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企业成功最终要依靠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工业产品质量不过关,遑论品牌和客户忠诚度是没有意义的。雷士传递的虽然是终端产品,但质量管理始终是不可分离的链条。包括研发、加工、流程、质量控制等都是我们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基础。
推己及人,矢志追求
记 者:利与义的统一是千百年来儒商所奉行的准则。雷士照明自创立以来,一直积极回报社会,包括启动“光明行公益工程”、持续推行“节能光芒行动”等。这让我们看到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大爱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积极践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又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助益?
吴长江:雷士不会专门去对公益这块做大手笔的自我宣传,我们做事就是实实在在地做。这就好像你的钱包掉了,我替你捡起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再让你去宣传我或者回报我,是很让人反感的事情。
两年前,我随央视去宁夏考察,看了当地的一些小学,学生的学习环境还很恶劣。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班级里也是点着煤油灯,每天早上八点上课,阴天的时候坐在后排就看不到黑板。当时我很感慨,改革开放30年了,居然还有这么简陋的教室,我们做企业的应该怎么办?我们能为社会贡献什么?作为生产照明产品的企业,我首先应该为这些孩子贡献一些光明。于是我们规划每年无偿为老少边穷地区改善照明设备,包括前期安装和后期维护,到现在已经覆盖贵州、四川、宁夏、广东等地区。公益性事业只有发自内心,才能持之以恒。
还有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第二天就带车队从贵州星夜兼程地赶到灾区。结果关于捐款的数量,后来有朋友对我说:“你怎么那么实在,捐多少就说多少,有些企业就是搞虚假捐赠,捐一百万说成是一千万,根本不到位,也没人追究。”我说:“捐款需要这样吗?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何必要夸大作秀。”这是雷士的文化,我们做事就是为了让人相信你、尊重你、钦佩你。基于这个前提才能合作,才能投资一起做一些事情。
记 者:从创立之初,雷士就给自己定下“创世界品牌,争行业第一”的远大目标,当时这一度被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关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当初力排众议,你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又在哪里?
吴长江:雷士成立于1998年,正是外资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很多本土企业被外企消灭于无形之中,或者只以很少的利润占据中低端市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行业内,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现在雷士能够在国内的照明行业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而且不是用低价垄断,关键原因在于我们对品牌的一贯重视。
创业初期,我之所以定下“创世界品牌,争行业第一”的目标,而不是成为“世界五百强”,就是为了把雷士打造成让世界人民尊重的品牌企业。现在我们用了十年时间成为中国第一,下一个目标就是创世界品牌。让人尊重和做世界五百强不同,有些企业的产业规模可以超过LG、三星,但不会成为大企业,不会成为百年老店,这就是区别所在。
其实品牌的成长和人一样,一个人做人做事不是靠包装和宣传,而是一个过程,需要内力的支撑。做品牌同样至少经过三年之痛、八年之痒,要善于“熬”,才能把有些行为准则形成好的习惯,持之以恒。像可口可乐、丰田这些企业,之所以让人尊重就在于它们敢于对消费者负责,出现问题不逃避,而是勇敢地站出来解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正是对品牌的坚持与扞卫。此外还要能够抵挡诱惑。有些企业看到短期内什么挣钱,就把核心丢掉去赚快钱,这对企业长远不利。我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给人带来光明的产业,今后也会按照最初的理想和追求去不断扩大发展空间。总之,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记 者:优秀是通往卓越的大门。2010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相信坚持这种原则的雷士,能在新的纪元中将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率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优秀向卓越不断迈进。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战略眼光,能否谈谈雷士在新的一年和未来的打算?
吴长江:雷士预计会在2010年上市。成为国际化公司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更加透明,届时我们会进一步完善国际化的平台,让人们能随时找到我们、了解我们。同时还要吸引国际化的人才,开拓海外市场。但原则还是要持之以恒,不能急功近利,在平缓中保持发展的张力。
《卓越管理》2010年2月
(本文与刘明明合作)
在当今重工业领域几乎完全是男性统治的世界里,女性企业家屈指可数,而刘明明却是欧洲最大的百年家族企业之一——福伊特集团全球高管中唯一一位中国女性。
作为这家总部设在德国、拥有近150年历史,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为造纸技术、能源技术、驱动技术和工业服务确立标准的工业企业的亚洲管理团队中的一员,刘明明以女性特有的创造活力、创业激情和创新能力,使福伊特造纸成为对当今中国造纸业发展影响最深远的企业之一,她在一次次重大决策关头展现的审慎与魄力,不仅让自己赢得了行业内外的认可与关注,也谱写着女性企业家成长、成熟、成功的不平凡历程。
超越 分享 担当
——访福伊特造纸亚洲区总裁刘明明女士
不断超越,锻造卓越人生
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刘明明戏称经历了“土插队—洋插队—土插队”的曲折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运动使她从高干子女一夜之间变成了“狗崽子”,离开父母,到遥远的内蒙古自治区下乡插队,当时她年仅16岁。对于这种落差,许多与她有着相同经历的人都曾报以怨言和哭泣。但乐观的刘明明却从一开始就认为,这对自己绝对是另一种机会。父母的经历让她受到了不小的触动,使她学会思考并变得成熟:面对变故,需要从积极的角度去寻找出路,甚至可以利用磨难。而自己能够在最适合接受新事物、最能适应恶劣环境的年轻时代遇到这场变故,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刘明明说,自己在那段时间里见到了许多城市中不可能见到的东西,也学会做很多原本不可能接触的事情,比如原来在家里从不干重活的她,在插队的时候居然学会了种地、赶马车和自己做衣服。而且由于积极进步,刚满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妇女队队长、公社的妇联副主任、工作队队长等职务,学会了承担责任,也知道了珍惜生活。多年以后回忆往事,刘明明说,也许没有这段经历,自己的生命反而是一种缺失。
回城最初,刘明明被分配到机关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刚刚拂面,但刘明明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一定会迎来新的变化,自己必须做点事情才对得起这个时代。当时在机关做文秘工作的她,工作勤奋敬业,而且总有自己的想法,她喜欢穿牛仔裤、超短裙,爱赶时髦的背后透出一种个性和追求。慢慢的,她愈发感觉机关工作对自己天性的束缚,于是有了辞职的念头。
但是,当30多岁的刘明明第一次来到四通集团面试的时候,却发现身边多是20多岁的年轻女孩。招聘主管问她想做什么,她说愿意做销售。面对年龄的质疑,她说:“销售面向的客户来自不同人群,我下过乡、插过队、在机关工作过,因此我比她们更懂得不同人的心理和需求。”这一番直率而清楚的阐述和“大嗓门”给人事主管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没有看错人。
善于沟通、做事认真、讲求效率的刘明明在公司进步很快,不久就坐上了销售总监的位置。在员工工资还以百为单位计算的年代,刘明明的工资已经过万。她总结自己的成功,认为只要认真做事,就一定会很快被人发现。
当然,刘明明的梦想并没有在这里止步,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她萌生了到国外走走看看的念头。于是,39岁的她以陪读的身份随先生去德国读书。当时很多留学国外的中国夫妇,都是丈夫拿奖学金,妻子在家料理家务。刘明明却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德语,目的是想尽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做事有些粗线条的她,一开始在餐厅做工总是打碎盘子,但她勤快、随叫随到,并且开朗、活泼的性格也为工作环境增添了快乐的气氛,很受同事的喜欢。不久,她的德语水平已经可以应付顾客点菜,后来她又想出用问路、购物的方法上街与人交流,最后成了班上年龄最大、进步最快的学生。她说这是自己的个性使然,不害羞、爱讲话,敢于接触不同的人。
学业有成之后,不安分的刘明明又产生了回国的念头。用她的话说,当时出去的目的是增长见识,但自己终究要回到这方土地施展才华。她利用自己在中国成长和德国学习的背景,将目标锁定了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公司。经过几番写信联系和面试洽谈,刘明明婉拒了一些服装、汽车行业企业的聘请,最终选择了德国与云南红塔集团的某合资卷烟纸厂。理由很简单,这里最需要她,她会给这里带来最大的收益,也会从这里获得最大的成长。然而事实上,这一次的“土插队”还是让她身边的很多人无法理解:从公司发展来讲,这是一家因经营不善,刚被外资收购的合资企业;从工作环境来看,这里位于云南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且异常贫困;从工作性质上,她本身毫无造纸行业的专业背景,公司一开始并未对她委以重任。但是刘明明却觉得,这就是自己将要大显身手的地方,越是基础差,越容易出成绩;越是被人怀疑,越是要用行动证明自己。为此,她开始不厌其烦地在昆明和玉溪间调查、走访,第二年就使这家卷烟纸企业扭亏为盈,此后盈利水平逐年翻番,在云南省十佳企业中位列第三。
从被安排命运到自己主动改变命运,刘明明的三次“插队”体现了一种倔强的“不甘心”和对人生的直觉把握。在外人看来,她似乎总是在做得最好的时刻离开,但实际上,那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渴求向上的勇气与执着使然。
乐于分享,与合作者共同成长
在云南做了五年,刘明明又一次选择离开。这次离开恰恰是在中外合资双方对企业发展现状非常满意的时候,刘明明却开始寻找下一个机会。
曾是卷烟纸设备供应商的德国企业福伊特引起了她的兴趣。与其他企业相比,当时福伊特在中国的名气并不大,但一次到福伊特德国总部的考察,却让刘明明再次产生了一个想法——“这家公司需要我”。的确,当时的福伊特急需以最快的方式打开中国市场,然而由于没有一个熟悉中国市场的负责人,沟通成本高且一再错过许多良机。刘明明看到,办事处的最初工作主要是政府公关和打开市场,这正是她所熟悉的领域。
1998年底,她正式加入了福伊特,成为其在中国市场的首席代表。
刘明明说,她那一代人,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很深,对人生、对社会都有一种强烈的信念和使命感,总觉得要为社会做点事情。
在福伊特工作的十一年,让她明白成功的前提是要选择好的平台。在一个产品可靠、企业文化优秀、市场前景光明的企业,只要规规矩矩做事就能获得成功。反过来,任何人离开了环境都还是普通人,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提供的资源和市场,你又凭什么获得优厚的回报?
在福伊特最初做了四年的首席代表,让刘明明深刻感受到跨国公司与之前她所在的云南企业的不同。可以说1998年以前,她的成功还是靠自我奋斗,主动驾驭。但是在跨国企业中生存,却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学会从别人那里吸收。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能够逐渐组建一个强大的领导团队,让更多的人承担重任,给他们以上升及发展的空间。
她向我们说起在云南企业的管理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发号施令手下人就非常顺从。而在福伊特的中国代表处,刚开始只有7个人,无论技术背景还是英语水平都比当时的她要好,简单的发号施令无法令人信服。于是,刘明明一面脚踏实地地做市场,整整一年没有让自己放假休息;一面抓紧时间学习英语,补充造纸、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对部下以商量的口吻做出决策,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再不是依靠“拍桌子”来解决问题了。
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拥有优秀的团队。从1998年到2002年,刘明明带领团队成功开拓了福伊特的中国市场,其中包括:2001年获得华泰集团10号纸机订单——这也是亚洲第一台“同一平台”概念纸机,以及获得博汇纸业1号板纸机订单;2002年获得理文纸业4号板纸机订单;等等。她在审慎分析的基础上,以女性独有的敏锐与直觉和近乎男人的胆量与气魄,牢牢把握了每一个转瞬即逝的宝贵商机。市场打开之后,中国办事处的销售办公室、项目发展部、工厂都要进一步扩展,同时后期服务、生产、设计等需要的人手也越来越多。
2007年,福伊特纸城在江苏昆山建立,这个占地7万多平方米,包括纸机系统部、织物和辊子系统部、浆料制备和环保解决方案及自动化部的综合制造中心, 进一步稳固了福伊特作为造纸工艺全流程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的领先地位,是刘明明与她的团队多年心血的结晶与见证。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很多企业感受到来自市场的阵阵寒意,刘明明却说,金融危机令她热血沸腾,最明显的直觉就是机会来了。而在危机面前,谁能够保持冷静、借机调整,谁就能够抢占先机、率先胜出。
危机往往可以给企业一个很好的修正自己的机会。创立于1867年的福伊特公司,早在危机发生前就计划进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但是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时机。2008年的经济危机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福伊特造纸出于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服务客户、降低客户的投资成本的意愿,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例如将现有的7个部门合并成4个,同时将15个地域进行有效整合,合理规划资源,以便经济形势好转的时候快速起飞。而对于亚洲区,调整就是要兼顾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市场细分的策略和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有效地利用亚洲区的资源,适当增加中端产品的销售,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未来,福伊特必须在保障质量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兼顾不同市场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客户长远思考、合理投资。