且要求把物品回归原位。
顶顶3岁时,我发现他变得跟以前很不一样。每当我和先生把某样东西随手放置时,他就会说:“你不要把这个东西乱放,我在整理呢。”他会把茶几上以及他能够得着的地方整理得很整齐,而且会把一家人的鞋子按顺序摆好。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孩子之所以对秩序有要求,是因为他需要通过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帮助自己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熟悉的环境消失,他就会无所适从。
面对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父母要试着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父母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比如家里的日常用品要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一定要注意及时归位。孩子的东西更要注重摆放有序,父母不要随便更改它们的位置。父母尽量不要对孩子居住的环境做太大的改变,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居室、生活环境等。此外,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设置一系列做事程序,比如吃饭这件事就可以分解成洗手、擦手、端饭菜、吃饭等环节。再比如,要求孩子玩完玩具后将物品归于原位。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